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预定利率
icon
搜索文档
2025年上半年寿险公司偿付能力排行榜:1家风险评级为C!1家违规大幅虚增偿付能力被吊销业务许可证...
13个精算师· 2025-09-15 20:49
2025年上半年寿险公司偿付能力排名 - 74家寿险公司2025年上半年偿付能力排名披露完毕 人保养老以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327.8%位列第一 但环比下降30个百分点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279.1%环比下降28个百分点[1][2] - 国寿养老排名第二 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095.2%环比上升44个百分点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077.0%环比上升43个百分点 风险评级为A[2] - 新华养老排名第三 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991.3%环比大幅下降656个百分点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971.9%环比下降645个百分点[2] - 排名前十的公司还包括恒安标准养老(782.7%)、国民养老(603.7%)、中美联泰(411.4%)、友邦人寿(410.0%)、三峡人寿(396.9%)、大家养老(355.8%)和平安养老(355.4%)[2][3] 偿付能力充足率整体情况 - 2025年二季度末人身险行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6.6%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4.3% 行业偿付能力充足且稳步提升[14] - 74家人身险公司中约51%的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较一季度末有所上升[16] - 多数寿险公司最低资本有所上升 主要受权益投资占比提升影响导致市场风险最低资本增加[16] - 受益于资本市场变化等因素 多数公司实际资本有所增加[16] 保险公司资本补充活动 - 2025年以来12家保险公司公告计划增加注册资本 增资总金额超过350亿元[18] - 平安人寿计划增资199.99亿元 这是自2011年后时隔13年首次增资 增资后注册资本将超360亿元[19] - 9家公司增资方案已获金融监管总局批复同意 合计增资金额约148亿元 包括中邮人寿增资40亿元、中信保诚增资25亿元等[20] - 6家保险公司获准发行资本补充债或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 总额接近200亿元 包括阳光人寿50亿元、招商信诺41亿元等[21][23] - 2024年至今保险公司实际发行债券金额已超过1500亿元[23] 风险评级与监管处罚 - 华汇人寿风险评级为C 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006.1%环比下降8个百分点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993.7%环比下降6个百分点[6][25][27] - 鼎诚人寿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18.0% 是唯一一家低于120%监管要求的公司[29] - 华夏人寿因违规大幅虚增偿付能力等问题被吊销业务许可证 23名责任人被罚款共计232万元 多人被禁止进入保险业[32][33] 行业投资与产品转型 - 2025年上半年保险公司权益投资快速增长 直接投资股票金额增加至1.85万亿元[8] - 73家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率算数均值为4.22% 较上年同期的3.59%上升0.63个百分点[10] - 传统险和分红险预定利率非对称性下调 传统险预定利率为2.0% 分红险预定利率为1.75% 两者差距从0.5%缩小到0.25%[6] - 行业加速向分红险等"保底+浮动收益"类产品转型[7]
考验保险公司经营能力的时代来到:红利实现率披露已近收官,选公司重于选产品!
