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第七届中国自贸智库论坛在三亚举行
海南日报· 2025-11-02 07:59
论坛活动与平台建设 - 第七届中国自贸智库论坛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举行,论坛已成为国内自贸区(港)研究的重要交流平台[1][2] - 论坛围绕自贸区(港)发展新路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并设有国际健康高地、海洋命运共同体等分议题[1] - 论坛形成多项前瞻性、可操作性建议,中国自贸智库联盟后续将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持续智力支撑[1][2] 政策与学术支持 - 《海南自由贸易港封关百问》新书首发,作为政策普及读物,涵盖税收、贸易、人才、基建、旅游等内容,以问答形式解读政策要点[1] - 《南海学刊》英文版揭牌创刊,旨在推动该刊国际影响力提升,促进南海研究学术交流国际化[1] - 开幕式同步举办海南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颁奖,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注入智力新动能[1] 产业与区域发展 - 论坛落地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依托其政策与产业优势,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2] - 分论坛聚焦海洋类高校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创新路径等,探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议题[1]
生产总值达10.5万亿元!中国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
第一财经· 2025-10-31 10:20
海洋经济总体规模与增长 -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5万亿元,显示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 [1] - 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分别为31899亿元、33446亿元和37858亿元,较2020年名义增长分别达到33.1%、37.7%和33.3% [1] 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亮点 - 北部海洋经济圈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东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初见成效,南部海洋经济圈深海开发与保护取得新进展 [1] - 山东正式启用全球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神威·海洋之光",增强海洋科技优势 [2] - 浙江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创7年来最高增速,梅山港区首次突破千万标箱,与穿山港区共同构成全球唯一的"双千万箱级"集装箱码头群 [2] - 广东海工装备、海上风电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初具雏形,深中通道通车,"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全球首台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试运行 [2] 现代海洋城市与产业突破 - 上海、深圳、青岛等城市海洋国际竞争力提升,天津、大连、宁波、厦门等在港产城融合、海洋渔业、现代航运服务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领域取得突破 [2] - 秦皇岛、连云港、北海、三亚等推动特色化向海发展,打造高质量海洋旅游目的地 [2] 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创新成果 - 天津建成国内首条全国产海水淡化生产线 [3] - 威海沙窝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远洋自捕水产品回运率达到90%以上 [3] - 日照海铁联运班列总数达到38条 [3] - 青岛蓝谷发布千亿级参数"瀚海星云"大模型 [3] - 连云港开行中欧班列911列,增长13% [3] - 宁波完成全国首单蓝碳拍卖 [3] - 厦门建成全球最大的深海微生物菌种库 [3] - 深圳涉海企业发明专利超过82000项 [3] 政策导向与未来发展方向 - 国家政策提出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坚持陆海统筹,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4] - 政策强调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巩固提升海洋装备制造业优势,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 [4] - 未来将实施海洋调查和观测监测,推进海洋能源资源和海域海岛开发利用,加强重点海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4]
福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五年奋进,蓝色动能澎湃
中国发展网· 2025-10-30 14:25
海洋经济总体规模与地位 - 2024年福建省海洋生产总值超1.25万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达11.9%,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三位 [2] - 海洋经济对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达21.7%,已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2] - 每年组织筛选300个以上省海洋经济重点项目,每年完成投资超千亿元,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项目支撑 [2] 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 构建海洋经济发展保障体系的关键在于“五个一”机制创新,2023年《福建省海洋经济促进条例》颁布,为法治化发展奠定基础 [2] - 省级层面成立由两位副省长牵头的工作专班,联动省直部门与沿海地市形成协同格局 [2] 科技创新与人才建设 - 在“突破”方面,攻克全球最大26MW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成功研制全球最大多用途纸浆船,全球首创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十四五”以来累计立项实施省级以上科技研发计划1000余项 [3] - 在“提级”方面,优化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建成全球最大海洋微生物菌种库、全国最大海洋药源生物种质资源库,省级以上海洋科技创新平台达120个 [3] - 在“强链”方面,累计认定海洋领域省级高层次人才近300名,选任海洋经济领域科技特派员2300多名 [3] 海洋产业协同发展 - 在国家海洋生产总值统计的15个海洋大类产业中,福建拥有除海洋油气业和沿海滩涂种植业外的13个产业 [4] - 规模以上石化企业营收超8000亿元,己内酰胺产能规模居全球首位,古雷石化基地已形成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 [4] - 电动船舶全产业链基本形成,船用动力电池、电池动力推进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占国内市场40% [5] 港口航运与海洋能源 - 全省船舶运力突破2000万载重吨,2024年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7.4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812万标箱,港口经济增加值7568亿元 [5] - 全省海上风电、海上光伏装机410万千瓦,规模居全国前列,有序推进海水制氢、海洋能开发等未来产业发展 [5] 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 - 全省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1.18万平方公里,5个海湾入选“美丽海湾”优秀案例,6个海岛被授予“全国和美海岛”称号 [6] - 今年春夏季全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到96.6%,重点岸段海洋垃圾密度下降70%以上 [6] - 完成全国首宗海洋渔业碳汇交易、首例双壳贝类碳汇交易,全省海洋碳汇交易占全国蓝碳市场一半以上 [6] 区域合作与国际交流 - 深化闽台海洋经济交流合作,东山获批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湄洲湾罗屿港成为对台中转铁矿石最大码头,平潭港区成为对台跨境电商出口最大口岸 [7] - “丝路海运”联盟成员达367家,通达48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座港口,成功举办六届“丝路海运”国际合作论坛 [7] - 推动“渔业周·渔博会”成为全球第三渔业展会品牌,持续扩大厦门国际海洋周、APEC海洋中心等国际性平台影响力 [7] 未来发展规划 - 将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海上福建”建设专项规划,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8] - 推动福州、厦门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 [8]
海洋经济何以成为广西高质量发展“蓝色引擎”|一线调研
第一财经· 2025-10-30 13:47
海洋经济总体增长 - 广西海洋生产总值从2017年的1377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580.9亿元,年均增长率达9.4%,高于全区GDP增速 [1] - 初步预测2025年1月至9月海洋生产总值约2043亿元,同比增长5.4% [1] - 2017年至2024年累计批复用海项目785个,涉及用海面积79.27万亩,项目投资总额约2629.33亿元 [2] - 2024年1月至9月批复用海项目38个,涉及面积5849.1557公顷,项目投资总额936.63亿元 [2] 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 - 在生态优先前提下调整优化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释放出2419平方公里海域空间,使可开发利用海域面积扩大近一倍 [2] - 完成整治岸线195公里,修复滨海湿地3324公顷,修复红树林1366公顷,营造红树林793公顷 [1] - 2019年至2024年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10个,总投资近40亿元,整治岸线195公里,修复滨海湿地3301公顷,营造红树林1371公顷 [8] - 冯家江流域生态修复项目总投资约23亿元,铺设27.7公里截污管线,建设19座污水设施,每年消减污染物1366吨,减少污水排放1650万吨 [6] 重大战略项目与要素保障 - 聚焦西部陆海新通道、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北钦防一体化等重大战略,高效服务保障重大项目 [1] - 平陆运河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全长134.2公里,工程总概算727.19亿元,建成后将缩短入海航程约560公里 [5] - 平陆运河项目涉及101个土石方堆存场,总面积3.76万亩,截至10月23日已完成69个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占总数83.17% [5] - 灵山县为平陆运河工程选取土石方消纳点80个,预计消纳土方量约2.3亿立方米,报批建设用地1067.23公顷 [5] 海洋环境治理成效 - 北海冯家江水质从长期劣Ⅴ类提升至准Ⅳ类标准,银滩公园海水浴场水质优良率从2019年20%大幅提升至2020年64.28% [6] - 生态修复后冯家江入海口发现中华鲎、绿海龟等珍稀动物,17种红树植物生长状况明显好转 [6] - 北海银滩中区岸线生态整治工程总投资3720.97万元,完成修复岸线3.3公里,修复沙滩面积约16.72公顷,退陆还海4.04公顷 [8] - 北部湾近岸海域发现中华白海豚种群超300头,涠洲岛识别布氏鲸数量超70头 [8] 海洋预警监测与规划 - 广西在全国率先发布省级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组织实施总投资近10亿元的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项目 [9] - 建成覆盖14280平方公里海域的海洋观测网络,实现对沿海12海里实时观测,填补广西90%海域无观测能力的空白 [9] - 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十五五"规划编制计划于2024年11月完成初稿,12月底完成征求意见稿 [1] - 自然资源部与广西政府联合发文,协同推进广西向海图强发展 [2]
深圳涉海企业发明专利超过82000项
搜狐财经· 2025-10-30 07:21
