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

搜索文档
创投圈盛会来袭,四大看点不容错过!就在这个七月,相聚深圳光明科学城!
证券时报· 2025-07-01 13:10
创业投资大会概述 - 第十三届创业投资大会暨全国创投协会联盟活动将在深圳光明科学城举办,聚焦资本与创新深度融合 [1][2] - 活动时间从7月24日持续至26日,内容形式全面升级,包括主题会议、报告发布、产融对接等 [6][14] 政策与行业动态 - 国家出台"创投十七条"等政策,明确以创投驱动科技创新的战略导向 [1] - 银行AIC、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长线资本加速入场,科创债发行试点和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即将设立 [1] - 国办一号文优化政府投资基金出资规则,构建容亏容错机制,推动行业向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1] - 股票发行上市制度改革、并购重组规则优化及港股IPO市场火爆,改善行业退出机制 [1] 活动亮点与内容 - 发布两份重磅报告:并购市场报告(涵盖交易规模、行业分布、估值中枢)和城市创投力报告(量化区域创投生态竞争力) [7] - 设置生物医药产融对接会,邀请医药行业最佳分析师演讲,探讨药企并购、创新药出海等话题 [8][9] - 成立"创投智库",整合30家地方创投协会资源,成员包括头部创投机构、法律财会服务机构及高校专家 [11] - 展示人形机器人成果,动态演示硬科技商业化进程 [12][13] - 揭晓2025证券时报创投金鹰奖和创业企业新苗奖评选结果 [13] 行业资源整合 - 全国创投协会联盟成员从12家增至30家,覆盖主要经济大省和金融强市 [11] - 活动由证券时报主办,获国家监管部门、专家学者及头部机构支持,影响力持续扩大 [6][11]
创投圈盛会来袭,四大看点不容错过!就在这个七月,相聚深圳光明科学城!
证券时报网· 2025-07-01 12:15
第十三届创业投资大会概况 - 第十三届创业投资大会暨全国创投协会联盟活动将于7月25日在深圳光明科学城举办,聚焦资本与创新深度融合 [1][2][8] - 活动由证券时报主办,已连续成功举办十二届,本届在内容、形式、时长上全面升级 [3] 政策与行业动态 - 创投行业迎来政策利好,"创投十七条"等政策明确国家以创投驱动科技创新的战略导向 [1] - 银行AIC、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长线资本加速入场,科创债发行试点、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设立提振募资信心 [1] - 国办一号文优化政府投资基金出资规则、构建容亏容错机制,推动行业向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回归 [1] - 股票发行上市制度改革、并购重组规则优化、港股IPO市场火爆改善退出机制 [1] 活动亮点与内容 - 设置并购重组主题会议,发布两份重磅报告:并购市场报告(含交易规模、行业分布、估值中枢)和城市创投力报告(含机构数量、基金规模、科技企业数量) [4] - 举办生物医药产融对接会,新财富医药行业最佳分析师将解析行业趋势,业界精英探讨药企并购、创新药出海等话题 [5] - 成立"创投智库",成员来自头部创投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及高校,覆盖30个联盟成员 [6] - 展示头部机器人公司的人形机器人成果,动态演示硬科技商业化进程 [7] - 揭晓2025证券时报创投金鹰奖和创业企业新苗奖评选结果 [7] 相关ETF表现 - 食品饮料ETF(515170):近五日涨0.89%,市盈率19.80倍,份额增加1650万份 [10] - 游戏ETF(159869):近五日涨2.97%,市盈率40.97倍,份额减少1.2亿份 [10] - 科创半导体ETF(588170):近五日涨2.80%,份额增加1800万份 [11] - 云计算50ETF(516630):近五日涨7.52%,市盈率101.05倍,份额减少1100万份 [12]
上半年股权募资额增逾四倍 强监管倒逼投行告别通道思维
中国证券报· 2025-07-01 04:55
股权融资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A股市场股权募资总额达7610.29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401.72% [1] - 共有143家企业完成股权融资 其中51家企业通过IPO上市 合计融资373.55亿元 同比增长14.96% [2] 券商竞争格局 - 股权承销市场集中度显著提升 中信证券(1276.41亿元) 国泰海通(1202.54亿元) 中信建投(1019.56亿元)合计占据50.06%市场份额 [2] - IPO承销排名变化明显 中信建投以86.50亿元规模跃居榜首 华泰联合(38.79亿元)和中信证券(28.90亿元)分列二三位 