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生态

搜索文档
257.5万户!他们为何选择武汉 ——大城奋进·武汉“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实践③
长江日报· 2025-09-12 08:36
经济总量连跨4个千亿元台阶,高新技术企业每年增加2000多家,民营经济年增加值首破万亿元,市场主体净增幅位列副省级城市第 一…… 这一系列数据背后,是武汉在"十四五"期间以改革攻坚为动力、系统推进营商环境迭代升级的生动写照。 从"高效办成一件事"到"免申即享",从"热带雨林"生态到"隔墙供应"的供应链,武汉正以制度创新为引擎,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从审批提速迈向生态构建,一座活力升腾的现代化大都市正在崛起。 9月10日,武汉杉杉奥特莱斯,200余家品牌商铺抢着装修收尾,再过半个月就可以开业了。 这座建设面积13万平方米的商业综合体项目,从洽谈到签约仅51天,从动工到封顶仅用7个月。 项目跑出加速度的背后,是武汉近年来"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的缩影。截至目前,武汉推出110余项涉企"集成办"事项,累计服务企 业群众250万余次。 "10万元奖励到账时,就像收到了一笔'意外之财'!"上周,武汉翔明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春明说,武汉中小企业的"稳规奖 励"采用"免申即享"模式,省去了大量查询和申报时间,直达企业心坎。 过去"企业找政策",现在"政策追企业"。而企业服务"一站直通"平台的运行,让近3万家企业注册,超 ...
寻找未来城市的科技坐标
科技日报· 2025-09-08 08:09
城市发展政策框架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 [1]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正式印发 从优化城市体系、培育发展动能、增强安全韧性、促进文化繁荣、提升治理能力等多维度提出具体要求 [1] 区域协同发展 - 长三角地区通过高效汇集科技资源开展重大技术联合攻关并共享科研成果 [3] - 长三角"一网通办"平台开通政务服务已超200项 推动跨省办事便利化 [3] - 五大国家级城市群承载全国75%人口 贡献85%左右国内生产总值 [4] - 城市群通过交通网络、信息网络、创新网络、产业网络形成有机整体 [4] 创新产业发展 - 河南安阳2024年无人机产业产值达16.5亿元 同比增长30% [5] - 蓝天实验室作为创新引擎聚焦成果转化 推动新技术从实验室向应用场转化 [6] - 深圳加快出台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支持举措 打造多层次创新格局 [6] - 武汉东湖高新区年涌入20万大学生 汇聚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7] 文化遗产保护 - 山西平遥分布1075处不可移动文物 串联4000余处民居院落 [8] - 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系统梳理历史文脉与特色符号 在城市规划中精准保留和活化利用 [8] - 无锡玉祁街道严格守护"浜—潭—街—院"空间格局 将文化地标转化为生态教育基地 [8][9] - 文化遗产与数字技术结合成为新潮流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让文化遗产"穿越古今" [10] 智慧城市建设 - 武汉通过韧性城市建设在暴雨中道路鲜有积水 [11] - 重庆构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中心 与41个区县治理中心、1031个镇街基层治理中心联动 [11] - 重庆将迭代建设超大城市运行和治理大模型 提升人工智能赋能能力 [12] - 青岛市南区上线"慧安佳"智慧社区小程序 嵌入求医问诊、送餐跑腿、家电维修等服务模块 [13]
武汉控股重组落地!剑指国内环境综合服务商龙头
全景网· 2025-09-05 13:33
交易方案 - 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向武汉市城投集团收购武汉市政院100%股权 [1] - 交易同时计划募集配套资金13.6亿元用于多个科创属性项目 [2] 标的公司优势 - 武汉市政院拥有449项知识产权包括56项发明专利241项实用新型专利146项软件著作权 [1] - 标的公司持有多项甲级资质并开发了市政道路与给排水工程综合协同设计系统等CIM+全场景应用 [1] - 业务领域涵盖数字化智慧城市绿色低碳城市更新固废处理城市运维等新兴板块 [1] 战略协同效应 - 收购将构建规划-咨询-设计-施工-运维一体化水务环保全产业链服务能力 [1] - 形成技术研发-场景落地-数据赋能创新生态和硬科技赋能-轻资产扩张-可持续变现闭环价值体系 [1] - 增强市场开发拓展能力促进主营业务规模持续健康增长 [2] 财务影响 - 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总资产净资产营业收入及净利润等指标将实现进一步增长 [2] 募投项目 - 配套资金将投入厂网河湖一体化全过程咨询中心建设及城市综合服务AI数智中心等项目 [2] - 资金用途还包括公司信息化及城市基础设施更新运维能力提升与低空经济研究及试点应用 [2] - 所有募投项目均具备较强科创属性推动战略升级及转型发展 [2]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 凭什么登顶全球创新高地?
