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滨海旅游
icon
搜索文档
钱包鼓了!产业旺了!广东城乡CP的“融合力”从何而来?
南方都市报· 2025-11-21 15:19
"信心有数"栏目 要想富先修路。在广东,乡村基建"连"得顺畅。截至2024年10月,广东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18万公里, 相当于绕地球赤道4圈半,如今在梅州,金柚从树上摘下直接运到分拣中心,当天就能出现在广州超市 货架;茂名荔枝搭上冷链路,48小时内可送达全国180个城市,再也不用怕"好果烂在枝头"。数字基建 也没落下,广东是全国首个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光网全覆盖的省份。果农们对着手机就能开通直播售卖 农产品。 南方都市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信心有数"栏目,用数据记录广东实现现代化的奋进之路,用数据描绘 万马奔腾共创美好的活力之路,用数据书写每一个你我昂扬向上的信心之路。 千里之行,系于你我;心中有数,广东可期。 "十四五"期间,广东把"城乡距离更近"的愿景变成了实景,城乡画卷徐徐铺展……乡村的路能跑冷链车 了,城里的医生常下乡了,城乡居民的钱包差距也逐渐缩小了。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本期"信心有数"带你 拆解,广东如何用实干拉近城乡距离。 乡村钱包鼓得快 城乡融合见实效 翻开广东居民的"收入账本",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20年的2.49降至2025年前三季度的2.29,乡村居民收 入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城镇。在江门新会, ...
广东揭阳:绿色明珠闪耀蓝色经济带
经济日报· 2025-11-18 15:14
从临港绿色石化到海上风电、从海洋牧场到海工装备,揭阳现代海洋产业聚合成势,大步向新向绿 向强而行。 炼化明珠 碧海蓝天间,罐塔林立、管道纵横。深入广东省面积最大的石化工业园区——揭阳大南海石化工业 区,置身于一眼望不到边的钢铁丛林,却闻不到传统化工园区常有的异味。 经济日报记者 郑杨 来到南海之滨的广东揭阳,绵延的海岸线旁,从各地运来的劣质重油、废塑料变废为宝,转化为电 子、家电等粤港澳大湾区主导产业所需的优质化工原料;海上壮阔的风电母港、海下深藏的蓝色粮仓、 滨海火热的生态旅游,各类海洋资源在这里被立体化开发……当前,广东正聚力建设世界级沿海经济 带,而揭阳成为这条舞动的蓝色经济带上的一颗"绿色明珠"。前不久举行的揭阳市海洋经济产业高质量 发展大会提出,要三产并举、陆海统筹打造"海上新揭阳"。 煤238万吨、减碳619万吨,相当于新增123亿平方米森林碳汇面积,有效降低了区域对化石能源的依 赖。 然后是依托揭阳优质的海洋水体,探索风电与海水养殖一体化开发。今年9月,总投资1.28亿元的 深海重器"龙宫号"海洋牧场正式下水投运。"'龙宫号'上层依托海上风电提供绿能,下层则是7万立方米 的智能养殖水体,用于养殖 ...
