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病药物
搜索文档
“孤儿药”研发如何破除市场惰性
科技日报· 2025-06-26 06:29
罕见病药物市场现状 - 全球已知罕见病超过7000种,患者总数超过3亿,仅有不到10%的疾病拥有获批治疗药物 [1] - 中国罕见病患者人数突破2000万,每年新增患者超20万,儿童占比达一半 [1][10] - 罕见病药物因患者群体小、研发成本高、市场回报有限被称为"孤儿药",制药企业研发动力不足 [1][4] 研发困境与挑战 - 创新药研发平均需投入超10亿美元,耗时10-15年,罕见病药物研发难度更大 [4] - 国内基础研究薄弱,新靶点发现不足,早期研发门槛高 [4] - 患者注册登记体系不完善,缺乏全国性多中心平台,临床研究样本组织困难 [5] - 资本偏好患者基数大的疾病领域,罕见病临床试验招募缓慢 [5] 企业研发动态 - 武汉纽福斯生物自主研发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治疗药物纽惟佳即将完成三期临床试验,预计2024年上市 [7] - 武汉光谷中源药业VUM02注射液获美国FDA"孤儿药"资格认定,用于治疗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8] - 中美瑞康与蔡磊合作推进的小核酸药物获美国FDA"孤儿药"资格 [8] - 宜昌人福药业国产仿制药氯巴占进入医保目录,单片价格降至2.11元 [8] 政策与国际经验 - 2018-2022年中国累计批准43种罕见病治疗药物,2023年批准45个罕见病用药品种 [10] - 美国FDA通过五种特殊审评途径缩短罕见病药物审批周期 [12] - 欧盟提供10年市场独占权(儿童药可延长至12年)激励研发 [12] - 国内专家建议建立"医保+商保+慈善"分层支付模式,优化审批流程和市场独占期 [12] 技术突破与未来方向 - 人工智能可挖掘非编码区致病变异,提高遗传诊断率并为研发提供新靶点 [13] - 遗传学检测能明确罕见病病因,指导治疗和生殖干预降低再发风险 [13] - 产学研协同创新和跨学科合作是推动罕见病研究的关键 [13]
首个自研产品将商业化,“罕见病港股第一股”能否迎来业绩转折
贝壳财经· 2025-05-29 21:53
核心观点 - 北海康成自主研发的注射用维拉苷酶β(戈芮宁)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成为国内首个适用于12岁及以上青少年和成人I型及Ⅲ型戈谢病患者的长期酶替代疗法 [1] - 戈芮宁是国内首个通过生物制品分段生产检查的创新生物药,开发及生产成本有望降低 [1] - 该药是公司即将进入商业化的首个自主研发产品,可能成为业绩转折点 [1][5] 产品与适应症 - 戈芮宁适应症为罕见病戈谢病,是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长期酶替代疗法 [1][2] - 戈谢病是一种遗传性溶酶体贮积症,全球平均每10万人中患病人数为0.7-1.75 [2] - 重组人源葡萄糖脑苷脂酶替代疗法是戈谢病的标准治疗方案,已有30年临床应用历史 [2] - 2020年中国约有3000名戈谢病患者,成年患者年平均费用超过百万元 [3] 市场策略 - 公司计划大幅降低国内戈谢病患者的年治疗费用,目标让80%患者用得起药 [3] - 正在与政府部门接触,考虑医保支付能力 [3] - 除国内市场外,公司还计划开发国际市场,持有戈芮宁的全球专有权利 [3] 生产优势 - 戈芮宁通过生物制品分段生产检查,成为首个受益于该政策的创新生物药 [4] - 分段生产由药明生物上海基地生产原液,无锡基地负责制剂和包装 [4] - 分段生产政策为项目上市节省了1-1.5年时间,提升了产能利用率并降低了生产成本 [4] 公司背景 - 北海康成专注于罕见病领域,被称为"罕见病港股第一股",2021年登陆港股 [5] - 公司产品组合包括3个已上市产品和8个药物资产,均针对罕见疾病和罕见肿瘤适应症 [5] - 2024年公司营收8510万元,亏损4.43亿元,处于连年亏损状态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