证券时报· 2025-09-05 02:40
全球创新集群排名变化 -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超越日本"东京—横滨"登顶全球创新集群排行榜 此前连续5年位列第二 [1] - 排名依据三大指标:PCT国际专利申请量 科学论文发表量 风险资本交易量 用于衡量区域创新活动集中度 [1] 指标表现分析 - 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全球占比9% 仅次于东京—横滨集群的10.3% 位居第二 [1] - 风险资本交易量占比2.9% 略高于东京—横滨集群 但远低于圣何塞—旧金山集群的6.9% [1] - 科学论文发表量在十大创新集群中排名第三 仅次于北京 上海—苏州集群 [1] - 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63万件 风险资本交易量以深圳贡献突出 [2] 企业贡献与产业特征 - 比亚迪 华为 工业富联 腾讯等科技企业支撑PCT申请量 但专利多集中于终端环节 源头创新与关键节点创新需加强 [3] - PCT申请量体现经济发展"含新量" 说明区域拥有更多创新型企业与高附加值产业 依靠科技创新驱动 [2] 区域协同优势 - 广州科研底蕴 深圳产业转化能力 香港国际化优势与知识产权制度形成互补创新网络 [3] - 风险资本指标新增反映完整创新生态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2]
最高单体支持1亿元!海淀发布高质量孵化器新政
搜狐财经· 2025-08-30 15:00
政策核心内容 - 海淀区发布高质量孵化器专项政策 采用分级分类机制支持孵化器发展 包括高质量引领型和高质量培育型两类 [1][3][4] - 高质量引领孵化器每家每年最高支持2000万元 支持周期3-5年 单个孵化器累计最高支持1亿元 [3] - 高质量培育孵化器根据运营效果给予后置支持 每家最高支持200万元 [3] 政策主要特征 - 支持分级分类提升能级 高质量引领型重点引进培育高能级和专业孵化器 高质量培育型推动存量孵化器提质增效 [4] - 支持孵化模式创新与全链条赋能 鼓励从技术创新源头介入 采用创造项目方式孵育早期颠覆性项目 [4] - 支持硬科技孵化与未来产业培育 聚焦人工智能 医药健康 具身智能 集成电路等领域 支持超前孵化模式布局商业航天 光电子 量子等未来产业 [5] - 支持人才引聚与全球生态打造 建设全球科创人才交流枢纽 鼓励多元化主体建设具有全球视野的孵化器 [6] 实施安排与现状 - 2025年专项申报截止时间为9月24日 专家团队进行资质认定 评审工作10月底完成 支持资金年底前拨付到位 [6] - 海淀区目前拥有各类优质孵化器193家 国家级和北京市标杆孵化器数量均居全市首位 [7] - 政策旨在构建全球一流创新孵化生态 为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注入核心动力 [4][6]
深圳:一座定义未来的闯关之城
新浪财经· 2025-08-26 11:59
经济表现与增长 - 2024年GDP突破3.68万亿元 2025年上半年GDP达1.83万亿元 [1] - 1980年GDP仅2.7亿元 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 [1] - 深汕特别合作区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242.15亿元 同比增长74.2% [13] 科技创新与产业布局 - 平均每天授权663项专利 每平方公里诞生12.5家高新技术企业 [2] -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6.46% 企业研发投入2086.7亿元占93.3% [8] - 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全国城市首位 [8] - 布局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包括合成生物、脑科学、空天科技等前沿领域 [6] - 低空经济领域规划2026年底建成1200个起降点 开通1000条商业航线 [6] - 生物医药领域实现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成套整机国产化及口服降糖药创新药上市 [7] 创新平台与制度突破 -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高能级平台加速建设 [7][8][10] - 河套合作区试行跨境"政策包" 允许香港科研经费直接用于深圳实验室 [13] - 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探索逆向创新机制 光明科学城推行"揭榜挂帅"科研机制 [10] - 政府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资金不低于市级科技研发资金的30% [8] 区域协同与开放发展 - 深中通道推动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成形 [11] - 前海合作区累计推出数百项制度创新成果 集聚港资企业超9900家 [14] - 深圳数据交易所累计完成跨境数据交易110笔 金额3.34亿元 [13] - 深港青年梦工场累计孵化创业团队1500家 其中港澳台及国际团队超1100家 [14] - 从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 [13] 文化产业发展 - 2024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1.29万亿元 占全国9.1% [18] - 数字创意产业贡献率超过70% [18] - 建成各类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超1800家 [18] - "湾区之眼"书城综合体建筑面积达13.1万平方米 [15] - 举办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3届 文博会成为全球文化产业风向标 [16][18] 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活融合 -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规划20万平方米文化教育设施与总部大楼融合 [19] - 每年举办近30项城市级赛事包括龙舟竞渡、半程马拉松等 [19] - 平均每天超2000架次低空飞行器穿梭天空 [2] - 2025年推出16条数字创意产业扶持政策 发放"训力券"、"语料券"降低企业研发成本 [19]
