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搜索文档
银行深度:历次存款整改和利率下调回顾与复盘
中邮证券· 2025-07-08 17:44
行业投资评级 - 强于大市,维持 [1] 核心观点 - 存款利率整改和下调可推动利率市场化与政策传导,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与社会融资成本,历次调整对存款市场和金融产品影响各异,三季度定期存款到期量或较大,部分到期存款可能流向非银机构、权益市场和长久期债券,可关注银行负债成本下降带来的净息差修复机会和国有银行股息率提升配置价值 [4][7] 各部分总结 存款利率整改和下调的原因 - 推动存款利率与市场利率并轨,避免存款市场与货币市场分割,优化存款利率与存款基准利率的刚性绑定,与债券、信贷等市场利率联动 [14] - 规范存款市场,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打通“政策利率→市场利率→实体利率”链条传导梗阻点 [15] - 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通过重塑银行负债成本结构和打通利率传导链条,将货币政策信号精准渗透至实体经济 [15] 历次存款整改和利率下调回顾 存款利率市场化机制建立前的整改和调整 - 2019 - 2020年压降活期/定期存款靠档计息等创新产品,结构性存款余额从15.4万亿元压降至零 [5][21] - 2021年6月优化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将“倍数定价”改为“基点定价”,四大行与中小银行加点上限差异化设定 [5][22] 存款利率市场化机制建立后的整改和调整 - 2022年4月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参考债券与信贷市场利率定价,随后开启多轮挂牌利率下调,长期存款降幅大于短期 [5][23] - 2024年4月禁止手工补息高息揽储,规范对公存款定价,11月将非银同业活期存款纳入自律管理,加入“利率调整兜底条款” [5][31][35] 影响回顾 - 2019 - 2020年创新存款整改,结构性存款余额大幅下降,理财规模和人寿保险原保费收入净增 [37] - 2021年6月存款自律上限调整,活期、定期存款同比少增,理财规模、纯债基金和货币基金增量表现好于上年同期,人寿保险原保费收入同比少增 [38] - 2022年4月建立市场化调节机制,银行活期、定期存款同比小幅多增,理财规模同比少增,纯债基金和货币基金增量明显 [42] - 2022年9月下调挂牌利率,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定期存款同比多增,理财、纯债基金和货币基金规模均呈现明显少增,人寿保险原保费收入增量基本持平 [45] - 2023年5月下调协定通知存款自律上限,大型银行和中小行活期存款呈现明显净流出,大型银行定期同比多增,中小银行定期存款同比少增,理财增量基本持平上年,人寿保险原保费收入增量同比多增,纯债基金同比少增,货币基金同比多增 [48] - 2023年6月下调部分品种存款挂牌利率,大型银行和中小行活期存款同比大幅少增,定期存款大幅同比多增,理财规模同比少增,纯债基金增量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人寿保险原保费收入和货币基金增量同比多增 [50] - 2023年9月下调中长期限存款挂牌利率,大型银行和中小行活期存款同比少增,定期存款大幅同比多增,理财规模同比多增,人寿保险原保费收入增量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纯债基金同比多增,货币基金同比少增 [53] - 2023年12月下调协定、通知和全部定期存款挂牌利率,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存款情况分化,理财规模同比多增,人寿保险原保费收入增量较上年同期多增,纯债基金和货币基金份额明显大幅多增 [54] - 2024年手工补息整改,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活期存款同比多流出,大型银行定期存款同比少增,中小银行定期存款同比多增,理财规模同比多增,人寿保险原保费收入增量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纯债基金和货币基金份额均同比多增 [58] - 2024年7月下调存款挂牌利率,不同银行类型资金迁移较为明显,存款脱媒现象较弱,人寿保险原保费收入增量小幅多增,理财、纯债基金和货币基金规模增量表现均差于上年同期 [61] - 2024年10月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存款规模变化趋势较为一致,理财规模同比小幅多增,纯债基金份额同比少增,货币基金份额同比多增,人寿保险原保费收入增量与上年基本持平 [62] - 