协调

搜索文档
房地产融资新规要来了?一季度房地产贷款余额新增7500亿
南方都市报· 2025-05-07 11:32
"稳住楼市股市,对提振社会预期,畅通内需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5月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 介绍"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有关情况。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目前,商 业银行审批通过的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白名单"贷款增至6.7万亿元,支持了1600多万套住宅建设 和交付,有力保障了购房人合法权益,为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提供了重要支撑。 他还表示,房地产市场的积极变化,在今年一季度的信贷数据上也有所体现。今年一季度,房地产贷款 余额增加7500多亿元,其中新增个人住房贷款创2022年以来单季最大的增幅,住房租赁贷款同比增长 28%。最近的一些来华的头部国际投资机构也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投资价值正在逐步显现。 李云泽透露,下一步将加快完善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匹配的系列融资制度,"我们将加快完善与房地 产发展项目新模式相匹配的系列融资制度,包括房地产开发、个人住房、城市更新等贷款管理办法,指 导金融机构继续保持房地产融资稳定,有效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强化对高品质住房的资金供 给,助力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态势。"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挥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作用,继续做好保 ...
金融监管总局:将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扩展至全部外贸企业
快讯· 2025-05-07 10:17
金融监管政策支持外贸发展 - 金融监管总局将制定实施银行业保险业护航外贸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以应对外部冲击加大的背景 [1] - 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将扩展至全部外贸企业,推动银行加快落实稳外贸政策,确保应贷尽贷、应续尽续 [1] - 对受关税影响较大、经营暂时困难的市场主体,将采取"一企一策"提供精准服务 [1] 出口支持措施 - 将加力稳定出口,优化出口信用保险监管政策,提高承保能力 [1] - 提供优惠费率并实施快赔预赔,以稳定企业接单和出口信心 [1]
金融监管总局表示,将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扩展至全部外贸企业。
快讯· 2025-05-07 10:15
金融监管总局政策扩展 - 金融监管总局宣布将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适用范围扩大至全部外贸企业 [1]
湖北12条举措提升支点区域协同力 汉襄宜“金三角”协同发展态势初步形成
长江商报· 2025-05-07 04:23
湖北省区域联动战略行动方案 - 湖北省政府发布《关于实施区域联动战略整体提升支点区域协同力的行动方案》,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2] - 2024年武汉市经济总量达2.11万亿元,位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一 [2] - 宜昌市、襄阳市经济总量双双突破6000亿元,分别位居中部非省会城市第1位、第2位 [2] - 仙桃、大冶等8个县市连续三年入围"全国百强县",百强县数量全国第四、中部第一 [2] - "十四五"以来全省县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3.44个百分点,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 四大重点任务 做强三个中心 - 支持武汉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动武汉都市圈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 [3] - 支持襄阳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 [3] - 支持宜昌打造联结长江中上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宜荆荆恩城市群发展 [3] 聚焦三个增长 - 推动流域共治,强化长江、汉江两大水系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打造绿色高效集疏运体系 [3] - 强化科创共兴,加快建设汉襄宜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3] - 推进民生共享,打造汉襄宜半小时低空经济圈、1小时高铁圈、3小时高速圈 [3] 构建三个体系 - 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培育100个左右县域特色产业集群 [4] - 构建统筹县乡村三级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教育医疗设施建设标准 [4] -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体系,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 [4] 做实三个圈层 - 加强鄂湘赣"中三角"联动发展,打造"运河上的鄂湘赣""轨道上的长江中游城市群" [5] - 加强中部六省协同融通,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联动发展 [5] - 加强与国家其他区域战略对接,深度对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和成渝 [5] 三大主战场发展情况 - 武汉、襄阳、宜昌协同发展态势初步形成,带动武汉都市圈、襄十随神城市群、宜荆荆恩城市群发展 [6] - 武汉形成以五大城市组团为核心的"组团发展、多心驱动"城镇空间布局 [6] - 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走深走实,政务服务跨市通办事项达1000项 [6] - 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机制持续深化,"朋友圈"扩容至4个省会城市和12个观察员城市 [6] 襄阳和宜昌发展目标 - 襄阳力争"十五五"末经济总量冲刺万亿级规模,成为中西部非省会城市高质量发展龙头 [7] - 宜昌力争通过5年左右时间经济总量达到万亿级规模 [7] - 宜昌力争到2027年城市群经济总量达到1.7万亿元 [7] - 宜昌坚持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三线并进",做大做强"3+2"主导产业 [7]
