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光技术
搜索文档
新股消息 | 罗博特科递表港交所 主营智能制造设备、光伏电池解决方案
智通财经· 2025-10-28 20:43
公司上市与基本信息 - 罗博特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10月28日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华泰国际、花旗及东方证券国际 [1] - 公司每股H股面值为人民币1.00元 [2] 业务定位与核心技术 - 公司是一家高精密智能制造设备及系统供应商,其产品用于提高算力及赋能AI的可持续发展 [3] - 自动化设备与智能工厂解决方案是制造光互连、光传感、光计算产品以及光伏电池的关键设备与核心支撑 [3] - 公司专注于提供用于硅光器件的高精密组装与测试设备,以及光伏电池制造解决方案 [3] - 通过收购ficonTEC,公司掌握了用于硅光器件组装与测试的专有且难以复制的核心技术,覆盖整个高精密制造过程 [4] - ficonTEC在全球运营六个销售办事处,业务覆盖欧洲、北美洲和亚洲 [4] 行业市场前景 - 全球硅光智能制造设备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人民币4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人民币2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6.9% [3] - 预计到2029年,全球硅光智能制造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人民币23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63.8%,并进一步于2035年增至人民币1,15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0.5% [3] - 按2024年收入计,公司在智能光伏电池自动化制造装备领域排名全球第四位 [5] - 全球前十大光伏制造商中有八家为公司的客户 [5] 财务表现 - 2022年度、2023年度、2024年度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分别约为9.01亿元、15.7亿元、11.04亿元、2.48亿元人民币 [5] - 同期,年度/期内溢利分别约为2560.4万元、7946.9万元、6317.6万元、-1218.9万元人民币 [5]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毛利率分别为20.9%、21.9%、28.7% [6]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为27.8%,但出现期内亏损,除所得税前亏损为1747万元人民币 [6] - 2025年上半年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占收入比例为12.8%,行政开支占19.0%,研发开支占18.2% [6]
罗博特科递表港交所 主营智能制造设备、光伏电池解决方案
智通财经· 2025-10-28 20:43
据港交所10月28日披露,罗博特科(300757)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罗博特科)递表港交所主 板,华泰国际、花旗、东方证券国际为其联席保荐人。 招股书显示,罗博特科(300757.SZ)是一家高精密智能制造设备及系统供应商,这些设备及系统对用于 提高算力及赋能AI的可持续发展。公司的自动化设备与智能工厂一站式解决方案,是制造光互连、光 传感及光计算产品,以及光伏("光伏")电池的关键设备与核心支撑。 目前,公司专注于提供用于硅光("硅光")器件的高精密组装与测试设备,及光伏电池制造解决方案。 硅光属于一项将光子元件集成到硅基板上以制造光子集成电路("PIC")的技术。与使用电子的传统集成 电路("IC")或电子集成电路("EIC")不同,PIC使用光(光子)进行数据传输,从而以更低的功耗及成本实现 速度与带宽的显著提升。 硅光智能制造设备市场正经历快速增长,市场机遇广阔。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全球市场规模从2020年 的人民币4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人民币2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6.9%。预计到2029年,全球市场规模 将达到人民币23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63.8%,并进一步于2035年增至人民币1 ...
新股消息 | 罗博特科(300757.SZ)递表港交所 主营智能制造设备、光伏电池解决方案
智通财经网· 2025-10-28 20:37
智通财经APP获悉,据港交所10月28日披露,罗博特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罗博特科)递表港 交所主板,华泰国际、花旗、东方证券国际为其联席保荐人。 | 「編纂】項下「編纂】數目 : [編纂]股H股(視乎[編纂]行使與否而定) | | --- | | [編纂]數目 .. [编纂]股H股(可予[編纂]) | | [編纂]數目 : [編纂]股H股(可予[編纂] | | 及視乎[編纂]行使與否 | | 而定) | | 最高[編纂] : 每般H股[編纂]港元,另加1.0%經紀 | | 佣金、0.0027% 證 監 會 交 易 徽 費、 | | 0.00565%聯交所交易費及0.00015% | | 會財局交易徽豐(須在申請時以港 | | 元繳足,多繳款項可予退還) | | 面值 : 每股H股人民幣1.00元 | | [編纂] : [編纂] | | 聯席保薦人·[編纂] | | ES R 1 .. . - - - - | 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在光伏制造领域,按2024年收入计,公司在智能光伏电池自动化制造装备领域排 名全球第四位。按2024年收入计,全球前十大光伏制造商中有八家为公司的客户。 硅光属于一项将光子元 ...
