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管理

搜索文档
7月下旬资金面扰动因素增多 央行“组合拳”呵护流动性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01 06:13
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分析 - 7月下旬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由净回笼转向净投放 7月21日至24日逆回购口径分别净回笼555亿元、1277亿元、3696亿元、1195亿元 7月25日开展7893亿元逆回购实现净投放6018亿元 [1] - 7月25日央行开展4000亿元MLF操作 7月15日、25日分别有1000亿元、2000亿元MLF到期 7月份MLF净投放1000亿元 连续第五个月加量续做 [1] - 3月份至6月份MLF净投放分别为630亿元、5000亿元、3750亿元、1180亿元 [1] 流动性管理工具运用 - 7月15日央行开展1.4万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 实现净投放2000亿元 满足中期流动性需求 [2] - 7月份3个月期、6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两项工具实现共计2000亿元资金净投放 与6月份规模一致 [2] - 7月份OMO以回笼为主 资金利率和政策利率利差稳定 央行维持中性偏松流动性立场 [2] 未来流动性展望 - 8-9月将迎来政府债供给高峰 月均净融资规模或达1.5-1.6万亿元 银行承接压力加大 [3] - 若股债"跷跷板"效应强化导致流动性收紧 央行可能通过OMO、MLF、买断式逆回购等工具释放稳定信号 [3] - 不排除通过开展国债买入以及降准来投放流动性的可能性 [3]
写在国债买卖一周年之际
天风证券· 2025-07-29 21:1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聚焦央行国债买卖操作,回顾历史,借鉴海外经验,分析现状并展望未来。指出我国央行国债持仓低、操作时间短、定位重流动性调节且国债流动性待提升。后续操作或体现预期管理,净买入为主,关注期限结构,8 - 9月是重启观察窗口,还需完善配套举措[1][3][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国债买卖历史重温 - 2024年以前,央行不能一级市场购国债,主要通过质押式回购参与二级市场交易,少量购入国债配合特别国债发行,如2000 - 2002年开展现券买卖,2007年配合1.55万亿元特别国债发行[10][11][16]。 - 2024年,国债市场扩容为买卖提供环境,8月开展“买短卖长”操作,净买入1000亿元,操作定位基础货币投放和流动性管理,涉及购债、借债、卖债,对应资产负债表不同科目变化[19][20][22]。 - 2025年1月,央行暂停公开市场买入国债,原因包括年初政府债供给压力可控、避免影响市场配置和形成一致预期、曲线调控空间有限等;6月市场讨论重启,实际未落地,因政府债供求改善、大行买短债或为补仓、央行关注债市风险[28][31][34]。 央行购债的海外启示录 - 美联储“稀缺准备金”框架下,国债买卖是流动性管理工具,通过调节准备金影响FFR及其他利率;形成原因是银行准备金少、拆借需求大;操作由纽联储执行,提前公告、期限品种参考市场结构、多重价位中标;2008年后过渡到“充足准备金”框架,国债买卖成量化宽松载体,通过构建利率走廊引导FRR[39][40][49]。 - 2008 - 2014年,美联储使用QE和OT,通过政策利率锚定、资产组合再平衡、卖短买长、预期管理等操作影响收益率曲线[52][53][54]。 - 日本央行因未实现通胀目标和克服负利率负面影响,2016年引入YCC,短端负利率控制,承诺无上限买卖10年期国债控制长端,实施“通胀超调承诺”;增强了收益率曲线调控能力,2024年退出负利率和YCC但维持购债[55][56][62]。 央行购债再展望 - 我国央行国债持仓占比仅5%,商业银行持有超60%,与美日不同;原因是操作时间短、定位差异、国债流动性待提升[3][63][76]。 - 后续演绎:操作机制或体现预期管理,公开操作细节;目标上净买入为主,关注期限结构,取消质押券冻结或增加操作空间;8 - 9月是重启观察窗口;配套举措围绕国债发行等环节优化[4][82][83]。
月末资金面扰动因素增多央行“组合拳”呵护流动性
证券日报· 2025-07-27 23:44
央行公开市场操作 - 7月下旬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由净回笼转向净投放 7月21日至7月24日逆回购口径分别净回笼555亿元、1277亿元、3696亿元、1195亿元 7月25日开展7893亿元逆回购 净投放6018亿元 [1] - 7月25日央行开展4000亿元MLF操作 7月15日、7月25日分别有1000亿元、2000亿元MLF到期 7月份MLF净投放1000亿元 连续第五个月加量续做 [1] - 3月份至6月份MLF净投放分别为630亿元、5000亿元、3750亿元、1180亿元 [1] 流动性管理分析 - 月末资金面扰动因素增多 MLF延续超额续做能稳定市场预期 确保资金面总体平稳 MLF净投放总量适度 强化调控精准性 [1] - 