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农业
icon
搜索文档
第二十四届长春农博会聚焦“四个农业”
新华社· 2025-08-15 19:42
展会概况 - 第二十四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于8月15日在吉林省长春市开幕 以"科技农业 绿色农业 质量农业 品牌农业"为主题 集中展示现代化农业新成果 [1] - 展会设置8大特色展区 包括名优农产品及食品展 高新设施展 种植示范展 创意农业展 精品畜牧业展 农机装备展 现代种业展 农耕文化展 [1] - 共有1000余家国内各地特色农产品企业参展参会 [1] 参展企业规模 - 260余家国内外农机企业参展 [1] - 70余家畜禽养殖及饲料兽药企业参展 [1] - 30余家农资企业参展 [1] 展区特色内容 - 吉林省精品展厅展示吉林大米 鲜食玉米等优质农产品 吸引各地参观者驻足 [1] - 展厅内200余家优质粮食企业展示"吉字号"产品 体现黑土地粮食品牌建设成果 [1] - 特色农机装备专区集中展示无人植保机 无人拖拉机 大型智能收割机等最新科技装备 [1]
第二十四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今日开幕
证券时报网· 2025-08-15 10:21
展会概况 - 第二十四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于8月15日上午9时在长春农博园正式开幕 [1] - 展会以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为主题 [1] - 展会为期10天 [1] 展区设置 - 设置名优农产品及食品展、高新设施展、种植示范展、创意农业展、精品畜牧业展、农机装备展、现代种业展、农耕文化展等8大特色展区 [1] 活动内容 - 务实开展经贸交流、文旅研学、文化赛事等活动 [1]
无人机搭建起空中转运通道 助力粮食高效归仓
央视网· 2025-08-14 14:51
行业技术应用 - 无人机在重庆永川区秋收期间应用于田间粮食运输 解决丘陵地貌农田运输难题[1][3] - 无人机沿预设路线将稻谷从田间直接运往农户家中 替代传统人工搬运方式[3] - 永川区成立无人机农业服务公司 培训200多名操作手并购置400多台套无人机设备[3] 运营效率提升 - 无人机运粮使农户收粮效率显著提升 劳动量大幅降低[3] - 空中转运通道解决大型农用车辆难以通行坡地及狭窄田埂的运输瓶颈[3] - 新技术应用为传统秋收注入科技活力 实现粮食运输环节的机械化升级[1][3]
中国本来可以成为“农业克苏鲁”的,但被我们给吃没了
虎嗅· 2025-08-08 16:42
核心观点 - 中国农业产能规模巨大但内需旺盛 导致主要农产品需进口才能满足需求 形成"农业克苏鲁"现象[3][8][10] - 中国在蔬菜水果领域人均消费量全球领先 肉类及水产品消费量被统计口径低估 实际消费水平远超官方数据[5][23][30] - 通过菜篮子工程和技术创新 农业实现从解决温饱到品质提升的转型 电商平台进一步优化产销效率[55][70][96] 主粮供需 - 小麦年产量1.3亿吨略低于1.4亿吨消费量 水稻产量2.1亿吨略低于2.2亿吨消费量 玉米产量2.8亿吨略低于3亿吨消费量[11] - 三大主粮本土产能与消费量基本匹配 每年仅需少量进口补充[11][12] 肉类消费 - 猪肉年产量5000万吨占全球一半 但仍需进口数百万吨满足需求[15][16] - 人均猪肉消费量40公斤/年 与欧盟持平 远超全球13公斤/年的平均水平[17] - 牛肉羊肉鸡肉产量虽居全球前列 仍需大量进口才能满足消费[31] 水产品统计差异 - 官方统计人均水产品消费量13公斤/年 远低于全球21公斤/年 因仅计算家庭购买数据[23][25] - 实际人均水产占有量达50公斤/年 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一倍以上[30] - 水产品净进口国 进口量460万吨高于出口量380万吨[22] 蔬菜主导地位 - 全球蔬菜年产量11亿吨 中国占8亿吨 其他国家共享3亿吨[32] - 出口品类以大蒜生姜等调料类为主 绿叶菜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33][34] - 人均蔬菜消费量为欧美国家的6-7倍[36] 水果供需特征 - 全球水果年产量9亿吨 中国占3.2亿吨 仍净进口700万吨[35] - 阳光玫瑰葡萄品种国产化后 年产量从不足500吨增至200万吨 价格从300元/斤降至3-5元/斤[38][39] - 人均水果消费量为欧美国家的6-7倍[36] 农业工程发展 - 1988年启动菜篮子工程 1995年建成80多个大中城市副食品生产基地[55][57] - 1985-1993年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从350元增至1058元 主食消费量从135公斤/年降至98公斤/年[58][59] - 建立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 实现"西菜东送 南菜北运"的全国调配体系[63] 技术创新应用 - 在新疆养殖三文鱼大闸蟹 甘肃量产南美对虾 沙漠改良土壤种植庄稼[72][73] - 国信一号养殖工船年产量3700吨大黄鱼 创造1亿元年利润[74][79] - 26层立体养猪场年出栏120万头 用工效率达每人管理1500头猪[80][81] 数字化农业 - 通过传感器建立农作物生理模型 实现番茄种植的工业化管理[84][87] - 冷链机器人可在零下30度环境作业 精度达±5mm[90] - 中老铁路将果蔬运输时间从7-10天压缩至48小时 损耗率降至个位数[90] 电商赋能农业 - 拼购模式聚合分散需求 实现产地直连消费者 减少中间环节[96][97] - 提前仓储高需求农产品 实现当日达次日达的物流效率[98] - 电商平台介入使农产品销路得到保障 农民成为直接受益者[101] 产出成果 - 2017年中国副食品消费量超越日韩 达到发达国家水平[66] - 全国蔬菜产量较十年前增长30% 水果产量增长44%[91] - 19岁男女平均身高分别达175.7cm和163.5cm 居东亚第一[66]
