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

搜索文档
新疆若羌巧治流沙 台特玛湖焕然新生
中国新闻网· 2025-06-23 15:26
生态治理成效 - 台特玛湖核心区水域面积已稳定恢复,采用"双河道、多时段、长历时、小流量"输水模式实现生态补给[2] - 塔里木河下游植被覆盖面积从2000年830平方公里增至2023年1790平方公里,增幅达116%[4] - 流域内植物种类从7种增至26种,水鸟、黄羊等野生动物重新出现[4] 治沙技术创新 - 实施"间隔治沙"模式,通过草方格与高立式沙障组合降低风速并固定流沙,治理效率提升且成本降低[5] - 在5200亩试验区采用"工程+生物+沙产业"模式,种植梭梭、黑枸杞等经济作物实现治沙与经济效益双赢[7][8] - 试验区按株距1米、行距2米、留空8米标准种植,草方格与作物形成立体防护体系[10] 区域经济带动 - 治沙工程显著改善环境质量,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游客数量增加[7] - 沙生经济作物如酸枣、沙棘、黑枸杞的种植为居民创造新的收入来源[7][8] - 台特玛湖成为阻隔塔克拉玛干与库姆塔格沙漠合拢的重要生态屏障[10]
科技筑牢“绿色长城” 内蒙古能源集团联合蒙草生态让库布齐沙漠焕新颜
全景网· 2025-06-23 11:23
项目概况 - 内蒙古能源集团联合蒙草生态推进7万亩沙地生态综合治理,打造3000亩杭锦旗防沙治沙生态治理项目示范区 [1] - 项目依托"光伏发电+生态治理+板下经济"的可持续治沙模式,实现沙漠添绿、百姓增富、产业振兴 [1] 技术应用 - 项目遵循"以水定绿、系统治理、科学配置植被"的科技治沙理念,发掘培育优质治沙品种 [2] - 使用种子包、种子绳、种植杯等定制化生态创新产品,提高植被盖度平均35%,增加植物多样性40%,提高种子成活率15% [2] - 应用种子绳播种机器人等智能治沙设备,提升大规模生态治理效率和效果 [2] 合作与创新 - 项目依托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主持的《防沙治沙多元技术模式示范》课题 [2] - 内蒙古能源集团结合蒙草生态草种科技创新体系和生态治理综合能力,打造涵盖科研治沙、新产品展示、工程固沙技术的示范区 [1] 生态成效 - 从单一植被修复到全生态系统重建,构建植物、动物、微生物共生的生命网络 [2] - 人工干预与自然演替结合,实现防沙治沙从"短期治理"迈向"长效守护" [2]
磴口县:光伏治沙,“绿洲”带来增收“甘霖”
央广网· 2025-06-18 10:26
光伏赋能兴乡村,活力焕发展新颜 光伏治沙产业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收益,更激发了磴口县农村牧区的发展活力。 在推进光伏治沙过程中,磴口县坚持"以工代赈,联农带农"理念,积极搭建农牧民与产业之间的桥梁纽 带。政府与企业紧密合作,通过组建农牧民施工队、劳务合作社等方式,让周边农牧民深度参与到项目 建设中,将农牧民与光伏治沙项目紧紧相连,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稳定的就业岗位。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副 局长何文强说:"全县实施'以工代赈'模式,目前已累计带动3000余名农牧民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实现 人均增收1.8万元。" 产业治沙破困局,农牧携手启新程 沙漠治理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磴口县统筹考虑当前和长远、公益和利益、发展和民生的关系,坚 持生态、生产、生活共赢发展,积极探索产业治沙新模式。 在160万蒙能160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区,纵横交错的草方格形成一张金色的巨网,将流动的沙 丘牢牢锁住,一片片整齐排列的光伏板,宛如一片片蓝色的"海洋"伫立于乌兰布和沙漠之中,板下一株 株、一簇簇沙生植物生机勃勃、随风荡漾。去年年底,磴口县蒙能160万千瓦光储+生态治理项目成功 并网发电,标志着磴口县在利用清洁能源、实现绿色 ...
