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数据中心
搜索文档
【美股盘前】三大期指涨跌不一,美国联邦政府“停摆”创纪录;Palantir因被做空跌超2%; 马斯克:特斯拉AI5芯片预计2027年量产,由台积电、三星...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05 18:32
股指期货与市场情绪 - 道指期货上涨0.10%,而标普500指数期货和纳指期货分别下跌0.15%和0.30% [1] - 中概股盘前普遍下跌,阿里巴巴跌2.02%,拼多多跌0.62%,网易跌1.92%,携程跌2.06%,京东跌2.93% [1] 个股与公司特定事件 - Palantir股价下跌超2%,此前投资者Michael Burry披露其在第三季度买入了名义价值高达9.12亿美元的Palantir看跌期权,该股在11月4日曾下跌近8% [1] - 谷歌母公司Alphabet以320亿美元收购网络安全公司Wiz的交易已通过美国司法部反垄断审查,计划将Wiz整合至谷歌云部门 [3] - Stellantis因电池故障导致19起火灾和1起人身伤害报告,正在全球召回37.5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Jeep牧马人和大切诺基SUV,涉事车辆电池由三星SDI生产,公司股价下跌近4% [2] - 诺和诺德因减肥市场竞争加剧和定价压力加大,下调其领先的肥胖和糖尿病治疗药物的增长预期 [3] 科技与半导体行业动态 -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宣布,特斯拉AI5芯片预计在2027年实现大规模生产,将由台积电和三星电子代工,AI6芯片则计划在2028年推出 [1] - 谷歌提出新构想,计划将搭载张量处理单元(TPU)的AI数据中心建于太空,利用太阳能电池板持续发电,其工作效率预计是地球上同类电池板的八倍 [2]
地球快养不起 AI 了,谷歌英伟达被逼上太空,结果便宜了马斯克
搜狐财经· 2025-11-05 15:22
项目概述 - Google正式启动名为“Project Suncatcher”(太阳捕手计划)的太空数据中心项目,旨在将算力部署到太空[2] - 项目核心目标是在太空中建立一个由太阳能驱动的、可扩展的AI基础设施[5] - 该计划旨在解决地球上面临的资源枯竭问题,通过直连太空太阳能来满足AI算力需求[5] 项目背景与动机 - AI发展面临能源瓶颈,OpenAI和微软的CEO指出问题关键并非芯片供应,而是缺乏配套的数据中心设施和电力(即“暖壳”)[5] - 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到2030年全球数据基础设施的耗电量预计将与整个日本的耗电量相当[9] - 数据中心耗水惊人,世界经济论坛数据显示一个1兆瓦的数据中心每日耗水量约等于1000名发达国家居民的用水量[9] - 数据中心需求在过去五年内狂飙,增长速度远超新发电能力的规划速度[11] 太空数据中心的优势 - 太阳能板在正确轨道上的效率是地球的8倍[11] - 太空没有黑夜和云层,可实现7*24不间断供电[11] - 在太空无需消耗地球有限的土地资源,也无需大量水资源进行冷却[12] - 若SpaceX发射成本能降至$200/kg(预计2035年),太空数据中心的单位功率成本约$810/kW/年,可与美国本土数据中心的$570–3000/kW/年区间竞争[27] 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 **挑战一:太空芯片协同** - AI训练需要海量芯片高速互联,太空环境缺乏类似地球的光纤基础设施[14] - **解决方案** - 采用编队飞行和激光通信,卫星间距离保持在100-200米,通过自由空间光通信实现1.6 Tbps的双向传输速率[15] - **挑战二:宇宙辐射** - 太空高能粒子对尖端芯片构成毁灭性威胁[16] - **解决方案** - Google的Cloud TPU v6e芯片在实验室测试中表现出惊人的抗辐射性,可承受近3倍于5年任务预期剂量的辐射,能在低地轨道无永久损伤运行5年[20][21] - **挑战三:数据回传** - 太空计算完成后数据高速传回地球存在延迟和带宽瓶颈[24] - **待解决问题** - “晨昏同步轨道”会增加至某些地面位置的延迟,目前地空光通信最高纪录仅为NASA在2023年创下的200 Gbps,对于太空AI数据中心远远不够[24][26] 产业生态与竞争格局 - Google计划在2027年前与Planet公司合作发射两颗原型卫星进行实际环境测试[21] - SpaceX的发射成本从Falcon 1的$30000/kg降至Falcon Heavy的$1800/kg,Starship目标进一步降至$60/kg甚至$15/kg[32] - SpaceX可能成为支撑Google太空数据中心经济模型的关键公司,其学习曲线假设为总发射质量翻倍可使单位成本下降20%[28][32] - 初创公司Starcloud于2024年通过SpaceX发射了搭载英伟达H100 GPU的卫星,其在轨算力比以往太空计算机强100倍,致力于在轨实时处理数据[35][37] - 英伟达通过提供最强算力单元和CUDA生态,成为所有AI公司的算力上游[39]