2024年11月非银同业活期纳入自律管理+新增利率调整兜底条款,主要冲击银行非银存款,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活期存款分别同比多增,大型银行定期存款同比少增,中小银行定期存款同比多增,理财规模净流出较上年少,人寿保险原保费收入增量与上年基本持平,纯债基金同比多增,货币基金负增 [64] - 2025年5月存款利率下调,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活期存款明显同比多增,定期存款小幅负增或同比少增,理财规模和人寿保险原保费收入增量基本与上年同期持平,纯债基金增量同比少增,货币基金同比多增 [66] 三季度存款到期及影响展望 - 今年三季度保险预定利率下调概率较大,下调前集中冲量概率较大 [69] - 银行定期类存款在一季度和三季度到期量较大,最高有近10%的到期存款可能流向非银机构,银行一般存款流向权益市场和债券市场概率较大,高股息银行股和长久期债券或受青睐 [72] 投资建议 - 关注银行负债成本下降带来的净息差修复机会,相关标的为交通银行、重庆银行、成都银行 [7] - 关注国有银行调整后股息率提升配置价值,相关标的为交通银行、建设银行 [7]
欧洲央行会议纪要:不确定性升高可能削弱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快讯· 2025-07-03 19:35
欧洲央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欧洲央行会议纪要指出当前不确定性升高可能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产生削弱作用 [1]
中国机构配置手册(2025版)之流动性与货币政策篇:“超级央行”时代
国信证券· 2025-06-17 13:5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我国货币政策框架含目标体系、工具和传导机制三大部分 判断人行行为主要预判货币政策目标变化 理解央行行为要认识货币派生过程 财政净支出成货币派生重要途径 央行控制广义货币主要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基础货币总量 近年货币政策调控淡化数量中介目标 建立以利率为中心的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成共识 [4] - “超级央行”时代到来 央行对国内金融资产定价影响力系统性提升 体现在流动性定价主导、债券市场获边际定价权、权益资产发挥结构性影响力 [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现代货币发行机制——钱是怎么来的? - 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分M0、M1、M2三个层次 各层次统计口径多次调整 2025年4月末 M2余额325.17万亿元同比增8% M1余额109.14万亿元同比增1.5% M0余额13.14万亿元同比增12% M2中M0占4.0% 单位存款占34.1% 个人存款占49.2% 非银存款占10.6% 非存货基占2.1% [15][16][23] - 在“中央银行 - 商业银行”信用货币体系下 央行通过资产扩张创造基础货币 商业银行通过资产扩张创造广义货币 货币派生分央行基础货币投放和商业银行货币派生两部分 基础货币流动性衡量银行间市场资金充裕程度 指标是超储率 广义货币流动性衡量货币总供给与经济的适配性 指标是M2增速 [24][28] - 除银行信贷派生外 银行其他资产业务、政府收支等也是货币派生渠道 广义货币还受流通和退出影响 流通不改变M2总规模但改变结构 退出使M2总量下降 近年信贷派生贡献下降 政府净支出贡献增大 非银机构行为对M2扰动扩大 [50][53][54] 央行调控基础货币渠道的演变 - 央行控制广义货币主要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基础货币总量 基础货币由货币发行、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非金融机构存款构成 央行通过调节资产负债科目确定基础货币总量 超储是调控目标 [61][66] - 基础货币投放方式经历三阶段 一是外汇占款主导阶段 央行发行央票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冲销过剩流动性 二是广义再贷款投放阶段 央行创设多种再贷款工具 并不断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释放流动性 三是构建买卖国债与央行贷款结合的调控方式阶段 购买国债投放基础货币条件成熟且必要 需完善政府债券管理 [81][92][102] - 特殊背景下 央行采用特别国债定向发行、向其他金融性公司发放再贷款等特殊投放渠道 可通过五因素超储模型测算月度末超储率 央行广义再贷款投放兼顾短期和中长期目标 需观测基本面和央行态度变化 投放工具多样 [127][136][137] -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调节流动性重要工具 2011年以来持续下行 跟踪信贷投放可参考票据利率和微观调研 政府存款影响超储短期波动 具有季节性 外汇占款近年对流动性影响小 取现节假日有短期扰动 [143][150][160] 从M2结构看数量型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 M2总量与经济相关性减弱 货币供应“总量充裕与结构失衡”矛盾显现 需关注M2结构性变化 2022 - 2023年M2高增但通胀未回升 经济疲软 因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 [186][191] - M2结构有三变化 居民存款大幅扩张、企业存款增速下降 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 存款非银化趋势加剧且波动加大 存款“非银化”不改变银行货币体系 但影响M2总量和结构 加大货币政策调控难度 [192][198][209] 我国货币政策框架演进思路和实施 - 我国货币政策框架包括目标体系、工具和传导机制 实行流程为确定最终目标、选定工具、实现操作目标、影响中介目标最后实现最终目标 目前同时使用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 [250][254] - 货币政策框架演进方向为淡化数量目标 强化价格型调控 推动以短期政策利率为主的价格型传导机制 创新工具完善以利率为中介目标的传导机制 [258] - 最终目标需权衡多元化“动态目标” 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淡化数量目标 强化价格型调控 操作工具丰富 近年淡出M2和社融量化目标 因货币供应量与实体经济指标相关性下降 经济结构转型不再适合锚定数量型中介目标 [259][274][287] - 建立以利率为中心的新货币政策框架成共识 人行虽有探索但未建立现代市场化利率调控体系 核心是确立中间目标利率和完善利率走廊机制 中间目标利率由MLF利率转为7天逆回购利率 新利率走廊宽度收窄 [299][309][313] - 丰富货币政策工具 健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 建立买卖国债与央行贷款结合的基础货币调控方式 补充中短期和中长期流动性投放工具 [334][335] 专栏:现代货币理论与美联储货币框架 - 现代货币理论(MMT)认为现代货币体系是政府信用货币体系 主张功能性财政 核心思想是“税收驱动货币” 理论误读焦点是财政赤字货币化 实际受通货膨胀等实际约束 [351] - MMT综合多种学说 沃伦·莫斯勒是奠基者 兰德尔·雷是开创者 主权货币是核心前提 制度保障是“税收驱动货币” “三部门模型”结论是本国私营、政府、国外部门盈余之和为0 财政赤字不一定是经济问题 但MMT存在模型简化、忽视金融部门等质疑 [355][359][371] - 美联储货币政策目标是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 通胀目标是平均2% 充分就业无明确数值 危机前采用稀缺准备金框架 核心工具是公开市场操作、贴现率、法定准备金率 危机后采用充裕准备金框架 核心工具是利率下限体系、政策沟通与前瞻指引、资产购买 [396][397][398] - 美联储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多样 包括利率、汇率、财富、资产负债表、银行贷款、风险承担、前瞻指引、QE等渠道 [403][407][410]
BlueberryMarkets:29万亿美元市场动荡,“特朗普交易”告吹!
搜狐财经· 2025-05-12 16:58
据佩利分析,4月2日至9日期间,30年期美债收益率从4.42%飙升至4.91%,单周上行49个基点,创37年最大单周涨幅。这一异常波动中,利率互换市场 (Swap Spread)的杠杆头寸平仓构成关键推手。"我们观察到所谓的掉期利差交易(Swap Spread Carry Trade)出现大规模逆向操作,"佩利在演讲中强调,"当市 场对银行业监管放松的预期落空,原本押注掉期利差走阔的杠杆投资者被迫止损。" 纽约联储系统公开市场账户的实时监测显示,4月第二周国债市场流动性指标出现显著恶化:买卖价差扩大至2020年3月疫情冲击以来最宽水平,关键期限国 债的市场深度指标下降40%。佩利警告:"这种流动性恶化并非暂时现象,已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构成实质性挑战。" 为应对国债市场流动性困境,美联储宣布将提前启动常备回购工具(SRF)的日内操作窗口。除既有的下午4:15操作外,新增每日上午9:30至10:00的操作时 段,允许一级交易商在开盘初期即获得流动性支持。佩利强调:"此举旨在缓解国债市场日间流动性波动,特别是防止亚洲交易时段的信息真空加剧市场异 常波动。" 具体而言,2025年初市场普遍预期特朗普政府将兑现放宽沃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