科技新犁,深耕吉林黑土地(活力中国调研行)
人民日报· 2025-07-28 06:02
现代化大农业发展 - 吉林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 [1] - "梨树模式"在梨树县基本实现适宜区全覆盖,在东北四省区推广面积约1亿亩,连续10年应用此模式的地块有机质含量增加近13% [3] - 吉林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4.6%,良种覆盖率达100%,2024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853.2亿斤,创历史新高 [3] 农业科技创新 - 多功能免耕播种一体机攻克了秸秆覆盖下的播种难题,一次作业可完成多道工序,效率翻倍,每亩节省80元 [3] - 鸿翔种业加工厂的全数控种子加工线高效运转,110多个玉米品种走向市场,种子出苗率高达97.75% [3] - 全国唯一以玉米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农高区位于公主岭市 [3] 农产品加工与品牌建设 - 吉林省农嫂食品有限公司将鲜食玉米从论斤卖转为论穗卖,身价倍增,一季度销售2000多万穗鲜食玉米,带动农户每公顷土地增收3000到5000元 [5] - 汪清县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推出不同口感的木耳产品,精准对接细分市场,成功牵手盒马、海底捞等商家 [5] - 长白山人参开发成3000多种产品,全产业链产值突破800亿元,吉林大米溢价率超过30% [5] 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 - 马鞍山村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红色教育基地、田园综合体和特色民宿,年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 [7] - 延边和龙市光东村蹚出农旅融合新路,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较2015年增长超10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约两番 [7] - 光东村千亩稻田发展观光农业,文创店、民宿等配套设施完善 [7]
活力中国调研行|百变人参、温泉养鱼、手机种瓜——吉林农业尽显科技范儿
新华社· 2025-07-16 22:30
人参产业升级 - 吉林博大农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近350款人参深加工产品,包括人参冻干片、人参酒、人参蜜片、红参烟酰胺蓝莓汁饮品、红参金箔香皂等,年加工鲜参约1000吨 [1] - 公司与省内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拥有5项制参发明专利,生产流程实现全自动化分选、清洗、风淋处理 [1] - 人参产品通过国内精品商超、电商平台及天猫国际、京东国际等渠道出海,全产业链产值向千亿级迈进 [3] 智能农业应用 - 吉林卓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用"植物工厂"模式种植水果番茄和黄瓜,根部扎于椰糠营养袋,枝条攀爬高度达三四米 [3] - 公司利用循环温泉水养殖柳根鱼、西伯利亚鲟等高价值水产品,同步发展农文旅观光和温泉康养业务 [5][7] - 科技赋能实现标准化生产,水产养殖周期短、产量高,吸引城市消费者参与钓鱼等体验活动 [7] 智慧农业创新 - 长春市九台区马鞍山村智慧大棚采用智能管理系统,通过微信小程序远程调控温度、湿度、补光及水肥灌溉,寒地双层纳米膜技术保障冬季种植 [8] - "博洋九号"甜瓜采用吊种技术,糖度均匀且不受天气影响,年种植茬数从1茬增至3茬,亩产从3500-5000斤提升至1.5万斤,头茬售价达30元/斤 [8][10] - 吉林省科技小院总数达168家,覆盖全部县域,近三年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12亿元 [10]
平谷桃源花海旅游集散区60亩主体工程已告竣
新京报· 2025-06-23 14:56
