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低碳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 全球能源转型进程不可逆转
中国新闻网· 2025-09-28 09:21
"中国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合作,建成巴西美丽山正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巴 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等一大批标志性合作项目,为发展中国家能源转型提供了可落地的中国方案。"万 劲松说。 古巴以主宾国身份参加此次论坛。古巴科技与环境部部长阿曼多*罗德里格斯*巴蒂斯塔表示,为推进能 源结构转型,古巴计划发展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将可再生能源发展为 补充性能源,并逐步向支柱性能源转变。 "多年以来,中国一直对古巴进行无私支持。"阿曼多*罗德里格斯*巴蒂斯塔希望与中国携手合作,推动 技术创新,推动能源领域的低碳发展。 2025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27日在山西太原开幕。本届论坛以"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构建新型能源体 系"为主题,汇聚全球智慧,展示最新成果,深化务实合作。 "全球能源转型在取得成果中不断向前迈进,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获得广泛认可和 支持,各国均在探索符合自己国情的能源转型路径。"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表示,积极应对气 候变化是世界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全球能源转型进程不可逆转。 中国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万劲松介绍,中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 ...
发电量节节攀升,为何还要节约用电?
人民日报· 2025-09-28 08:20
从供给侧看,2024年超10万亿千瓦时的发电量中,火电贡献超过60%,仍是发电主力。少用一度火电相 当于节约400克煤,减少900多克二氧化碳、200多克碳粉尘、15克氮氧化物等排放。节约资源,保护环 境,需要我们合理使用每一度电。今年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新增部分是通过"风吹日晒"而来,但这并 不意味着没有成本。风电、光伏具有波动性和间歇性,极热无风、极寒无光、晚峰无光可能导致新能源 出力严重受阻。同时,大规模消纳新能源发电,对电力系统的气候弹性、安全韧性、调节柔性提出更高 要求,各环节均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我国发电量增长很快,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不断提高,我们还需要节约用电吗?有人发出这样 的疑问。 的确,我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2024年,全国发电量突破10万亿千瓦时,占全 球1/3,其中新能源发电量保持高速增长,已成为电量增量主体。 发电量节节攀升,一些人可能觉得"一度电也就几毛钱,花不了多少钱"。那么今天,为何还要倡导节约 用电? 节约用电既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内在要求,也是调节高峰负荷、缓解保供压力的重要手段。从电力 全生命周期来看,每一度电都很珍贵。 精打细算 ...
国庆中秋游武汉,遇见的不只是风景
新京报· 2025-09-28 07:36
旅游市场表现 - 国庆中秋假期武汉成为国内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之一,在线预订人次同比增长35.5% [1] - 假期期间武汉安排花车巡游、无人机秀、金秋菊花展、国际赛事、明星演出等丰富文旅活动以吸引游客 [1] 城市生态建设 - 武汉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提质增效行动,完成1842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基本完成93家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 [2] - 武汉完成390座各类码头清理,腾退岸线50公里,新增完成造林11.94万亩,新改建绿道48公里 [2] - 城市形成“一轴三区六段”总体功能布局,拥有80.7公里滨水空间与105公里环湖绿道 [2] 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 - 武汉5年间经济实现转折性跨越,总量跨越2万亿,稳居全国城市前十、中部第一 [2] - 产业转型坚持传统产业升级与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头并进 [3] - 全市经济实现复元打平、重回主赛道、跨越2万亿的转折性跨越 [2] 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 - 武汉一家科技公司科研团队近3年突破“北斗+AI”领域十余项“卡脖子”技术,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并应用于南水北调、雅万高铁等重大工程 [3] - 在光谷,人形机器人生产线带动产业链协同升级;在车谷,工业机器人与技术人员协同作业,平均每118秒下线一辆新能源整车 [3] 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 武钢年产200万吨钢渣从“工业包袱”变为铺路用的抢手货 [3] - 中冶南方的发电技术每年减少碳排放超1亿吨 [3] - 随着“中碳登”平台覆盖面扩围,武汉正在成为全国碳市场中心 [3] 绿色发展机制 - 政府层面实施四级河湖长制织密监管网络;市场层面通过“武碳江湖”小程序实现“个人减排、企业买单”闭环 [5] - 从“武鄂黄黄”都市圈生态共治到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再到打造全球大河治理交流平台,武汉绿色发展有多层次机制护航 [5]
民营企业前1000家向“新”而动 以持续创新活力筑牢经济发展“新引擎”
央视网· 2025-09-27 10:32
