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业竞争
icon
搜索文档
一纸出口许可,让马斯克看清现实,不顾特朗普脸色,希望中国能松口
搜狐财经· 2025-05-01 10:26
马斯克(资料图) 据中国能源报援引路透社报道,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表示,其"擎天柱"人形机器人的生 产受到了中国对稀土磁体出口限制的影响。这一消息瞬间引发全球关注,毕竟特斯拉在科技领域尤其是 新能源汽车及前沿机器人研发方面,一直处于行业领军地位,马斯克此番表态,背后折射出的是复杂的 全球贸易格局以及中美在关键资源领域的微妙博弈。 先来说说稀土这一关键资源。稀土,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在电子、新能源、环保、医疗以及国 防军工等众多领域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应用。从我们日常使用的智能手机、电脑,到先进的导弹制导系 统、卫星通信设备,稀土元素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稀土储量国和生产国,在稀土的开采、提炼以及相关产品制造方面,占据着绝 对的主导地位。中国不仅拥有丰富的稀土矿产资源,更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建立起了一套完整且高效的 稀土产业链,从矿山开采到初级提炼,再到深加工制成各种高附加值的稀土产品,中国在每一个环节都 具备强大的竞争力。 马斯克(资料图) 中国对稀土磁体实施出口限制,并非无端之举。这是对美国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合理回应。近年 来,美国频繁挥舞关税大棒,对包括中国在 ...
国资100%容亏又来了
36氪· 2025-04-30 12:16
文章核心观点 多地发布国资容错新政吸引人才和企业聚集,国资容错渐成一级市场共识,但落实仍需观察 [1][5][8] 各地国资容错新政 - 深圳福田区推出《2025年新启程教育科技人才"五福礼包"》,涵盖27项专属服务,针对创业高风险问题,放宽政府投资基金失败容忍比例,允许最高不超过80%亏损,对符合条件项目允许最高100%亏损 [2] - 武汉出台《武汉市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种子直投、天使直投单个项目最高允许100%亏损,放宽政府投资基金对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等出资比例最高可达50%,不对单只基金、单个项目盈亏考核,未来五年联动社会资本打造3000亿元母子基金集群 [3] 国资容错背景 - 过去一年国有控股和国有参股LP合计披露出资金额超八成,投资端国资机构直投出手达57%,国资成GP募资与企业融资绕不开的对象 [5] - 科技转型升级关键节点,科技赛道需高风险、高投入,长期才有成果,以往国资基金对项目失败容忍度低,与产业发展诉求违背 [6] 国资容错探索进程 - 去年7月成都高新区针对政策性基金设置30%-80%容亏率,破解国资"不敢投"困境 [6] - 今年1月国办1号文件明确建立健全容错机制,解决基金管理人不敢投等问题 [6] - 广州开发区、深圳南山区在直投资金风险容忍机制上开启单项目最高允许100%亏损的尝试 [6] 国资容错意义与挑战 - 国资容错探索是各地产业竞争,以更市场化姿态争取产业机会 [7] - 国资容错涉及审计问题,具体落实有待观察 [8]
传三星断供7nm! 大厂紧急回应!
国芯网· 2025-04-08 20:41
三星晶圆厂中国业务传闻 - 有消息称三星晶圆厂暂停所有中国业务,但瑞芯微回应此为假消息,公司与三星合作的多款产品各项工作均正常推进 [2] - 瑞芯微表示已与三星晶圆厂证实暂停中国业务的传闻不实 [2] 美国对华芯片限制影响 - 美国要求台积电、三星等晶圆代工厂从去年11月开始停止向中国大陆客户供应7纳米及更先进工艺的AI芯片 [2] - 目前全球仅有台积电、三星、英特尔三家拥有7nm及以下先进制程代工能力 [2] - 台积电被限制后,三星成为最大候选厂商,已有厂商开始与三星接触寻求替代服务 [2] 三星面临的市场抉择 - 若三星对中国大陆7纳米及以下制程实施断供,将对其业务造成影响 [2] - 中国大陆是三星重要市场,失去这部分客户会冲击其营收 [2] - 三星需要权衡美国政府的压力和自身市场风险 [2] 半导体行业发展趋势 - 国际形势变化和半导体产业发展推动晶圆代工大厂竞争合作格局演变 [3] - 中国大陆企业需在复杂环境中寻求突破和发展 [3]
五连发!商务部回应起诉美“对等关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04 20:24
中美贸易争端 - 中方在世贸组织起诉美国对华产品加征"对等关税"措施 认为该行为违反世贸规则并破坏多边贸易体制 [2] - 中方将11家涉台军售美国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 包括斯凯迪奥公司 BRINC无人机公司等 因其损害中国主权和安全利益 [3] - 商务部将16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 禁止对其出口两用物项 因其可能危害中国国家安全 [4] 稀土出口管制 - 中国对钐 钆 铽 镝 镥 钪 钇等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因其具有军民两用属性 [5][6] - 管制措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管制法》 旨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履行国际义务 [5] 产业竞争力调查 - 商务部对进口医用CT球管发起产业竞争力调查 因国内产业受进口冲击经营困难 [7] - 调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 不针对特定国家 属事实性调查 [7]
大逆转!人口第一大省,增量重返第一了!
