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管理
搜索文档
零食行业进入“集团化”竞争时代:体系、规模与质量塑造“第一”
经济观察网· 2025-11-04 20:08
公司上市进展与财务运营表现 - 公司向港交所提交更新后的上市申请材料 [1]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实现零售额(GMV)411亿元人民币,公司层面收入281.2亿元人民币,经调整净利润10.34亿元人民币 [1]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门店总数达16783家,覆盖全国28个省份、1327个县和所有线级城市 [1] - 2025年9月,公司成为行业首家突破2万店的企业 [1]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期末现金余额超23.94亿元人民币,流动资产净值增至28.27亿元人民币,2025年上半年经营现金流净额13.95亿元人民币 [4] 行业市场地位与规模 - 2024年公司休闲食品饮料产品零售额位居行业首位 [1] - 按2024年休闲食品饮料产品的GMV计,公司是中国最大的连锁零售商;按2024年食品饮料产品的GMV计,公司是中国第四大连锁零售商 [2] - 中国休闲食品饮料零售行业的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人民币2.9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人民币3.7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5.5% [2][8] - 2024年该行业市场规模占中国食品饮料零售行业总市场规模的53.0% [2] - 预期中国休闲食品饮料零售行业将持续扩张,2029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人民币4.9万亿元,2024年至2029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5.8% [8] 市场趋势与竞争格局演变 - 中国休闲零食行业由规模化的市场扩张逐渐进入"集团化"竞争时代 [1] - 行业竞争已过渡到企业整体集团体系的规模与经营质量双比拼,核心竞争力从"单个品牌"转向"集团体系能力" [1] - 在过去五年中,行业加速向下沉市场渗透发展,2024年下沉市场GMV已达到人民币2.3万亿元,2019年至2024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6.5% [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门店网络约58%位于县城和乡镇,实现了对下沉市场的深入布局 [2] 集团化整合与协同运营 - 公司以 "零食很忙" 及 "赵一鸣零食" 两个品牌经营门店,并进行深度融合,战略性地发挥其互补的地理覆盖布局 [3] - 公司已整合其经营体系,实现两个品牌之间的无缝信息共享及标准化经营,包括统一货物运送、监督授权管理及产品供应渠道 [3] - 公司建立统一的组织架构,两个品牌均由同一部门运营,由单一的高级管理层团队进行监督 [3] 供应链管理与效率提升 - 通过重塑供应链,公司极大简化了从生产到终端销售的关键环节,绝大部分产品由厂商直供,减少了供应链中间环节 [6] - 公司的巨大采购量使其在采购成本上实现显著的规模效应,截至2025年6月30日,《2024胡润中国食品行业百强榜》中约50%的企业与公司建立合作关系 [6] - 公司战略性布局高效的仓储物流体系,截至2025年6月30日,在全国基于门店网络布局了40个仓库,门店通常在仓库的300公里范围内,可实现24小时内配送 [7] - 2025年上半年,公司的存货周转天数分别为11.6天及11.7天,仓库周转效率显著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7] 数字化能力建设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的数字化团队人数已达358人,是中国休闲食品饮料专卖店中规模最大的数字化团队 [7] - 通过自主研发的「全民选品」小程序和数字化系统,公司能够掌握终端消费者需求变化趋势并进行会员消费行为分析 [7] - 公司在行业内首批构建了数字化订货系统,贯穿门店端、仓库端和供应商端的全业务链条,提升了需求预测精准度和履约效率 [7] - 公司是中国休闲食品饮料专卖店中最先推出全数字化仓储管理系统和运输管理系统的公司之一,实现发货清单、门店签收单等单据的全流程电子化 [8] - 公司自主开发智能零售中台系统,是业内最先推出智能化远程巡店的公司之一,有效保障门店标准化运营 [8]
SHEIN"自主品牌+平台"双引擎亮相广交会,超百亿加码助传统产业高质量出海
格隆汇· 2025-11-04 10:40
公司业务模式与战略 - 公司采用“自主品牌+平台”的双引擎模式 [1] - 公司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带”深度融合,带动国内中小企业优质产品出海 [1] - 公司正式推出平台模式,基于全球销售网络和“柔性按需”供应链经验 [6] - 公司实施“500城产业带出海计划”,截至今年6月平台已吸引全国近400城市产业带卖家入驻 [6] 供应链管理与赋能 - 公司通过“小单快反”柔性供应链模式将供应商库存率降至低个位数,远低于行业平均的30%未销售库存率 [3] - 公司根据供应商资质将结款周期缩短至月结甚至周结,改善供应商资金效率,相比行业普遍的3个月起步周期有显著优化 [3] - 公司为合作新供应商设置阶段性成长提升路径和系统性赋能培养机制 [3] - 公司通过数字化管理使工厂全流程透明化,并可分析数字指标和消费者评价以改进质量 [5] - 公司将自主研发的新工艺、新技术、新工具等通过多元培训形式分享给合作伙伴 [4] 市场表现与行业地位 - 公司2024年超越ZARA、H&M、优衣库,跻身全球第三大时尚零售商 [4] - 公司今年8月在全球时尚服装类别访问量蝉联榜首,并位列全美第二大最受欢迎购物应用 [4] - “shein”谷歌搜索量单月同比增长25% [4] - 在龙头企业带动下,今年1-9月广州市跨境电商进出口保持两位数增长至1691.2亿元,直接拉动全市外贸进出口逆势增长12.5% [2] 投资与基础设施建设 - 公司累计在国内投资超150亿元,深耕以广州为中心的智慧供应链体系 [7] - 位于广州增城的湾区供应链项目三期总投资百亿元人民币,预计引进产业人才高峰期约10万人 [7] - 在建的湾区西部智慧产业园总投资35亿元,预计达产后每年完成服务贸易出口额35亿元、创造就业2-3万人 [7] 产业带动与人才培养 - 公司平台已成为孕育“跨境大卖”的沃土:百万级卖家加速成长,千万级玩家批量产生,更有出海企业实现年销额过亿元 [6] - 公司作为广东省产教评技能生态链“链主”企业,构建“培训-认证-就业”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 [8] - 公司通过供应链投资和升级可带动上下游生态产业与百万级人员的高质量就业发展 [9] 产品与品类重点 - 公司在本期广交会上的热招品类包括含有绣花、钉珠等特殊工艺的男装,具有功能面料的运动女装,以及户外服装等差异化特色产品 [3] 绿色发展与可持续性 - 公司落地节能减排项目,截至2024年底实施了650多项节能改造措施,有效降低供应商工厂的能源消耗 [8] - 公司推出系统性的供应商科学减碳项目,提供从碳盘查到减排方案落地的全面支持 [8]
华能信托破局25年期限:以绿色信托“敢为”与“可为”锚定产业价值
金投网· 2025-10-28 18:53
项目核心信息 - 公司推出“天合绿电产业投资1号”和“睿夏绿电5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是行业首单面向个人投资者的25年期主动管理型绿色股权投资信托 [1] - 项目收购分布式光伏电站规模超过450兆瓦,资产覆盖山东、河南、江苏、湖北、广西五个省份的1.6万户农户,总投资超过15亿元人民币 [1] - 项目每年可实现36.48万吨二氧化碳减排,并获得中诚信绿色金融最高等级G-1认证 [1] 业务模式创新 - 项目采用“真实股权投资”设计,收益完全依托光伏电站的实际现金流,摆脱传统信托依赖企业回购的模式,回归信托本源 [1] - 项目展现出“绿色+普惠+数字”的多维叠加效应,在乡村振兴层面为农户带来年均1800元-2000元增收,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10% [2] - 公司自2018年将资源向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产业金融倾斜,“十四五”期间绿色信托累计规模超过950亿元人民币,服务40余家民营企业 [5] 风险管理体系 - 构建“事前筛选-事中管控-事后缓释”全流程风险控制体系,事前优先选择2024年“531政策”前享受稳定补贴的存量光伏电站 [3] - 事中引入“资金+资产”双监管模式,由华夏银行承担代销行、托管行和监管行角色,对信托资金进行全程监管 [3] - 事后通过资产分散在五省份以稀释区域风险,预留质保金,并每年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出具专项报告 [4] 运营与技术支持 - 借助华能新能源远程监控平台与AI预警技术,实时追踪1.6万户电站数据,每月完成“发电量-电网结算单-现金流”三流合一核验 [2] - 运用天合富家运维服务和华能新能源繁星智慧云平台,数据交叉验证,发电异常时系统自动预警,项目组可在24小时内协调整改 [4] - 借助华能集团1000万千瓦户用新能源装机数据库进行横向对比,精准定位运营优化空间,实现分散电站的集约化管理 [2] 战略转型与能力建设 - 公司转型从“拼资源”转向“拼能力”,重点建设专业能力、产业认知能力和风险把控能力 [5] - 组建十余名理工科背景产业博士团队,围绕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等十大赛道绘制产业地图,深入产业链挖掘机会 [6] - 发挥华能集团产融协同优势,华能新能源提供技术支持,集团内机构协助搭建通过公募REITs、资产证券化等退出渠道 [6] 未来发展规划 - 公司将以现有长期限信托项目为基础,深化重点领域投研能力,探索多场景信托产品创新 [7] - 计划将25年期项目验证成熟的风控经验复制应用到养老金融、家庭信托服务 [7] - 2025年是公司重要节点,旨在以专业铸信任、以责任护未来,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路径 [7]
皖仪科技董事长臧牧:战略跃迁,开启智能化研发新阶段
中国证券报· 2025-10-27 16:25
公司战略与定位 - 公司定位为覆盖工业检测仪器、在线监测仪器、实验室分析仪器、医疗及生命科学仪器的综合性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1] - 公司战略目标是成为"百亿皖仪"和全球领先的精密科学仪器专业供应商 [1][2] - 公司业务布局思路为"稳固底座+全新动能",工业检测和在线监测是压舱石业务,实验室分析仪器是第二增长曲线,医疗及生命科学是新培育业务板块 [2] - 公司明确转型方向是从"仪器生产厂商"向"行业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变,深入新能源、工业、食品药品、半导体、疾控等细分领域提供全链条解决方案 [8]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19亿元,同比增长13.84% [1][4] - 2025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2.59%,净利润同比增长1033.18% [1][4] - 2025年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576.27万元,同比扭亏为盈 [4]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达796.44万元 [6] 研发与技术实力 - 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达1.4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9.82%,连续4年研发投入占比维持在20%左右 [5] - 公司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实现核心仪表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设计及制造 [4] - 核心技术产品LCMS-TQ9200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系统整合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仪与三重四极杆质谱仪,应用于食品安全、生物医药、环境保护等领域 [5] 新园区启用与能力建设 - 新园区于10月28日启用,承载"智能化研发、数字化管理、全球化布局"的全新使命 [1][3] - 智能化研发旨在为团队提供先进实验环境,助力在色谱、光谱、质谱等核心领域深耕 [3] - 数字化管理通过构建创新业务与智能运营的数字化能力及保障体系来优化流程和提升效能 [3][7] - 全球化布局旨在让产品与服务更高效触达国际市场 [3] -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投资的"分析检测仪器建设项目"和"技术研发中心项目"均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6] 运营管理与生态构建 - 公司品牌理念为"更可靠 共长远",核心是构建客户、投资者、供应商、员工、社会等利益相关方的可靠关系 [7] - 公司以"5+1计划"为核心推进数智化转型,聚焦智能研发、智能制造、智能运营、智能营销、智能服务及智能产品六大领域 [7] - 公司将绿色发展意识贯穿研发、生产和交付各环节,2024年加大环保投入,通过流程优化、废弃物管控及资源回收实现绿色生产 [8]
开启智能化研发新阶段 战略跃迁剑指百亿目标
中国证券报· 2025-10-27 07:21
公司战略与园区启用 - 公司总部新园区将于2025年10月28日启用,标志着公司迈向全新发展阶段 [2] - 新园区将承载“智能化研发、数字化管理、全球化布局”的新使命,推动公司从仪器生产商向行业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 [2][4] - 公司战略布局为“稳固底座+全新动能”,以工业检测和在线监测业务为压舱石,实验室分析仪器为第二增长曲线,并持续投入医疗及生命科学新业务 [3]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19亿元,同比增长13.84% [5] - 2025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2.59%,净利润同比增长1033.18% [5] - 2025年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576.27万元,同比扭亏为盈 [5] 研发投入与技术突破 - 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达1.4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9.82%,连续4年研发投入占比维持在20%左右 [6] - 公司已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体系,实现核心仪表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设计及制造 [6] - 自主研发的LCMS-TQ9200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系统整合了多项核心技术,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生物医药等领域,成为驱动营收增长的重要引擎 [6] 运营与生态建设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达796.44万元,增厚了利润空间 [7] - 公司以“5+1计划”为核心推进数智化转型,聚焦智能研发、智能制造等六大领域 [8] - 公司秉持“更可靠共长远”品牌理念,致力于构建客户、投资者、供应商、员工等各利益相关方的可靠关系 [7] 未来发展方向 - 公司明确转型方向为从仪器生产厂商向行业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变,深入新能源、半导体等细分领域提供全链条解决方案 [9] - 公司将绿色发展意识贯穿研发、生产和交付各环节,2024年加大环保投入实现绿色生产 [9] - 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与创新力度,推动中国精密科学仪器的自主化进程 [9]
皖仪科技董事长臧牧: 开启智能化研发新阶段 战略跃迁剑指百亿目标
中国证券报· 2025-10-27 05:10