【转|太平洋电子-源杰科技深度】国内领先光芯片厂商,高端化演进提速
远峰电子· 2025-10-26 20:23
公司概况与业务模式 -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光芯片IDM厂商,业务覆盖半导体晶体生长、晶圆工艺、芯片测试与封装全流程,产品速率涵盖2.5G至100G及以上[3] - 公司采用IDM模式,实现从芯片设计到制造测试的全流程自主可控,有助于快速响应市场需求[37] - 公司产品应用于光纤到户、数据中心、5G移动通信网络等领域,并实现对国际前十大及国内主流光模块厂商的批量出货[3] 主营业务与市场驱动 - 公司业务由电信市场和数据中心市场双轮驱动,电信市场是传统优势基本盘,数据中心市场因AI算力需求而迅速扩张[5][8] - 在电信市场,公司深耕2.5G、10G激光器芯片,10G EML产品订单增长显著,并已实现25G/50G PON产品的批量交付[5][6] - 在数据中心市场,公司针对400G/800G光模块需求,成功量产CW 70mW激光器芯片,24年出货超百万颗,100G PAM4 EML产品已完成客户验证[7][8] - 25年上半年,数据中心及其他类产品收入达1.05亿元,同比增长1034%,收入占比首次超过电信市场[8] 财务表现与盈利能力 - 公司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05亿元,同比增长70.57%,归母净利润0.46亿元,同比增长330.31%,业绩迎来拐点向上[11] - 盈利能力显著提升,25年上半年毛利率达48.80%,同比增加15.38个百分点,净利率达22.44%,同比增加13.27个百分点[12] - 公司预计2025-2027年营业总收入分别为5.28亿元、9.37亿元、14.3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2亿元、3.25亿元、5.36亿元[47] 行业趋势与市场需求 - 光芯片是光通信核心元件,直接决定信息传输速度和网络可靠性,激光器芯片主要分为VCSEL、DFB、EML等类型[14][16][17] - 数据中心市场规模高速扩张,24年全球市场规模1086亿美元,预计27年突破1600亿美元,年复合增速超10%[22] - AI算力需求驱动高速光模块迭代,从400G/800G向1.6T发展,25年400G及以上光模块出货量预计突破3000万只,800G光模块出货量约2000万只[28] - 硅光技术渗透加速,预计渗透率将从25年的30%左右增长至30年的60%,硅光方案需要外置大功率CW激光器芯片[31][35] 竞争格局与国产替代 - 2.5G及以下DFB激光器芯片国产化率已超90%,10G DFB国产化率约60%,公司以20%份额排名全球第一[18] - 25G及以上高速光芯片市场由海外厂商主导,海外厂商在25G光芯片份额约75%,25G以上份额约95%,国产替代空间广阔[20] - 国内光模块厂商全球份额提升,中际旭创、新易盛等进入24年全球前十大光模块企业名单,产业链呈现向国内转移趋势[20][21] 技术优势与产品突破 - 公司在25G CWDM 6波段DFB激光器芯片的关键指标上行业领先,高温阈值电流最低,高温3dB带宽最小值达15GHz[42] - 公司100G PAM4 EML产品打破海外垄断,完成性能与可靠性验证,更高速率的200G PAM4 EML已完成产品开发[43] - 公司在大功率CW激光器领域实现突破,CW 70mW激光器已批量交付,CW 100mW激光器通过客户验证,成为新的增长极[45][46]
光模块的春天提前到来
2025-10-21 23:00
行业与公司 * 涉及的行业为光通信行业,特别是光模块子行业 [1] * 涉及的公司包括光模块制造商如旭创、新易盛、东田微、聚光、腾景等,上游芯片器件供应商,以及下游客户如Manta、甲骨文、亚马逊、英伟达、特斯拉、XAI、博通、AMD、Arista、Meta、华为等 [1][4][7][8][9][12][17][19][20] 核心观点与论据 **行业需求与基本面** * 光模块行业基本面强劲,算力领域持续发展,2027年订单已基本锁定,未来几年需求明确 [1][2] * 四季度传统平淡,但由于订单跨年度及产能不足,今年四季度可能提前反映明年预期,基本面领先于情绪面 [1][2][3] * AI驱动下光通信行业繁荣,是难得的大机遇,每年呈现翻番增长态势 [7] * Scale up网络将带来万亿级别增量市场,是现有光模块市场之外的额外增量 [17] **主要客户需求变化** * 2025年上半年最大买家是Manta,甲骨文增量明显 [4] * 亚马逊有从400G切换到800G的重新觉醒迹象,作为最大云服务商有追赶压力 [4] * 英伟达集中于产品升级,包括下一代G300和RUBIN产品,以及800G和1.6T产品提前布局 [4] * 特斯拉和XAI等潜在玩家将成为未来加单的重要力量 [4] **价格变动与盈利能力** * 光模块产品一直处于降价趋势,例如800G价格从每Gbps 