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农

搜索文档
海南小伙王启腾扎根广东茂名农村—— 村里来了个养鱼创业的年轻人(追梦路上)
人民日报· 2025-07-03 08:21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创始人王启腾2014年在广东茂名大学期间发现罗非鱼养殖行业同质化严重、价格低迷的问题,萌生创新养殖想法 [1] - 2014年暑期社会实践期间观察到当地罗非鱼养殖产量高但效益低的现状,产生通过技术改良提升产品价值的创业构想 [1] - 大学毕业后在广东省"大学生乡村创业帮扶计划"支持下开始实践脆肉罗非鱼养殖项目 [1] 技术创新突破 - 借鉴脆肉鲩养殖技术,尝试通过蚕豆喂养实现罗非鱼肉质脆化 [1] - 经过反复试验成功解决饲料中蚕豆比例调控难题,将鱼存活率提升至95%以上 [2] - 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技术优化,实现养殖成本每斤6元、出塘价每斤9元的良好效益 [2] 经营模式与规模 - 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23家合作单位共同发展 [3] - 目前养殖规模已达3000亩水面,年产量超2500万斤 [3] - 年产值突破2亿元人民币 [3] 产品优势 - 创新养殖的脆肉罗非鱼具有肉质结实、口感脆滑的特点 [1] - 产品经济效益显著高于普通罗非鱼,实现价格溢价50% [2]
海丰莲花山“茶王”诞生!
南方农村报· 2025-06-21 20:31
赛事概况 - 2025海丰莲花山茶品鉴赛于6月21日成功举行,评选出绿茶品类1个"茶王奖"、3个"金奖"、5个"银奖"、6个"铜奖",红茶品类1个"茶王奖"、1个"金奖"、1个"银奖"、2个"铜奖" [3][4] - 绿茶"茶王奖"由海丰县莲丰茶业有限公司获得,红茶"茶王奖"由汕尾市双叠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获得 [8][10] - 赛事由汕尾市农业农村局指导,广东省茶叶学会、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办,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承办 [11][12] 获奖企业及产品 - 绿茶品类获奖企业包括海丰县蓬丰茶业有限公司(茶王)、海丰县蓬银农业生态有限公司(金奖)、海丰县仁荣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仁荣茶业(金奖)等15家企业 [8] - 红茶品类获奖企业包括汕尾市双叠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茶王)、汕尾市雄鹰实业有限公司(金奖)、广东莲山农业有限公司(银奖)等5家企业 [10] - 海丰县莲丰茶业有限公司的获奖茶园位于牛局山,砂石砾壤环境赋予茶叶天然韵味 [32][33] 赛事意义与行业影响 - 赛事以"兴技惠农"为导向,通过品鉴评比与技术培训相结合的形式提升海丰莲花山茶品质,擦亮区域品牌 [12][13] - 海丰县委常委陈健雄表示莲花山茶承载千年茶文化底蕴,肩负乡村振兴、富民强县使命 [14][15]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凌彩金评价参赛绿茶质量整体优秀,体现了"金黄汤,蜜栗香"的特色 [29][30] 技术培训与产业提升 - 赛事期间开展"茶园间作广金钱草技术培训"和"茶叶感官评审技术培训",推广生态种植模式和科学评茶方法 [39][41]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加工研究室主任马成英现场讲解生态种植模式操作要点 [39][44] - 赛事搭建"以赛促学、以赛提技、以赛兴产"平台,在政府引导、技术支撑、金融助力下推动茶产业发展 [45][47]
北京号最精彩 | 青春专属浪漫!一年一度高校毕业礼物开箱啦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20 20:24
文创行业 - 中国人民大学推出"2025专属毕业文创礼包",包含人大红手提袋、实鸽冰箱贴等设计产品,融入"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的励志元素 [4] - 首钢园六工汇开物集成为石景山首家离境退税"即买即退"商店,集合15个品牌170余种产品,涵盖非遗礼物、科技潮玩等品类 [8] - 北海公园推出原创"福高高"雪糕,设计灵感源自北海福文化,结合夏至节气推出特色消暑产品 [10] 农业与乡村旅游 - 北京房山窦店现代农业产业园采用现代化收割机进行麦收作业,摄影协会组织活动记录丰收场景 [14] - 朝阳区将台乡启动2025年夏收"第一镰",农业执法部门对农机进行安全检查以保障收割质量 [24] - 海淀上庄碧清园睡莲盛放,斑嘴鸭群戏水形成夏日景观,推动生态旅游发展 [22] 文化IP与商业创新 - LABUBU玩偶租赁业务兴起,单日租金达80元,反映热门IP衍生市场的商业潜力 [28] - 考古发现展示早期龙纹演变,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龙形器与陶寺遗址彩绘龙盘引发学术讨论 [16] 医疗健康 - 幽门螺杆菌国内感染率超50%,C13呼气试验作为无创检测手段准确率达90%以上 [30] 新媒体平台 - 北京号平台聚合近500家号主,形成20个垂直领域新媒体矩阵,日均内容更新量超千条 [30][32][33]
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种粮大户——用上小麦新品种 盐碱地亩产超1200斤(经济聚焦·夏收里的“新选手”)
人民日报· 2025-06-16 05:48