公司战略与园区启用 - 公司总部新园区将于2025年10月28日启用 标志着企业从仪器生产厂商向行业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的战略跃迁 [1][3] - 新园区将承载智能化研发 数字化管理 全球化布局的全新使命 为核心技术深耕和国际化市场拓展提供支撑 [1][3] - 公司战略布局为稳固底座加全新动能 工业检测和在线监测业务是压舱石 实验室分析仪器是第二增长曲线 医疗及生命科学为新培育板块 [2] 财务业绩与增长驱动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19亿元 同比增长13.84%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76.27万元 同比扭亏为盈 [4] - 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表现尤为突出 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2.59% 净利润同比增长1033.18% [4] - 业绩增长的核心原因是核心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响应的深度协同 主要产品性能指标与进口仪器相当 [4] 研发投入与技术突破 - 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达1.47亿元 占营业收入的19.82% 研发投入占比连续4年维持在20%左右 [5] - 公司已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体系 实现核心仪表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设计及制造 [4] - 自主研发的LCMS-TQ9200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系统整合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仪与三重四极杆质谱仪 成为驱动营收增长的重要引擎 [5] 运营支持与生态构建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达796.44万元 增厚了利润空间 [7] -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投资的分析检测仪器建设项目和技术研发中心项目均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优化了资产结构和产品交付效率 [7] - 公司以5+1计划为核心推进数智化转型 聚焦智能研发 智能制造 智能运营 智能营销 智能服务及智能产品六大领域 [8] 未来发展方向 - 公司未来将深入新能源 工业 食品药品 半导体 疾控等细分领域 提供从仪器选型 系统集成到后续服务的全链条解决方案 [9] - 公司将绿色发展意识贯穿研发 生产和交付各环节 2024年加大环保投入 通过流程优化和资源回收实现绿色生产 [9] - 公司致力于在国产精密科学仪器崛起浪潮中持续发力 推动中国精密科学仪器的自主化进程 [9]
开启智能化研发新阶段战略跃迁剑指百亿目标
中国证券报· 2025-10-27 05:06
公司战略与定位 - 公司致力于从“仪器生产厂商”向“行业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深入新能源、工业、食品药品、半导体、疾控等细分领域提供全链条解决方案 [1][5] - 公司战略布局为“稳固底座+全新动能”,以工业检测和在线监测业务为“压舱石”,实验室分析仪器为第二增长曲线,并持续投入培育医疗及生命科学新业务板块 [2] - 新园区启用标志着公司迈入“智能化研发、数字化管理、全球化布局”的全新阶段,承载企业战略跃迁 [1][2]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19亿元,同比增长13.8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76.27万元,同比扭亏为盈 [2] - 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表现尤为突出,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2.59%,净利润同比增长1033.18% [2]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达796.44万元,增厚利润空间 [3] 研发与技术实力 - 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达1.4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9.82%,连续4年研发投入占比维持在20%左右 [3] - 公司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实现核心仪表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设计及制造,主要产品性能指标与进口仪器相当 [3] - 核心技术突破驱动增长,例如LCMS-TQ9200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系统整合了自主研发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仪与三重四极杆质谱仪,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生物医药、环境保护等领域 [3] 运营与未来发展 - 公司以“5+1计划”为核心推进数智化转型,聚焦智能研发、智能制造、智能运营、智能营销、智能服务及智能产品六大领域 [4][5] - 公司秉持“更可靠 共长远”的品牌理念,着力构建与客户、投资者、供应商、员工、社会等各利益相关方的可靠关系 [4] - 公司将低碳与环保作为经营重中之重,在2024年加大环保投入,通过流程优化、废弃物管控及资源回收实现绿色生产 [5] - 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投资的“分析检测仪器建设项目”和“技术研发中心项目”均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优化了资产结构并夯实规模化生产基础 [3]
海信拥抱AI变革激发管理新动能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10-23 15:50