光谷建成12家知识产权保护站
长江日报· 2025-08-22 08:56
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建设进展 - 武汉已建成61家基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 实现全域覆盖 成为科技创新生态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1] - 光谷建成12家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 构建覆盖产业链的创新服务体系 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1] 生物医药领域知识产权成果 - 光谷生物城医疗器械园工作站推动30余家企业构建专利壁垒 园区企业2024年获73件发明专利授权 并斩获中部六省高价值专利大赛一等奖 [2] - 工作站通过"培训+诊断+维权"三维服务模式 为光谷生物医药产业跻身全国第一方阵筑牢根基 [2] 多领域知识产权服务网络 - 2021-2023年建成6家细分领域工作站 覆盖数字经济 法律服务 互联网等领域 [2] - 智权工作站配备6人专业团队 含执业律师与专利代理师 2024年开展10余场全市性培训 为800余家企业提供全流程服务 [2] - 公共法律服务团工作站2024年调解纠纷150余件 出具800多份维权公证书 其"公证+区块链"技术方案被纳入省级研讨案例 [3] 数字经济产业知识产权成果 - 软件新城产业园工作站推动企业斩获80多件发明专利 引入鸿蒙生态创新中心 实现"技术保护—产业集聚"良性循环 [3] - 知识产权服务业协会工作站2024年开展40场培训覆盖3万人次 促成全省首单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3] 知识产权保护量化成效 - 光谷2024年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0件 稳居全国高新区前列 [3] - 工作站体系强化了光电子信息等传统优势产业的专利布局 加速了数字经济等新业态的规范发展 [3] 前沿领域知识产权布局 - 2024年10月新设量子技术研究院工作站 聚焦量子精密测量等尖端领域 建立专利导航机制助力科研团队构建先发专利壁垒 [5] - 同步设立跨境电商工作站 针对国际贸易知识产权问题提供海外维权指引与预警服务 [5] 服务能级提升计划 - 新获批的绿色技术交易中心 华中师范大学科技园和光谷创新企业协会工作站 将聚焦法律宣传培训 维权援助和海外维权服务 [5] - 工作站体系持续提升服务能级 强化光谷"创新策源地"功能 为武汉建设科技创新高地提供核心支撑 [6]
广东创新能力八连冠背后:产业提要求,研发破瓶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6 21:16
广东省产业科技创新进展 - 广东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位列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 [1][3] - 全省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超5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2.7万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89家 [3] - 截至2025年2月底,全省9.02万家企业共拥有发明专利70.32万件,占全省发明专利有效量的86.98% [3] 战略性产业表现 - 截至2025年2月底,广东战略性产业集群发明专利有效量达56.12万件,居全国首位,占全省发明专利有效量的69.43% [3] - 2025年1-6月,全省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9%、6.0%,高于规上工业平均增速 [4] - 新能源汽车、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民用无人机产量分别增长14.7%、42.2%、34.0%、23.0%、58.2% [4] 行业面临挑战 - 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产业面临关键技术待突破、产业规模有限、应用场景不明确等问题 [5] - 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配套资源不足,算力芯片、车载操作系统、计算平台等领域自主能力薄弱 [5] - 汽车行业对软件工程、人工智能、半导体等领域人才需求激增,但关键核心人才储备不足 [5] 政策支持与改革 - 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55.13亿元,组织实施攻关项目797项,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4] - 