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民粹主义
icon
搜索文档
欧美关系进入垃圾时间,但不能全怪特朗普
虎嗅· 2025-07-22 18:09
欧美关系动态 - 特朗普同意继续向乌克兰提供武器援助 欧盟对此表示欢迎 认为此举将美国重新绑定在乌克兰问题上 [1] - 欧盟在经贸问题上持续妥协 希望与美国达成解决方案 表现出"只要美国让步 欧洲就会跟进"的态度 [2] - 特朗普再度执政对跨大西洋关系造成多方面冲击 包括安全、经贸、价值观和国际秩序等领域 [2] - 欧盟努力维护盟友框架 冯德莱恩强调与美国是盟友 并特别指出与中国不同 马克龙也公开声明是美国的友邦和盟友 [2] 欧洲应对策略 - 欧洲利用文化基础、传统关系和制度性渠道保持与美国各层级密切沟通 包括元首层面和实务层面 [4] - 通过宗教活动创造高层会面机会 如巴黎圣母院重新开放和教皇方济各葬礼 促成特朗普与欧洲领导人及泽伦斯基的会谈 [4] - 利用G7和北约等制度性渠道保持外交、国防和经济领域负责人的定期接触 [5] - 面对特朗普关税政策 欧洲仅停留在口头反对而未实际报复 3月生效的25%钢铝关税和后续10%基本关税均未引发对等反击 [7] - 6月4日特朗普将钢铝关税升至50% 欧洲仍仅口头谴责 暂缓期后美国加征30%关税 欧洲依旧致力于谈判而非报复 [8] 俄乌冲突立场调整 - 欧洲调整对俄乌冲突立场 从"支持乌克兰打到最后一人"转向追求和平 与特朗普形成统一战线 [9] - 欧洲以最后通牒方式要求俄罗斯接受和平方案 被拒绝后重新获得一致反对俄罗斯的契机 [10] - 北约秘书长吕特将特朗普与普京通话解读为打破美俄对话僵局的"功绩" 认为促成对话具有重要意义 [10] 中国牌运用 - 欧洲从正反两个方向打中国牌 反打包括炒作"特朗普政策帮了中国"和暗示欧美应共同应对中国崛起 [13] - 正打表现为调整对华关系 从频繁批评转为强调合作 甚至打破外交惯例提议中欧五十周年高峰会在北京举行 [14] - 中欧建交五十周年本应由欧盟主办 但为便于中国领导人出席而改在北京 显示欧盟试图以中国作为谈判筹码 [14] 经贸数据变化 - 5月中国对美国出口大幅下降34.5% 但对欧洲出口上升12% 显示贸易战背景下中欧经贸关系变化 [19] - 欧洲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 在寻找替代市场过程中冲突升级 欧洲要求中国更开放市场同时减少对欧出口 [19] 历史结构性变化 - 冷战结束后全球地缘政治两大变化:新兴国家崛起和欧美跨大西洋关系走向尾声 [25] - 欧美关系定型于二战 发展于冷战 当时有共同敌人且主战场在欧洲 冷战后这两大基础均消失 [26] - 冷战后欧美在小布什时代、两次特朗普执政时期都发生激烈冲突 即使奥巴马时期也提出亚太转移战略 [28] - 欧洲实力衰弱导致其重视国际规则 反对单边主义 而美国要保持行动自由 双方冲突不可避免 [31] - 欧洲试图通过打中国牌、俄罗斯牌来影响和约束美国 但效果有限 [32] 模式冲突 - 欧洲采取邦联联合之路 摒弃武力 以谈判和经济合作为手段 通过国际规则解决问题 [33] - 美国行为模式仍停留在原始丛林阶段 更符合国际现实但客观上否定欧洲模式 双方冲突不可调和 [34] - 即使拜登执政时期 美国也一再无视欧洲利益 如阿富汗撤军未协商、抢走法国潜艇订单、出台《通胀削减法案》等 [34]
“日本人优先”成选举焦点,自民党遭遇历史性惨败
虎嗅· 2025-07-22 07:37
