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
搜索文档
选择上海 让灵感被看到 第二届上海网络视听内容创作者大会举行
解放日报· 2025-09-20 10:37
记者 张熠 2024年,上海网络视听稳步健康发展,产业规模实现2418亿元,再创历史新高。上海,已然成为网 络视听内容创作的热土。 今年9月,"上海互联网内容创作者活动月"拉开帷幕。作为活动月重头戏,昨天,第二届上海网络 视听内容创作者大会在杨浦大创智公共服务平台启幕,这是国内首个以"创作者"为主角的行业盛会。本 届大会以"众声成乐"为主题,汇聚国内外知名创作者、行业头部平台、专家学者与产业机构,共同探讨 网络视听产业的未来路径。 为什么是上海?知名短视频博主"G僧东"的答案是包容,"上海是一个包容的城市。很多新的概念 在上海诞生或流行,进而传播到全国"。小红书博主"这是中国的From China"说:"没有小红书我们不会 被看到,它的总部就在上海。上海更加国际化,也更追求文化创新发展的价值观。"脱口秀演员何广智 也给出幽默的回答:"上海,我的灵感房东"。 上海网络视听产业产值高速增长 随着网络视听内容成为中国互联网使用率最高的应用形态,上海凭借平台集群、政策支持与城市场 景优势,成为观察网络视听产业生态的理想窗口。2024年,上海网络视听产业产值保持高速增长,本地 重点平台注册用户数超过5亿,覆盖全国网民的 ...
共话文脉传承 共促文化交流
人民日报· 2025-09-18 14:58
文化传承与创新 - 京剧表演艺术家胡文阁强调以传承京剧艺术为使命 使国粹持续焕发时代光彩[1] - 摩梭传统服饰非遗传承人喇建莉指出服饰不仅是布料更是历史记录 需守护服饰文化让传统在当代焕发生命力[2] -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田青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财富 保护传承是守正而转化发展是创新[2] 全球文化对话与合作 - 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吉狄马加等专家围绕"文化间对话与全球合作新路径"展开专题讨论[1] - 国家大剧院院长王宁强调文明对话是彼此倾听与共创共赢 非单向输出[3] - 埃及外籍专家刘正曦认为各国文化相互碰撞能彰显独特魅力[2] 民族文化全球表达 - 山水盛典文化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梅帅元等嘉宾探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全球表达"[1] - 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副院长蔡浙飞分享"青春越剧"演绎及"戏曲进街区"实践[3] - 凉山州转山转海节被纳入地方法定节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巴莫曲布嫫阐释其当代价值[3] 文化资源转化利用 - 《中华诗典》总主编刘占锋认为文化资源经转化利用将在公众生活中发挥更大作用[3] -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号召将文化共生理念转化为现实行动 照亮人类文明未来[3] - 国家版本馆纪委书记安乐分享守护中华文脉及建设文化传世工程的故事[2]
用光影连接 让文明对话 ——来自第二届金熊猫奖的思考
人民日报· 2025-09-16 07:08
影视行业文化传承与创新 - 中华文明为影视创作提供深厚精神原乡与文化底气 源远流长从未中断的文明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2] - 获奖作品《长安三万里》通过中国古典诗词表达中华文化生生不息 《哪吒之魔童闹海》借助传统神话角色讲述现代故事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2] - 影视创作需向下扎根吸取传统营养才能向上生长 汉唐气魄魏晋风骨宋人雅韵等精神气质沉淀为独特审美基因[2] 影视技术发展与人文内核 - 数字特效虚拟制片人工智能等技术以前所未有力量重塑影视制作方式 技术革新成为探索影像未来的核心路径[3] - 技术应作为思想的羽翼而非创作的枷锁 人工智能可修复历史影像辅助生成场景但无法替代导演判断编剧匠心与演员灵魂表演[4] - 影视创作需回归关注人类命运的核心命题 爱希望回家告别等人类共通主题才是行业永恒灯塔[4] 国际文化交流与行业合作 - 金熊猫奖以影视为舟以大熊猫为信使连接不同文明 成为跨越山海的文化友谊之桥[1] - 电影界国际合作已超越技术合拍转向寻找文化共鸣 创作过程本身成为生动的文明互鉴[2] - 艺术能跨越语言障碍穿透偏见高墙直抵人心 使世界各地影像故事相遇并看见相似与差异[3] 行业使命与发展方向 - 影视行业使命超越娱乐叙事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世界的文化力量 构建起文化演进中传承互鉴创新的循环体系[5] - 图像信息爆炸时代更需关注人的命运探索生命意义 运用新工具讲述古老而永恒的人类故事是技术时代最具想象力挑战[4] - 通过镜头走进不同文化体验不同生活理解不同价值观 使文明活水流动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
