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建筑
icon
搜索文档
构建建筑央企 ESG 评价体系:突显信披与绿色建筑:A股央企 ESG 报告系列报告之十一
申万宏源证券· 2025-11-05 19:5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具体的行业投资评级(如买入、增持等)[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 报告核心观点 - 报告核心在于构建一套专门针对建筑行业央企的ESG评价体系,该体系在通用央企ESG指标基础上,新增了“绿色发展”和“安全防控”两大建筑行业特色指标 [5][8][12] - 建筑行业是绿色发展的重点关注行业,相关政策频繁出台,持续深化对绿色建造和绿色建筑的管理措施 [5][8][9] - 建筑行业央企ESG评价体系包含5大类加分项和1类减分项,均为客观评价指标,旨在为评价建筑行业央企的ESG绩效提供专业工具 [5][1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总结 1. 建筑央企ESG政策:政策频出,持续深化 - 建筑行业一直是绿色发展进程中的重点关注行业,相关政策频繁出台以深化管理措施 [9] - 关键政策包括:2017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强调节能环保要求;2019年《关于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建筑工程品质的指导意见》推行绿色建造方式;2021年住建部《绿色建筑标识管理办法》规范绿色建筑标识;2022年《“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设定了到2025年的具体目标,如城镇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绿色建筑 [9] - 2024年发改委印发的《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提出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和绿色服务方面 [8] 2. 构建建筑央企ESG评价体系:绿色建筑是核心指标 - 评价体系包含加分项和减分项,加分项涵盖5个议题:“重要性评估”(满分10分)、“环境”(满分16分)、“应对气候变化”(满分18分)、“社会”(满分22分)和“公司治理”(满分34分),下设共18个一级指标和51个二级指标 [5][12] - “环境”议题新增建筑行业特色指标“绿色发展”,对应“绿色建筑”和“绿色技术研发”二级指标,依据包括《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绿色建造技术导则(试行)》 [5][13][15] - “社会”议题新增建筑行业重要指标“安全防控”,对应“工程质量管理”二级指标,强调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5][18] - “应对气候变化”是交易所指南要求的专项披露,包含气候治理、战略、管理、指标和目标4个一级指标 [5][16] - “公司治理”议题突出治理机制的重要性及中国特色指标,如“党建业务” [19] - 减分项为“违法违规事件或处罚”,涵盖环境、社会、治理三个方面,违反任一条扣3分 [5][20] 3. 附表 - 附表详细列出了建筑央企ESG评价体系的所有指标、编号及对应分值,汇总展示了加分项和减分项的具体构成 [22][23][24]
大国五年 | 居有所安,托起百姓生活“小确幸”
新华社· 2025-11-05 19:55
住房保障与交付 - 全国实现750多万套已售难交付住房的交付 [3] - 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及安置住房1100多万套(间),惠及3000多万群众 [3] - 全国有15个省、区、市二手住宅交易量超过新房 [3] 老旧小区与城市更新 - “十四五”期间全国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4万多个,惠及4000多万户、1.1亿人 [6] - 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12.9万部,增设停车位340多万个,新增养老托育等社区服务设施6.4万个 [6] - 更新改造供水、燃气、供热等地下管网84万公里 [6] - 修缮居民楼公共空间并同步实施建筑节能改造3.7亿平方米 [14] 建筑标准与科技应用 - “好房子”层高标准从2.8米提高到不低于3米,4层以上楼宇需加装电梯 [9] - 楼板隔音要求降低10个分贝,新型建材缩短装修后等待时间 [9] - 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 [11] - 推进自主可控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全领域应用,新型“造楼机”实现全天候封闭作业 [11] - 高层建筑降载减振技术等39项新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11] 绿色建筑与节能改造 - 大力发展绿色建材、绿色建造、绿色建筑,推动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 [13] - 累计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8亿平方米,改造后建筑冬季室内温度可提高3-5℃且能耗更低 [13] 政策支持与市场环境 - 下调住房公积金和商业银行贷款首付比例和利率,对居民“卖旧买新”换购住房给予退税支持 [17] - 下调契税税率、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各地因城施策出台购房补贴等优惠政策 [19] - 实施项目“白名单”制度,全国“白名单”项目贷款审批金额已超过7万亿元 [24] - 有力有序推进商品房现房销售,继续实行预售的则规范预售资金监管 [24] 历史文化保护 - 全国共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43座、名镇312个、名村487个、传统村落8155个 [22] - 在70多个城市开展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58片历史文化街区、10条老街成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22] 行业规模与产出 - 2024年建筑业产值达32.7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24% [27] - 累计完成154亿平方米建筑、7.9万公里市政道路、3429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约1.6万公里铁路、约29万公里公路及各类水利、机场等基础设施 [27]