7月份为信贷小月 流动性消耗减弱 大行净融出水平整体维持在4万亿元以上 银行负债端压力或不大 对MLF需求相应降低 [2] - 7月份3个月期、6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两项工具操作后实现共计2000亿元资金净投放 和6月份规模一致 [2] 未来政策展望 - 8月份至9月份将迎来政府债供给高峰 月均净融资规模或达1.5万亿元至1.6万亿元 银行承接压力加大 负债端对稳定资金需求升温 [3] - 若股债"跷跷板"效应强化 银行体系流动性收紧 央行将继续通过OMO、MLF、买断式逆回购等工具释放稳定信号 不排除开展国债买入及降准可能性 [3] - 资金跨月时点央行将实施OMO净投放 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加强对市场预期引导 政策重心向优化结构、增强传导效率倾斜 [2]
《大国博弈》系列第八十八篇:稳定币:从数字美元到霸权上链
光大证券· 2025-07-25 18:24
稳定币本质与模式 - 稳定币是与法定货币或资产锚定的加密货币,可解决加密市场波动性与支付效率问题,全球总市值超2700亿美元,USDT与USDC占比约62%和24%[12][15] - 稳定币分为法币抵押型、加密资产抵押型、算法型、商品锚定型四种,法币抵押型规模最大,算法型几乎退出市场[21][24] 监管框架 - 美国《GENIUS法案》明确监管支付型稳定币,要求100%美元现金或短期美债储备,多元监管机构参与[3][26] - 欧盟《MiCA法案》监管范围广,核心是风险防控,维护欧元区金融主权[3][34] - 中国香港《稳定币条例》审批严、储备覆盖率高、具包容性,促进金融创新与稳定[3][39] 商业应用 - 稳定币可用于跨境支付、线下消费,在部分国家成主流交易货币,跨境支付手续费可降至0.1%以下[46][47] - Tether和Circle盈利靠息差,Tether储备含国债、比特币和黄金,Circle较谨慎,主要是国债、回购协议和现金[2][50] 宏观影响 - 美元稳定币拓宽美元使用场景,缓解美债压力,但未化解双赤字问题,长期或加剧风险[4][57] - 稳定币提升货币流通速度,对央行流动性管理提出挑战,或产生货币乘数和“影子”银行效果[4][71] 风险提示 - 稳定币推进不及预期、技术发展不确定、宏观经济与信心有风险[4][74]
利率债周报:上周债市偏暖震荡,收益率曲线陡峭化下移-20250721
东方金诚· 2025-07-21 19:4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上周债市偏暖震荡收益率曲线陡峭化下移 6月贸易、金融及宏观经济数据整体较好但需求侧指标疲弱对债市利空有限 央行加大资金面呵护力度资金面由紧转松短端利率下行传导至长端 预计本周债市延续偏暖震荡 因进入经济数据真空期市场或聚焦资金面和货币政策信号 央行呵护资金面态度明确税期后资金面将维持宽松带动短端利率下行并传导至长端 [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上周市场回顾 二级市场 - 上周债市窄幅震荡长债收益率微幅下行 1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累计下跌0.02% 10年期国债收益率较前周五微幅下行0.01bp 1年期国债收益率较前周五下行2.12bp 期限利差明显走阔 [3] - 7月14日资金面收敛叠加股市上涨早盘债市弱势 午后股市下跌、央行买断式逆回购续作债市回暖 当日银行间主要利率债收益率普遍上行 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0.73bp 国债期货各期限主力合约收盘全线下跌 [3] - 7月15日6月经济数据显示需求侧指标疲弱 央行超额续作买断式逆回购 股市下跌 债市走强 当日银行间主要利率债收益率普遍下行 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1.69bp 国债期货各期限主力合约收盘全线上涨 [3] - 7月16日债市全天窄幅震荡 短端因资金面压力缓和下行 中长端因政府债券持续供给上行 当日银行间主要利率债收益率多数上行 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0.60bp 国债期货各期限主力合约收盘多数下跌 [3] - 7月17日债市全天偏强震荡 银行间主要利率债收益率涨跌不一 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0.13bp 国债期货各期限主力合约收盘多数上涨 [3] - 7月18日债市震荡 受央行征求意见影响短端偏强长端较弱 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0.22bp 国债期货各期限主力合约收盘多数下跌 [3] 一级市场 - 上周共发行利率债85只 环比增加15只 发行量6565亿 环比减少335亿 净融资额1433亿 环比减少3191亿 国债、政金债发行量和净融资额环比增加 地方债发行量、净融资额环比减少 [11] - 上周利率债认购需求整体尚可 5只国债平均认购倍数3.24倍 20只政金债平均认购倍数4.00倍 60只地方债平均认购倍数26.47倍 [12] 上周重要事件 - 6月出口增速超预期回升 以美元计价出口额同比增长5.8% 增速比5月高1个百分点 对美出口同比下降16.1% 