偿付能力

搜索文档
为偿付能力“加固” 保险资本补充新招频出
环球网· 2025-06-10 11:15
行业资本补充新方式 - 保险行业资本补充呈现新方式,为险企提升资本实力、满足偿付能力要求提供新路径 [1] - 中国平安拟发行约117.65亿港元于2030年到期的零息H股可转换债券,初始转换价为每股H股55.02港元 [3] - 部分中小险企通过资本公积转增注册资本增资,如锦泰保险和鼎和财险 [3] 当前资本补充路径 - 发行资本补充债和永续债、股东增资是常见选择,年内11家险企合计发债496亿元 [3] - 多家险企拟通过股东增资"补血",发债额预计仍将处于较高水平 [3] - 头部险企如中国人保重视偿付能力建设,计划通过债务工具和增资补充资本 [3] 监管部门举措 - 监管部门优化偿付能力监管要求,延长偿二代二期规则过渡期、调降股票投资风险因子 [4] - 支持险企拓宽资本补充渠道,如支持财险机构增资扩股和发行资本补充工具 [4] 未来资本补充趋势 - 险企未来增资需求仍大,短期以发行资本补充债和永续债为主 [4] - 中长期大型险企将探索新融资方式,中小险企需提升业务质量匹配资本效率 [4] - 行业整体资本补充将持续高企 [4]
5家险企偿付能力“亮红灯” 风险综合评级不达标为主因
环球网· 2025-05-27 11:28
行业偿付能力概况 - 2025年一季度末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04.5%,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46.5%,整体保持充足 [1] - 行业整体呈向好态势,3家公司退出偿付能力不达标行列,但仍有5家公司不达标 [3] - 超160家险企披露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其中56家风险综合评级为A类,近百家为B类 [3] 偿付能力监管标准 - 达标需同时满足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00%、风险综合评级≥B类 [3] 不达标险企情况 - 5家不达标公司为华汇人寿、安华农险、华安保险、亚太财险、前海财险 [3] - 亚太财险风险综合评级由2024年三季度的B类降至四季度的C类,主因股东股权和公司治理问题 [3] - 华汇人寿已连续十余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为C类 [3] 不达标主要原因 - 风险综合评级不达标是主因,涉及公司治理、操作风险、合规等问题 [3] - 偿付能力充足率临近监管红线叠加业务亏损导致资本内生能力弱 [3] 不达标影响及改善措施 - 偿付能力不达标可能限制业务开展,需调整业务结构、加强风险管理、多渠道补充资本 [4] - 监管机构可能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市场信心并增加融资难度 [4]
一季度险企“体检报告”出炉:偿付能力保持充足,4家机构因评级不达标亮红灯丨南财保险测评(第98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9 17:17
行业整体偿付能力情况 - 2025年一季度末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04.5%,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46.5%,均高于监管红线 [1] - 财产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9.3%,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09.5%;人身险公司分别为196.6%和132.8%;再保险公司分别为255%和221.6% [1][9] - 行业整体偿付能力充足,但仍有4家保险公司不达标(1家寿险+3家财险) [1] 偿付能力监管框架 - 监管指标包括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00%)和风险综合评级(≥B类) [2] - 2025年一季度4家公司因风险综合评级为C级导致不达标:华汇人寿、华安保险、安华农险、亚太财险 [2][3][4] 不达标公司具体情况 - 华汇人寿连续12个季度评级为C,主因公司治理问题未完成整改,但资产流动性和偿付能力风险可控 [3] - 华安财险连续两季度评级为C,涉及可资本化风险、声誉风险和操作风险,计划通过经营改善逐步化解 [3] - 安华农险因公司治理风险被评C类,整改已取得实质进展 [3] - 亚太财险评级从2024年Q3的B类降至Q4的C类,计划加强数据管理和指标回溯分析 [4] - 前海财险未披露2024年Q4评级结果,但已针对前期C类评级问题落实整改 [5] 评级改善与优秀案例 - 珠峰财险、北大方正人寿和三峡人寿3家公司从C类提升至B类及以上 [6] - 北大方正人寿通过分类管理可资本化/难以资本化风险改善评级 [6] - 三峡人寿通过增资和业务恢复优化战略风险 [6][7] - 珠峰财险通过增资扩股降低可资本化风险,重点改进战略和操作风险 [7] - 13家公司在2024年Q4获AAA类最高评级,包括8家人身险公司和5家财产险公司 [8] 资本补充与监管动态 - 部分人身险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00%,如国联人寿仅54.74%(接近监管红线) [10] - 中华联合人寿拟增资12亿元,注册资本从29亿元增至41亿元 [11] - "偿二代二期"过渡期延长至2025年底,中小险企仍面临较强资本补充需求 [11]