农业科技应用 - 多地推广小麦优质品种并应用无人驾驶收割机、新型烘干设备等科技手段提升夏收效率与质量 [1] - 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采用"齐民27"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具有抗倒伏、耐盐碱特性,适合干旱缺水条件种植 [5][8] - 种子采用种衣剂技术,含有杀虫剂、杀菌剂、复合肥料等成分,有效防控茎基腐病、纹枯病等病害 [8] 种植技术改进 - 盐碱地采用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和深翻土地技术,增加土壤肥力并阻隔土壤返盐 [8] - 使用宽幅播种机确保栽培精准、下种均匀,促进小麦植株健壮发育 [9] - 灌浆期结合病虫害监测实施精准施药,重点防控锈病、赤霉病等病虫害 [9] 产量提升成果 - 聂建伟种植的"齐民27"小麦亩产超过1200斤,较去年亩产提升5%以上 [10] - 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示近年审定的120个小麦新品种,包括"齐民27" [9] - 农田灌溉提升工程将小清河水引入田间,极大提高了灌溉效率 [9]
建行东台支行科技赋能“红土地” 金融“活水”润乡村
江南时报· 2025-06-09 11:26
建行东台支行科技兴农实践 - 建行东台支行在杨沈村开展"红色血脉·科技兴农"科技活动周,通过金融创新推动乡村振兴[1] - 在便民服务中心设立沉浸式体验区,利用"人工AI"设备和"DeepSeek"智能工具帮助村民获取农技知识、简化信贷流程[1] - 客户经理实地走访种植养殖大户和红色文旅项目,运用大数据风控模型和移动终端进行"红色惠农贷"授信评估[1] 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 重点推广"裕农快贷""乡村振兴信用卡"等专属产品,通过科技手段实现信贷资源精准直达[1] - "红色惠农贷"结合红色文化传承,体现金融支持革命老区发展的特殊定位[2] 科技与红色文化融合 - 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数字金融知识普及,形成"金融+科技+红色文化"的特色兴农模式[2] - 通过科技活动周弥合城乡数字鸿沟,优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2] 社会责任与战略实施 - 展现国有大行以科技驱动普惠金融深化、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2] - 通过科技赋能解决乡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激活乡村经济内生动力[1]
从青年视角看现代农业之“美”
新浪财经· 2025-05-30 14:33
现代农业科技应用 - 现代农业通过技术集成形成标准化模式稳定产量 例如使用新型马斯奇奥播种机同步开展侧深施肥作业 [3] - 农情一体基站实现数据自动化采集 包括虫情 草情 土壤墒情及小区域气候情况 通过手机APP实时显示 [5] - 智慧农渠系统集成雷达 传感器及物联网技术 实现农田水位 作物生长 土壤肥力等10余项参数远程监控与调控 [7] 农业生产效率提升 - 400余亩耕地生长状况仅需不到半小时即可全面掌握 依托传感器和摄像头完成数据采集 [5] - 智慧数控设备替代传统人工介入 单人可管理500亩以上农田 夏管阶段人力需求从2-3人减少至1人 [7][9] - 现代农业设备设施显著降低劳动强度 如自主化管水控水系统减少人工干预 [7] 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培养 - 公司与东北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智慧农业样板间 形成专业人才培训基地与体系 [9] - 吸引专家团队开展交流活动 精准掌握智慧农业发展方向 促进技术设备引入与替代 [9] - 实习项目帮助青年学者快速了解现代农业进程 推动地区智慧农业与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发展 [1][9] 技术变革对行业影响 - 传统农业形态被新型科技改变 如标准化大垄种植 精准施肥 数字化农业环节 [3][7] - 智慧农业设备覆盖率提升 包括播种机 监测系统 远程控制终端等核心装备 [5][7] - 行业呈现人 自然 科技和谐共处的发展趋势 技术减负效果显著 [9]
中原粮仓如何扛稳重任
河南日报· 2025-05-30 07:42
小麦生产与科技应用 - 河南荥阳市王村镇丁村小麦耕种面积保持在8000亩以上,是当地重要的小麦产地,全村一年收成可供应王村镇人口半年的口粮 [1] - 小麦是全球近40%人口的主粮,中国是最大生产国,河南作为全国小麦第一省,对全国产量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1] - 河南省委省政府针对冬季气温偏高、小麦旺长及干旱等不利因素,多次部署应对措施以保障粮食稳产 [1] 农业科技与机械化 - 河南首邑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无人智能拖拉机可实现耕、耙、播、收及运输等全流程无人作业,技术由中国农业大学等院校合作开发 [2][3] - 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运用物联网、传感器及大数据技术,实现墒情监测、虫脸识别和远程灌溉等智慧农田管理 [4] - 河南省农业农村部门通过技术培训、田间指导及专家协同,推广科学种植与管理技术,覆盖小麦生产全流程 [3][4] 生产管理与安全保障 - 荥阳市王村镇实行三级网格化管理(镇包村、村包组、组包户),责任细化至每一地块,确保夏收高效组织 [2] - 秸秆禁烧通过广播宣传、流动车巡逻、防火瞭望站及禁烧巡逻队等多重措施严控火情风险 [2] - 科技减损成为增收关键,如智能农机解放人力,农技服务贯穿播种至收获环节,提升产量与效率 [2][3][4]
科技植沃野 迸发新生机——“打赢这一战 底气从何来”系列观察之二
河南日报· 2025-05-27 07:38