论坛核心信息 - 第十五届中国管理·全球论坛暨首届"中国企业管理最佳实践榜"发布盛典在山东省青岛市举办 [1] - 论坛主题为"AI+管理:铸就新质生产力",汇聚了包括乔·韦曼、陈春花、徐少春等C50+成员及知名企业高层管理者、学者 [2] 海信集团董事长核心观点 - AI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正在重塑企业管理模式,中国企业进入"数字化管理的大时代" [1] - 公司管理理念包括"打法要快,生意要慢"、"做小总部,做大产业"、"眼睛向外,刀尖向内"、"融势、融制、融心" [1] - "快"是应对变化最好的组织形态,在战略机会点上即使有1%的可能也要尽100%的努力 [1] - 公司将数字化作为未来发展的关键战略举措之一,已在研发、制造、营销、服务等环节系统推进数字化转型 [1] - 强调在质量、技术等方面保持战略定力、持续积累,认为"当前的'慢'放大到历史长河里就是另一种'快'" [1][2] - 公司坚持"宁留三分余地、创造七分惊喜"的用户承诺,认为精明的最高境界是厚道 [2] 海信组织与管理实践 - 公司正在推进持续深入的组织变革,坚持"事业部主战、能力共建",打造"小总部、大产业"的扁平化高效组织 [2] - 组织变革旨在让整个体系更贴近市场、更具活力 [2] - 公司案例《欧洲破局之路——在全球高端市场插上中国制造旗帜》入选首届"中国企业管理最佳实践榜"十大最佳实践案例 [3] - 获奖案例通过深度本土化运营、创新"小产业+大海外"模式、打造跨文化融合能力,在全球高端市场成功破局 [3] 行业倡议与合作 - 海信联合京东方、万华化学、河钢集团等十几家国内领军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中国管理人才发展研究院 [3] - 研究院旨在为中国管理智慧的凝练与传承构建学习交流平台,打破学界与企业界的边界 [3] - 倡议期望推动管理智慧在中国管理人才培养和产业升级中释放强大的乘数效应 [3] - 提炼中国企业管理经验意义重大,期待学界业界共同努力,让中国企业管理经验在全球崛起 [2]
用好“一企一档”提升监管精准化水平
中国环境报· 2025-10-22 13:47
在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过程中,需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具备电子档案自动归 档、智能关键词检索、风险动态预警等功能的综合管理系统。通过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将纸质 档案转化为可检索的电子数据,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算法实现模糊查询与关联分析,使调阅时间从小时级 压缩至分钟级。同步建立企业环境档案全生命周期追溯机制,对环境行政处罚文书、限期整改通知、执 法记录、帮扶记录等敏感材料实施强制归档与加密存储,确保监管线索的完整性与可追溯性。 在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层面,应制定量化考核标准,将档案完整率、准确率、及时率纳入环境监管绩效考 核体系,明确环境行政文书必须在48小时内完成归档的硬性时限。组建由生态环境工程、法律、档案管 理等专业人员构成的审核团队,对档案真实性进行交叉核验,建立虚假材料黑名单制度。同时推进档案 图像高清化改造工程,采用高分辨率扫描设备对历史档案进行数字化重建,通过图像增强算法修复模 糊、缺损信息,为环境风险评估模型提供结构化数据支撑,实现监管决策从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的转 型。 比如云南省临沧市生态环境局凤庆分局2024年通过摸底为近200家企业建立档案,推动监管从"人盯 人"向"数据盯 ...
科技赋能让千年工程焕发“青春” 多维度解码中国水利“含金量”
央视网· 2025-10-19 16:40
水利工程建设成就 - “十四五”期间,京杭大运河、永定河、西辽河等一大批河流在断流多年后实现全线贯通、全线有水 [1] - 2022年水利建设完成投资首次迈上万亿元大台阶,并连续3年突破历史纪录 [39] - 中国已建成9.5万座水库,总库容超1万亿立方米,水库类型、数量及高坝数量均居全球首位 [39] 灌区发展与现代化 - 都江堰灌区灌溉总面积从1949年的282万亩增至“十四五”末期的1165万亩 [7] - “十三五”至“十四五”期间,都江堰灌区灌溉总面积增加74万亩 [10] - 都江堰灌区通过成立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实施水资源统一调配和全灌区一体化管理 [10] 数字化与智能化管理 - 都江堰灌区通过数字孪生和物联网大数据整合,实现对岷江上游来水、天气、闸门运行状态及干渠水量分配的远程管理 [15] - 灌区指挥中心可远程开启2公里外的外江闸门,并具备利用水利设施削减洪峰的功能 [12][16] - 都江堰灌区已形成一个总储水量23亿立方米的水库网络 [18] 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 中国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达到9000亿立方米,水库防洪库容达1856亿立方米,堤防保护人口6.6亿人 [39] - 中国建成全球服务人口最多的农村集中供水体系,“十四五”末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将达96% [39] - 中国已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惠及人口最多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覆盖防洪、供水、灌溉、生态等全领域需求 [41] 历史治水智慧传承 - 从大禹“疏导”治水到汉代贾让“人水和谐”理念,再到宋元明时期“精细化”和“疏堵结合”的治水方法,中华文明积累了丰富的治水智慧 [29][33] - 古老的治水智慧强调“顺天而治、变害为利”,至今仍在现代水利工程中回响 [2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