13个精算师· 2025-09-02 10:05
行业分红险红利实现率总体情况 - 2024年是保险公司第三年披露分红险红利实现率 行业总体水平明显回升 许多新上市产品实现率超过100% [1] - 截至9月1日 73家寿险公司共披露3285款分红险产品的红利实现率数据 [2] - 监管要求将分红险预定利率上限从2.5%下调至2.0% 新产品采用2.0%预定利率 老产品维持2.5%预定利率 [3] - 新产品数量463款 平均红利实现率达106.8% 老产品数量2795款 平均实现率53.8% 中位数50% [3] - 老产品客户收益率仍达3.2% 显示实际收益水平保持稳定 [3] 分红险产品选择标准 - 监管明确要求风险高、特别储备为负的公司需论证分红水平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4] - 选择标准应关注公司长期经营能力 重点考察四个维度:长期历史红利实现率、长期投资收益率、偿付能力充足率(BB级以上)和整体经营稳健性 [7] - 分红险经营是长期过程 需要考察公司抗周期能力和分红政策稳定性 而非单一年度波动 [7] 友邦人寿分红险表现 - 公司95款分红险产品中 5款新产品实现率均为143% 远超行业106.8%的平均水平 高出36.2个百分点 [8] - 90款老产品实现率均为74.2% 较行业53.8%的平均水平高出20.6个百分点 [11] - 近10年红利实现率平均值达112% 体现长期稳定分红能力 [12] - 新老产品客户收益率均达3.5% 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17] 友邦人寿经营优势分析 - 2025年第2季度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410% 在37家公司中排名第1 [13] - 风险综合评级连续4个季度获得AAA最高评价 [13] - 2024年底保单未来盈余比率21.9% 在37家公司中排名第1 反映强劲未来盈利能力 [15] - 同年ROE达23.9% 在37家公司中排名前5 [18] - 投资策略稳健 坚持长期主义 经营成果不依赖短期波动 [17] 数据平台更新内容 - 增加2025年第2季度各地区保险深度数据 包括全国及各省份GDP、保险深度、财险深度、人身险深度等指标 [28] - 增加2024年美国财险分险种保费、赔款率数据 全行业直接已赚保费1029.2964亿美元 赔款率61.80% [29] - 更新73家公司分红险产品红利实现率数据 包含产品名称、红利分配方式、实现率等详细信息 [30] - 增加最近一周保险公司投连险净值数据 涵盖新华保险、泰康人寿等多家公司投资账户价格 [32]
保险产品预定利率调整进行时:百款产品下架
财联社· 2025-08-31 11:00
保险产品预定利率调整 - 预定利率下调触发行业产品切换 普通型产品从2.5%降至2.0% 分红型产品降至1.75% 万能型产品保证利率上限降至1.0%[3] - 普通型和万能型产品利率下调50个基点 分红型产品下调25个基点[3] - 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启动 因中国保险行业协会2025年二季度研究值1.99%连续两季度低于2.5%阈值[3] 产品价格与市场反应 - 预定利率下调导致保险产品集体涨价 成人重疾险涨幅约13% 儿童重疾险涨幅达29%[3] - 8月底为产品切换节点 上百款产品涉及重疾险、增额终身寿险、年金险等类型在8月31日前下架[5] - 消费者对利率下调反应趋稳 仅观望客户和老客户在窗口期加保 未出现大规模冲动购买[2][6] 销售渠道与业绩影响 - 保险代理人利用窗口期冲刺业绩 多家保险公司因单量过大关闭预核保通道[1][4] - 银行渠道保持销售连续性 股份制银行表示新产品已准入 以增额终身寿险和两全保险为主[4] - 中国人寿个险渠道上半年分红险占首年期交保费超50% 推动新业务价值同比提升9.5%至243.37亿元[10] 行业转型与产品策略 - 分红险成为主流转型方向 刚兑成本较低且通过红利分配弹性机制降低利差损风险[9][10] - 保险公司优化产品结构 侧重开发保障功能强而非依赖投资回报的产品[2][7] - 行业聚焦"报行合一"与利率下行双重挑战 推动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发展转型[8] 公司应对措施 - 水滴保制定专项服务预案 协调保险公司调整产品策略并确保合规过渡[5] - 中国人寿开展新产品储备、系统建设及舆情监测等准备工作 预定利率调整影响有限[5] - 君龙人寿提出通过产品创新与服务升级实现规模与价值平衡 强化投资能力与风险保障[8][10]
寿险公司加快布局中端医疗险市场   
中国经济网· 2025-08-22 11:07