城市财经· 2025-03-28 16:59
广东人口增量重返全国第一 - 2024年末广东常住人口达12780万人 同比增加74万人 超越浙江43万人的增量 时隔四年重回榜首 [2][3] - 2010-2020年十年间广东常住人口累计增长2169万人 是浙江同期增量1014万人的两倍多 [5] - 1949年以来广东人口持续突破关键节点 2019年突破1.2亿 2024年自然增长人口47万(出生113万 死亡66万) 外省净流入27万 [6][24][25] 全国人口增长分化格局 - 已公布数据的23个省份中 7个实现人口增长(广东74万 浙江43万 新疆24.8万) 14个出现减少 山东减少42.8万为当前最高 [14][15] - 江苏2024年人口零增长 山东过去四年累计减少90万 河南2021-2023年已减少126万 [18] - 深圳2024年人口增量19.94万居全国重点城市首位 广州15.1万次之 上海(-7.19万)北京(-2.6万)持续流出 [61][64][65] 广东经济与产业竞争力分析 - 2023年广东国内税收21637.7亿元 占GDP比重15.95% 江苏税收规模仅为广东72% 个税收入仅为广东53.38% [33][34] - 工业营收方面 广东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营收18.58万亿元 领先江苏16.85万亿元 出口额5.44万亿为江苏3.37万亿的1.6倍 [37][39] - 第五次经济普查显示广东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465.9万个 较江苏290.7万个多60% 五年增量153.2万个全国第一 [46][51] 深圳经济与人口吸引力驱动因素 - 2024年GDP达36801.87亿元 增速5.8%高于全国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4万亿 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 [69][73][80] - 出口连续32年全国第一 2024年出口2.81万亿占全国10% 机电产品占比70.97%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41.27% [82][86] - 电子信息产业独树一帜 2022年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总产值25575.79亿元 超过广州全市工业总产值 [89][90]
中日抹茶之争,贵州先赢一城
吴晓波频道· 2025-03-22 02:48
行业概况 - 抹茶风潮席卷全球,在TikTok、小红书等社媒上流行万物皆可"混搭"的抹茶相关烘焙、甜品、零食、饮品 [2][3] - 抹茶凭借独特香气、清新鲜亮的"治愈系绿"成为饮食时尚象征,具有健康、视觉、文化三重优势 [7][11][13] - 2024年全球抹茶市场规模达33亿美元,预计2029年增至7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近10% [13] 日本抹茶产业现状 - 2024年日本绿茶出口额达2.4亿美元(含抹茶),同比增长25%,但面临产能短缺导致国内限购 [4] - 日本茶园面积有限、茶树老化、劳动力短缺(茶农数量从2000年5.3万锐减至2020年1.2万),2023年抹茶产量降至2008年78% [16][17] - 研磨环节依赖稀缺石磨(单台制作周期≥1个月),茶树扩产需5年成熟期,转型面临高成本与市场不确定性 [17][20] 中国抹茶产业崛起 - 中国2020年抹茶产量3916吨占全球56%,预计2025年总产量超5000吨成全球最大生产国 [4][22] - 贵州产量占全国25%,出口40多国,2025年初首次大规模出口日本 [4][6] - 浙江(年产值6亿元)、贵州铜仁(出口量全球第二)、湖北孝感(占全国50%抹茶饮品市场)形成三大黄金产区 [26] 竞争格局与技术发展 - 日本在高端抹茶粉市场仍占70%份额,依靠严苛品质标准与文化品牌溢价 [28] - 中国通过政策支持(乡村振兴名录)、资本投入(2024年融资超50亿元)、文化IP(抹茶小镇、国际文化节)多维发力 [29][30][31] - 未来可能形成"中日技术合作+全球产能承接"模式,品质与文化价值成竞争核心 [33] 产业链特点 - 抹茶生产依赖两大关键环节:种植碾茶叶(需5年成熟期)和研磨成粉(需现磨现用防氧化) [17] - 中国依托占全球60%以上的绿茶资源,以成本优势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26] - 行业痛点包括高端茶园稀缺、中小品牌同质化、缺乏统一质量分级体系 [28]
宁德时代逆势狂破十大历史记录|独家
24潮· 2025-03-16 23:20
宁德时代2024年财报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3620.13亿元,同比下降9.70%,为2015年以来首次下滑 [1] - 连续两个季度(2024年Q3-Q4)营收下降 [1] - 海外收入1103.36亿元(同比-15.77%),国内收入2516.77亿元(同比-6.76%) [1] 核心财务与运营指标创新高 - 总资产7866.58亿元(同比+9.69%),十年增长272.62倍 [2] - 在建工程投资预算3339.42亿元(同比+30.32%) [2] - 资金战略储备3177.94亿元(同比+20.23%),十年增长5295.57倍 [2]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969.9亿元(同比+4.49%),十年累计3421.27亿元 [2] - 电池系统产能676GWh(同比+22.46%),十年增长1228.09倍 [2] - 归母净利润507.04亿元(同比+15.01%),十年累计1627.71亿元 [3] - 研发投入186.07亿元(同比+1.37%),十年累计718.16亿元 [3] 动力电池行业产能过剩危机 - 中国动力储能产业链近2年半重大制造项目超700个,总投资超3.5万亿元 [3] - 20家电池企业2025年产能规划达6188GWh,全球规划或超8000GWh [3] - 2025年全球需求预测仅2000GWh左右,产能闲置率或达60% [4] - 正极材料规划产能1200万吨(需求230-270万吨),负极材料1514.1万吨(需求240-298万吨) [5] 行业竞争格局与未来趋势 - 二三线厂商普遍亏损,80%-90%企业可能被淘汰 [6] - 未来竞争聚焦资源掌控、极限制造、全球交付等综合实力 [6] - 关键技术突破、先进产能布局、全球化能力将成为企业存活关键 [6]
2025年面板行业竞争格局:5大关键点需关注
WitsView睿智显示· 2025-03-12 14:44
全球液晶面板产业竞争格局变革 - 中国大陆面板厂商(京东方、TCL华星)崛起,全球LCD产能占比从2016年20%攀升至2024年超60%,预计2025年突破70% [1] - 电视与显示器面板领域大陆厂商出货占比超60%,笔记本面板市占达50%,持续挤压韩国及台湾地区厂商份额 [1] - 陆系面板厂通过按需生产控产策略逐步扭转亏损,运营走向正轨 [1] 2025年电视面板市场趋势 - 2024年电视整机出货1.978亿台,年增1.2%,2025年或呈现持平及小幅衰退 [3] - 国内品牌TCL、海信跃居全球第二、第三大电视品牌,日本品牌(如FUNAI、松下)逐步淡出市场 [3][4] - 2024年电视面板出货面积增长4.8%,2025年预计增长1.6%,超大尺寸需求旺盛 [5] - 面板平均尺寸从2024年51.5吋增至2025年52.2吋,小尺寸占比下降,65吋以上大尺寸占比提升 [5] 面板价格与产能调控 - 2024年Q4面板价格触底止稳,2025年Q1上涨,但需警惕Q2库存高企导致价格下滑 [5] - 产业平均稼动率波动显著,面板厂需通过调控产能和产品组合(如引导大尺寸化)维持供需平衡 [6] 产业整合与并购动态 - LG Display广州工厂转让给TCL华星,夏普关闭10代线,导致两者出货量大幅变化 [7] - 