保险基本面梳理105:保险行业分红能力受什么影响?-20250518
长江证券· 2025-05-18 21:4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丨维持 [1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考虑到头部险企在生态建设、渠道发展等方面的优势,以及保险业本身“大数法则”的原理,看好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龙头险企的分红潜力将更值得关注,尤其关注偿付能力宽松、资产负债匹配良好、保单盈利能力较强的优质公司 [2][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利润、现金流与偿付能力 - 保险属于强监管的金融行业,分红能力需接受更多维度监管,分红基础为净利润、现金流等基础会计指标;保险公司受偿付能力体系严格监管,核心偿付能力不足 50%或综合偿付能力不足 100%时,将被限制分红;分红会消耗净资产,导致偿付能力下降,分红时需考虑对偿付能力的影响 [6] 保单质量重要性提升 - 自 2026 年 1 月 1 日起,所有保险公司需执行“新金融工具准则”,新准则下减值计提更充足及时,更多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保险公司波动性放大;财险或寿险税前利润可视为保险服务业绩+投资服务业绩,投资服务业绩不可控,保险服务业绩对未来分红能力更重要;现金流角度未受新准则影响,退保、赔付等反映业务质量的指标与保费收入值得关注 [7] 资产负债匹配能力决定上限与长期 - 偿付能力是当前保险业监管的核心体系,偿二代二期工程采取类似银行巴塞尔协议的资本金监管方式,计算实际资本与最低资本的比值,设定监管红线;偿付能力关系到保险公司各方面经营活动,维持其处于健康区间很重要;静态来看,当期理论最大分红水平接近于【净资产/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 - 可以接受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限)】 [8] - 净资产是偿付能力的核心,计算分子时,净资产是实际资本的核心;计算最低资本时,需考虑投资资产类型的风险进行资本折算,风险越高的资产所需最低资本越高;保险公司资产配置会对净资产造成较大影响,弹性与稳定不易兼得;针对寿险公司,负债对利率变化更敏感,在会计分类、资产配置和产品设计、销售上做好匹配对长期稳定分红能力至关重要 [8] 龙头险企将具备更佳分红潜力 - “新国十条”、报行合一的实施、个险新规等监管引导下,行业竞争趋于理性,费用有望降低,保单质量有望改善,行业整体的利润、净资产及分红表现都有望改善 [9]
金融监管总局,最新数据
中国基金报· 2025-05-18 10:35
银行业总资产增长 - 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达458.3万亿元,同比增长6.7% [2] - 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198.5万亿元,同比增长7.3%,占比43.3% [2] - 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75.5万亿元,同比增长5.2%,占比16.5% [2] 保险业总资产增长 - 保险业总资产37.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4% [2] - 财产险公司资产3.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6.2% [2] - 人身险公司资产33.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4.8% [2] - 再保险公司资产8423亿元,较年初增长1.7% [2] -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资产1326亿元,较年初增长3.8% [2] 普惠金融服务 -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5.3万亿元,同比增长12.5% [1][2] - 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3.7万亿元,较年初增加7955亿元 [2] 保险业务数据 - 原保险保费收入2.2万亿元,同比增长0.8% [3] - 赔款与给付支出8274亿元,同比增长12.2% [3] - 新增保单件数249亿件,同比增长20.7% [3] 商业银行资产质量 - 不良贷款余额3.4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574亿元 [4] - 不良贷款率1.51%,较上季末上升0.01个百分点 [4] - 正常贷款余额223.7万亿元,其中正常类218.7万亿元,关注类5万亿元 [4] 商业银行盈利与资本 - 累计净利润6568亿元 [4] - 平均资本利润率8.82%,较上季末上升0.72个百分点 [4] - 平均资产利润率0.68%,较上季末上升0.05个百分点 [4] - 资本充足率15.28%,一级资本充足率12.18%,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0.70% [4] 商业银行流动性指标 - 流动性覆盖率146.20%,同比下降4.63个百分点 [5] - 净稳定资金比例127.57%,同比上升2.25个百分点 [5] - 流动性比例76.15%,同比上升7.49个百分点 [5] - 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1.20%,同比下降0.50个百分点 [5] - 存贷款比例80.01%,同比上升1.21个百分点 [5]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 - 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04.5%,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46.5% [5] - 财产险公司综合/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39.3%/209.5% [5] - 人身险公司综合/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96.6%/132.8% [5] - 再保险公司综合/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55%/221.6% [5]
东方资产旗下财寿险双面承压,中华保险正遇“中年危机”
36氪· 2025-05-16 09:17
中华保险集团经营状况 - 中华保险集团旗下核心子公司中华财险面临经营压力,净利波动大,2018-2024年合并净利从11.23亿元降至9.51亿元,2024年净利5.12亿元较2018年10.15亿元近乎腰斩 [6][7] - 中华财险2024年综合成本率达99.28%,在盈亏红线边界浮动,主要受综合赔付率较高影响(7成以上)[10] - 中华财险2024年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37.37%,同比减少18.75个百分点,2022-2023年连续2年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跌破200% [7][8] 惠誉评级变动 - 惠誉2024年3月将中华财险"A-"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8月下调至"BBB+",2025年5月撤销评级 [2] - 评级变动与实控人东方资管信用状况恶化相关,2024年东方资管财务表现不佳且资本不足 [3] - 惠誉认为东方资管对中华财险支持力度将减弱,尤其在房地产市场和宏观经济挑战下 [3] 股东结构变化 - 东方资管2025年2月将71.55%股权划转至中央汇金,5月获监管核准 [3] - 股权变更后中央汇金同时控股大地财险和中华财险,两家均为财险行业"第二梯队"成员 [3][4] - 市场关注中央汇金对两家公司的差异化定位安排 [4] 财务与资本状况 - 中华财险2024年分红14.6亿元,超额覆盖当年净利9.51亿元,导致合并净资产同比下滑2.62%至179.40亿元 [6][7] - 2024年12月发行60亿元资本补充债券,2025年1季度核心偿付能力环比提升8.3个百分点至145.67% [8] - 2024年投资收益仅0.29亿元,同比降96.92%,累计投资收益率1.44%低于行业水平 [9] 合规与风险管理 - 中华财险2024年收超百张罚单,罚款总额超1300万元,合规问题长期存在 [10][11] - 管理层频繁调整,包括合规负责人、首席风险官、总精算师等职位变更 [11] - 风险资产占股东资本比例从2023年69%升至2024年74%,新增49.23亿元违约投资资产 [10] 中华人寿经营困境 - 中华人寿2017-2024年持续亏损,2024年亏损4.94亿元,仅2016年微利0.05亿元 [12] - 保险业务收入连续2年下滑,2024年52.51亿元较2022年65亿元下降明显 [12] -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70.44%,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27.52%,处于行业较低水平 [13] 业务结构问题 - 中华财险投资资产质量恶化,底层资产与房地产相关的信托计划出现违约 [10] - 中华人寿过度依赖银保渠道(2018-2022年平均占比57.66%),渠道竞争力弱 [13] - 中华财险需承担集团内资金支持责任,2022-2024年向中华人寿输血11亿元 [8]
十年累亏10亿、偿付告急,国联人寿30亿增资能“解渴”么
南方都市报· 2025-05-15 17:56