服贸会迎来公众开放日,这里有一篇逛吃全攻略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4 10:54
展会餐饮服务 - 首钢园区规划各类餐位1.2万余个,所有室外用餐点配备遮阳设施以保障舒适度 [1][3] - 江西省商务厅组织16家餐饮企业组成“江西小炒美食市集”亮相服贸会 [1][3] - 北京华天饮食集团联手中国动漫平台打造“西游盛宴”主题创意美食市集,推出如“花果山仙桃包”等创新产品 [3] - 餐饮种类丰富多元,招募了五洲皇冠、北辰洲际等酒店,以及小吊梨汤、峨嵋酒家、宏状元、必胜客等知名社会餐饮品牌入驻 [3] 文旅科技体验 - 文旅服务专题展设有3D巨龙、AI数字人生成专属行程、MR设备让观众亲手“触摸”殷商瑰宝等互动体验 [4][6] - 东城区将数字中轴线搬到展厅,通过“中轴溯光·时空扉页”翻书互动装置等让观众沉浸式体验 [6] - 丰台展区布置成大花园,设有全国首个实现MR+触感全感官交互的作品,观众可体验巨蟒皮肤纹路与温度 [6] - PICO打造的XR体验区提供《浪浪山小妖怪:妖你同行XR》和《梦回圆明园》等沉浸式内容 [6] 特色消费活动 - 服贸会期间举办外贸优品中华行北京站、北京咖啡市集、糖果嘉年华、北京青少年跑跃精英赛、中网嘉年华、北京三人篮球公开赛等活动 [9][10] - 首届中国国际糖果季在首钢园主会场与798·751园区分会场联动,设计了非遗工坊、品牌展厅等十大功能分区,并引入十余种游乐设施 [9][10] - 创新“多维联票机制”,持服贸会证件享门票八折优惠,持WTT中国大满贯门票可免费入园,实现“会展+赛事+文旅”流量共享 [10] - “永定河集——开集生活节”以“浅草派对”为主题,包含户外音乐演出、创意市集、艺术工作坊等内容 [10]
【西街观察】创新消费,国潮不止“潮”
北京商报· 2025-09-13 21:54
国潮与科技融合激活消费 - 绒花工艺与潮玩Molly结合、咖啡美拉德反应链接书画打印、圆明园通过LBSS技术1:1复刻等案例体现国潮与前沿技术联动显著提升消费体验 [1] - 全栈、云应用、元宇宙、底层算力、AIGC内容生产等技术叠加东方文化IP(如花木兰)创造沉浸式XR体验,推动东方美学传播 [1] - 2024年8月中国首款3A游戏《黑神话:悟空》发售三天全平台销量超1000万套,2025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达154.46亿元,现象级案例证明科技赋能文化创新的商业潜力 [1] 文化企业盈利与行业驱动因素 - 上半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利润总额6298亿元,同比增长19.3%,数字内容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终端制造销售三大行业贡献显著 [2] - AI数字人提供秒级应答服务、潮玩LABUBU全球热卖、《全职高手》《庆余年》等网文入藏大英图书馆,体现自主创新与服贸场景拓新双轮驱动 [2] - 科技创造新产品与服贸打造新场景共同解决有效供给不足问题,推动文化资源开发与消费转化 [2] 国潮消费创新核心逻辑 - 科技赋能需瞄准真需求,通过"从爱看到爱买"路径实现文化传承与商业增长 [3] - 创新消费需超越传统界限,结合人文关怀(诗和远方)与技术创新(卓越突破) [3] - 科技赋能场景不限于服贸,覆盖更广泛消费领域 [4]
聚焦“金熊猫”主论坛:陈凯歌提醒警惕技术过度“遮故事”,单霁翔揭秘文化遗产新打开方式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3 20:59
每经记者|杜蔚 每经编辑|张海妮 希腊前总理乔治·帕潘德里欧、中国导演陈凯歌、瑞士演员文森特·佩雷斯、英国影视制作人尚塔尔·里卡兹、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歌唱家廖昌 永⋯⋯9月13日,来自全球多国的政要、影视名人、文化大家等齐聚"2025金熊猫国际文化论坛"。 该论坛为第二届金熊猫奖的主体活动之一。《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活动现场感受到,不同肤色与语言的交流,让"文明共聚 开创未来"的论坛主题愈发鲜 活,嘉宾们对文明传承、影像交流与文化创新的探讨,是金熊猫奖背后跨越国界的文化凝聚力。 在这场国际文化对话中,中国文化界人士的发言尤为引人关注。从影四十余年的导演陈凯歌,如何从三星堆、杜甫草堂的蜀地文脉中汲取创作灵感,又为何 强调"技术是工具,人文是灵魂"?曾守护故宫的单霁翔,又以怎样的案例阐释"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陈凯歌:技术应是思想的羽翼,而非创作的枷锁 "向内观,在传统根脉中照见精神的源头。"陈凯歌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艺术创作的深厚根基。从《黄土地》探寻孕育先人的水土,到《霸王别姬》 借京剧展现时代与人的命运,再到《长安三万里》《哪吒之魔童闹海》等作品,陈凯歌认为它们都是扎根传统、汲取中华文明 ...