三家合计占比41.29% [2] - 债权承销业务中 中信证券(10614.3亿元)保持领先 中信建投(7811.63亿元)和国泰海通(7317.57亿元)紧随其后 三家合计份额34.24% [2] 监管动态与行业转型 - 上半年监管部门开出超40张投行罚单 涉及质控失效 尽调缺失等问题 处罚覆盖IPO 再融资 债券承销等核心业务 [2] - 监管呈现全流程穿透式问责特点 采用区块链电子底稿追踪尽调痕迹 实施"机构+个人"双罚机制 [3] - 新规禁止收费与发行规模挂钩 推动投行从"发行通道"向"资产定价与风险管理专家"转型 [3] 行业发展趋势 - 中小券商罚单占比偏高 反映其内控资源不足 未来合规能力与科技投入将成为竞争关键 [4] - 行业分化加剧 中小机构或需通过合并或区域深耕提升竞争力 [4]
“去产能”进行时 投行保代队伍缩水
证券时报· 2025-07-01 02:14
随着2025年上半年收官,证券从业人员的流动情况逐渐清晰。保荐代表人队伍经历连续5年增长后,今年上半年惊 现下滑,减少超300人。 曾作为"金领"的保荐代表人,其数量变动折射行业环境的变迁。深圳一家中小券商的高管向证券时报记者透露, 投行业务"去产能"趋势或将延续3年至5年。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证券时报记者 谭楚丹 投行队伍告别高增长 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证券业保代总数降至8470名,较2024年末的8812名减少342人,这是自2020年6月《证券 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修订实施以来首次出现保代人数减少。 《办法》调整了保代准入门槛:一方面取消项目协办经验要求;另一方面不再强制参加保代胜任能力考试,转而 增设非准入型水平评价测试。此举意味着保荐代表人不再是"稀缺资源",数量也随之迎来大幅增长。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保代人数较前一年激增2525人,最终达6335人。2021年保代人数继续快速 增长,达到7405人。两年后,保代数量突破8000人,2024年达到了8812人的峰值。 除了前述门槛降低外, ...
打造“精品”才是券商投行的根本出路
国际金融报· 2025-06-30 13:48
保荐代表人数量变化 - 截至6月24日保代人数为8481人 较2024年底减少318人 为三年来首次下降 [1] - 2021年至2023年保代人数分别为7393人、7834人和8632人 2022年和2023年同比分别增加441人和798人 [1] - 半年内减少超300人的规模不容忽视 尽管较此前两年增幅不算显著 [1] 保代人数缩减原因 - IPO市场持续低迷 2021年至2024年IPO数量分别为524家、428家、313家和100家 2025年上半年新股发行未见起色 [2] - 监管处罚力度加大 中证协新增D类保代名单 今年已有9名保代被列入 2025年保代受处罚案例达52起 涉及20家券商 [2] - 券商投行业务竞争激烈 部分从业人员主动退出或被其他行业高薪挖角 [2] 保荐行业生态变化 - 8400多名保代相对于每年IPO数量和再融资项目显得"供过于求" [2] - 沪深北交易所挂牌上市公司超过5000家 未来资本市场发展重点在于"质"而非"量" 主要服务对象将聚焦科技型、创新型及业绩优良企业 [3] - 券商投行需提升专业能力、保证保荐质量、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精品投行 [3] 资本市场发展趋势 - 国内大型央企、国企等优质企业大多已完成上市 资本市场已告别传统行业企业批量上市时代 [3] - 券商投行将经历优胜劣汰 部分投行可能被淘汰 另一些则将发展壮大 [3] - 券商投行发展关键在于培育航母级券商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投行机构 [3]
建设银行江苏省分行打造“商投行一体化”服务科创企业样板间
新华日报· 2025-06-30 09:34
建设银行江苏省分行科创金融服务体系 - 核心战略为"商投行一体化",构建"三库一平台"体系(股权机构合作库、科创企业项目库、综合服务产品库及一体化服务平台),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1][4] - 设立29家科技特色支行,形成"省行+市行+特色支行+专责客户经理"四级专业化架构 [5] - 开发"技术流""产业流""投资流"等多维度科技企业评价工具,实现"不看砖头看专利"的授信模式创新 [10] 初创期企业服务案例 - 为南京量子安全技术初创企业撮合2000万元股权投资 [2] - 向南京3D机器视觉企业提供4000万元授信+1000万元信贷,子公司建信信托联动产业方追加2000万元战略投资 [2] - "善新贷""善科贷"普惠产品累计发放超3000户,金额近200亿元 [3] - 为芯片设计企业提供500万元信用贷款解决封测费用缺口 [3] 成长期企业服务案例 - 科创企业项目库锁定8000户白名单客户,股债结合服务覆盖率达70亿元 [4][5] - 