AI算力竞赛卷上太空!谷歌英伟达竞相押注“太空数据中心”
AI前线· 2025-11-05 13:09
谷歌太空算力计划 - 谷歌提出"阳光捕手计划",计划将TPU发射上太空构建天基AI计算集群[2] - 该方案从长期看可能是最具可扩展性的解决方案,同时减少对地球土地和水资源的消耗[5] - 太空太阳能电池板年均能量获取量可达地面中纬度太阳能板的8倍,且几乎可持续发电[11] - 太空真空环境中冷却几乎不需要用水,也不会排放二氧化碳[12] - 方案核心是让计算上太空而非能量回传地球,从而提高能量利用率[13] - 计划2027年发射最早两颗卫星,预计2030年代中期近地轨道发射成本降至200美元/公斤以下[15][16] 太空部署算力优势 - 太阳输出功率为3.86×10²⁶瓦,比全人类电力产出总和高出百万亿倍[11] - 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耗电量将与整个日本相当[6] - 1兆瓦数据中心每天用水量相当于上千人的生活用水[6] - 太空数据中心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可比地面减少十倍以上[26] - 在轨实时处理数据可极大节省带宽和能耗,例如仅回传几千字节分析结果而非几百GB原始图像[26] 英伟达太空算力实践 - 英伟达首次将H100 GPU送上太空,进入350公里高轨道开展三年测试任务[19] - H100性能比A100快2-3倍,集群模式下提速9倍,这是人类首次将数据中心级GPU发射入轨[20] - 测试内容包括地球观测影像分析和运行谷歌大型语言模型[21] - Starcloud计划2027年发射100千瓦级卫星,2030年代初打造40兆瓦太空数据中心[27] - 随着SpaceX星舰降低发射成本,部署数百台GPU的太空数据中心将具备可行性[25][27] 行业技术进展 - 谷歌论文提出利用高精度机器学习模型控制超大规模卫星星座的方法[13] - 太空数据中心由太阳能驱动卫星组成,通过自由空间光链路相互连接形成算力网络[13] - 与传统太空太阳能方案相比,新方案避免了能源回传地球的效率、成本和安全隐患[12] - Starcloud-1卫星将实时处理Capella雷达卫星群数据,验证"在轨智能"概念[23]
英伟达发射了首个太空AI服务器,H100已上天
36氪· 2025-11-04 11:39
太空数据中心行业前景 - 太空数据中心的能源成本预计仅为地面上的十分之一,具有显著成本优势 [1] - 太空数据中心不占用宝贵土地资源,无需大量水和能源进行冷却,且不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 [2] - 太空数据中心可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消除对先进冷却技术的需求,帮助保护地球气候和关键自然资源 [6] Starcloud公司技术突破与规划 - 首次将英伟达H100 GPU送入太空,其性能是此前任何进入太空计算机的上百倍,配备80GB内存 [2] - 计划在轨道上处理地球观测数据,例如将需下行传输的数百GB未处理数据缩减为仅需1千字节的关键信息包 [5] - 计划明年发射比Starcloud-1强大十倍的Starcloud-2卫星,搭载新一代Blackwell GPU和数块H100,提供7千瓦计算能力 [10] - 预计2027年将100千瓦卫星送入轨道,到2030年代初在太空中建设40兆瓦数据中心,数据处理成本与地面相当 [10] 太空数据中心能源与环境优势 - 太空可获得几乎无限的低成本可再生能源,数据中心整个生命周期内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减少10倍 [3] - 太空阳光全天候可用,无需电池储能,且每个太阳能电池板发电量是地球同等容量的八倍 [7] - 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全球数据处理基础设施耗电量将与整个日本用电量相当,凸显地面能源压力 [6] 发射成本与经济可行性 - 预计每公斤发射成本约500美元可达盈亏平衡点,使用SpaceX星舰后成本预计降至每公斤10-150美元 [8][10] - 发射成本是太空数据中心的唯一额外成本,与在地球上为数据中心供电相比具有显著经济性 [3][8] 行业竞争格局 - Starcloud是众多计划将计算外包到太空的公司之一,Axiom Space公司今年也公布了类似计划 [12] - 总部位于佛罗里达州的Lonestar Holdings公司已将小型数据中心送上月球,并计划建立大型月球数据中心 [12]