预定利率下调背景 - 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于9月1日起第三次下调 影响长期保单回报水平 固定收益型人身险市场优势下降 [2] - 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参考5年期以上LPR、5年定期存款基准利率及10年期国债收益率 利率下行导致预定利率持续下降 [2] - 增额终身寿险和年金险等产品吸引力减弱 寿险公司需寻求新业务方向 [2] 寿险公司布局中端医疗险动因 - 中端医疗险对寿险产品具引流作用 可提升客户黏性并为长期产品销售创造场景 [1][6] - 成为健康生态建设关键入口 通过健康管理数据构建"医疗险+健康管理+寿险/养老"生态闭环 [1][6] - 低利率下死差业务重心转向医疗险 中端医疗险因广阔市场前景受关注 [1] 中端医疗险市场定位与特点 - 定位介于百万医疗与高端医疗之间 突破百万医疗服务限制且规避高端医疗价格门槛 [4] - 设计需与社保形成良性互动 填补医保保障空白并避免责任重叠 [4] - 产品特点为高保额+扩展特需+增值服务 提供更好就医体验 [4] 产品创新与长期保障 - 含保证续保条款的中端医疗险解决客户续保焦虑 承诺无论健康状况变化均继续承保 [5] - 标志进入"长期保障+高端服务"新阶段 提供长期稳定保障预期 [5] - 中意人寿推出"中意一生中意臻选版医疗保险"等产品 承接医保改革释放的商业健康险需求 [3] 寿险公司竞争优势与挑战 - 优势包括客户群体匹配(中等收入及以上)、产品组合交叉销售能力、健康管理资源整合及长期经营视角 [8][9] - 挑战在于医疗资源整合不足、风控依赖再保而非数据建模 以及承保利润可能较低 [8] - 相较财险公司 寿险公司在短期险种投入资源比例较低 医疗风险受医疗行为及通胀等多因素影响 [7] 市场竞争格局 - 财险公司和专业健康险公司目前占据中端医疗险市场较大部分 [1][7] - 财险公司优势在于运营能力及高频低额理赔 寿险公司优势在于长期产品经营 [7][8] - 寿险公司通过客户画像智能匹配需求 转化中端医疗用户加购重疾险及储蓄型寿险 [6]
58家人身险公司上半年投资收益率出炉:约九成机构不足3% 4.67%成“天花板”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2 22:27
保险产品预定利率调整 - 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下调至2.0%,较此前下降50个基点 [1] - 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下调至1.75%,较此前下降25个基点 [1] - 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最高值下调至1.0%,较此前下降50个基点 [1] - 以"保底收益+浮动收益"的分红险成为市场主流产品结构 [1] 人身险公司投资收益率表现 - 58家人身险公司上半年投资收益率集中在1%至3%之间,约九成机构不足3% [1] - 投资收益率最低为0.96%(和泰人寿),最高为4.67%(君龙人寿) [1][2] - 3家公司投资收益率不足1%:和泰人寿0.96%、恒安标准人寿0.97%、爱心人寿0.97% [2] - 5家公司投资收益率超过3%:利安人寿3.22%、君龙人寿4.67%、国民养老保险3.01%、幸福人寿3.08%、北京人寿3.65% [2] - 海保人寿投资收益率由去年同期的-0.43%提升至1.89%,实现由负转正 [2] 投资收益率的计算与影响因素 - 投资收益率受投资资产分类和买卖策略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市值下跌可能导致收益率负值 [3] - 债权类资产出现大笔不良和大额减值时,信用减值计提会拉低投资收益率 [3] - 综合投资收益率包含已实现收益和未实现浮盈浮亏,更能反映公司全面投资收益水平 [4][5] - 长城人寿投资收益率为2.58%而综合投资收益率为6.82%,光大永明人寿投资收益率为2.89%而综合投资收益率为5.1% [4] 保险产品选择参考指标 - 消费者应关注保险公司多年的综合投资收益率以评估长期投资绩效 [5] - 选择分红险需结合历史投资收益率、综合投资收益率及分红实现率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5]
华源证券:寿险公司的利差风险或可控 维持保险行业“看好”评级
智通财经· 2025-08-12 16:01