日本参议院选举结果 - 执政党自民党首次在国会众参两院皆未能取得过半数席位[1] - 在野党共获得78个改选议席 加上非改选议席达到参议院总议席的一半[1] - 自民党和公明党共获得47席 加上非改选议席为122席 较改选前的141席大幅减少[1] 石破政府表现 - 石破内阁支持率降至20.8% 不支持率升至55% 为其执政以来最高值[10] - 石破在13天内仅奔赴42个地点发表竞选演讲 低于前任首相的演讲频率[8] - 自民党地方组织出现"如果石破首相前来 我们会丢票"的传言[9] 政党政策主张 - 在野党主张下调消费税税率 国民民主党提议全面降至5%[16] - 自民党强调"将从根本上加强防卫能力" 日本维新会承诺防卫费增至GDP的2%[18] - 各政党推动教育改革 公明党呼吁免除高中学费并提供免费午餐[22] 参政党崛起 - 参政党异军突起 一举拿下14个席位[3] - 该党倡导"反对过多接纳外国人"和"日本优先"政策[27] - 通过社交媒体吸引对现状不满的选民 但缺乏实质性政策建议[31][32] 经济与关税谈判 - 野村证券分析现金补贴仅能推动GDP增长0.1% 而削减消费税效果更显著[18] - 日美关税谈判僵持不下 特朗普威胁从8月1日起将对日关税提高至25%[23] - 分析认为谈判拖延将导致不利局面 日方或需做出大胆让步[25] 政治格局变化 - 自民党需要重构跨党派合作策略 否则重要政策法案恐难推进[35] - 在野党极为分散 由在野党组成联合政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36] - 日本政治日益碎片化 选民政治认同趋于分散[40]
特朗普给不出爱泼斯坦名单,MAGA怎么办?
虎嗅· 2025-07-19 14:44
美国政治与民粹主义 - 爱泼斯坦案件成为美国政治核心话题 右翼将其纳入阴谋论世界观 认为全球主义者道德败坏并暗中统治世界 [3] - 特朗普团队利用该事件动员选民 通过简化解决方案("逮捕坏人")强化民粹支持 但首个任期未兑现类似承诺 [8][18] - 案件调查结果未达预期 关键信息被涂黑 特朗普称名单不存在并归咎民主党阴谋 导致MAGA支持者内部崩溃 [1][4] 民粹主义运作机制 - 民粹主义依赖情绪驱动 要求快速解决复杂问题 但实际难以实现制度性建设 易被僭主利用 [10][11] - 右翼KOL通过"下大棋"叙事简化现实复杂性 为特朗普行为提供合理化解释 但在爱泼斯坦事件中出现叙事分裂 [18][21] - 深层政府被MAGA视为敌对实体 实则为美国治理体系固有组成部分 包含公务员、专家等维持社会运转的群体 [13][14] 社会治理复杂性 - 现代社会治理需持续制度调整 休克疗法或简单方案无法应对 中国经验显示需长期渐进改革 [15][28] - 美国法律体系与利益集团惯性形成治理壁垒 民众因难以理解而转向善恶二元论 爱泼斯坦案成为理想载体 [22][24] - 教育无法完全解决认知鸿沟 即使高学历群体亦难系统掌握社会运行逻辑 导致解释权让渡给KOL [24][25] 美国政治结构性困境 - 统治阶级立场决定其无法真正服务民众 技术治理或领导人更替均无法改变资本逻辑主导的体系 [29][30] - MAGA主张的保守主义闭关或左翼高福利政策均将导致体系崩溃 可能引发内部法西斯或对外掠夺 [31] - 深层政府与美国国家机器本质一体 特朗普揭露该现实打破MAGA对"荣耀美国"的幻想 [31] 国际比较与启示 - 西方舆论将中国民族情绪污名化为民粹 需警惕简单化思维但也要避免精英主义傲慢 [27] - 历史经验表明 成功变革需排除民粹空想 俄国与中国革命均通过实践调整而非理想化方案达成 [27]
日本参议院选举民调预警“政治地震” 6.8万亿美元日股市场迎考验
智通财经网· 2025-07-17 10:33