“五一”消费折射中国经济的广阔纵深
搜狐财经· 2025-05-06 09:13
消费市场活力 - 五一假期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14 67亿人次 日均2 93亿人次 同比增长8 0% [1] - 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6 3% [1] - 铁路 公路 水路 民航客运量全线升温 [1] 小城经济崛起 - 荣昌 通辽等小城成为文旅新热点 基础设施完善推动机遇落地 [1] - 互联网视频平台助力中小商户精准触达消费者 实现弯道超车 [1] - 高铁网络和电动汽车普及推动说走就走的旅行 [1] - 经济增长动能从一二线向三四线及县域市场扩散 [1] 入境游新趋势 - 五一期间入境游订单同比激增173% [2] - 北上广深杭仍是主要目的地 但景德镇 天水 舟山等小城吸引更多外国游客 [2] - 科技+自然+文化 农耕+非遗等新业态成为外国游客打卡热点 [2] 旅游新业态 - 新银发旅游 新中式旅游 进货式旅游 反向旅游 演唱会旅游等新玩法涌现 [2] - 文化旅游市场繁荣反映消费需求与创新活力 [2] 经济结构优势 - 中国经济多层次结构为抵御外部风险提供缓冲带 [3] - 14亿人口庞大市场与消费升级持续推动增长 [3] - 新型城镇化与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成效显著 [3]
中国特色流域经济学:解锁中国流域治理的“密码”
中国环境报· 2025-05-06 07:23
流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流域治理提供指引 包括新发展理念驱动经济协同升级 生态文明思想统筹生态与经济统一 文化思想激活文脉生态价值 法治思想筑牢制度根基 [2][3] - 中国特色流域经济学需整合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 产业布局理论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生态补偿机制理论 流域系统治理理论 构建兼具解释力与预测力的自主知识体系 [6][7][8] - 理论框架需量化资源环境动态阈值 构建"绿色技术-产业-市场"联动机制 设计跨区域生态补偿标准 突破西方理论局限 [9] 流域治理实践案例 - 长江经济带实施"生态筑基 绿色突围"战略 2016年后水质提升且鱼类物种恢复 上海等城市淘汰落后产能并培育新兴产业集群 [4] - 黄河流域推行"节水固本 修复强基"模式 构建水资源消耗"双控"体系 上游农业节水改造提升利用率 水土保持工程减少入黄泥沙 [4] - 珠江三角洲通过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深化开放 培育战略性产业 打造"一小时通勤圈"凸显区域协同效应 [5] 学科建设实施路径 - 需扎根中国实践 聚焦"大江小流并存 生态经济博弈 上下游冲突"等本土问题 构建适配国情的分析框架 [9] - 以长江 黄河 珠三角为样本形成"问题驱动-实践验证-理论升华"闭环 实现治理经验向理论创新的转化 [9] - 融合生态经济学 区域科学 环境法学等交叉学科 研发生态价值核算体系 建立协同发展模型 制定立法负面清单 [9]
服务有专班 融资不再难——福建落实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观察
搜狐财经· 2025-05-05 17:57
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在福建的实施效果 - 福建省建立三级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通过主办行设置、服务专员选派、企业分类建档等措施推进金融服务"扩面、增量、降本" [1] - 龙岩市路达超细脱硫剂公司通过该机制获得120万元贷款,审批仅需3天且融资成本下降40% [1] - 工作机制覆盖产业链和消费链的"毛细血管"企业,由省发改委、金融监管局等多部门联合牵头 [1] 金融机构服务创新与效率提升 - 龙岩地区推出流动银行车和PAD终端服务,提供开户、信用建档、融资授信等一站式服务 [2] - 开发"千企万户"走访码升级为贷款码,实现企业融资需求"一码通办",服务效率显著提升 [2] - "金服云"平台实现全流程线上操作,包括需求推送、政府审核、银行放款等环节 [2] 数据驱动与风险管控创新 - 通过"金服云"平台收集银行拒贷原因,整合多维度数据为企业精准"画像" [3] - 厦门某园林绿化企业通过协调机制获得135万元贷款,突破传统审批限制 [3] - 厦门等地设立增信基金,采用风险分担和财政贴息方式提升银行授信额度 [3] 工作成效数据 - 截至2月末福建金融机构累计走访经营主体430万户次 [3] - 累计授信超30万次、总额4832亿元,实际放款金额达3556亿元 [3]
31省份一季度经济"成绩单"出炉 经济大省表现突出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5-04 06:46
文章核心观点 2025年一季度全国31个省份发布经济“成绩单”,多数地区稳定增长,经济大省表现突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内需提振政策加码成关键看点,各地政策向促消费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倾斜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 分组1:GDP总量与增速情况 - 广东、江苏一季度GDP总量进入“3万亿俱乐部”,广东、江苏、山东位列前三,三省GDP总量占全国近30% [1][2] - 19个省份一季度GDP增速高于5.4%的“全国线”,西藏以7.9%领跑,湖南、内蒙古与全国增速持平 [1][2] 分组2: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 东部地区是产业升级先锋,产业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以及外向型经济优势明显 [3] - 中部地区工业与农业协同发展成效显著,推动区域经济稳定增长 [3] - 西部地区推动资源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3] 分组3:工业新动能与经济增长亮点 - 一季度各省份高新技术、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产业较快增长,新质生产力成多地经济发展关键驱动力 [4] - 广东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9%、5.3%,高技术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4] - 四川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5% [4] - 地方经济增长亮点体现在工业新动能强劲、消费升级趋势明显、外贸结构优化 [6] 分组4:消费与外贸情况 - “以旧换新”政策叠加春节假期促进各地消费市场增长,江苏、山东消费数据表现良好 [5] - 各地全力以赴稳住外贸基本盘,甘肃、山东外贸进出口情况向好 [5] 分组5:二季度政策部署 - 多地积极部署二季度重点工作,明确通过出台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加快重大产业项目落地等举措提振内需 [7] - 各地政策进一步向促消费与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倾斜,释放消费潜力 [7] - 2025年各地政策聚焦基建与工业投资、消费升级等领域,推动内外需协同增长 [8]