英伟达发射了首个太空AI服务器,H100已上天
机器之心· 2025-11-04 11:13
文章核心观点 - 太空数据中心是解决AI时代算力需求激增和地面能源环境限制的变革性方案,其能源成本预计仅为地面的十分之一,并有望大幅减少碳排放 [1][7] - 初创公司Starcloud与英伟达合作,首次将H100 GPU送入太空进行在轨AI处理测试,标志着太空数据中心从概念迈向商业化的关键一步 [2][3] - 随着SpaceX星舰等火箭技术发展带来的发射成本下降,行业预测未来十年新建数据中心将主要位于太空,以利用近乎无限的太阳能资源 [7][8][10] 技术测试与进展 - 英伟达H100 GPU首次进入太空,其性能达80GB内存,是此前太空计算机性能的上百倍,将测试地球观测图像分析和运行谷歌大语言模型等AI应用 [2] - 测试任务由Starcloud-1卫星搭载,卫星重60公斤,在350公里超低轨道运行,任务寿命11个月,基于Astro Digital的Corvus-Micro平台 [5][9] - 卫星接收Capella公司SAR地球观测数据并实时处理,将数据下行量从数百GB缩减至1千字节的关键信息包,解决了海量数据传输瓶颈 [5][6] - Starcloud计划明年发射计算能力强大十倍的Starcloud-2卫星,搭载新一代Blackwell GPU和多块H100,提供7千瓦计算能力并为国防部等客户提供商业服务 [10] 太空数据中心优势 - 能源优势:太空太阳能电池板发电量是地球同容量电池板的八倍,阳光全天候可用无需电池储能,能源成本仅为地面十分之一 [1][8] - 环境效益:整个生命周期内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减少10倍,不占用土地、无需水冷却、不排放温室气体 [5][7] - 成本预期:发射成本每公斤约500美元可达盈亏平衡,SpaceX星舰运营后每公斤发射成本预计在10美元至150美元之间 [8][10] 市场前景与行业动态 - 到2030年代初,Starcloud计划在太空部署40兆瓦数据中心,其数据处理成本与地球数据中心相当 [10] - 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全球数据处理基础设施耗电量将与日本全国用电量相当,地面资源紧张推动太空方案需求 [7] - 除Starcloud外,Axiom Space、Lonestar Holdings等公司也在推进太空或月球数据中心计划,行业竞争态势初显 [13]
知名机器人公司副总裁突发疾病去世,年仅49岁;千万粉丝车评人陈震回应开劳斯莱斯发生车祸;2025年国庆档电影票房破11亿丨邦早报
创业邦· 2025-10-05 09:09
汽车行业动态 - 东风汽车9月销量达23.1万辆,同比增长6.2%,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10.3万辆,同比增长20.4% [8] - 比亚迪方程豹事业部总经理熊甜波透露,生产钛7的小漠工厂已提前开工,多种内饰和外观颜色已排产或正常发运 [8] - 捷途纵横G700豪华电混越野SUV将于10月19日上市,预售价区间为34.99万-42.99万元 [14] - 全新奥迪RS6 Avant旅行车参数曝光,采用V6 2.9TT插混方案,预计2026年推出 [16] - 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9月纯电动乘用车新品续航里程在600公里以上较多,2025年汽车增程类车型达202款 [21] - 英国9月纯电动汽车销量达7.2万辆,创历史单月销量新高,同比增长超过30%,中国品牌奇瑞与比亚迪车型进入销量前十 [22] 人工智能与科技 - 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表示计划通过Sora实现AI视频生成商业化,将与版权方分享部分收入 [8] - 特斯拉CEO马斯克发布其人形机器人“擎天柱”学习中国功夫的视频,并确认其由AI驱动而非遥控操作 [12] - 