行业评级与核心观点 - 维持保险行业"看好"评级 基于利率下行情境下净资产敏感性可控、新保单负债成本下降及存量保单成本拐点预期 [1] - 在极端情境(10年期国债利率下行50bp至1.68%)下 优质寿险公司净资产敏感性已较为可控 [1] - 监管调低预定利率使24年新保单负债打平成本显著下行 28年后存量保单负债成本将现拐点 [1] 利率影响机制分析 - 传统险受资产/负债端久期缺口影响 分红险受CSM缓冲机制保护直至利率击穿盈利底线 [1] - 所有险种40年后采用4.5%终极折现率 若长端利率极低将大幅下调该率并提高准备金 [1] 公司差异化表现 - 太保和国寿在利率下行50bp压力测试下 净资产降幅分别为7%和13.6% 平安敏感性亦可控 [2] - 新华通过提升权益仓位(24年达显著对冲效果)应对高负债成本 太保/国寿负债成本已降至2.4-2.5% [3][4] 负债成本动态变化 - 24年新保单打平成本:国寿/太保同比降50bp至2.4-2.5% 新华降94bp至2.98% [3] - 预定利率持续下调:传统险从3.5%→2.5% 分红险从2.5%→2.0% 25年8月后将再迎下调 [3] - 存量保单成本2.2%-3% 28年高成本(3-3.5%)增额终寿缴费期结束后将现拐点 [4]
多重因素驱动 上半年保险业交出亮眼成绩单
金融时报· 2025-08-06 20:14
行业整体表现 - 上半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达3.74万亿元 同比增长5.31% [1] - 赔付支出1.35万亿元 同比增长9.41% [1] - 人身险业保费2.96万亿元 同比增长5.64% 财产险业保费7744亿元 同比增长4.06% [1][2][6] 人身险业务 - 寿险业务保费22876亿元 同比增长6.63% 健康险4614亿元 同比增长0.15% 意外险216亿元 同比下降6.09% [2] - 6月单月人身险保费4908亿元 同比增长16.3% 环比增长21.5% [2] - 保户投资新增交费同比下降3% 投连险同比下降20.39% [2] - 分红险产品占新单保费比例超50% 带动传统寿险高增长 [2] - 预定利率研究值降至1.99% 多家险企宣布9月1日起调整新产品预定利率 [4] 财产险业务 - 车险保费4505亿元 同比增长4.5% 占财险保费主力地位 [6] - 新能源汽车销量693.7万辆 同比增长40.3% [6] - 非车险业务中意外险保费291亿元 同比增长12.36% [6] - 健康险保费1609亿元 同比增长9.08% [7] - 责任险保费799亿元 同比增长3.63% 农业保险保费1091亿元 同比增长2.63% [8] 增长驱动因素 - 利率下行环境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优势凸显 [2][3] - 银行存款利率下调及保险预定利率下调预期催化需求 [3] - 旅游市场复苏带动意外险需求 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32.85亿人次 同比增长20.6% [7] - 新业态人员保障需求完善及健康险产品创新推动增长 [6][7] 未来发展趋势 - 分红险占比持续提升 产品结构改善缓解利差损压力 [1][4] - 储蓄型产品通过分红机制和创新设计维持吸引力 [4] - 养老金融政策红利推动年金保险快速增长 [4] - 非车险"报行合一"推进将改善承保盈利、风控水平和服务质量 [1][8] - 中国寿险和健康险保费增长将超过GDP增长 全球市场份额将增至17% [7]
研究值跌破2% 人身险“降息”在即
北京商报· 2025-07-27 23:32
人身险预定利率调整 - 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从2.13%降至1.99%,下调14个基点,触发上限调整机制[1][3] - 预定利率最高值取0.25%的整倍数,当连续两季度比研究值高25个基点及以上时需下调[3] - 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从2.5%降至2%,分红型降至1.75%,万能型最低保证利率降至1%[4][11] 调整原因与背景 - 利率下行趋势下市场利率持续走低,1年期定存利率跌破1%,10年期国债收益率1.74%处于历史低位[3] - 新会计准则要求负债成本与资产收益更严格匹配,倒逼行业降低预定利率[6] - 2019年以来预定利率经历多次下调,从3.5%逐步降至2.5%再到当前水平[6] 对保险行业的影响 - 分红型保险调降幅度25个基点小于普通型50个基点,相对吸引力有望增强[1][6] - 短期内可能导致产品停售潮和培训成本上升,长期将加速行业向分红险转型[7] - 有助于优化产品结构,推动分红险、万能险等浮动收益型产品发展[7] 人身险市场现状 - 上半年人身险保费2.96万亿元同比增长5.34%,6月单月增速达16.3%[8][10] - 部分上市险企分红险占新单保费比例超50%,带动传统寿险高增长[9] - 健康险需求阶段性饱和,行业向分红险转型以降低负债端刚性成本[9] 未来发展趋势 - 预定利率下调短期可能刺激"炒停"拉动新单增长,但中长期或削弱产品吸引力[11] - 健康险等保障型产品受影响较小,通过构建健康生态系统有望提高客户黏性[12] - 行业需加强经济形势研究,推进降本增效和产品转型,提升经营能力[5]