日本参议院选举对股市影响 - 执政联盟可能失去参议院多数席位 导致日本股市持续下跌 东证指数7月下跌1.2% [1][2] - 历史数据显示执政党失去多数席位时市场需35-75天触底 期间平均跌幅8% 若获胜则15天内触底 [1] - 政治不确定性已导致日本股票表现逊于MSCI世界指数 [1] 贸易政策与宏观经济 - 美国对日本汽车及零部件征收25%关税 钢铁铝关税达50% 已冲击日本出口并增加技术性衰退风险 [5] - 政府若弱势可能拖延8月1日前贸易协议达成 加剧市场波动 [1][2] - 日元本月表现最差主要货币之一 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创17年新高 [1] 公司治理与行业影响 - 选举结果可能改变公司治理改革方向 该改革原是股市上涨关键动力 [5] - 右翼政党推动经济模式变革 主张提高股东利润分配比例 [5] - 消费类股票或受益于反对党降低食品销售税政策 出口企业可能因日元贬值获利 [7] 社会情绪与市场结构 - 民粹主义情绪蔓延 收入再分配将成为重要政策主题 [7] - 极右/极左政党势力壮大可能导致日元、债券、股票"三重下跌" [7] - 6.8万亿美元规模股市受影响路径复杂 不同行业将现分化 [7]
如果民调结果成真,日本大选后日股或将“长期下跌”
华尔街见闻· 2025-07-17 08:54
日本参议院选举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 日本首相石破茂领导的执政联盟可能在本周末的参议院选举中失去多数席位 若失利将拖累该国价值6 8万亿美元的股票市场 [1] - 本月日本股市表现已落后于MSCI全球指数 东证指数在三个月上涨后下跌1 2% 政治不确定性侵蚀投资者信心 [1][4][5] - 历史数据显示执政党若失去多数席位 市场需要35至75天触底 期间平均总跌幅达8% 而执政联盟获胜则仅需15天触底 [4] 金融市场联动反应 - 政治冲击与贸易紧张局势共同施压市场 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触及17年高点 日元成为本月表现最差的主要货币之一 [1] - 三井住友信托银行警告可能出现股债汇三杀局面 极右翼和极左翼政党势力壮大将加剧三重下跌风险 [6] - 潜在积极因素包括日元走弱利好受美国关税影响的出口商 在野党削减食品消费税议程可能提振消费类股 [6] 公司治理改革与民粹主义影响 - 选举结果可能改变自民党在公司治理改革方面的立场 这一风险被投资者低估 [7][8] - 日本选民不满情绪助长民粹主义 三世党等新晋政党主张改变利润过度流向股东的经济模式 [8] - 百达资产指出日本正经历西方式民粹主义崛起 收入再分配将成为关键主题 经济从通缩转向通胀加剧社会矛盾 [8]
暴力事件频出 美国政治极化撕裂民主外衣
中国青年报· 2025-07-16 08:02
美国政治极化与社会动荡 - 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在移民政策上分歧显著 共和党主张驱逐非法移民 而民主党主导的"深蓝州"强调保护移民权利[1] - 能源政策对立加剧 共和党推动化石能源开采以促进制造业回流 民主党则侧重清洁能源发展与绿色补贴[1] - 社会福利与税收政策激化阶级矛盾 特朗普减税法案削减医保等福利 主要使大企业和富人受益[2] 经济与社会结构性问题 - 美国贫富分化加剧 "劫贫济富"政策可能对经济产生长期负面影响[2] - 社会流动性衰退与政府信任流失 导致暴力事件频发 2024年国会警察局收到9400多起威胁事件 是10年前的两倍多[2] - 联邦政府将国会警察局预算增至8.33亿美元 较2020年4.64亿美元近乎翻倍 但未明确安保措施具体增资金额[2] 技术与信息生态影响 - 生成式AI被用于政治诋毁 可能加剧社会分歧和反政府情绪[3] - "信息茧房"与深度伪造技术放大极端内容 算法推送虚假信息直接激化社会矛盾[3] 政治体制演变趋势 - 政治学家调查显示 美国可能从自由民主滑向威权主义 行政权力扩张导致三权分立机制失灵[4][5] - 特朗普政府干预媒体报道和惩罚政治对手等行为 是政治极化的具体表现[5] - 经济不平等为民粹主义提供土壤 但两党均缺乏有效解决方案[5]
特朗普猛然惊醒,中国是一个“无法分割”的对手