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认为AI存在泡沫但长期将带来巨大效益,并预测未来10-20年太空数据中心成本有望低于陆基数据中心 [11][12] - 阿里云通义千问开源Qwen3-VL-30B-A3B模型及FP8版本,并推出超大规模模型Qwen3-VL-235B的FP8版本 [14] - 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截至2025年9月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5300家 [22] - 人工智能芯片制造商Cerebras宣布撤回IPO计划,尽管几天前刚完成超10亿美元融资 [14] 企业合作与资本市场 - 极氪科技与吉利汽车向美国SEC提交CB表格,涉及双方合并事宜,极氪股东可选择以吉利股份或现金形式获得对价 [8] - 空白支票公司BTC Development在纳斯达克完成IPO,募资总额2.53亿美元,拟在比特币生态寻求并购机会 [14] - 女性数字健康科技公司Midi完成5000万美元C轮融资,总融资额约1.5亿美元,将用于扩展虚拟护理服务及开发AI健康搜索引擎 [14] - 德国汽车门锁巨头Kiekert申请临时破产,归咎于中国股东凌云集团,但凌云集团表示有意继续投资并已派高管前往德国 [10][11] 消费电子与互联网 - 谷歌Pixel 11系列手机早期测试信息泄露,显示将搭载联发科M90基带,支持卫星通信 [18] - 摩托罗拉Moto Edge 70手机宣传物料曝光,厚度低于6mm,有望配备天玑7000芯片 [18] - 社交平台Discord因第三方客服遭网络攻击导致用户数据泄露,涉及聊天记录、个人信息及部分支付信息 [12] - 快时尚品牌SHEIN计划于11月在法国开设首批实体店,将与巴黎老佛爷百货商场合作 [12] 娱乐与消费市场 - 2025年国庆档电影总票房(含预售)突破11亿元 [3] - 国庆档票房前三影片为《志愿军:浴血和平》《731》《刺杀小说家2》 [5]
贝索斯称太空数据中心有望在未来10-20年成为现实
搜狐财经· 2025-10-04 16:31
太空数据中心概念 -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预测未来10到20年内在太空建造千兆瓦级数据中心 [1] - 轨道数据中心概念得到科技巨头青睐 因地球数据中心对冷却服务器的电力和水需求增加 [1] - 太空数据中心优势包括有太阳能可全天候供电 且没有云、雨和天气变化 [4] 人工智能投资前景 - 贝索斯认为人工智能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是真实存在且会持续 类似于25年前的互联网 [4] - 需要将人工智能潜在的泡沫及破裂后果与实际情况区分开来 [4]
外媒:贝索斯称太空数据中心有望在未来10-20年成为现实
环球网资讯· 2025-10-04 13:57
行业趋势与机遇 - 科技巨头对轨道数据中心概念表示青睐,源于地球数据中心对服务器冷却所需的电力和水资源需求持续增加[1] - 亚马逊创始人预测未来10至20年将在太空建造千兆瓦级数据中心[1] - 太空数据中心可利用太阳能实现全天候供电,且不受云、雨等天气变化影响[4] 技术发展前景 - 未来几十年内太空数据中心的建设成本有望降低[4] - 人工智能投资热潮被类比为25年前的互联网,其积极影响被判断为真实存在且将持续[4] - 行业需区分人工智能领域的实际发展情况与潜在的投机泡沫及其破裂风险[4]
中美欧太空竞赛!成都老板完成全球首发,深圳神秘富豪力挺
搜狐财经· 2025-09-04 14:04
公司概况 - 公司为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专注于AI卫星研发与运营 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目标成为港股"商业航天第一股" [2] - 公司贯通卫星设计、制造、发射及运营全链条 2024年5月成功发射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 [2] - 按2024年收入计 公司在管理完整卫星产业价值链的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二 市场份额达22.1% [2][11] - 按累计发射AI卫星数量计算 公司稳居中国所有民营商业航天企业首位 [2][11] 创始人背景 - 创始人陆川为80后 拥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士 