增资扩股计划 - 公司近期推出30亿元增资扩股计划,其中大股东国联集团按比例增资10亿元,其余20亿元由7家国资公司现金增资[2] - 这是近两年第三次增资需求,也是成立11年来的第二轮增资,2023年12月曾获国联集团1亿元增资使注册资本增至21亿元[3] - 本次拟新发255860.227万股股份,每股价格1.1725151794元,共募集资金30亿元由8家企业认购[3] 偿付能力状况 - 2025年一季度末核心及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54.74%和103.97%,较上季度分别下降13.15和6.87个百分点,逼近50%和100%的监管红线[2][4] - 2024年四季度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11.51%,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62.91%,较三季度分别下降10.46和12.09个百分点[4] - 增资主要目的为提高偿付能力充足率和风险防御水平[4] 股东结构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无锡国联集团持股33.3333%为第一大股东,其余股东包括无锡灵山文化旅游集团(15.7142%)、无锡市交通产业集团(13.3333%)等8家企业[5] 经营业绩 - 2015-2024年累计亏损超10亿元,仅2015、2021和2024年实现盈利,2024年归母净利润0.87亿元同比增长138.77%[6][7] - 2024年保险业务收入65.75亿元同比下降22%,首年期交和趸交保费合计14.04亿元同比下降75.57%[6][7]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27.38亿元同比增长2.31%,归母净利润0.74亿元同比增长136.73%[13] 业绩变动原因 - 2024年扭亏主要因营业支出下降(退保金减少+再保险摊回准备金增长)和投资收益增长(11.99亿元同比+25.91%)[8] - 2024年保费下滑因偿付能力压力及利润目标导向主动减少新单保费投放[6] 管理层变动 - 2025年4月董事长丁武斌退休,目前职位空缺[10] - 成立11年更换多任总经理,2025年1月原副总经理赵雪军(精算背景)转正为新任总经理[10][13] - 2015-2020年总经理职位空缺长达五年由董事长代职[12]
156家险企披露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3家成功“摘帽”
证券日报· 2025-05-07 00:42
偿付能力总体情况 - 截至5月6日已有156家保险公司披露偿付能力报告其中5家因风险综合评级不达标而整体未达标 [1] - 偿付能力达标需同时满足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00%风险综合评级≥B类 [2] 风险综合评级分布 - 评级为A类的险企共54家包括6家财险公司和9家人身险公司获AAA级24家AA级15家A级 [2] - 评级为B类的险企共97家其中56家为财险公司41家为人身险公司细分包括23家BBB级49家BB级25家B级 [2] - 华汇人寿安华农险等5家险企风险综合评级为C类主因涉及公司治理可资本化风险声誉风险等具体问题 [3] 评级不达标原因分析 - 5家未达标险企的核心及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已达标问题集中于公司治理整改未完成或操作风险等非资本指标 [3] - 普华永道指出低评级险企普遍存在"三会一层"运作不规范关联交易披露不全等治理问题需提升管理效果以改善评级 [4] 评级改善案例 - 三峡人寿北大方正人寿等3家险企一季度风险综合评级由C类升至B类三峡人寿通过增资扩股(注册资本从15.37亿元增至30.33亿元)改善战略风险 [5][6] - 北大方正人寿通过分类管理风险加强偿付能力管控及薄弱指标整改实现评级提升 [6] 行业未来趋势 - 中小险企资本补充需求将持续需通过股权融资引入战投等方式多元化补资本同时优化治理及投资组合以提升评级 [6]
@保险业,重要报告出炉!这些公司不达标
券商中国· 2025-05-02 16:01
偿付能力是衡量保险公司资本充足情况的关键指标,持续受到业界关注。 近日,保险公司纷纷披露2025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据券商中国记者统计,截至4月30日,披露了最新偿付能力指 标和去年四季度风险综合评级的保险公司中,共有4家偿付能力不达标,包括1家人身险公司和3家财险公司: 华汇 人寿、 华安保险、安华农险、 亚太财险。 根据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人身险公司方面,华汇人寿2024年三季度、四季度风险综合评级均为C级;财险公司方 面,华安保险、安华农险等公司2024年三季度、四季度风险综合评级均为C类,亚太财险则为新增不达标公司,该公 司2024年三季度风险综合评级结果为B类,四季度降至C类。 根据规定,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主要关注三个关键指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不低于 100%;风险综合评级在B类及以上。不符合上述任意一项要求的,为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即核心资本与最低资本的比值,衡量保险公司高质量资本的充足状况;综合偿付能力充足 率,即实际资本与最低资本的比值,衡量保险公司资本的总体充足状况;风险综合评级,即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综 合风险的评价,衡量保险公司总体偿付 ...