虎嗅· 2025-06-17 07:31
特朗普政府科研政策调整 - 特朗普政府成立政府效率部,对联邦机构进行"瘦身",解聘国家科研机构数百名员工并大幅削减研究经费[4] - 2025年度预算草案重点支持军事设备、人工智能、量子计算与核能利用等领域研究,削减国家卫生研究所、国家科学基金会等机构在医疗技术、环境保护方面的公共开支[6] - 整改行动声称目标为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维护国家安全和增强经济竞争力,但可能伤及重要科学项目[7] 科技行业与人才流动 - 马斯克和彼得·蒂尔等科技企业大亨支持特朗普政策,推崇自由意志主义和经济放任主义[4] - 在美华人学者参与贡献27%美国研究产出,海归人才参与撰写38%中国英文论文,成为中美科技合作桥梁[14] - 特朗普政府对中国背景科技人才加强审查,75%学术界受访者考虑离开美国,首选欧洲和加拿大[15] 高等教育与科研体系改革 - 特朗普政府要求终止DEI政策,哈佛大学因拒绝对联邦资助妥协向法院控告美国政府[12] - 哈佛医学院因种族优惠政策降低学术标准,部分非洲裔毕业生医术不佳可能危害病人[10] - 《哈佛法律评论》将DEI列为首要标准,按作者种族决定稿件取舍,引发学术自由争议[11] 历史性科研投入变化 - 1958年美国政府受苏联卫星刺激大幅提高科研资助,主要用于冷战国防建设[5] - "大科学"项目雇用数千人投入单一研究,但存在流程复杂、审批迟缓等问题[5] - 彼得·蒂尔批评国家化创新体系恶化科研环境,政治效率部缩减国家科研机构业务规模[5]
李在明来了,他会是“韩国特朗普”吗
中国青年报· 2025-06-13 16:30
韩国总统李在明的政治定位与策略 - 李在明被称为"韩国特朗普"但政治光谱位于左侧 被部分人称为"韩国桑德斯"或"李努科维奇" [3] - 通过"公荐大屠杀"排除党内异己 30多名共同民主党议员曾投票支持剥夺其司法豁免权 [5][6] - 2024年总选前打压亲文派 导致李洛渊等核心成员退党 共同民主党被批评为"一人政党" [7] 李在明的经济政策转向 - 2024年参拜保守派前总统墓地 与三星电子李在镕会面 承诺建设"世界第一半导体国家" [10] - 削减检察院、警察及总统府预算合计4.1万亿韩元(约216.48亿元人民币) [8] - 修改对日措辞 提出"不与特定国家绑定" 向保守派和财阀示好 [11] 党派内部权力斗争历史 - 保守派曾发生"公荐大屠杀":2008年李明博排挤亲朴派 2012年朴槿惠报复亲李派 [5] - 进步派复制类似模式:李在明2022年击败文在寅系李洛渊后开始党内清洗 [5][6] - 2024年总选前"密室公荐"争议导致97世代议员朴用镇出局 [7] 外交与司法领域行动 - 发起30次弹劾(占韩国历史总数51次的59%) 涉及24名官员包括3名调查其案件的检察官 [8] - 附和保守派"朴槿惠弹劾无效论" 主张共同民主党向右转型为"温和保守派" [9][10] - 当选后文在寅司法风险降低 但需面对振兴经济与党内派系平衡压力 [12]
来自历史深处的MAGA人群
虎嗅APP· 2025-06-10 21:43
核心观点 - 特朗普的反移民政策和对MAGA群体的动员并非历史偏离,而是美国孤立主义传统和民粹主义结合的必然结果 [1][2][3] - MAGA群体由工人、农民和小城镇居民构成,具有经济竞争和文化焦虑驱动的反移民、反精英、孤立主义特征 [1][6][12] - 特朗普外交政策的不稳定性源于其民粹主义基础,MAGA群体的意见偏好将更强烈影响第二任期对外政策 [3][4][32] - 美国自由国际主义精英框架正在瓦解,MAGA群体通过社交媒体获得前所未有的政治表达和影响力 [23][30][31] - 当前美国对外政策呈现孤立主义与经济民族主义上升趋势,可能削弱全球战略能力 [33][36][38] 