构建建筑央企ESG评价体系:突显信披与绿色建筑
申万宏源证券· 2025-11-05 16:49
投资评级 - 行业投资评级为“看好” [3] 核心观点 - 报告旨在构建建筑行业央企ESG评价体系,重点关注绿色建筑和信息披露 [2][5] - 建筑行业是绿色发展的重点关注行业,相关政策频繁出台并持续深化 [5][11] - 建筑行业央企ESG评价体系在通用指标基础上增加了“绿色发展”和“安全防控”两大行业特色指标 [5][14] 建筑央企ESG政策 - 建筑行业绿色发展政策持续深化,例如2017年国务院意见提升建筑设计水平并强调节能环保 [11] - 2022年《“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设定了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绿色建筑等目标 [11] - 当前A股建筑企业正编制“十五五”计划,将完善ESG管理制度及发展策略 [5][13] 建筑央企ESG评价体系构建 - 评价体系包含5大类加分项和1类减分项,均为客观评价指标,下设18个一级指标和51个二级指标 [5][14] - “重要性评估”议题满分10分,包含2个一级指标和3个二级指标,是判断四要素披露的依据 [5][14] - “环境指标”满分16分,新增“绿色发展”特色指标,对应绿色建筑和绿色技术研发2个二级指标 [5][15][18] - “应对气候变化”议题满分18分,包含4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是环境治理的核心内容 [5][18] - “社会”议题满分22分,新增“安全防控”特色指标,对应工程质量管理1个二级指标 [5][20] - “公司治理”议题满分34分,包含3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突出治理机制重要性 [5][21] - 减分项为“违法违规事件或处罚”,违反环境、社会或治理任一方面均扣3分 [5][23]
GDP“含绿量”攀升,建发股份以ESG实践注入长期微观动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31 09:08
宏观经济增长与绿色转型 -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GDP为101.5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 [1] - 宏观数据稳增长,绿色动能支撑愈发强劲,经济发展“含绿量”不断提升 [1] -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亮点颇多,绿色转型步伐稳健 [1] 建发股份ESG实践与认可 - 公司将可持续发展融入企业经营,以绿色理念赋能钢铁、浆纸、纺织品等产业链低碳转型 [1] - 公司深度布局新能源供应链上下游,为锂电、光伏、储能等产业发展赋能加速 [1] - 2024年10月,公司入选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评选的“2024年上市公司ESG优秀实践案例” [1] - 2025年7月,公司获得华证指数ESG评级A档 [1] - 2025年8月,公司在恒生可持续发展企业指数评级为A-,位列全市场前10% [1] - 公司自2010年开始连续12年披露社会责任报告,2020年开始连续4年披露中英文版ESG报告 [3] - 2024年公司发布首份《碳中和白皮书》,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 [3] 绿色发展具体举措 - 在房地产开发业务中,公司严格遵循国家绿色建筑标准,推进绿色建筑设计、海绵城市设计、装配式建筑技术等实践 [4] - 2024年,公司新增已落成的绿色建筑项目12个,包括绿色建筑二星级项目1个、一星级项目8个、基础级项目3个 [4] - 公司投资已建成工商业光伏电站项目装机容量约30MW,投资金额超过1.9亿元 [12] - 旗下建发房产代建的厦门洋唐居住区保障性安居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遵循中国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 [8] 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 - 公司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融入企业发展,深度响应国家“三农”政策 [4] - 公司制定《社区政策》,系统构建“需求反馈、风险管控、成果共享”三位一体的协作机制 [4] - 公司成立由董事长牵头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将ESG指标纳入各业务单元的绩效考核体系 [5] 经营业绩与财务表现 - 1998年上市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6.46%,净利润年均增长23.79%,净资产年均增长27.60% [6] - 2025年上半年,公司供应链运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678.45亿元,同比增长1.62%,归母净利润14.2亿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7]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房产板块实现合同销售金额708.3亿元(全口径),同比增长7.31%,权益销售金额534.57亿元,同比增长5.07% [7] 供应链风险管理与业务拓展 - 公司在供应链业务板块搭建全链条风险管理体系,将ESG要求融入供应商准入、绩效评估及能力建设 [8] - 2024年公司推进供应链风险管理精细化,完善国际制裁合规管理,强化新客户、新商品管控 [8] - 2025年10月,公司消费品集团旗下建发生活资材与云米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在净水及相关领域展开全面合作 [12] - 公司通过展会成果展示、跨界生态合作、绿色项目落地等方式将ESG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 [11]