研发投入与强度 - 2024年研发投入前1000家民营企业研发费用总额1.4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78% [4] - 平均研发强度为3.59%,高于全国研发投入强度0.91个百分点 [4] - 2024年全球研发投入1000强企业中,中国民营企业数量超过十分之一 [4] 创新成果与知识产权 - 共持有国内外有效专利142.81万件,同比增长27.58% [4] - 其中发明专利59.46万件,同比增长15.55% [4] - 共有30万项有效专利实现产业化,合计产值达1721.53亿元 [6] - 144家企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超62%的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 [4] 企业经营绩效 - 入围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39.92万亿元,同比增长6.87% [6] - 资产总额46.46万亿元,同比增长8.16% [6] - 利润总额2.31万亿元,同比增长7.85% [6] 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方向 - 超过八成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50%以上的企业开展全要素全流程“绿色化+智能化”改造 [11] - 民营企业引领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新领域新赛道发展,并注重开拓国际市场 [9] - 部分企业在低空近程防御领域取得技术突破,通过AI算法和数据分析实现对低空目标的精准识别 [12][14] - 在无线电干扰技术领域实现精准突破,研发的全向反制设备可选择性干扰特定目标,并成功应用于航天发射场等重大任务 [16]
财政部国际财经中心副主任林山:将完善多项绿色财税政策支持
证券时报网· 2025-09-26 16:41
财政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 - 中央财政在2021至2024年累计投入环保与绿色发展资金超过2.3万亿元,年均增长达3%以上[1] - 财政部门将继续加大生态环保资金投入和完善多项绿色财税政策支持[1][3] - 中央财政采取设立政府投资基金的方式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推动形成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多元投入机制[1] 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运作 - 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总规模885亿元,聚焦长江经济带并兼顾其他区域,重点支持防污防治、能源资源节约利用、绿色交通、清洁能源等领域[2] - 基金采取市场化运作,目前已实现沿江省市、投资领域和投资方式的全覆盖,有力带动社会资本投资[2] 绿色税收体系与成效 - 中国构建起涵盖生产、消费、排放、处理等多个环节的绿色税制体系,包括环境保护税、资源税等多税共治和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多策共促[2] - 2021年至今年6月,环境保护税、资源税等专门绿色税种实现税收收入2.5万亿元,推动绿色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减税降费1.5万亿元[2] 可再生能源发展成果 - 在财政政策支持下,中国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2] - 经济发展的含绿量持续提升[2]
新华时评:全球气候治理关键时刻的“中国动力”
新华社· 2025-09-26 10:46
中国气候治理新承诺 - 到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 [2] -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30%以上 风电太阳能装机达2020年6倍以上(36亿千瓦目标) [2] - 森林蓄积量目标240亿立方米以上 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主流 [2] 清洁能源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6月可再生能源装机21.59亿千瓦 占比59.2% [3] -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从2020年15.9%增至2024年19.8% [3] - 风光装机达16.8亿千瓦 提前6年完成2030年目标(2020年3倍以上) [3] 全球绿色技术贡献 - 供应全球60%风电设备与70%光伏组件设备 [3] - 推动全球风电光伏发电成本分别下降超60%和80% [3] - "十四五"期间出口风光产品为其他国家减碳约41亿吨 [3] 气候治理国际合作 - 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4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备忘录 [3] - 实施300多期能力建设项目 提供1770亿元气候资金支持 [3] - 维护多边机制并呼吁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 [4]
李强总理:中国已建成世界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新华社· 2025-09-26 10:39
全球发展倡议框架 - 全球发展倡议落实机制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2] - 过去4年该倡议已动员230多亿美元资金支持全球南方发展振兴,开展1800多个合作项目[6] - 未来5年将在发展中国家再开展2000个"小而美"民生项目[6] 绿色发展与合作 - 中国已建成世界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在过去10年分别下降超过60%和80%[7] - 目前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合作项目[7] - 未来5年将开展200个海洋发展合作项目,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清洁炉灶百千万工程"[7] 科技创新与数字合作 - 中国提出"人工智能+"国际合作倡议,并欢迎各方参与[6] - 未来5年将在全球发展资金库项下设立"数字能力建设专项资金",支持"数字南方"品牌[6] - 将发起可持续发展卫星国际联盟,为全球发展提供空间观测数据支撑[6] 国际贸易与投资 - 中国将持续注资世贸组织"中国项目",助力最不发达国家融入全球贸易体系[6] - 中国在世贸组织当前和未来谈判中将不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6] - 呼吁坚持多边主义、自由贸易,努力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3] 产业协作方向 - 应加强全球新能源、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协作[5] - 应把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机遇,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5] - 应努力消除数字鸿沟、智能鸿沟,加快技术转移和知识分享[5]
