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技术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审议通过,聚焦碳足迹核算标准制定等三大领域
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核心观点 - 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需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推广,强化新型工业化绿色底色[1] - 聚焦传统产业深度绿色转型、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共性技术攻关、政策优化及服务体系健全[1] 行动方案聚焦领域 - **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制定**:重点覆盖钢铁、电解铝、锂电池、新能源汽车,推动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降低[2] - **新型固废综合利用体系建设**:聚焦废旧动力电池(制定管理办法、修订行业规范)和废旧光伏组件(预研政策、布局回收能力)[2] - **清洁低碳氢工业应用**:突破冶金、化工、石化等行业规模化应用,拓展绿色微电网、船舶、航空等多场景[2] 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 - 核心方向包括高效节能技术、环保材料生产技术研发,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根本性变革[2][3] 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 结合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优化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设备与工艺,提升能效并减少污染[4][5] 新兴产业绿色发展 - 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需从生产端融入清洁能源,建立资源回收体系,实现产业与环保协同[6] 共性技术攻关与标准完善 - 突破共性技术瓶颈,制定统一碳排放标准、绿色制造工艺标准,规范企业生产行为[7] 政策优化与服务体系健全 - 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政策激励企业绿色转型,配套绿色供应链管理及技术认证服务[8]
绿色消费为经济发展积蓄发展后劲
经济日报· 2025-05-22 08:13
绿色消费发展现状 - 绿色消费是贯彻绿色低碳理念的消费行为,覆盖吃、穿、住、用、行等最终消费领域,对经济拉动和资源环境保护作用明显 [1] - 绿色消费能够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为经济发展积蓄强大后劲 [1] - 绿色消费已取得积极成效,但在生产消费回收成本、市场供需匹配、政策标准体系等方面仍存在问题 [1] 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 - 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区块链技术实现产品碳足迹全程追溯 [2] - 推动数智化赋能绿色供应链,优化物流组织配送方式,减少包装物浪费和污染 [2] - 强化生产者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保责任,提升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 [2] 绿色消费场景创新 - 拓展绿色消费场景,推广"以旧换新",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 [2] - 建设"逆向物流"体系,推动社区二手交易平台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融合 [2] - 发展绿色商场、智慧社区等新业态,推动数字技术赋能绿色消费体验 [2] 绿色消费制度标准建设 - 建立健全绿色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完善绿色产品和服务标准 [2] - 建立全国统一的绿色标识制度,完善审核体系,提升绿色标识公信力 [2] - 推动绿色产品认证与国际接轨,提升"中国能效标识"等认证的影响力 [2] 绿色消费激励措施 - 出台财政、金融、价格等支持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绿色转型 [2] - 制定节水、节能、回收等财政补贴政策,推动银行开发绿色消费信贷产品 [2] - 推行绿色消费积分制度和采购补贴,提高消费者绿色消费积极性 [2]
形成科技驱动全面绿色转型的新范式
经济日报· 2025-05-10 07:33
绿色科技 - 绿色科技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核心引擎,关键在于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改变生产函数将环境要素从外在约束转化为内生变量 [1] - 绿色技术创新突破能显著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占比、降低工业碳强度,促进城市代谢系统循环,实现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1] - 绿色技术能大幅降低清洁能源使用成本,提升清洁能源转换效率,推动能源分布从资源依附型转向技术主导型 [1] - 绿色技术能重构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调整生产系统,实现绿色产业链增值,形成新型绿色价值创造的能量枢纽 [1] 绿色产业 - 绿色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关键载体 [2] - 面向低碳工业、生态农业、绿色服务业推动产业创新,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绿色含金量,有利于形成上下游联动的产业集群 [2] -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技术创新推动企业绿色转型,成立绿电碳汇联合服务工作站为企业提供绿色低碳服务 [2]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 科技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新工具和升级空间,产业创新为新技术应用提供场景和载体,通过技术产业化形成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3] - 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通技术—产业—市场全链条,构建绿色产业生态的技术共生网络 [3] - 通过政府政策工具包、产业场景实验室、研究机构、金融机构、社会组织协同的创新联盟,构建协同创新体系 [3] - 从国家实验室孵化到风险投资支持的创新接力,增强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深度 [3] - 搭建概念验证平台—中试基地—产业化园区三级链条,缩短成果转化周期,增强融合强度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