项目概况 - 平谷区农文旅融合标杆桃源里欢乐田园项目正全力冲刺建设关键期,以温室为核心的科技农业奇观率先亮相 [1] - 项目致力于打造融合生产、科技、休闲与创意的京郊田园新图景 [1] - 预计2025年年底完成全部基础设施建设,2026年元旦启动试营业 [2] 科技农业进展 - 智能育苗工场与草莓天瀑两大高效设施温室已完成主体建设,成为园区首批标志性亮点 [1] - 优质种苗已入驻智能温室,展示首都现代农业科技场景应用 [1] - 项目以科技创新助力区域稳产增收,同时提供沉浸式农业体验 [1] 功能区建设进展 - 桃源花海旅游集散区(60亩)主体工程已告竣,未来将承担信息导览、游客服务及休闲文娱活动 [1] - 8500平方米复合商业空间农业中关村零号店和农文旅全季温室集群桃趣魔方正全速推进工程建设 [1] - 林下休闲区(150亩)生态修复、无动力游乐设施及露营体验场景搭建同步推进 [1] 项目定位与目标 - 项目以科技农业为基、休闲田园为韵,融入农文旅主题游乐与沉浸式场景体验 [2] - 致力于打造集科技展示、研学教育、亲子游乐与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都市田园微度假目的地 [2] - 建成后将成为京郊农业新地标和市民休闲度假热门目的地,整合平谷优势农产品资源 [2]
首农食品集团以科技重塑田间到餐桌全链条
北京商报· 2025-06-18 21:39
粮食安全与科技创新 - 首农食品集团通过科技手段提升复耕复垦地小麦产量,108亩试验田平均亩产较往年增产539斤,采用品种筛选、水肥精准供应、无人机植保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1] - 南郊农场300亩复耕复垦田小麦亩产达1018斤,超出北京地区平均亩产755斤34.8%,北京市25万亩复耕复垦地占耕地总量166万亩的15%[3] - 复耕复垦技术推广后单产每亩增产10公斤,全市年增产小麦2500吨[3] 粮食储备能力建设 - 首农食品应急保障中心建设现代化产业园区,包含层高5.8米的成品粮物流仓库和34米高的3层楼房仓,实现数万吨粮食"上楼"存储,为国内第三例此类项目[3] - 园区储备能力显著提升:原粮20万吨、成品粮5万吨、原油5.8万吨,形成粮油储备与调配核心枢纽[3] 粮食加工技术创新 - 古船食品公司引入自动化包装线实现称重、装袋、封口、贴标全流程自动化,通过智能识别技术确保面粉袋精准分拣,提升包装效率与准确性[4] - 公司完成国家级和市级重大科技项目十余项,参与制定1项国家标准和4项行业标准,研发四大类80余款面粉产品矩阵覆盖家庭与工业需求[4]
绿色生产、科技护航 夏收季田间地头粮食丰收果实飘香
央视网· 2025-06-10 16:44
农业科技应用 - 山西河津市黄汾示范基地采用"滴灌+水肥一体化+密植栽培"技术 实现每亩节水40%以上 化肥使用量减少30% [3] - 示范基地调派15台联合收割机 其中机割台高度自动调节 粮箱储存量达1万斤 机收效率显著提升 [3] - 甘肃民勤县采用植保无人机进行"一喷三防"作业 实现防病虫害 防干热风 防倒伏目标 有效提高小麦单产 [4][6] 绿色农业生产 - 江西省在6个县70多个示范片推广统一育秧 机插生产方式 水稻亩均化肥用量减少超20% [7] - 金溪县采用"稻鸭共作"模式 鸭子除虫除草 粪便肥田 取代农药化肥使用 [10] - 南昌市新建区建设11个病虫害监测点 5个自动虫情信息采集监测点 构建绿色高效防控屏障 [10] 特色产业发展 - 广西全州县发展桃李产业 两河镇种植面积1.2万余亩 年产量2万吨以上 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5万元以上 [13] - 全州县组建专家团队 建设交易市场 为果农提供"一条龙"服务 [13] - 宜春市袁州区推广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 实现肥料精准定量均匀施用 [8]
让首都“菜篮子”装满“科技菜”
科技日报· 2025-05-30 20:01
农业科技创新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展示自主研发的"京羽1号"羽衣甘蓝,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突破国外品种抗病性垄断,实现周年供应 [2] - 国内首款智能温室专用番茄品种"京番串粉1号"实现每平方米产量15公斤以上,种子价格仅为进口品种1/5,已示范种植2000亩 [2] - 快菜品种"捷丰寒冠"凭借耐寒耐抽薹特性打破北方早春蔬菜断档困局,年推广3万亩,全国辐射20万亩,为菜农增收3亿元 [2] 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 - 种子丸粒化技术使机械作业效率相比人工提升5倍,已输出到山东、河北等蔬菜主产区 [3] - 无人驾驶移栽机实现厘米级精度定植蔬菜,使种苗成活率从93%跃升至99%,用工成本降低40%,亩产值突破2万元 [3] - 采收机器人搭载AI视觉系统可识别98%成熟果实,使采收损耗率从15%降至3%以下 [3] 现代农业装备展示 - 自动化育苗流水线配备机械臂种子包衣和激光导航运输车,物联网系统实时调控温湿度 [2][3] - 植物工厂采用可调节LED光谱技术,鱼菜共生系统利用锦鲤产生的养分滋养生菜 [3] - 无人车搭载多光谱相机进行田间巡检,展示未来农业技术发展方向 [3] 产业发展目标 -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计划持续加大科技示范投入,力争到2027年实现蔬菜自给率提升15%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