研究值跌破2%,人身险预定利率创历史新低,如何影响市场
北京商报· 2025-07-25 23:01
人身险预定利率调整 - 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从2 13%降至1 99%,下调14个基点 [1][3] - 预定利率最高值已连续两季度"超限",触发上限调整机制 [1] - 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 5% [4] 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 - 预定利率最高值取0 25%的整倍数 [4] - 当在售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两季度比研究值高25个基点及以上时,需下调新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 [4] - 保险公司需在2个月内完成新老产品切换 [4] 保险公司应对措施 - 中国人寿、平安人寿等大型保险公司调整新备案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 [5] - 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调整为2%,分红型为1 75%,万能型最低保证利率最高值为1% [5] - 行业需加强经济形势研究,推进降本增效和产品转型 [5] 不同类型保险产品调整幅度 - 普通型产品上限调降50个基点,分红型调降25个基点,万能险调降50个基点 [6] - 分红型保险调降幅度小于其他险种 [1][6] - 分红型保险的相对吸引力有望增强 [1][6] 历史调整背景 - 2019年8月年金保险预定利率上限为3 5% [6] - 2023年7月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从3 5%降至3% [6] - 2024年9月传统险预定利率上限由3%下调至2 5% [6] 市场影响分析 - 短期可能导致阶段性产品停售潮,新单保费增长面临压力 [7] - 长期将加速行业结构转型,分红险有望主导市场 [7] - 低利率环境下"保底+浮动收益"特性更具优势 [7] 行业转型方向 - 推动保险公司优化产品结构 [7] - 加大分红险、万能险等浮动收益型产品开发与销售 [7] - 通过投资收益分享缓解负债端刚性成本压力 [7]
告别2.5%时代,保险产品迎“降息”!
经济观察网· 2025-07-25 21:46
行业动态 - 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从2 13%下调至1 99%,降幅14个基点 [2][3] - 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将从2 5%下调至2 0%,分红型从2 0%下调至1 75%,万能型从1 5%下调至1 0% [5][6] - 预定利率上限调整以0 25%为最小变动单位,需在两个月内完成新老产品切换 [5] 公司行动 - 中国人寿调整普通型产品预定利率至2 0%,分红型至1 75%,万能型最低保证利率至1 0% [5] - 平安人寿和太保寿险同步发布类似预定利率调整公告 [5] - 头部险企将于2025年8月31日24时起停止接受超预定利率上限的产品投保 [4] 市场影响 - 预定利率连续两个季度下降:2024Q4为2 34%,2025Q1为2 13%,2025Q2降至1 99% [6] - 分红险预定利率下调幅度较小(25个基点),相比普通型(50个基点)更具销售优势 [8][9] - 行业转向分红险转型,部分公司已推出预定利率1 5%的分红险产品 [9] 监管背景 - 调整依据金融监管总局关于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和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的通知 [5] - 新规要求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两季度超研究值25个基点时必须下调 [3][5] - IFRS17和新偿付能力体系强化了准备金评估的贴现率假设,提升定价透明度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