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 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额突破490亿元
央视新闻· 2025-09-26 09:11
全国碳市场发展概况 - 全国碳市场运行四年多 已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1] - 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额突破490亿元 累计成交量近7.2亿吨[2] - 2024年以来交易规模创历史新高 市场活力进一步提升[2] 行业覆盖与减排成效 - 2025年3月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 新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2] - 新行业纳入后实现对全国6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管控[2] - 水泥企业通过固废燃料替代技术 每用1吨固废可减排约1.7吨二氧化碳[2] - 某水泥企业每年固废燃料替代量超15万吨 减排二氧化碳30万吨 相当于减少10万辆家用轿车一年碳排放量[2] 政策支持与国际合作 - 2025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为碳市场领域第一份中央文件[3] - 欧盟认可中国碳市场覆盖全球1/6的碳排放量 并以创纪录速度建成全球最大碳市场[4] - 国际社会赞赏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部署和低碳创新方面的领导作用[5] - 中国绿色发展经验为各国推进减排注入信心 多国表达与中国开展绿色合作意向[6][7][8]
大力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专题深思)
人民日报· 2025-09-26 06:12
践行生态优先,优化城市空间规划。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生态环境优良的重要表现,对于提升城市 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高度集聚区,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 性和生物多样性长期面临巨大压力。大力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必须将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 文明理念深度融入城市规划,使城市空间规划更有利于保护和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助力建设创新、宜 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公园、绿道、河湖海岸、自然保护区等城市蓝绿空间 是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也是建立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关系的重要场所,对恢复生物栖息环境、增强城市 生态韧性、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具有关键作用。要在城市规划中提升城市蓝绿空间的容量和质量,科学布 局并串联分散的公园、湿地、森林、河流等生态节点,细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恢复措施,建设 生态廊道和动物通道,增强栖息地的连通性,拓展物种生存空间,为生物栖息繁衍创造良好环境,推动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网络。 厚植生态基底,激活城市发展动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必须坚持在发展中 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有机融合、协 ...
全球滨海湿地城市市长圆桌会议在江苏盐城举办
中国新闻网· 2025-09-25 14:27
全球滨海湿地城市市长圆桌会议在江苏盐城举办 中新网盐城9月25日电(记者 谷华)24日,以"碳循湿地·产城共栖——绘就滨海湿地城市绿色增长极"为主 题的全球滨海湿地城市市长圆桌会议在江苏盐城举办,相关国际组织、国内外沿海湿地城市代表等,交 流分享湿地生态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的成果经验,推动全球滨海湿地城市加强交流、深化合作。 "生态保护并非发展的对立面,而是发展的基础。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开展更加广泛的国际合作,就能 守护好这片'蓝色'、守护好这片'绿色'、守护好全人类。"柬埔寨西哈努克省副省长索克·菲亚在会议演 讲时说。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自然资源厅厅长韦德·克劳福特通过视频致辞说,盐城为湿地保护国际合作提供了良 好沟通平台。希望与大家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开展更加广泛合作,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体。 盐城市委副书记、代市长严汉平表示,盐城持续擦亮"世界自然遗产"和"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城市名片, 让大美湿地始终保持生机盎然的健康状态。我们倡议在《湿地公约》框架下,不断深化交流合作,共创 产城共栖样板,共筑低碳合作高地,共建全球治理网络,共同谱写全球湿地保护新篇章。 江苏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钱文华表示,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