降幅比上月收窄18.4个百分点 进口额同比增长1.1% 增速比5月加快4.5个百分点 自美进口同比为 -15.5% 降幅比5月收窄2.6个百分点 出口回升源于美国对华超高关税下调和“转出口”“抢出口”效应 进口反弹源于上年同期基数走低 [13] - 6月金融数据偏强 新增人民币贷款2.24万亿 同比多增1100亿 新增社会融资规模41993亿 同比多增9008亿 M2同比增长8.3% 增速比上月末高0.4个百分点 M1同比增长4.6% 增速较上月末高2.3个百分点 人民币贷款多增源于去年同期基数偏低、金融支持举措效果显现和隐债置换因素影响趋弱 社融多增受政府债券融资拉动 M2增速加快因新增贷款同比多增和上年同期基数偏低 M1增速加快或与企业短期贷款多增有关 [13] - 上半年宏观经济增长动能偏强 二季度GDP同比增长5.2% 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3% 增速较2024年全年加快0.3百分点 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8% 上半年累计同比增长6.4% 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8% 上半年累计同比增长5.0% 1 - 6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2.8% 6月工业增加值增速反弹受益于扩内需政策、“关税战”暂缓及高技术产业发展 6月社零增速放缓或因“国补”暂停 1 - 6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受天气等短期因素影响 基建投资稳增长 制造业投资稳中有降 房地产投资延续下滑 [14] 实体经济观察 - 上周生产端高频数据多数上涨 高炉开工率、石油沥青装置开工率、半胎钢开工率以及日均铁水产量均上涨 需求端BDI指数上升 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下降 30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 物价方面猪肉价格波动小幅上涨 大宗商品价格多数下跌 原油和铜价格下滑 螺纹钢价格小幅下跌 [15] 上周流动性观察 - 上周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资金12011亿元 R007微幅下行 DR007上行 股份行同业存单发行利率波动上行 半年国股直贴利率继续下行 质押式回购成交量继续下降 银行间市场杠杆率波动下行 [25][26][32]
央行拟取消债券回购质押券冻结,与国债买卖有何关联?
第一财经· 2025-07-21 14:30
央行取消债券回购质押券冻结政策解读 政策背景与核心观点 - 央行发布征求意见稿拟取消债券回购质押券冻结规定,旨在优化货币政策操作机制并促进债券市场对外开放[1] - 核心诉求是增强债券流动性,避免特定券种因质押冻结导致利率异常波动[4] - 该政策是央行近期流动性管理思路的延续,与5月降准、6-7月1.4万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形成协同[5] 市场机制优化 - 取消质押券冻结可解决高评级债券"沉淀"问题,提升质押券处置效率,与国际买断式回购模式接轨[5] - 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额5-6万亿元,若实现质押券流通将显著提升市场整体流动性[6] - 买断式逆回购优势包括:延长操作期限至3-6个月、降低中小银行融资门槛、形成债券再流通闭环[5] 与国债买卖的关联性 - 业内普遍认为该政策与央行重启国债买卖无必然联系,主要聚焦市场机制优化[8] - 大行当前持债规模充足,国债买卖操作无需依赖质押券冻结机制作为前提[8] - 机制调整对国债买卖有辅助作用:扩大央行买券范围、增加卖券灵活性,但非直接政策信号[9] 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 短端利率债受益明显,1年期国债收益率已下行0.6BP至1.35%,长端受财政供给压力维持震荡[13][14] - 政策通过提升质押券效率释放隐性流动性,相当于降低资金利率中枢[13] - 债券市场定价效率提升,多空因素反应更迅速,但中期或维持窄幅震荡格局[15] 货币政策导向 - 政策体现"稳中有松"基调,与MLF、买断式逆回购等工具形成短-中-长期流动性投放体系[15] - 央行通过机制优化替代主动宽松,减轻政策压力,未来操作将兼顾内外平衡[15] - 当前银行负债压力仍存,存单利率小幅上行,但政策信号部分提振市场情绪[12][15]
【财经分析】“适度宽松”已实施逾半年 货币政策支持经济成效明显
新华财经· 2025-07-16 23:25