“防沙治沙既添绿也‘生金’”——黄河岸边一个防沙林场的生态蜕变
人民网· 2025-06-18 09:41
绵延数公里的光伏板犹如一片覆盖在沙地上的"蓝海",工人们在光伏板下挖沙沟、铺稻草、压流沙,网格状沙障在起伏的沙丘上铺展开,犹 如一张巨网紧紧锁住流沙—— 在第31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访位于黄河"几字弯"顶端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林场光伏治沙项目区,整个项 目区的光伏矩阵随着地势起伏错落排布。 项目经理李志全说:"为保护沙地原有的沙生植物,我们对光伏组件'随坡就势'布置,科学设定光伏矩阵间距13.5米,比整齐排列的光伏矩阵 间距多1.5米,确保起伏不平的沙丘不会阻挡光照。" 6月17日,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林场光伏治沙项目区,光伏矩阵随着地势起伏错落排布(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云平 摄 据介绍,该光伏治沙项目预计6月底具备并网发电条件,整体投产运行后,年发电量可达3.6亿千瓦时。新华林场场长贺鑫说:"我们实施'工 程固沙+造林''光伏治沙+板下种植'模式,实现防沙治沙既添绿也'生金'的目标。" 如今,新华林场逐步走上既治沙又致富的绿色发展之路。在开展"三北"工程攻坚战以来,新华林场采取"以工代赈"形式,组织周边村民参与 光伏项目建设、林草种植等全流程作业,参与的农民超过2 ...
“三北”工程攻坚战在行动 科尔沁沙地披绿装
新华网· 2025-06-18 09:31
在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四合城镇刘家村,74岁的侯贵仍然保留着每天巡山的习惯。 侯贵自2001年起上山种树,先后在2400亩沙地上栽种20余万棵树木,如今又开始进行林地改良工作。"这几年有些树得病枯死了,林业专家说成片 种植单一树种会增加树木患病几率。"侯贵穿梭在树林中,指着一排新栽的小树说,"这里间隔种植了油松和元宝枫,都是耐旱的长寿树种,不同 树种交错种植能降低病虫害的传播风险。" 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四合城镇刘家村村民侯贵正在拔除影响枸杞苗生长的杂草(2025年6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高爽 摄 彰武县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历史上沙化土地面积曾占全县总面积的96%,一年365天有240天左右在刮风,漫天黄沙只需两小时就能掠过辽河平 原。 在彰武县后新秋镇烧锅村,1700亩农田里挺立着一排排太阳能板,1.8米高的立柱下方,种植不久的黄豆、高粱长势喜人,绿意连成一片。 "原来这里都是沙土地,天热的时候秧苗都被烫死了。光伏发电板不仅能发电,挡在作物头顶还成了遮阴棚,遮光降温,减少水分蒸发。"烧锅村 党支部书记许延春说,以光锁沙工程让曾经愁人的"沙窝窝"变成了"香饽饽"。 森林覆盖率从2.9%提升到30%以上,"三北"防 ...
“每人聚份力,沙海变绿洲”(追梦路上)
人民日报· 2025-06-18 06:10
治沙团队发展历程 - 由3名退役军人发起,2018年承包3000多亩沙地并签订30年治沙合同,初始团队将退役金全部投入并贷款 [1] - 治沙队伍从3人扩展到10人,其中9人为退役军人,被当地称为"老兵治沙队" [2] - 7年间累计筹集资金2400余万元,种植11种沙生植物1.1万余亩 [2] 治沙技术与成效 - 初期遭遇树苗被风沙吹走等困难,通过向农技专家请教和赴内蒙古、宁夏学习,最终研发东西行向植树法 [2] - 苗木成活率从初期不稳定提升至稳定85%以上 [2] - 2022年开始在梭梭根部接种肉苁蓉,年产量达数百吨,开发鲜切片、原浆等产品并获得订单 [2] 经济效益开发 - 8300亩接种肉苁蓉形成规模化生产,与企业合作开发下游产品 [2] - 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三重收益 [2] - 2025年计划新增文冠果种植以提升树种多样性 [4] 运营模式 - 采用承包制运营,团队成员居住在20平方米工具房并自制家具以控制成本 [1] - 需要完成推平沙丘、铺路、通电、打井、铺设滴灌管网等基础设施才能开展种植 [1] - 通过"每人栽棵树,每人聚份力"的众包理念扩大社会参与度 [4]
今昔对比瞰变迁 卫星视角带你飞越四大沙地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17 21:16
防沙治沙成效 - 党的十八大以来完成沙化土地治理3 65亿亩 封禁保护面积2794万亩 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 [1] - 毛乌素沙地尔林兔林场栽植樟子松12万亩 植被覆盖率达60%以上 [5] - 浑善达克沙地莝草山完成12 65万亩沙地综合治理 草方格沙障覆盖率达95%以上 [7][9][11] - 科尔沁沙地彰武县形成54万亩生态治理区 流动沙丘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 [13][15] - 呼伦贝尔沙地修复8 3万亩退化草原 植被盖度提升至85%以上 流沙控制面积超95% [17][19] 生态修复技术 - 毛乌素沙地采用樟子松间隔四米栽植技术 形成绿色生态屏障 [5] - 浑善达克沙地运用草方格沙障固沙 配合人工栽植樟子松 [7][9] - 科尔沁沙地实施灌木固沙为主 人工沙障为辅 种植耐旱树种 [15] - 呼伦贝尔沙地采用平整风蚀坑 铺设芦苇沙障 补播乡土草种等综合修复手段 [19] 生态经济转型 - 科尔沁沙地德力格尔草原年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 实现生态旅游创收 [15]
中国科学治沙,从这座东北小城出发
新华社· 2025-06-17 19:31