如何建立促进民间投资的长效机制
金融时报· 2025-10-27 08:32
促进民间投资的长效机制核心观点 - 构建涵盖市场准入、资金供给、项目落地、政策预期、主体培育五大关键环节的闭环体系,目标是让民营企业敢投资、有回报 [1] 市场准入 - 以负面清单改革划定“无禁区”,建立全国统一、动态更新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逐年缩减限制类事项,贯彻“清单之外皆可为”理念 [2] - 在垄断领域设定强制开放比例,例如地方铁路建设项目要求民间资本持股比例不低于30%,油气管道运营项目允许民间资本持股上限放宽至49% [3] - 通过审批改革降低进入成本,全面推广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将项目开工前审批时间压缩50%以上,并深化“区域评估”、“标准地”改革 [4] 融资支持 - 建立“项目库+信息共享”的精准信贷对接机制,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已入库项目超8000个,总投资达6.2万亿元 [5] - 拓宽债券融资渠道,2025年上半年全国共发行民间投资项目REITs产品28只,募集资金超500亿元,例如浙江“宁波港冷链物流REIT”年化收益率达6.8% [6] - 鼓励股权融资合作,支持设立政府出资比例不超过30%的民间投资产业基金,例如广东“粤港澳大湾区民间投资创新基金”总规模50亿元,已带动社会资本跟进投资超120亿元 [7] 项目落地保障 - 搭建全国统一、动态更新的信息平台进行项目推介,2025年前7个月平台累计推介项目1.2万个,促成合作项目2100个,涉及投资金额1.8万亿元 [8] - 打通用地、用海、环评审批堵点,例如用海审批时间从45个工作日缩短至20个工作日,对小微企业项目实行环评告知承诺制 [9] - 建立问题反映与解决机制,例如山东2025年二季度梳理出23项问题,截至三季度末解决率达91.3% [10] 政策预期稳定 - 坚持政策稳定性,制定《促进民间投资条例》,政策调整需提前评估并给予企业不少于6个月的适应期,税收优惠政策明确连续实施至少5年 [12] - 坚持政策透明度,国家发展改革委每季度发布《民间投资政策执行情况报告》,地方政府每月公开项目进展清单 [13] - 加强预期管理,例如2025年上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100个民间投资成功案例”,并通过座谈会引导信心 [14] 主体培育与回报保障 - 促进公平竞争,建立招标投标领域黑名单制度,消除政府采购和项目招标中的歧视性条款 [15] - 提升企业能力,民营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至100%,对研发投入占比超5%的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财政补贴,全国已建立民营企业产学研合作基地超8000个,带动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2.3% [16] - 完善回报机制,政府采购项目预留30%以上份额面向中小企业,基础设施项目通过“基准收益+浮动收益”确保年化收益率不低于同期LPR+1个百分点,例如河南某高速公路项目获得每年2000万元运营补贴以确保4.5%的年化收益率 [17] 系统性工程总结 - 长效机制是涵盖市场准入、资金支持、项目落地、政策预期、主体培育的系统工程,旨在形成民间资本敢投、愿投、能投、有回报的良性循环 [18]
帆船之都汕尾:粤东海滨小城逐浪蓝色经济|粤动21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4 22:20
赛事活动与城市品牌建设 -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帆船项目在汕尾举行,吸引来自17个省份的228名运动员参与10个竞赛小项的角逐 [1] - 汕尾凭借455.2公里的海岸线资源,以各项国际国内品牌大赛为抓手,致力于打造中国“帆船之都” [1] - 汕尾首次举办高规格国际赛事为1996年的亚太地区帆板锦标赛,吸引20个国家和地区近300名运动员参赛,开启了“以赛立名”的历程 [3] - 近三十年的大型赛事历练使汕尾在赛事组织、裁判执裁、安全保障等方面形成成熟体系,并提升了在国际帆船领域的知名度 [3] - 赛事带动下,汕尾建立起全国帆船帆板项目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形成完备的帆船人才链条 [3] 体育旅游与消费带动 - 今年“五一”假期超20万游客涌入金町湾,酒店民宿入住率高达95% [4] - 上半年汕尾全市旅游总收入达58亿元,同比增长29.3%,规上文化体育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8% [4] - 通过举办星夜帐篷节、海洋音乐会等活动将体育元素融入文旅,打造独特的帆船旅游业态 [4] - 芒果卫视综艺节目《假期中的她们》在汕尾取景,再次带火当地帆船运动 [4] - 汕尾计划继续创新以帆船、游艇、冲浪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并出台政策支持水上运动产业,吸引更多赛事落户 [4] 海洋经济与产业发展 - 今年上半年汕尾海洋生产总值增速达10.4% [1] - 汕尾今年投入14个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总投资达36亿元,其中包括总投资1.55亿元的华润零碳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 [5] - 海洋牧场项目创新构建“鱼—贝—藻协同共生系统”,试养的红鳍东方鲀市场价达每公斤120元,并同步推进300公顷牡蛎立体养殖带,预计年增产1万吨 [5] - “拿海即开工”的政策创新吸引中广核、华润等央国企加快投资,打造“海上粮仓+蓝色能源”融合发展路径 [5] - 广东海上项目训练中心具备优越自然条件,全年平均气温22.6℃,年平均风速9.2米/秒,海风年可利用小时数约3700小时 [2] 城市发展战略与未来规划 - 汕尾以“融湾先行”为方向,深度融入深汕特别合作区增长极建设与深惠汕发展轴空间发展体系 [6] - 专家认为发展海洋经济是汕尾实现突围的唯一路径,建议加大开放,引进深圳高科技项目尤其是海洋科技项目,实现“建链、补链、延链、强链” [7][8] - 从传统渔业现代化转型到新兴产业“融湾”生长,驱动城市在蓝色经济中发展 [8] - 帆船运动被视为城市全面转型的发展引擎,其网红和品牌效应可为发展海洋科技、旅游、商贸带来新动力 [4]
科技下海,广东练就海洋防灾“硬本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7 07:48
文章核心观点 - 广东省正通过科技与政策双轮驱动,构建“监测—预警—防护—恢复”全链条海洋安全保障体系,推动海洋经济产业深度融合与高质量发展 [1][2][3] 海洋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 系统推进海洋立体观测网建设,融合卫星遥感、浮标观测、岸基雷达、无人机巡测等多元手段,实现海况、气象、水温、盐度等要素实时监测 [1] - 初步建成海洋灾害风险评估与智能预警系统,基于历史数据与实时观测模拟台风影响,提供“信息+决策”一体化预警,例如在防御“桦加沙”时通过多渠道发布包含操作指引的预警信息 [1] - 探索构建“政府+企业+第三方机构+专家+保险机构”五方联动的安全治理模式,并发展“安责险+安全科技支撑”等示范工程,推动防灾减损从应急响应转向常态化管理 [2] 海洋科技与装备创新 - 推广使用重力式网箱、桁架式养殖平台、深水抗风浪养殖装备等智能化设施,例如“恒燚1号”养殖平台有效减小水动力载荷和风阻力,增强防浪抗风能力,实现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适应”的转变 [2] - 在政策与资金支持下,如“六大产业专项资金”和《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推动“海威1号”等平台实现抗风浪与智能运维升级,促进海洋牧场从“单点示范”迈向“全域推广” [3] - 建议研发融入智能调控、能源自给理念的多功能“海上综合体”,如集养殖、旅游、科研于一体的浮动平台以及“渔业+光伏”的漂浮式光伏电站等复合利用模式 [4] 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 - 推动海洋牧场接入“智慧海洋”平台,实现设备状态、养殖环境、气象数据等多源信息融合,为协同决策提供支撑 [2] - 建议构建数字孪生海洋,通过仿真模拟预测灾害对海上设施和海岸带的影响,并可在典型海域试点建立“海洋牧场数字孪生平台”用于防灾演练和损失评估 [4] - 需提升能源通信设施保障能力,建设融合光纤、卫星通信、智能物联网和水声通信的岸海一体通信网络,以实现高质量、全覆盖通信支持 [3] 政策与风险保障机制 - 通过设立海洋科技防灾专项基金,对采购智能监测设备、改造抗风浪设施的企业给予补贴,鼓励科技投入 [5] - 推动“保险+科技”深度融合,开发基于大数据模型的指数保险产品,当风速、波高等指标达到设定阈值时自动触发理赔,简化流程并提高效率 [5] - 建立海洋灾害风险分担机制,引导政府、企业、保险、科研机构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格局 [5]
影视文化等领域10个项目签约
齐鲁晚报· 2025-09-12 19:38