规模增加、转型升级、质量提升,德州市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
齐鲁晚报网· 2025-10-22 00:58
行业规模与经济效益 - 2024年建筑业总产值达460.8亿元,为2020年的1.3倍 [1] - 2024年外省完成产值80.7亿元,为2020年的2.1倍 [1] - 2024年营业收入462.7亿元,为2020年的1.3倍,签订合同额925.5亿元,为2020年的1.4倍 [1] - 行业占GDP比重年均5.1%,总产值年均增速7%,税收贡献占全市比重年均9.6%,吸纳就业近20万人 [1] 企业实力与品牌建设 - 施工总承包一级企业达33家,为2021年的2.5倍 [2] - 13个品牌入选"齐鲁建造",7家企业获批全省首批建筑业全链条龙头骨干企业 [2] - 山东高速德建集团获评2024年省建筑业综合实力领先企业,连续6年入选省综合实力30强,连续八年入围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榜单 [2] 绿色建筑与智能化转型 - "十四五"期间新增绿色及节能建筑5303万平方米,占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100%,节能设计标准执行率100% [2] - 7个项目获批山东省二星级绿色建筑标识项目 [2] - 德州市为省级智能建造试点城市,2家企业技术入选住建部智能建造典型案例清单,1家企业入选全国智能制造工厂示范基地 [2] - 2个城市获批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7个企业获批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3个企业获批省新型建筑工业化产业基地 [2] 工程质量与标志性项目 - "十四五"期间累计创建国家优质工程奖1个,中国装饰工程奖1个,泰山杯48个,省级优质工程奖75个,省级安全文明工地68个 [3] - 高水平建设体育公园、文化科技中心、金融科技广场、齐鲁医院德州医疗中心等一大批地标性工程 [3]
德州“十四五”期间投资870亿元实施中心城区城建项目526个
齐鲁晚报网· 2025-10-21 17:49
发展成就核心特征 - 民生导向鲜明 从住有所居向住有优居升级 紧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 - 品质追求聚焦 以系统思维推进城市更新 统筹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3] - 创新动能强劲 在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和智能建造领域积极探索 多项经验获全国全省推广[3] 民生福祉与住房保障 - 棚改回迁安置8.8万套 惠及25万群众出棚进楼[4] - 统筹建设保障性住房1.76万套 惠及10.5万户家庭[4] - 精准发放住房租赁补贴1万户 筹集人才住房4.3万套 缓解新市民新青年住房难题[4] - 改造老旧小区845个 用电自管小区307个 新增电动车充电端口10万个 加装电梯861部[4] - 深化红色物业建设 建立130个党建联系点 物业服务融入基层治理体系[4] 城市品质与基础设施建设 - 实施片区综合改造78个 投资870亿元实施中心城区城建项目526个[5] - 建成海绵城市238平方公里 新改建供水燃气管网1300公里[5] - 全市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及污水处理率均超过98%[5] - 10个中心镇实施七大工程项目514个 7个入选省级小城镇创新提升行动试点[5] - 建成装配式农房300余套 改造危房3490户 新增省级传统村落5个 120处历史建筑挂牌建档[5] 建筑业与房地产转型 - 建筑业产值从2020年344.1亿元提升至2024年460.8亿元 年均增速7%[6] - 指导20家企业晋升一级资质 新增绿色建筑2303万平方米 装配式建筑1336万平方米[6] - 获评齐鲁建造品牌13个 省建筑业跨越发展县区2个[6] - 出台好房子建设导则 5个项目获评全国高品质住宅 11个项目入选省级高品质住宅[6] - 成功获批全国现房销售试点城市 创新推出房地产三全集成服务 典型经验全国推广[6] 安全管理与质量提升 - 更新改造燃气管道598.9公里 全市107家城燃企业监管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互通[7] - 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 2个行政执法案例获住建部推广[7] - 获国家优质工程奖装修工程奖各1个 泰山杯48个[7]
构建房地产央企ESG评价体系:绿色发展与民生保障协同并进:——A股央企ESG系列报告之三
申万宏源证券· 2025-10-14 13:3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具体的行业投资评级(如买入、增持等)[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 报告核心观点 - 核心观点在于构建一套专门针对房地产行业央企的ESG评价体系,强调绿色发展与民生保障的协同并进[3][4] - 房地产行业被定位为绿色发展(如建筑节能降碳)和民生保障(如保障房建设)的关键领域[4] - 该评价体系在通用央企ESG指标基础上,新增了多个房地产行业特色指标,以更精准地评估企业在行业关键议题上的表现[4][12] 房地产行业ESG政策背景 - 政策持续深化,旨在实现绿色发展与民生保障的双赢[7] - 绿色建筑方面:目标是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面积较2023年增长0.2亿平方米以上[4][8][15] - 保障房建设方面:2024年央行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支持收购未出售商品房作保障房,预计带动银行贷款5,000亿元[4][9] 房地产央企ESG评价体系框架 - 体系包含5大类加分项和1类减分项,均为客观评价指标[4][12] - 