时代专论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时代要求和理论突破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5-01 08:20
文章核心观点 《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深入论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时代要求和理论突破,有助于理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辩证关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科学指引 [2]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 - 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积累和精神文明升华,缺乏先进文化引领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 -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互为前提与目的,相互促进和影响,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物质文明有基础性作用,精神文明有反作用 [4] - “一手硬、一手软”“重硬轻软”做法有违辩证法,未正确处理“两个文明”关系 [5]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 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全面进步要求,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各项建设 [6] - 改革开放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因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有更多期待,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不容忽视现象 [7] - 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将精神文明建设贯穿全过程,文化建设蕴含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力量 [8] - 习近平文化思想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文化建设助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9][10] 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与崇高追求 -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征和崇高追求,中国共产党重视正确把握二者辩证关系 [11] - 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有不同贡献,新时代习近平同志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指明道路 [12][13][14] - 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破解人类社会发展难题,为人类探索更好发展道路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15] “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最终目的 - 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 [16][17] - 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辅相成,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18] - 推动“两个文明”相协调,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厚植物质基础,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19]
因势利导对经济布局进行调整优化
人民日报· 2025-05-01 06:01
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前进道路上不可避免会有疾风 骤雨甚至惊涛骇浪。只有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在发展中更多考虑安全因 素,着力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才 能始终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通盘考虑内外部风险挑战,健全国家安全体系, 增强维护安全能力,以高效能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 局。 "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加紧落实各项规划目标任务时不我待,科学谋划好"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使命在肩。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以顽强奋斗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01日 02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 "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前瞻性把握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因势利导对经济布 局进行调整优化。"4月3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