对徐州半导体材料企业进行2000万元股权投资,成为其第一大合作银行 [5] - 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新增超600亿元,专精特新企业授信显著提升 [5] - 淮安新能源材料企业获3000万元股权+1000万元信贷支持,已进入IPO辅导 [6] - 泰州半导体材料企业获1000万元股权投资+3000万元信贷,正在申报科创板 [6] 成熟期企业服务案例 - 无锡半导体封装企业获6000万美元股权投资,合作涵盖国际业务、供应链金融等 [8] - 参与徐州新能源车企混改,领投超9亿元债转股并引入国家绿色大基金等产业资源 [9] - "建行e贷"供应链产品服务700多户龙头企业,投放400亿元惠及10000户链条企业 [9] 生态建设与数字化创新 - 与江苏股交中心等机构合作举办5场专题活动,覆盖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等领域 [10] - 建立"江苏建行商投一体化工作服务群",实现投融资精准对接 [10] - 穿透式管理9只股权基金(认缴规模200亿元),70亿元直投省内成长期企业 [5]
A股港股IPO双升温:VC/PE迎退出新局
36氪· 2025-06-27 09:48
创投行业复苏 - 创投行业迎来久违的振奋时刻,IPO市场密集释放政策积极信号 [1][2] - 证监会明确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六部门联合发文支持消费产业链企业融资 [2] - 时隔两年,创投行业终于等来退出曙光 [3] A股市场动态 - 2024年股权投资市场面临压力,IPO政策阶段性收紧导致退出机制遇挑战 [4] - 2024年共发生3,696笔退出案例,同比下降6.3%,其中被投企业IPO案例数为1,333笔,占比36.1% [4] - 2024年私募股权市场募资端LP出资总认缴规模约1.48万亿,连续4年下滑,同比下跌19.57% [4] - 2025年一级市场显著回暖,A股已受理71家企业,占去年全年受理总数超九成 [6] - 6月新受理44家,占全年受理总数的61.97% [6] 医疗和消费赛道新契机 - 科创板审议禾元生物发行上市申请,为首家适用第五套标准上会企业 [7] - 科创板已有20家公司使用第五套标准上市,其中19家为创新药研发企业,1家为高端医疗器械企业 [7] - 六部门联合发文支持消费产业链企业融资,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服务消费领域 [7] - 消费行业投资人认为政策为消费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强大动力和更多机会 [8] 港股市场狂飙 - 2025年港股股权融资额总计2,133.01亿港元,同比增幅超300% [9] - IPO融资额为779.88亿港元,同比增长超500% [9] - 港交所第一季度共有17家公司上市,总集资额达187亿港元,是2024年第一季的近四倍 [9] - 德勤预计2025年港股市场有望迎来约80只新股,融资金额达1,300亿~1,500亿港元 [10] - 投行、律所等中介机构因港股IPO趋热进入高负荷运转 [10] 监管政策调整 - 2024年监管层调整IPO节奏,注重上市公司质量,为2025年市场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11] - 2025年监管层推出系列增量政策,重塑GP和LP对一级市场的信心 [11] - 科创板到港股18C章节的优化通过制度创新激活行业对长期投资的预期 [11] 行业展望 - 2025年创投行业充满希望,A股与港股IPO市场双向复苏提供退出通道 [11] - 行业需积极探索多元化退出机制,如并购与S基金应用 [12] - 通过灵活退出策略、有效政策引导和良好市场环境,创投行业有望实现高质量发展 [12]
A股港股IPO双升温:VC/PE迎退出新局
FOFWEEKLY· 2025-06-26 17:59
IPO市场回暖 - 沉寂许久的IPO市场近期密集释放政策积极信号,包括证监会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以及六部门联合发文支持消费产业链优质企业上市融资 [4] - 过去几年受IPO审核趋严影响,退出持续承压,尤其是医疗和消费赛道低迷,现下监管持续释放利好动能 [4] - 时隔两年创投行业终于迎来退出曙光 [5] A股市场表现 - 2024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面临压力加剧,IPO政策阶段性收紧导致退出机制遇挑战,全年退出案例3,696笔同比下降6.3%,其中被投企业IPO案例1,333笔占比36.1% [7] - 2025年一级市场呈现显著回暖迹象,A股已受理71家企业占去年全年受理总数超九成,6月新受理44家创今年新高占比全年61.97% [8] - 医疗和消费赛道迎来新契机,禾元生物成为科创板重启第五套标准后首家上会企业,科创板已有20家公司使用该标准上市(19家创新药企+1家医疗器械企) [9] 港股市场表现 - 