招商活动概况 - 烟台市举办2025年文化旅游产业招商推介会 主题为聚山海仙境商机、建合作发展平台、促文旅高质量发展 汇聚政府部门、文旅业界精英、金融机构和媒体等百余人参会 [1] - 现场签约10个项目 8家企业及6个区市文旅部门进行推介 [1] 金融支持与政企合作 - 芝罘区政府与新浪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6家银行与6家企业签订合作意向书 强化政银企协同发展 [2] - 烟台金融机构已为161家文旅企业投放贷款38.06亿元 文旅企业贷款余额达89.31亿元 [2] 重大项目签约 - 中创集团与烟台鑫乐影业签约影视城项目 聚焦短剧和电视剧拍摄 后期将引入餐饮住宿等配套产业 [2][3] - 烟台文旅产业发展集团与携程丽呈集团签约酒店项目 覆盖影视文化、酒店服务和滨海旅游等领域 [2] 区域资源推介 - 夹河·幸福新城指挥部及芝罘区、莱山区、福山区、蓬莱区、海阳市、招远市六个区市登台推介 展现全域文旅资源多样性 [4] - 各区市突出特色:芝罘都市风情、蓬莱神话传说、莱山现代时尚、海阳沙滩阳光、福山文化底蕴、招远黄金特色 [4] 金融与产业服务方案 - 工商银行烟台分行和农业银行烟台分行推介支持文旅产业融资的产品和服务方案 [4] - 文脉云和北京凤凰数字科技团队提出打造世界神话数字产业之都战略提案 国艺中联集团推介海上丝绸之路文旅综合体项目 [4] 产业发展成效 - 2024年烟台文旅产业在惠民生、促消费和优化生态方面实现新突破 建成海滨飞翔公园等9个项目 [5][6] - 朝阳所城街区和蓬莱湾入选省文旅产业赋能城市发展典型案例 崆峒胜境项目即将全面开放 [6] 招商引资与项目规划 - 谋划41个招商项目 计划总投资945.8亿元 举办11次招商推介会 签约蓬莱湾海岸微度假康养项目及烟台影视城等项目 [6] 业态发展亮点 - 影视业新增46家企业 50多个剧组到烟台取景拍摄 演艺经济举办明星演唱会及养马岛音乐节等活动 参与乐迷近20万人次 拉动消费5.5亿元 [6] - 海洋旅游创新推出全国首个糖果主题游船糖糖喵号 寻仙6和寻仙17海上游成为好客山东半岛1号首发产品 [6] 市场表现 - 1-8月全市接待游客量和旅游收入同比增长均超10% 入境游客同比增长55% [6] - 新开通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至烟台旅游包机航线 烟台入选携程2025亚洲100经典目的地和2025全球50海滨海岛目的地榜单 [6]
广东掘金深蓝,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30 21:53
海洋经济政策与规划 - 广东率先出台《广东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和《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1] - 省委成立海洋强省建设工作委员会并召开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 聚焦打造"海上新广东"[4] 海洋能源发展 - 阳江市电力能源总装机容量超2280万千瓦居广东首位 其中绿色能源占比约50%[1] - 海上风电规划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 已并网超600万千瓦占广东省50% 全国排名第二[1] - 在建和前期工作项目700万千瓦 待竞配700万千瓦 两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1] 海洋牧场与渔业 - 全球首台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完成第三年养殖投苗[2] - 深水网箱规模及数量居全省第二 水产品年产量达122.91万吨[2] - 建成全国最大海水鱼苗基地 海水鱼苗产量全省第一[2] - 预制菜产能突破8万吨[2] - 养护型国家级海洋牧场数量居全国首位 海水产品产量全国前列[2] 产业链与技术创新 - 海洋专利前三领域为海水淡化处理 船舶制造 水产品加工[2] - 形成上游育种创新-中游智能化养殖-下游预制菜与品牌的完整产业链[2] - 海洋牧场配套船舶需求为中小船厂提供效益增量[2] - "AI+海洋"应用潜力巨大 可向无人化智能化升级[2] 区域发展实践 - 潮州饶平县投资2.12亿元建设预制菜省级现代产业园 培育产业龙头[3] - 发展跨境电商和冷链仓储物流 推动农产品出海[3] - 珠海 湛江 茂名 阳江 潮州等海域海水资源条件优越[2] 滨海旅游与文旅融合 - 广东海岛资源丰富 滨海旅游前景广阔[4] - 联合央视打造《奔赴山海不负热爱》广东海岛音乐会[3] - "请到广东过暑假"成为暑期热邀约 带动文旅消费市场[3] - 加快建设旅游强省 推进文旅融合扩大消费[4]
学习笔记|广东掘金深蓝,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30 16:29