软件工程硕士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管理经济学硕士及广东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 [3] - 陆川在人工智能、航天及通信工程领域拥有近20年经验 于2018年创立公司 [2][4] 技术突破与产品 - 公司成功发射中国首颗AI应用卫星(2018年12月)和中国首颗AI智算卫星(2024年2月) [6] - 累计发射27颗卫星 其中21颗为AI卫星 研发的XSD-15卫星为全球首颗在轨验证AI大模型运行的卫星 [6] - 2024年5月成功发射全球首个由12颗卫星组成的AI智算卫星星座 单颗卫星最高算力达744TOPS 首发星座整体具备5POPS太空计算能力 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高达100Gbps [7] - 提出"星算"计划 目标构建由2800颗AI卫星组成的天基算力网 2025年2月获国家发改委批准新增发射60颗卫星 计划2028年前发射首批100颗AI智算卫星 [9] 市场地位与产能 - 按2024年收入计算 公司在中国从事卫星相关业务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八 市场份额为2.0% [11] - 采用一体化发展路径 自主设计制造卫星并独立承担发射任务 成都AIT中心自2021年启用 负责卫星研制 2024年浙江嘉兴卫星测试基地投入运营 深圳购入30828平方米地块用于扩展卫星研制能力 [11] 融资情况 - 成立7年完成十轮融资 累计融资规模接近20亿元 [12] - 投后估值从最初9500万元攀升至2025年7月末的67.625亿元 增幅超过70倍 [12] - 2023年8月获5亿元C轮融资(洪泰基金领投) 2024年12月获5.375亿元D轮融资 2025年7月获2.25亿元E轮融资 [13][14] 股东结构 - 上市前创始人陆川持有32.46%股份 为第一大股东 [16] - 洪泰基金通过旗下主体持股11.45% 星河产业集团持股9.68% 深创投集团持股3.77% 广东万全投资(广东万科投资)持股2.30% [16] - 股东包含多家地产背景企业 包括星河控股集团(黄楚龙创立)和万科集团 [16]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77亿元 5.08亿元及5.53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6.6% [21] - 2025年上半年营收2.41亿元 同比增长65.1% [21] - 2022-2024年毛利分别为4500万元 7110万元及2.10亿元 毛利率分别为25.4% 14.0%及38.0% [22] - 2025年上半年毛利2430万元 同比增长74.8% 毛利率10.1% [22] - 星基解决方案为核心业务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1.03亿元 4.60亿元及4.41亿元 占总营收比重58.0% 90.7%及79.7% [23] - 2022-2024年净亏损分别为9090万元 1.39亿元及1.77亿元 2025年上半年亏损1.92亿元 [24] 行业背景与竞争格局 - 全球科技竞争正由"天数地算"向"天数天算"转变 太空计算基础设施成为科技制高点 [2] - 全球AI算力需求2020-202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15% OpenAI训练GPT-5消耗3.6吉瓦时电力 相当于30万户家庭日均用电总和 [25] - 轨道太阳能资源总量相当于地球年能耗的8600倍 赤道轨道区域太阳能密度达1360瓦/平方米 单位面积发电量可达地面光伏电站8倍 [25] - 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收购火箭制造商Relativity Space 计划将数据中心送入近地轨道 [26] - 亚马逊蓝色起源公司推进"轨道数据枢纽"计划 目标2029年前将卫星数据在轨处理率提升至70% [26] - 欧盟"太空计算2030"计划投入2.3亿欧元 目标实现100千瓦级数据中心在近地轨道稳定运行 [26]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2025年5月成功发射"天算一号"星座 将台风路径预测模型数据处理时延从30分钟压缩至8分钟 [26] - 美国初创企业Starcloud计划在太空构建千兆瓦级数据中心 已获2100万美元投资 目标5年内建成5千兆瓦级轨道数据中心 [27] - 麦肯锡预测2035年全球太空算力市场规模达210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超40% [29]