行业整体表现 -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5万亿元,行业规模持续扩大 [1] - 海洋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1] - 海洋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提升,生态保护修复及预警监测工作取得成效 [1] 区域发展格局 - 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持续扩能 [1] - 2024年北部海洋经济圈生产总值31899亿元,较2020年名义增长33.1% [1] - 2024年东部海洋经济圈生产总值33446亿元,较2020年名义增长37.7% [1] - 2024年南部海洋经济圈生产总值37858亿元,较2020年名义增长33.3% [1] 产业集群与城市建设 - 广东海工装备、海上风电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初具雏形 [1] - “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在广州建成入列 [1] - 上海、深圳、青岛等现代海洋城市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1] 示范区创新成果 - 全国16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2] - 天津建成国内首条全国产海水淡化生产线 [2] - 福州成立全国首个县级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 [2] - 厦门建成全球最大的深海微生物菌种库 [2] - 深圳涉海企业发明专利超过82000项 [2]
中国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 三大海洋经济圈持续扩能
中国新闻网· 2025-10-29 17:25
海洋经济总体规模 -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5万亿元人民币,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 [1] - 海洋产业结构加快调整,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1] - 海洋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提升,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及预警监测工作取得成效 [1] 区域海洋经济发展 - 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持续扩能,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分别为31899亿元、33446亿元和37858亿元 [1] - 三大海洋经济圈生产总值相比2020年名义增长显著,北部增长33.1%,东部增长37.7%,南部增长33.3% [1] - 沿海地方深入挖掘海洋资源潜力,推动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积厚成势,打造海洋经济重要增长极 [1] 海洋产业与城市建设 - 广东海工装备、海上风电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初具雏形 [1] - “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在广州建成入列 [1] - 上海、深圳、青岛等现代海洋城市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1] 海洋经济示范区创新 - 全国16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在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2] - 天津建成国内首条全国产海水淡化生产线,福州成立全国首个县级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 [2] - 厦门建成全球最大的深海微生物菌种库,深圳涉海企业发明专利超过82000项 [2]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5》发布: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超10万亿元
中国新闻网· 2025-10-29 16:08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5万亿元,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1] - 海洋产业结构加快调整,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1] - 海洋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提升,生态保护修复及预警监测工作取得成效[1] 区域海洋经济发展 - 北部海洋经济圈2024年生产总值31899亿元,较2020年名义增长33.1%[1] - 东部海洋经济圈2024年生产总值33446亿元,较2020年名义增长37.7%[1] - 南部海洋经济圈2024年生产总值37858亿元,较2020年名义增长33.3%[1] 海洋科技与基础设施 - 山东启用全球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神威·海洋之光"[2] - 广东"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全球首台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试运行[2] - 青岛蓝谷发布千亿级参数"瀚海星云"大模型[3] 港口物流与高端装备 - 浙江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创7年来最高增速,梅山港区首次突破千万标箱[2] - 天津建成国内首条全国产海水淡化生产线[3] - 日照海铁联运班列总数达到38条,连云港开行中欧班列911列、增长13%[3] 海洋产业集群与新兴领域 - 广东海工装备、海上风电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初具雏形[2] - 深圳涉海企业发明专利超过82000项[3] - 温州引导民间资本向深远海能源开发、海洋高端装备等战略领域集聚[3] 海洋生态与特色产业 - 盐城获评"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3] - 宁波完成全国首单蓝碳拍卖,福州成立全国首个县级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3] - 厦门建成全球最大的深海微生物菌种库[3]
去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5万亿元