加快推进"业主制""补改投""后补助"等组织方式,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模式 [2][8] - 计划对高层次人才在薪酬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方面给予更大自主权 [2] 半导体产业发展 - 半导体行业需要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布局合理、链条完整的产业格局 [7] - 半导体制造领域仍有较大成长空间,需针对特色工艺和先进制造加大投资 [5] -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对芯片的巨大需求推动了半导体行业最新一轮周期 [9] 科技成果转化 - 需要产业变革牵引实现"从1到100""从100到N"的创新 [9] - 推动职务科技成果"先用后转"改革,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9] - 高质量建设技术经理人队伍,促进创新成果市场化 [9]
周红波主持召开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建设工作座谈会
南京日报· 2025-08-16 09:46
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座谈会 - 市委书记周红波主持召开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回顾转移转化中心实践成果,探讨优化工作机制和转化路径 [1] - 来自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高校,以及百济神州、先声药业、威凯尔医药等企业代表参会并发言 [2] 科技成果转化建议 - 提出建立校地联络人制度、深化科技成果确权改革、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以推动高校成果转化 [2] - 建议加强概念验证和中试、仪器设备共享、智能医学等平台建设,推动创新药进医院、进处方,构建全链条转化服务体系 [2] - 提出拓展高水平国际合作、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进一步扩大开放创新 [2] 金融支持与投资建议 - 建议金融机构更大力度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针对企业不同成长阶段构建多样化、接力式的基金投资矩阵,提高早期投资宽容度 [2] 市委书记周红波总结 - 布局建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也是南京发挥科教资源优势的重要抓手 [3] - 强调建好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关键在于形成有效运行的体制机制,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让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各展所长、融通互补 [3] - 提出持续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做好规划、建好平台、增强功能、完善配套,营造创新竞相涌现、成果高效转化、企业茁壮成长的生态 [3] 参会人员 - 市领导陆卫东、蒋敏参加座谈会 [4]
光明云谷崛起生命科研经济新高地
深圳商报· 2025-08-15 06:58
站在光明云谷三十多层的高处极目远眺,光明生命科学园现代化楼宇科技感十足,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 红墙绿瓦绵延铺展,尽显人文底蕴;不远处,深圳理工大学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二期等重大项目, 展现蓬勃生机。南望而去,欢乐田园稻浪起伏,大地如诗如画;光明湖碧波荡漾,山水相依。 这,正是光明云谷片区。这片约5平方公里的土地,地处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北门户,不仅坐拥得 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与创新区位,更以"人"为核心、以"城"为载体,构建了"科、产、学、研、居、教"高 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体系。 这11个重大科创载体包括已启用的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两大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深 圳医学科学院、深圳湾实验室、多家高校研究院和产业创新平台,形成了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到成果 转化的完整创新生态。 在光明生命科学园的合成生物研究大设施4楼,透明玻璃房内的机械臂正熟练地将试剂和样品移入微孔 板,这是DNA转化与涂布功能岛的日常场景。该设施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高通量、自动化合成生物平 台,可显著提升科研效率。 与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仅一连廊相隔的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通过跨物种、多层次、全尺度 的体系优势,在脑疾病早诊断并筛选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