政策与规划 - 广东在全国率先出台《广东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并实施首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1] - 广东省委成立海洋强省建设工作委员会并召开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 聚焦打造"海上新广东"和全方位推进海洋强省建设[4][5] 海洋能源发展 - 阳江市电力能源建成装机容量超2280万千瓦居广东首位 其中绿色能源占比约50%[1] - 海上风电规划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 其中并网装机容量超600万千瓦占广东省50%居全国第二[1] - 在建和前期工作项目700万千瓦 待竞配700万千瓦均位居全国第一[1] - 国际风电城已汇聚多家龙头企业[1] 海洋牧场与渔业 - 全球首台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已完成第三年养殖投苗[2] - 深水网箱规模及数量居全省第二 水产品年产量达122.91万吨[2] - 预制菜产能突破8万吨 建成全国最大海水鱼苗基地且海水鱼苗产量全省第一[2] - 养护型国家级海洋牧场数量居全国首位 海水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2] - 形成上游育种创新-中游智能化养殖-下游预制菜与品牌建设的完整产业链[2] 科技创新与装备制造 - 广东海洋专利数前三的科研领域为海水淡化处理、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水产品加工[2] - 海洋制造业可向无人化、智能化升级 依托广东造船业优势和广阔海域面积[2] - 海洋牧场配套小型船舶可为中小船厂提供效益增量[2] 区域发展实践 - 潮州饶平县投资2.12亿元建设预制菜省级现代产业园 培育预制菜产业龙头并发展跨境电商与冷链物流[3] - 采用"科技赋能、生态优先、全链融合"模式建设"蓝色粮仓"[3] - 珠海、湛江、茂名、阳江、潮州等海域具备良好海水资源条件[2] 滨海旅游与文旅融合 - 广东海岛资源丰富 通过"百万英才汇南粤"等活动推动暑期文旅消费市场[4] - 联合央视新闻打造《奔赴山海 不负热爱》广东海岛音乐会 覆盖央视新闻融媒体矩阵和总台文艺频道[3] - 加快旅游强省建设 推进文旅融合和扩大文旅消费[4]
乘船追豚、红树林探秘、听潮观星……自然馈赠的惊喜燃动滨海旅游消费热力
央视网· 2025-08-24 11:19
中华白海豚生态资源 - 钦州三娘湾近海生活300多头野生中华白海豚 是国家级保护动物主要栖息地 [1][3][5] - 每年4月至9月为中华白海豚集中繁殖期 老渔民转为海上向导带领文明观豚 [7] - 中华白海豚科普馆通过标本与多媒体互动方式提供科普教育 [9] 滨海生态保护措施 - 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700多公顷 距离钦州市区不足10公里 [13] - 钦州开展红树林保护与生态岸线修复工作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并拓展亲海空间 [13] - 犀丽湾通过系统修复种植适生植被 形成立体绿色廊道与彩色健康步道 [21] 文旅产业发展现状 - 三娘湾暑期观豚为火爆文旅项目 海上摩托艇与小黄鸭项目受亲子家庭青睐 [3][18] - 13公里海上公路连接白海豚保护区与工业园区 形成生态与工业协同发展纽带 [11] - 龙门大桥成为北部湾经济区重要交通枢纽 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16] 海岸线地理特征 - 钦州大陆海岸线长度510多公里 位于南海北部湾北岸 [1] - 龙门群岛分布广阔海域 犀丽湾直面北部湾曾受风暴潮侵蚀 [16][21]
经济聚焦|广东阳江开渔季的变与不变
人民日报· 2025-08-20 14:48
行业技术升级 - 钢制渔船数量达约850艘 为广东省拥有钢质渔船最多的地级市 [2] - 渔船配备北斗导航和声呐探鱼器 可规划最佳捕捞路线并提升抗风浪能力 [2] - 海洋捕捞产量约30万吨 占广东省比重超1/4且居全省首位 [2] 政策与资金支持 - 海洋渔业资源养护补贴一年达15万元 [2] - 休渔期间每人获得补助2100元 同时可通过其他工作增加收入 [2] 渔业生产规模 - 在册海洋捕捞渔船总数3400多艘 [2] - 海水养殖面积2.43万公顷 年产量82万吨 [3] - 深水网箱数量达955口 深水网箱数量和产量居广东省第二 [3][9] 文旅产业融合 - 开渔季期间举办13项活动 包括渔家大宴、民俗展示及沙滩音乐会等 [5][7] - 3天接待游客54.7万人次 同比增长262% [7] - 实现旅游收入5.6亿元 同比增长273% [7] 品牌建设与产业链 - 发布"阳江海鲜"区域公用品牌 16家企业获得授权 [10] - 内地供港冰鲜海产品80%来自阳江 [10] - 海水鱼苗产量约占广东省一半 [9] - 推动从传统"论筐卖渔获"模式向品牌溢价升级 [10] 产业体系发展 - 形成绿色能源、临港工业、海洋渔业及滨海旅游融合发展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