历史性MAGA群类与美国孤立主义传统 - MAGA群体社会学特征:白人基督教福音派为核心,收入和教育水平低于平均,集中于"锈带"和小城镇,排斥文化多元主义 [6][12] - 历史前身包括:19世纪杰克逊民主党人(反联邦干预、门罗主义)、1890年代反帝国主义农场主、1930年代"美国优先"运动(林德伯格集众80万人) [6][7] - 冷战初期麦卡锡支持者与MAGA高度相似:中西部/南部蓝领,反共产主义+本土主义,憎恶东部精英 [7] - 尼克松的"沉默大多数"延续反精英传统,越战后期转向战争疲劳模式 [8][9] - 学术研究佐证:林德夫妇《中镇》揭示小城镇封闭性,霍夫施塔德《反智主义》分析其情感驱动决策模式 [10][11] 孤立主义的挫折-疲累机理 - MAGA群体战争态度矛盾:初期支持惩罚性军事行动(如二战、反恐战争),但持久战易引发疲累(越战、伊拉克战争) [15][17] - 朝鲜/越南战争后形成"避免亚洲地面战争"的军事禁忌,反映基层民意对战略的制约 [17][18] - 经济民族主义与孤立主义联动:83%美国人优先国内政策,共和党仅13%支持乌克兰(民主党42%) [33][34] - 社交媒体意见领袖推动"反无休止战争"叙事,贸易保护主义优先于地缘政治(如"搞关税别派部队") [35] 精英衰落与政治框架变革 - 二战后自由国际主义框架依赖精英主导(国务院、智库、情报共同体),通过"国家安全国家"压制孤立主义 [21][24] - 权势集团裂解:越南战争后精英信誉受损,70年代"民主监督"立法打破政策封闭性 [26][27] - 当前外交团队高度非常规:第二任期仅卢比奥等少数精英留存,MAGA效忠派主导决策 [36] - 制度拆解进行中:冻结对外援助、瓦解国际开发署,反映反"深层国家"的民粹主义冲动 [38] 孤立主义的当代表现与潜在影响 - 共和党孤立主义倾向者首超国际主义者(53%对47%),66%美国人愿分享全球领导权 [34] - 政策转向:施压盟友承担防务、批评欧洲"觉醒文化"、无差别关税(涵盖中欧日韩) [36][37] - 对华态度:负面情绪未减但焦点转向贸易而非意识形态,社交媒体倾向"惩罚但避免战争" [35] - 左翼和平主义与现实主义战略收缩论可能获得更大话语空间 [39]
无法终结的关税
虎嗅· 2025-06-10 10:01
特朗普的经济民族主义政策 - 特朗普将经济问题归因于国际贸易和移民,采用民族主义叙事赢得铁锈州选民支持 [3][4][5][6][7] - 特朗普第二任期对钢铝产品加征50%关税,远高于第一任期的25%钢铁关税和10%铝关税 [9][10][11] - 美国钢材价格已达每吨901美元,是全球平均价格的两倍,关税将进一步推高价格 [12] 钢铁行业影响 - 钢铁关税短期内创造数千个钢铁行业岗位,但导致数万个制造业和建筑业岗位损失 [14] - 美国约30%钢铁依赖进口,主要来自加拿大、墨西哥、巴西和韩国 [8] - 钢铁行业设备投资周期长,美国短期内仍需依赖进口,成本将持续上升 [15] 铝行业影响 - 美国从加拿大进口约40%的铝,加拿大铝工业能源成本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 [23] - 铝关税将提高美国铝价,仅使铝生产商受益,牺牲消费者和制造商利益 [23] 制造业影响 - 钢铝价格上涨将增加汽车、建筑等行业成本,福特预计因此减少15亿美元利润 [13] - 原材料价格上涨将使美国制造业竞争力下降 [16] - 加拿大78%出口、墨西哥80%出口依赖美国市场,受关税打击更严重 [25][26] 国际贸易关系 - 加拿大和墨西哥供应商表示50%关税将摧毁其行业 [18] - 墨西哥约50%出口产品面临至少25%惩罚性关税 [21] - 特朗普关税政策已超越经济领域,涉及移民、禁毒合作和水权争端等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