战略取舍后轻装上阵,透过福寿园中报寻找隐藏的价值信号
智通财经· 2025-09-08 09:10
核心财务表现 - 公司2025年中期收入为6.11亿元 其中墓园服务收入4.77亿元占比78.1% 殡仪服务收入1.22亿元占比20% 其他服务收入1462.8万元占比2.4% [2] - 扣非归母净利润1.98亿元 保持行业优秀水准 公司主动进行商誉及有关资产减值拨备2.17亿元 该事项未造成实际现金流出 [1][2] - 现金流保持健康水平 期末现金储备达23.2亿元 为长期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3] 战略调整与经营策略 - 公司主动调整产品策略 降低产品均价并开发多价位段产品品类以提升市占率 应对殡葬消费行为变化及墓穴销售服务增值税影响 [2] - 通过数字化生命服务体系(数字礼厅/AI追思/福寿在线/纪念家元)提升服务体验与运营效率 "福寿园服务在线"平台注册用户及线上下单量同比显著上升 [5][6] - 深化生态/节地/艺术化产品研发 融入数字科技落实"记号做美/记载做厚/纪念做长"的3JI理念 [6] 股东回报与财务健康度 - 拟派发中期股息每股7港仙 扣非后中期派息率达75.5% 体现对股东回报重视及长期发展信心 [3] - 商誉减值属一次性财务处理 未影响现金流状况 管理层表示未来类似减值风险较低 [1][7] 品牌建设与文化创新 - 原创短视频系列获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优秀作品奖 通过城市地标广告/跨界合作(春秋航空)实现品牌破圈传播 [4][5] - 荣膺第十四届公益节"年度责任品牌奖" 入围达沃斯"2024世界创新品牌500强"榜单 品牌价值29.16亿美元 全球排名第380位 [5] - 深入挖掘人文历史与文化先贤资源 通过新媒体方式提升文化影响力 打造海派文化与红色情感交流平台 [6] 发展前景与战略定位 - 公司聚焦品牌化/科技化/文化创新三大维度 定位"殡葬与生命科技服务领域的创新引领者" [3][5] - 轻装上阵后业绩反弹空间可期 当前策略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1][7]
行业转型期交出韧性答卷!短期波动难掩福寿园(01448.HK)长期价值的成色
格隆汇· 2025-09-01 09:03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录得归母亏损2 61亿元人民币 但这一亏损主要源于一次性资产减值和人员优化成本等非经营性因素 而非核心业务恶化 公司实际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仍达1 98亿元 显示出主营业务韧性[1][4] - 公司正积极推动从传统殡葬服务商向生命科技综合服务提供者转型 通过品牌化 科技化和文化创新三大战略构建长期竞争壁垒 并在ESG和行业标准制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7][14][15] - 行业在人口老龄化和政策规范化驱动下保持增长 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600亿元 公司凭借合规经营和战略布局优势 有望在行业洗牌中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17][18]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总收益6 11亿元 同比下降 其中墓园服务收入4 77亿元 占比78 1% 殡仪服务收入1 22亿元 占比提升至20 0% 其他服务收益1462万元 占比2 4%[2][3] - 归母亏损2 61亿元主要源于2 18亿元资产减值计提和一次性人员优化成本增加约1 79亿元 若还原这些一次性因素 调整后归母净利润约1 98亿元[4] - 截至2025年6月30日 公司现金储备达23 2亿元 包括银行结余及现金16 23亿元 定期存款3 82亿元和非上市现金管理产品3 12亿元 资产负债率仅0 6% 无未偿银行借款[5] - 公司宣派中期股息7 00港仙 派息总额1 62亿港元 占现金储备的7% 为连续第三年实施高派息政策[6] 业务战略 - 墓园服务通过增加中价位产品占比主动调整产品矩阵 经营性墓穴均价下降47 5% 以适配客户更趋理性的消费需求并抢占长期市场份额[3] - 殡仪服务作为抗周期板块 收入占比提升 公司通过标准化流程升级与情感服务加持提升客户粘性与单客价值[3] - 品牌化方面 公司通过户外广告 跨界合作和内容IP构建公众可感知的品牌形象 品牌价值达29 16亿美元 入围2024世界创新品牌500强榜单[8][9] - 科技化方面 公司形成以数字礼厅 AI追思 福寿在线和纪念家元为核心的数字化生命服务体系 并于2024年4月推出虚拟数智人 数位家祠等创新服务[10][11] - 文化创新方面 公司挖掘墓园文化先贤资源与红色记忆 通过新媒体形式传递生命传承理念 并协办北京大学清明论坛推动公众死亡教育讨论[12][13] 行业与竞争优势 - 行业受益于人口老龄化 2024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22 0% 80岁以上老人超4000万 预计2035年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每年净增老年人口超1000万[17] - 政策层面推动行业强化公益属性和规范市场秩序 加速行业洗牌 对合规龙头企业有利[18] - 公司ESG表现领先 MSCI ESG评级升至最高AAA级 跻身MSCI中国可投资市场指数成分股前1% 并连续四年纳入恒生可持续发展基准指数[15] - 公司业务覆盖19个省40余座城市 通过审慎收购+精细化运营模式输出自身能力 并参与民政部殡葬管理条例等政策完善[16][17] - 生前契约业务上半年累计签约1 03万份 通过整合安宁疗护等服务提前锁定长期客源[17]
【奋楫前行·强国建设新高度】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中国经济网· 2025-08-28 11:18
文化建设总体成就 - 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2] - 健全文艺创作生产引导扶持和激励保障机制 文艺工作者深入实践创作精品力作[4] - 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5] 文化设施与服务创新 - 城市书房和文化驿站成为百姓身边的文化客厅 小而美文化设施打通基层文化供给最后一公里[7] - 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观照人民生活创作优秀作品[4] 文化产业经济数据 - 2025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1292亿元 同比增长7.4%[8] - 文化新业态特征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31564亿元 同比增长13.6%[9] - 文化新业态营业收入对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增长贡献率达76.8%[9] 文化消费新趋势 - 国潮激发消费新潜能 凤冠冰箱贴成为国博文创销冠[8] - 非遗元素融入老字号变潮流单品 游戏《黑神话:悟空》亮相即爆款[8] - 短视频、直播、数字艺术等文化新业态呈现爆发式增长[8] 文化国际影响力 - 中国非遗走向世界 2024年12月4日春节申遗成功[11] - 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总数位居世界第一[12] - 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通过文物元素串联文明印记 中国式浪漫吸引全球目光[12] - 《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登上全球影史票房榜第五[12]
京港大学生齐聚故宫博物院 共话双城文化交流
中国新闻网· 2025-08-25 08:52
活动概述 - 第四届双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计划分享会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行 16位京港大学生与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对话[1][2][4] - 活动由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主办 聚焦青年视角下的文化区未来发展议题[1][4] 参与群体与行程 - 16位参与者来自香港和北京知名学府 涵盖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等院校[2] - 交流计划覆盖香港、北京和上海三地 8月下旬将前往上海进行文化考察[2][4] - 计划自2022年推出以来累计吸引近150位京港大学生参与[4] 文化发展建议 - 香港学生提出西九文化区需改善游客停留时长 当前平均游览时间仅20分钟左右 建议设计五行主题定制化游览路线提升体验[2] - 强调文化区应注重在地化联结 结合本地历史资源与基层社区 促进文化共融与社区参与深化[2] - 借鉴故宫数字化经验 通过科技手段盘活文化资源 增强群众联系与文化传播效能[2] 机构战略方向 - 故宫博物院定位超越文化遗产守护 致力于推动文化创新与跨地域对话[4] -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倡导通过创意与创新思维推动可持续城市文化发展[4] - 上海阶段将组织跨界文化座谈会 汇聚前滩太古里、浦东美术馆等机构领袖分享多元文化生态发展经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