港股在政策红利与流动性改善驱动下呈现激进复苏态势,2025年股权融资额达2,133.01亿港元同比增超300%,其中IPO融资额779.88亿港元同比增超500% [12] - 港交所制度创新(18A/18C章节、科企专线等)推动上市热潮,2025Q1上市17家总集资187亿港元达2024Q1近四倍,全年预计约80只新股融资1,300-1,500亿港元 [13] - 宁德时代、海天味业等龙头企业及沪上阿姨、蜜雪冰城等新消费品牌扎堆登陆,6月24日单日3家公司集体上市 [12][13] 行业影响与趋势 - 监管政策动态调整重塑市场信心,2024年注重上市公司质量的调整为2025年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15] - A股与港股IPO市场双向复苏为资本提供退出通道,重新点燃对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投资热情 [17] - 创投机构需积极探索并购与S基金等多元化退出机制,以适应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机遇期 [17]
上市券商领军人物领导力TOP榜丨综合性券商榜单:招商证券吴宗敏第三 各类基金保有规模排名前五
新浪证券· 2025-06-26 16:04
核心观点 - 招商证券总裁吴宗敏荣获新浪财经首届上市券商领军人物领导力TOP榜综合性券商第3名,表彰其在行业数据、同业评价、网络声量等多维度的卓越贡献与深远影响力 [1] - 吴宗敏领导下的招商证券在2024年展现出"励新图强,敦行致远"的文化特色,自营业务和财富管理业务成为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5] - 公司2025年将继续推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落实新五年战略规划 [9] 个人背景 - 吴宗敏生于1986年7月,拥有上海交通大学工学硕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历,高级经济师职称,英国特许保险协会会员(ACII) [3] - 曾在中国太平洋保险及下属公司担任多个职务,2018年6月至2021年11月任职于招商局金融事业群/平台,2022年1月起任招商证券总裁 [3] 自营业务表现 - 2024年招商证券金融资产规模增至3788.22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中债券投资占比69.81% [6] - 投资收益率提升0.57个百分点至2.57%,投资业务净收入达110.1亿元,贡献调整后营收增量的108.16% [6] 财富管理业务表现 - 2024年经纪业务收入61.8亿元,同比增长11.8%,代销金融产品收入4.43亿元,同比增长4.2%,占经纪业务收入的7.2% [7] - 非货币市场基金、权益基金、股票型指数基金保有规模分别为959亿元、699亿元、533亿元,排名证券行业第4、第5、第4 [7] - 财富管理客户数量达62.75万户,同比增长16.66%,高净值客户3.47万户,同比增长9.46% [7] 投行业务表现 - 投行业务净收入8.56亿元,同比跌幅超三成,股权承销规模91.26亿元,同比下降54.84% [8] - 债券主承销规模4265.24亿元,同比增长30.91%,投行业务与债券业务评级从B级提升至A级 [8][9]
申万宏源再吃罚单,去年保荐项目半数“折戟”,投行业务负面压力大增
搜狐财经· 2025-06-25 13:05
投行业务监管处罚 - 深交所对申万宏源承销保荐及两位保荐代表人采取约见谈话自律监管措施,涉及海诺尔创业板IPO项目[2] - 上交所对申万宏源投行予以通报批评,因国宏工具科创板IPO存在保荐职责履行不到位问题,两名保荐代表人被限制6个月内不得签字[2] - 申万宏源投行近半年因投行业务违规已收7张罚单,2024年以来陷入多起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3] 项目撤回情况 - 2024年申万宏源承销保荐的25个项目中14个主动撤回,撤回率达56%,涉及IPO、可转债、定向增发等类型[4] - 撤回项目包括海诺尔、国宏工具等,审核状态显示为“终止-删除”或“终止-撤回”[5] 业务质量与业绩表现 - 申万宏源承销投行质量评价从2022年A类降至2023年B类,北交所执业质量排名2024年波动明显(Q1第12位、Q2第5位、Q3第18位)[6] - 2024年手续费净收入9.73亿元,同比下滑32.64%,股权承销规模骤降92.45%至11.04亿元[6] - 2019-2021年收入平稳增长,但2022年营收下跌35.93%,2023年核心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均下滑(经纪业务-16.54%、投行业务-23.29%、资管业务-23.03%)[6] 行业竞争与影响 - 当前IPO及再融资政策调整加剧市场竞争,高撤否率反映公司在项目筛选和尽职调查环节的不足[5] - 监管处罚和业绩下滑导致品牌形象受损,客户信任度下降,业务拓展和人才吸引能力受负面影响[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