货币政策实施成效 - 上半年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成效明显,金融数据反馈显示实体经济得到有效支持 [1] - 5月推出一揽子金融政策(包括降准降息和创新工具)在1个月内全部落地,提振市场信心并推动经济回升 [1] - 截至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M2、人民币贷款同比分别增长8.9%、8.3%、7.1%,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量近13万亿元,社融增量达22.83万亿元 [2] - 上半年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分别为3.3%、3.1%,同比降低45个和60个基点 [2] 政策工具与结构调整 - 5月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1万亿元长期流动性,6月两次逆回购操作共1.4万亿元 [2] - 5月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结构性工具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带动LPR下行0.1个百分点 [2] - 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增加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创设科技创新债券分担工具 [3] - 截至5月末"五篇大文章"贷款余额103.3万亿元(占本外币贷款38.2%),同比增长14.0%,增速高于各项贷款7.3个百分点 [3] - 货币政策框架调整包括MLF招标方式改革和操作透明化,利率传导进一步畅通 [3] 下半年政策展望 - 预计下半年降准降息仍有空间,可能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1万亿元流动性,并下调政策利率0.2个百分点 [6][7] - 流动性管理将加强,可能重启国债买入以配合财政政策,稳定市场预期 [7] - 全年信贷增量预计约20万亿元(增速8.0%),社融增量或达36万亿元(存量增速8.7%) [7] - 结构性工具可能新增定向服务新型工业化再贷款,并优化现有支农支小再贷款等工具 [8]
英国央行执行董事本杰明:银行应在考虑英国央行流动性供应的情况下,为自身的流动性管理目的保持适当的准备金。
快讯· 2025-07-16 21:08
英国央行流动性管理要求 - 银行应在考虑英国央行流动性供应的情况下,为自身的流动性管理目的保持适当的准备金 [1]
中国人民银行开展14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
快讯· 2025-07-15 15:39
中国人民银行逆回购操作 - 中国人民银行7月15日开展14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 [1] - 操作规模为连续第2个月加量续做 [1] - 操作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 [1] 操作期限结构 - 3个月(91天)期限逆回购规模为8000亿元 [1] - 6个月(182天)期限逆回购规模为6000亿元 [1]
德邦基金固收投资总监邹舟:告别债券“躺赢时代” 精细化耕作穿越低利率周期
证券时报· 2025-07-14 01:38
低利率环境下的债券投资策略 - 当前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1.65%左右,债券"躺赢时代"已过,需围绕负债端精细化运作并匹配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与目标制定策略 [1] - 低利率与"资产荒"双重挤压下,债券投资容错空间逼仄,需适应新的交易主逻辑,敏捷捕捉常态化市场窄幅波动带来的中小波段机会 [2] - 组合久期拆解为信用久期和波动久期进行双维度精密控制,严格监测和及时调整综合信用久期,对开放式短债组合尤其注重信用久期管理 [2] 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性 - 债券市场每年至少经历一轮极端行情,每日开放式产品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组合流动性放在第一位,以应对赎回压力并抓住错杀资产机会 [2] - 流动性管理确保"市场出现有漏可捡时,随时有头寸能出手",极端行情中超调产生的优质资产需及时捕捉 [2] 产品定位与负债端特性 - 短债产品重安全,依托票息为主,仅当利率波动资产确定性高时加仓抓弹性 [3] - 中长期纯债看利率与信用债相对价值,确定性高时偏左侧布局增强弹性 [3] - 固收+产品按债性与股性相对价值调整股债仓位 [3] - 负债较稳定或属性较长的产品可能采取略偏左侧的高弹性策略,开放式产品则需结合负债端质量及风险偏好灵活调整久期和杠杆 [3] 市场操作实例 - 今年初债市波动中,市场过度透支宽松预期,短端利率受负carry压力失去避险属性大幅上行,长端利率虽交易拥挤但有正carry保护 [4] - 调整策略包括将短端利率仓置换为高票息信用债,以及降低长端利率债仓位及组合杠杆避险,事后验证跑赢市场 [4] 债市展望与投资机会 - 下半年外需压力可能显著加大,内需拉动效果或逐步放缓,基本面对债券市场仍有利,叠加财政增量待定、货币宽松预期先行,债市整体偏顺风 [6] - 债市中期向好趋势明确,技术面偏多但短期存压,政策宽松基调延续下债市向好逻辑清晰 [6] - 纯债类投资标的如信用债、利率债、地方债等仍有较好投资机会,可转债品种因兼具债性与股性潜力也被积极关注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