农业科技应用 - 河南8500万亩麦田通过科技创新实现高效种植,采用北斗导航播种技术确保行距均匀[4] - 滴灌技术在大田作物中推广,单个农户可独立完成300亩小麦的5次灌溉,效率提升显著[7][8][9] - 水肥一体化技术节省人力,从传统7人20天浇灌缩减至1人完成,同时实现节水30%[9] 技术推广模式 - 农技人员通过"大户示范+农户跟进"模式推广新技术,种植大户成为技术传播节点[11][12] - 建立"科研+企业+合作社+农户"四方联动体系,前端提供良种,中端配套栽培技术,后端对接加工需求[16] - 农技推广采用多媒体手段,技术指导视频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零距离传播[9] 社会化服务创新 - 种植大户转型为农业服务商,如浚县合作社服务面积达数万亩,提供全程机械化作业[13] - 先进农机应用提升产量,大型机械使整地播种质量提高,联合收割机作业损失率降低15%[13] - 社会化服务组织定制高产套餐,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提供差异化种植方案[14] 育种与机械研发 - 神农种业实验室使用"时光加速器"技术实现小麦一年四熟,缩短育种周期[15] - 河南农大改进收割机结构,增加智能识别模块,实现滚筒转速自动调节以减少收获损失[18] - 专家团队针对品种特性制定配套栽培技术,通过管理优化使良种增产潜力提升20%[15]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成为田野上的希望”(权威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5-24 05:56
现代农业发展 -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种粮大户邹德海的合作社自主经营面积达6万余亩,14年累计生产粮食3亿多斤,并拓展鲜食玉米产业,建立速冻隧道生产线和真空生产线,生产玉米粒罐头等新产品 [1] - 合作社采取黑土地保护措施,包括收集有机肥撒施到田、秸秆粉碎还田、玉米大豆轮作等方式改善土壤环境 [1] -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农友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帮助小农户实现科技种田,接受服务的小农户水稻亩均产量比其他农户高200斤 [2] 农业科技创新 - 江苏省镇江市果牧不忘农场采用生态循环模式,严格执行绿色生产标准,拥有多项绿色食品认证,并影响周边种养户 [2] - 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建立从养殖到餐桌的全链条追溯体系,改变传统"以鱼养蟹"模式,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推广深水围网养殖,成为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 [3] - 三门县养殖户通过技术培训掌握蛏子底铺网、微生物制剂扩培等新技术,并开展直播带货,每亩效益提升1000元 [5] 产业融合与农民增收 -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深挖红色资源和富硒资源,建立万亩富硒蔬菜产业园和千亩富硒水稻基地,年均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000万元 [4] - 邹德海的种粮合作社通过多种经营方式为周边农户创造年收益800万元以上,食品加工厂季节性用工达600人 [4] - 江苏省镇江市果牧不忘农场累计带动农户就业400多人次,吸引67名年轻人返乡从事农业 [6] 新农人培育 - 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注重培育创新主体,通过技术推广让养殖户端稳科技饭碗 [5] - 江苏省镇江市95后新农人华梦丽深耕生态循环农业10年,以科技兴农带领农户深挖土地价值 [6] - 乡村全面振兴为年轻人带来机遇,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农村、投身农业 [6]
粤桂合作生态茶园科研示范基地揭牌
南方农村报· 2025-05-22 21:02
粤桂合作生态茶园科研示范基地揭牌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梧州学院、广西新福公社投资有限公司签署百万横向项目合作协议,联合建立"粤桂合作生态茶园科研示范基地" [2][3][4] - 项目旨在以科技创新赋能茶产业发展,推动六堡茶产业转型升级 [4][15][16] 项目参与方与模式 - 项目牵头人为中组部第25批博士服务团成员、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黎健龙博士 [6][10] - 梧州学院校长麻新纯表示将探索"科技+产业+人才"协同创新模式 [17][18] - 采用"产学研科创服"六位一体协同模式,推广"茶+药"立体种植、绿色生态种养 [10][11][13][14] 项目预期效益 - 项目建成后将直接带动周边3000户茶农年均增收超万元 [19][20] - 通过打造生态种植示范、茶文旅融合等,预计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 [20] - 形成"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共富格局 [21] 项目战略意义 - 立足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双重支点 [22] - 构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双向转化通道 [23] - 为革命老区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注入创新动能 [24][25] 行业背景 - 六堡茶产业被广西列为乡村振兴核心支柱,获粤桂协作框架下科技兴农战略重点支持 [9][10] -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理念 [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