加分项包括5个议题:"重要性评估"、"环境指标"、"气候指标"、"社会指标"和"治理指标",下设16个一级指标和55个二级指标,总分100分[12][29] - 减分项为"违法违规事件或处罚",包含3个一级指标,违反一条扣3分[4][26] 环境指标 - 新增『绿色建筑』和『绿色建造』两个行业特色指标,环境指标部分共6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满分32分[4][14][16] - 『绿色建筑』指标关注绿色建筑面积,依据包括《"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等政策[14][15] - 『绿色建造』指标关注绿色建造技术,依据包括《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等[15] 气候指标 - 新增『响应"双碳"目标』行业关键指标,气候指标部分共4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满分19分[4][18][20] - 指标设立依据包括"双碳"国家战略以及《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等政策,要求企业降低建设及运营阶段碳排放[18][19] 社会指标 - 新增『客户服务』、『保障房建设』和『保交付』三个行业重要指标,社会指标部分共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满分28分[4][20][23] - 『客户服务』关注客户满意度与反馈机制[20][21] - 『保障房建设』要求企业响应国家政策,承担建设主体责任[20][22] - 『保交付』强调履行合同约定,确保项目按时高质量交付,维护购房者权益[20][22] 治理指标 - 新增『合规与风险管理』行业特色指标,治理指标部分共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满分20分[4][23][26] - 该指标要求企业建立覆盖开发、销售、交付全环节的合规审查机制,以应对行业调整期的合规风险[24][25]
A股央企ESG系列报告之三:构建房地产央企ESG评价体系:绿色发展与民生保障协同并进
申万宏源证券· 2025-10-14 11:1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投资评级:看好 [3] 报告核心观点 - 报告核心观点是构建一套专门针对房地产行业央企的ESG评价体系,该体系在通用央企ESG指标基础上,重点突出了绿色发展和民生保障两大协同并进的领域 [3][4] - 房地产行业被视为绿色发展(如建筑节能降碳)和民生保障(如保障房建设)的关键领域,相关政策持续深化,为行业ESG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引 [4][9] - 所构建的评价体系包含5大类加分项(重要性评估、环境、气候、社会、治理)和1类减分项(违法违规事件或处罚),旨在通过客观指标全面评估房地产央企的ESG表现 [4][1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总结 1. 房地产央企ESG政策:政策频出,持续深化 - 绿色发展政策方面,住建部2024年3月发布的《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需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且新建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面积相较2023年要增长0.2亿平方米以上 [4][10][19] - 保障房建设政策方面,2024年国务院及央行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预计将带动银行贷款5,000亿元,支持地方国企收购未售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 [4][11] - 一系列政策(如2022年《"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共同推动房地产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并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以提升民生福祉 [9][10][11] 2. 构建房地产央企ESG评价体系:绿色发展与民生保障协同并进 - **评价体系结构**:体系包含加分项(5个议题、16个一级指标、55个二级指标,满分100分)和减分项(1个议题、3个一级指标,违反一条扣3分) [15][30][33] - **环境指标(满分32分)**:新增『绿色建筑』(关注绿色建筑面积)和『绿色建造』(关注绿色建造技术)等行业特色指标,以落实建筑节能与绿色发展规划要求 [17][19][20] - **气候指标(满分19分)**:新增『响应"双碳"目标』指标,引导企业从项目全生命周期降低碳排放,响应《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等政策 [22][23][24] - **社会指标(满分28分)**:新增『客户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保障房建设』(响应国家保障房政策)和『保交付』(确保项目按时高质量交付)关键指标,体现行业社会责任 [24][25][26][27] - **治理指标(满分20分)**:新增『合规与风险管理』指标,要求企业建立全环节合规审查机制,应对行业调整期的合规风险 [27][28][29] - **减分项**:针对环境、社会、治理三方面的违法违规事件进行扣分,每条扣3分,以规范企业行为 [30][31]
太白湖新区跻身山东绿色低碳试点,为城市发展注入“绿色引擎”
齐鲁晚报网· 2025-09-24 17:53