咸阳彩虹光电8.6代线与夏普广州10.5代线具备潜在并购价值,参考LG广州工厂收购价(初始投资280亿元,成交价108亿元) [8] - 产业整合提升集中度,增强议价能力与资源配置效率 [8] 国产供应链深化 - 偏光片领域日韩厂商退出,国内企业(杉金光电、恒美光电)通过收购整合主导市场 [9][10] - 电视驱动芯片国产化率高,IT产品驱动芯片国产化逐步爬升,PMIC因成本优势加速导入 [11] - 背光模组高度自主化,玻璃基板外资仍占优但国内企业寻求大世代工艺突破 [11] 海外供应链布局 - 面板厂向越南、泰国等地扩展模组产能,京东方越南项目年产能规划300万台电视+700万台显示器+4000万张电子纸 [12] - 三星显示越南投资18亿美元建8.6代OLED模组线,LG Display越南追加10亿美元提升OLED模块产能 [14][15] 新型显示技术布局 - 陆系面板厂在LCD领域占优,OLED领域加速布局8.6代RGB OLED及印刷式OLED,韩国仍主导中大尺寸QD-OLED/W-OLED [16] - 非陆系厂商转型:友达投入Micro LED,群创布局车用面板及半导体封装 [16] - 京东方投资Mini LED及晶圆代工,TCL华星发力印刷式OLED,惠科收购柔宇设备加码OLED [18] 未来竞争方向 - 控产策略与尺寸升级并行,整合并购提升集中度,国产零组件崛起,海外产能优化抗风险能力,新型显示技术多元发展 [19]
深度专题 | 欧洲经济的“困局”与“破局”——从俄乌之“变”谈起
申万宏源宏观· 2025-03-02 23:18
文章核心观点 在美国特朗普政府推动下俄乌冲突现“和平”曙光,探讨俄乌停战对欧洲经济是否意味着“和平红利”,以及欧洲经济能否走出“低温经济”状态,分析了欧洲经济短期压力、中长期困局及俄乌缓和后的突围可能[1][7][101]。 短期欧洲经济的三重“压力” 俄乌局势 - 多方诉求不同,欧洲难掌“话语权”,美俄谈判达成初步共识但未邀欧洲国家,美国军事援助远超欧洲且德国正值大选新旧政府过渡,欧洲难以形成合力[7] - 美国诉求为节省国防开支、改善稀土等资源供应、降低能源价格,俄罗斯诉求是巩固军事进展、满足国家安全需求,特朗普或要求欧洲承担更多军费开支及重建乌克兰[1][13][16] 工业 - 俄乌冲突后欧洲经济恢复弱,工业预期持续弱势,工业走弱导致欧元区内部国别分化,制造业增加值占比高的国家工业信心下降幅度大、经济增速差[18][19] - 相比海外发达国家,欧洲经济核心痛点在投资,欧元区投资自疫情以来远弱于日本,2024年三季度固定资本形成仅为疫情前94%[24] 关税 - 欧盟占美国贸易逆差约20%,是特朗普关税重点“关照”对象,2月26日特朗普威胁对欧盟征25%关税,考虑增值税后欧盟平均增值税21.8%明显高于美国,关税或成欧洲经济下行风险[2][28] 中长期欧洲经济的“困局” 能源与货币因素 - 俄乌冲突冲击欧洲经济源于能源供给,欧洲能源对外依存度高,冲突后天然气价格上冲幅度远超其他地区,高耗能行业工业产出和出口恶化[33][40][46] - 高通胀迫使欧央行加息,货币紧缩抑制经济,对投资抑制强于消费,2024年以来降息对欧洲工业提振不佳[50][55][56] 产业竞争力因素 - 欧洲工业产出价格劣势制约竞争力,德国PPI上升幅度远超其他生产型经济体,除非获俄罗斯廉价能源,否则价格劣势难短期改善[62] - 欧洲劳动生产率增速长期落后美国,原因是研发投资不足,企业和政府研发投资力度均弱于美国[64][65] 若俄乌缓和,欧洲经济的“突围”可能 直接利好 - 俄乌缓和推升居民消费者信心,能源价格回落改善欧元区通胀,提升欧央行降息空间,货币政策传导加速,投资(地产)强于消费,但美欧关税摩擦是风险[69][71][77] 其他影响因素 - 欧洲军费开支或加速提升,实现途径有调拨资金、剔除财政考核、欧盟层面筹资,基准情形下占GDP比重提升1.0%-1.5%可能提升经济增速0.6%-1.5%,但有债务、资金外流、加税等风险[78][84][88] - 乌克兰重建对欧洲经济拉动不确定性大,存在融资缺口、执行风险和地区归属问题[94] - 难民回流或小幅松绑部分国家财政支出,对劳动力市场影响有限[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