试种第一年,沙地的樟子松因为冬天干旱缺水,风沙又大,仅有两株存活下来。第二年,刘斌和同事们又给新栽种的樟子松树苗盖上防寒 土,悉心培育下,新一批的樟子松终于安全越冬并开始正常生长,随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由此开创了樟子松造林治沙的先河。 科尔沁沙地南缘,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镇。当风掠过万亩樟子松林,松针摩擦的簌簌声里,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年365天,刮风的日子就超过200天。20世纪50年代的彰武,是远近闻名的"沙窝子"。为了治沙,1952年辽西省林业试验站在彰武县章古台 镇成立,这是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的前身,也是新中国第一个防沙治沙科研机构。 20世纪80年代,时任辽宁固沙造林研究所所长刘斌(中着白衣者)带领科技人员进行规划(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时任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所长的刘斌,看中了种在大兴安岭地区的樟子松。这种树耐干旱、耐瘠薄、耐严寒,但多集中在高纬度地 区,"北树南移"此前并无成功的经验。 1978年,樟子松沙荒造林技术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如今,樟子松已成为"三北"地区防沙治沙的主要树种,在河北塞罕坝、陕西榆林等地推 广,总面积超过1000万亩。 在彰武县,除了刘斌这样的科研工作者,还涌现出许 ...
时光相册·“唤醒”旧时光丨治沙这件事,他们做了一辈子
新华社· 2025-06-17 19:29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今天 我们要"唤醒"的是一段 关于治沙的记忆 毛乌素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 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 其中三分之一的面积 在陕西省榆林市长城一线 编者按:时间,像一条大河,不停地往前奔流。老照片,宛如一座桥,让我们能够回到记忆中的彼 岸。然而老照片都是静止的瞬间,如今,借助最新的AI技术,我们将老照片"唤醒",也同时"唤醒"了旧 时光,"唤醒"了生动的回忆! 漫天黄沙 曾是这里的常态 1953年拍摄的陕北鱼河堡房屋被沙压盖的情形。新华社记者武纯展摄 1953年拍摄的被沙漠堵塞的榆包(榆林至包头)公路。新华社记者武纯展摄 榆林人民与浩瀚无垠的荒漠 和肆虐无情的风沙 进行艰难抗争 谱写了一曲曲 感天动地的治沙乐章 种树治沙 石光银40多年坚持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 创造治沙与致富相结合的新模式 在这里成为了一种信仰 石光银、牛玉琴、榆林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 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人物与集体 用行动诠释了 "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矢志不渝、开拓创新" 动图基于照片AI生成 的榆林治沙精神 他们用青春、用血汗 在荒漠中辟出一片青翠绿洲 书写了当代的生态史诗 1981年拍摄的陕西省靖边县纵横 ...
第一观察 | 总书记科学指引荒漠化防治工作
新华社· 2025-06-17 15:25
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 - 荒漠化防治事关生态安全、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1] - 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区、少数民族聚居区高度耦合,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2] - 历史教训表明生态衰则文明衰,如丝绸之路湮没、敦煌古城毁坏等,需吸取教训 [3] 荒漠化防治的成就与经验 - 1978年启动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开启大规模治沙,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4] - 我国走出符合自然规律和国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形成"三北精神"、塞罕坝精神等精神力量 [4] - 三大标志性战役(黄河"几字弯"、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取得实质性进展 [7] 荒漠化防治的战略与方法 - 防沙治沙需长期坚持,具有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需保持战略定力 [5] - 坚持系统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如乌梁素海和石羊河流域的成功案例 [8][9] - 科学治沙是关键,需合理利用水资源、因地制宜选择植被恢复模式,避免盲目改造 [10] 未来发展方向 - 锚定2050年目标,深耕2021至2030年规划,兼顾短期行动与长期战略 [6] - 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需强化系统观念,注重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 [8] - 推广宁夏中卫、内蒙古磴口、新疆柯柯牙等科学治沙模式,实现绿富同兴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