新华保险(01336):资产、负债两端增长强劲,需关注净资产下降,维持买入
交银国际· 2025-04-30 15:57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买入评级 [2][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新华保险2025年1季度资产、负债两端增长强劲,但净资产较年初下降,资产负债管理仍有改善空间,维持买入评级和目标价36港币 [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概况 - 新华保险收盘价27.40港元,目标价36.00港元,潜在涨幅+31.4% [1] - 52周高位35.50港元,52周低位14.36港元,市值134,247.69百万港元,日均成交量13.41百万,年初至今变化16.10%,200天平均价25.89港元 [6] 财务数据 收入与利润 - 2023 - 2027E收入分别为71,547、132,555、131,771、136,587、140,751百万人民币,同比增长-33.8%、85.3%、-0.6%、3.7%、3.0% [3] - 2023 - 2027E净利润分别为8,712、26,229、23,506、24,875、26,066百万人民币,同比增长-59.5%、201.1%、-10.4%、5.8%、4.8% [3] 每股指标 - 2023 - 2027E每股盈利分别为2.79、8.41、7.53、7.97、8.35人民币,同比增长-59.5%、201.1%、-10.4%、5.8%、4.8% [3] - 2023 - 2027E每股内含价值分别为80.29、82.84、87.98、94.64、102.15人民币 [3] 估值指标 - 2023 - 2027E市盈率分别为9.2、3.1、3.4、3.2、3.1倍,P/EV均为0.3倍,市账率分别为0.76、0.83、0.92、0.86、0.78倍 [3] 业务表现 盈利情况 - 2025年1季度盈利同比增长19%,增速在同业中表现较好,增长主要来自投资收益;1季末归母净资产较年初下降17%,降幅超过同业,主要由于1季度利率上行使债券投资产生浮亏,以及收益率曲线仍下行带来保险合同负债增加 [7] 保费收入 - 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8%,增长主要来自个险期交保费和银保渠道新单保费的贡献,分别贡献保费增速11.9和16.5个百分点;银保渠道期交保费占新单期交保费的比重为55.3%,同比提升3.8个百分点;10年期以上期交保费同比下降45.6%,占新单保费的比重为2.8% [7] 新业务价值 - 1季度新单期交保费同比增长117%,其中个险/银保新单期交保费同比分别增长133%/95%;一季度月均绩优人力及万C人力同比均实现双位数增长;受益于新单期交保费的强劲增长,1季度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67.9%,增速领先同业;由于新业务价值增速低于新单期交保费增速,预计价值率有所下降 [7] 投资收益 - 投资资产较年初增长3.6%,总投资收益同比增长44%;年化总投资收益率为5.7%,同比提升1.1个百分点;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2.8%,同比下降3.9个百分点,主要由于1季度利率上行带来债券投资浮亏 [7] 偿付能力 -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84%,较年初上升60个百分点,主要受资产重分类影响(+71个百分点) [7] 业务指标假设及预测 收入增速 - 2023 - 2027E寿险保费服务收入增速分别为-15.5%、-0.5%、4.0%、3.0%、2.0% [8] 价值指标 - 2023 - 2027E新业务价值分别为3,024、6,253、8,522、8,848、9,460百万人民币,同比增速分别为24.8%、106.8%、36.3%、3.8%、6.9% [8] - 2023 - 2027E寿险内含价值分别为250,510、258,448、274,489、295,292、318,719百万人民币,较上年末增速分别为-2.0%、3.2%、6.2%、7.6%、7.9% [8] 投资收益率 - 2023 - 2027E净投资收益率分别为3.36%、3.04%、2.94%、2.87%、2.83%,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为1.81%、5.36%、4.63%、4.27%、4.03% [8] 盈利预测调整 - 2025E和2026E新业务价值较原预测分别增长31.7%、30.2%,新业务价值率分别下降0.5%、0.1%,寿险内含价值分别增长0.8%、1.7%,总投资收益率分别提升0.05、0.03个百分点,归母净利润分别增长4.1%、4.3%,ROAE分别提升2.2、4.0个百分点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