新京报· 2025-10-29 15:18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5万亿元 [1] - 北部海洋经济圈生产总值31899亿元,较2020年名义增长33.1% [1] - 东部海洋经济圈生产总值33446亿元,较2020年名义增长37.7% [1] - 南部海洋经济圈生产总值37858亿元,较2020年名义增长33.3% [1] 重点省份发展亮点 - 山东正式启用全球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神威·海洋之光" [1] - 浙江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创7年来最高增速,梅山港区首次突破千万标箱 [1] - 广东海工装备、海上风电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初具雏形,深中通道正式通车 [1] - 广东"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全球首台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成功试运行 [1] 现代海洋城市建设 - 上海、深圳、青岛等城市海洋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2] - 天津、大连、宁波、厦门等在港产城融合、海洋渔业、现代航运服务、海洋药物等领域取得突破 [2] - 秦皇岛、连云港、北海、三亚等推动特色化向海发展,打造高质量海洋旅游目的地 [2] 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成效 - 天津建成国内首条全国产海水淡化生产线 [2] - 青岛蓝谷发布千亿级参数"瀚海星云"大模型 [2] - 盐城获评"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 [2] - 宁波完成全国首单蓝碳拍卖 [2] - 福州成立全国首个县级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 [2] - 厦门建成全球最大的深海微生物菌种库 [2]
国资赋能助力产业升级 国联水产前三季度实现营收25.82亿元
证券时报网· 2025-10-28 21:47
公司业绩表现 - 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5.82亿元,归母净利润为亏损约8亿元 [1] - 亏损主要受国际关税政策、国内消费疲软及虾价低迷等多重因素影响 [1] - 短期业绩承压,但经营层面存在亮点,为后续业绩修复提供基础 [1] 战略投资与国资赋能 - 获得湛江市海洋壹号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近亿元战略投资 [1] - 该基金向核心子公司广东国美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投资9500万元 [2] - 国资背景基金注入带来政策协同、资源对接和信誉背书,增强抗风险能力和长期竞争力 [2] - 投资将加速公司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国内市场拓展及全球供应链布局 [2] 产品创新与技术升级 - 推出全面焕新的虾仁产品矩阵,包括“0添加”保水剂铂金虾仁系列、低磷浅调味系列及低磷调味系列 [3] - 围绕“321大单品策略”推进自动化技术改造与工艺流程优化 [3] - 全力推进“黑灯工厂”建设,融合AI视觉检测、自动化包装等先进技术,实现生产无人化操作,提升效率并降低能耗 [3] 市场合作与渠道拓展 - 与百胜中国签署“外贸优品拓内销”项目合作协议,共同推动优质罗非鱼产品转向国内市场 [4] - 依托百胜中国覆盖全国超过16000家餐厅的渠道优势,高效触达国内消费者 [4] - 通过将罗非鱼转化为深加工产品进入百胜体系,有望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利润空间 [4] - 公司获得天猫超市超级领航奖,显示市场对品牌力和产品力的高度认可 [1] 行业定位与战略规划 - 公司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通过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通过全球化供应链布局增强竞争力 [4] - 公司发展深度融入区域经济与国家“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 [4] - 立足“十五五”规划新起点,公司聚焦海洋产业,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共建产业生态 [4]
国联水产三季报:营收25.82亿元,海洋产业基金助推产业升级,引领海洋食品高质量发展
搜狐网· 2025-10-28 21:37
财务业绩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为25.82亿元,归母净利润为亏损 [1] - 业绩亏损主要受国际关税政策、国内消费疲软及虾价低迷等多重因素影响 [1] 战略投资与国资赋能 - 公司获得湛江市海洋壹号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近亿元战略投资,为子公司广东国美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注入9500万元资金 [1][2] - 该基金是广东首支海洋牧场产业基金的子基金,投资带来政策协同、资源对接和信誉背书,显著增强公司抗风险能力和长期竞争力 [2] - 国资背景基金的注入为公司提供强大动能,加速其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国内市场拓展及全球供应链布局 [1][2] 产品创新与技术升级 - 公司以技术加匠心双轮驱动,推出全面焕新的虾仁产品矩阵,包括0添加保水剂铂金虾仁系列、低磷浅调味及低磷调味系列创新产品 [3] - 围绕321大单品策略,推进自动化技术改造与工艺流程优化,全力建设融合AI视觉检测、自动化包装等先进技术的黑灯工厂,实现生产无人化操作 [3] - 品质升级是对行业痛点的精准回应,通过领先工艺和严格品控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海洋蛋白选择,推动餐饮供应链健康化、标准化发展 [3] 市场合作与渠道拓展 - 公司与百胜中国签署外贸优品拓内销项目合作协议,共同推动曾主要出口海外的优质罗非鱼产品战略重心转向国内市场 [1][4] - 合作可依托百胜中国覆盖全国超过16000家餐厅的强大渠道优势,使公司水产品更高效进入国内消费市场 [4] - 通过将罗非鱼转化为深加工产品进入百胜体系,有望显著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利润空间,为业绩修复提供支撑 [4] 行业地位与战略定位 - 公司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其通过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通过全球化供应链布局增强竞争力的实践,响应国家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 [4] - 公司发展深度融入区域经济与国家战略布局,为稳定社会就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4] - 公司获得天猫超市超级领航奖,市场对其品牌力和产品力有高度认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