核心观点 - 太白湖新区凭借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卓越实践和突出成果 成功入选山东省绿色低碳城市试点名单 成为济宁市唯一入选的城区 [1] 规划与政策支持 - 坚持规划先行 强化顶层设计 依据《济宁市国土空间规划》将绿色低碳理念全方位融入城市发展战略 构建"1+N"规划体系 [3] - 出台相关政策 在土地、规划、审批、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 为试点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3] 具体实践与成果 - 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 打造多个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典范项目 累计建设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项目约266.3万平方米 [3] - 新建民用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鸿顺观邸住宅小区获评绿色建筑二星级设计标识+运行标识认证 [3] - 济宁市文化中心群艺馆等多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运行标识 [3] -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多项科技成果转化获得省、市表扬 济宁市文化产业园的浅层地热能利用项目作为经典范例在全省推广 [3] 未来发展规划 - 结合自身特点制定详细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 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推动新建建筑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迈进 [5] - 政府投资项目全面执行高星级标准 大力推广超低能耗、低碳建筑 积极发展装配化装修 [5] - 开展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建立能耗监测管理系统 降低能源成本 [5] - 以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为主线 科学推进各项建设任务和重点项目 为全市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5]
中共中央 国务院:推动城市发展绿色低碳转型
新华社· 2025-08-29 08:14
城市绿色低碳转型 - 实施工业能效和水效提升行动 推广绿色低碳先进工艺技术装备 [1] - 加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管控 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1] - 建立重点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制度 [1] - 建立工业园区集中供能体系 推动废水余热固废协同处置全覆盖 [1] -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加快新型建材研发应用 推动超低能耗建筑和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 [1] - 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 全面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 [1] - 推广节能低碳生活用品 减少一次性消费品和包装用材消耗 [1] -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倡导绿色低碳出行 [1] 城市基础设施升级 - 高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2] - 加快城市地下管线管网建设改造 因地制宜建设地下综合管廊 [2] - 强化5G和千兆光网覆盖 优化算力设施建设布局 [2] - 健全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提升城际城内通勤效率 [2] - 加强停车位和充电桩等便民设施建设 [2] 城市群协同发展 - 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6] -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6] - 加强城市群内产业链协作 优化产业分工和空间联系 [6] - 发展壮大现代化都市圈 推进同城化发展 [6]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8] - 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8] - 发展智能建造 培育现代化建筑产业链 [8] - 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冰雪经济低空经济 培育消费新场景 [8] 城市更新与住房建设 - 全链条提升住房设计建造维护服务水平 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 [10] - 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 支持老旧住房自主更新 [10] - 持续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10] - 加快建设完整社区 完善嵌入式服务设施 [10] 城市安全体系建设 - 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 [14] -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 [14] - 分级智能精准管控危险化学品等重大风险源 [15] - 构建分级分层分流救治体系 加强应急医疗物资储备 [15] 城市治理数字化 -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 打造城市数字底座 [19] - 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和多场景应用 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19] - 完善网格化治理机制 推进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改造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