中美欧太空竞赛!成都老板完成全球首发,深圳神秘富豪力挺
创业邦· 2025-09-04 11:37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国星宇航是国内少数贯通卫星设计、制造、发射及运营全链条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3] - 按2024年收入计 公司在所有管理完整卫星产业价值链的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二 市场份额达22.1%[4][13] - 按累计发射AI卫星数量计算 公司稳居国内民营商业航天企业首位[4][13] - 公司选择一体化发展路径 自主设计制造卫星 独立承担发射任务 并将卫星数据深度转化为应用产品[13] 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 - 公司于2018年12月成功发射中国首颗AI应用卫星 2024年2月率先发射中国首颗AI智算卫星[8] - 成立至今累计发射27颗卫星 其中21颗为AI卫星[8] - 研发的XSD-15卫星为全球首颗在轨验证AI大模型运行的卫星[8] - 2024年5月成功发射全球首个由12颗卫星组成的AI智算卫星星座 单颗卫星最高算力达744TOPS 首发星座整体具备5POPS太空计算能力 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高达100Gbps[9] - 提出"星算"计划 目标构建由2800颗AI卫星组成的天基算力网[8] - 2025年2月新增发射60颗卫星计划获国家发改委批准 目标2028年前发射首批100颗AI智算卫星[11] 业务模式与财务表现 - 主营业务分为星基解决方案、卫星及相关服务、其他服务三大板块[30] - 星基解决方案为核心收入来源 2022-2024年分别贡献收入1.03亿元、4.60亿元及4.41亿元 占总营收比重为58.0%、90.7%及79.7%[30]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77亿元、5.08亿元及5.53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6.6%[29]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41亿元 同比增幅达65.1%[29] - 2022-2024年毛利分别为4500万元、7110万元及2.10亿元 对应毛利率分别为25.4%、14.0%及38.0%[29] - 公司仍处于未盈利发展阶段 2022-2024年净亏损额分别为9090万元、1.39亿元及1.77亿元[32] 融资历程与股权结构 - 成立7年完成十轮融资 累计融资规模接近20亿元[16] - 投后估值从最初9500万元攀升至2025年7月末的67.625亿元 增幅超过70倍[16] - 上市前创始人陆川持有32.46%股份 为第一大股东[18] - 洪泰基金旗下主体持股11.45% 星河产业集团持股9.68% 深创投集团持股3.77% 广东万全投资持股2.30%[18] - 股东包含多家地产背景企业 包括星河产业集团和广东万全投资[19] 行业背景与发展机遇 - 全球科技竞争正由"天数地算"向"天数天算"转变 突破人工智能从地面迈向太空[4] - 国内商业航天市场规模预计2028年突破6000亿元[28] - 成都市推进千亿级卫星产业集群建设 实施"蓉城星海"专项计划[28] - 太空太阳能资源总量相当于地球年能耗的8600倍 能源效率优势显著[34] - 全球科技巨头竞相布局太空数据中心 谷歌前CEO收购火箭制造商Relativity Space 亚马逊推进"轨道数据枢纽"计划[35] - 欧美将太空数据中心纳入国家级规划 欧盟投入2.3亿欧元推进"太空计算2030"计划[36]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2025年5月成功发射"天算一号"星座[36] - 麦肯锡预测2035年全球太空算力市场规模达210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超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