2美元降至0.5-0.6美元 [5] * 降价伴随需求增加是正常现象,关键看毛利率和ROE是否稳定 [5][6] * 若毛利率稳定,降价仅带来营收规模增长;若毛利率和ROE明显下降则不利 [6] * 随着硅光技术发展,光模块公司转型为芯片设计公司,利润率有望提高 [10][11][23] **供应链与竞争格局** * 上游芯片器件供应紧缺将在四季度显现,明年一季度按新订单口径供货,各厂商全力扩产 [7] * 行业进入拼交付时代,竞争格局变化,市场地位依赖产品质量、交付能力和工厂良率等务实因素 [8] * 旭创、新易盛等大厂对上游供应商议价能力强,量大稳定、产品迭代快,占据供应链优势 [7][8] * 在AI基础设施巨额投资(每年数万亿美元级别)和中美博弈背景下,头部公司竞争格局不断优化,小厂商难以匹配大厂规模优势,难以切入北美供应链 [24][25][26] **技术趋势** * 技术向1.6T甚至3.2T迁移,硅光技术占比大幅提升 [10] * 模型训练规模扩大(从72卡到576卡甚至万卡集群),传输距离增加,需从铜缆转向光纤以满足高带宽和长距离需求 [15][16] * 以太网ScaleUP网络推出,在成本方面具有优势,供应链规模大能摊薄成本 [12][14] * 光互联方案多样,包括基于硅光子的CPU、NPU、LPU及可插拔解决方案等 [18] 其他重要内容 **大陆公司优势与估值** * 大陆公司在精密制造和小型器件方面具有显著的规模、成本和交付优势 [20] * 当前A股市场对大陆公司的估值未充分反映其潜力,因新技术和大规模应用尚未完全公开 [21][22] * 若公司被重新定义为硅光设计公司或解决方案提供商,当前十几倍估值不匹配,未来5至10年有望估值提升 [23] **投资逻辑** * 推荐大票逻辑优于小票,原因包括交付紧张对大公司更友好、产品迭代快大公司能兼顾交付与研发、AI投资压力大小厂商难匹配、中美博弈下美国客户选择谨慎 [24][25] * 加单及价格上涨将构成EPS增长,即使估值不变也能享受可观收益 [23]
硅光调研_ 8英寸加州工厂产能现状, 扩产规划与难点, 定制化策略优势与挑战并存
2025-10-20 22:51
公司业务与产能布局 * **公司**为Tower Semiconductor(Tower semi),由两家公司合并而成,总部在以色列[2] * **核心业务**涉及硅光芯片代工,工艺包括传统CMOS、IF、MEMS、discrete、SOI以及CIS等[2] * **全球工厂网络**包括以色列的6寸和8寸工厂、美国加州和德州工厂、日本合资工厂(含12寸和8寸)、意大利Agrate合资300毫米工厂以及新墨西哥州300毫米工厂[2][5][6][7] * **未来增长点**聚焦300毫米工艺,日本300毫米工厂已有客户进行工程批验证,预计2026年Q2有明显进展[6] 意大利与新墨西哥州的300毫米工厂将提升公司在先进工艺上的产能布局[7] 加州工厂产能现状与瓶颈 * **硅光芯片产能**主要集中在加州8寸工厂,目前月产能大致在1万到2万片wafer之间,且处于满产状态[4] 工厂稼动率一直很高,基本都在85%以上[4] * **产能已达上限**,难以大幅提升,原因包括:工厂位于市中心,物理扩展空间不足[2] 工艺特殊,从CMOS切换到硅光芯片可能导致产能打八五折甚至八折[3] 后道工艺需要专用机台,造成产能瓶颈[3] 传统SiGe工艺需求旺盛,挤占产能资源[2] * **收入增长驱动**:前年(2024年)到去年经历了产能爬坡过程,当前增长主要依靠提升平均销售价格和利润率[4] 扩产规划与预期 * **主要扩产点**为美国德州工厂,计划在2025年年底或2026年年初进行扩充,将部分低端硅光产品转移至此,预计每月可增加1000到2000片的出货量[5][8] * **其他产能补充**来自以色列200毫米工厂和日本300毫米工厂,但日本工厂短期内产能不会有大幅输出[6][9] * **产能增长目标**管理层希望产能扩充30%到50%,但具体数字难以确定,执行层面存在变数[9] 2025年80%到90%的产能仍来自加州工厂,2026年新增部分需依赖其他工厂[4] 定制化策略的挑战与平衡 * **定制化优势**:公司通过为客户提供专属工艺流程来竞争,早期在良率不占优时更关注性能而非成本[11] * **扩产难点**:客户产品形态各异导致不同客户的产线不能完全共用,工艺转移和复制存在困难[9][10] 例如800G产品就有三到四种不同布局选择,增加了工艺复杂度[11] * **客户资源平衡**:作为代工厂,需平衡大客户与中小客户的需求,不能无限制支持单一客户,以维持客户结构健康,避免市场低迷时资源枯竭[11] 其他重要信息 * **SiGe工艺优势**:作为公司传统核心技术,结合SOI可服务于手机射频模块,并能同时提供多种SiGe工艺产品,便于客户整合,这是区别于国内SOI厂商的关键优势[2] * **历史扩张尝试**:公司曾尝试与南京德科码、合肥、格芯成都工厂、印度塔塔等合作扩充产能,但均未成功[7] * **德州工厂特点**:工艺较老,稼动率不高,但地广人稀,扩产空间充足,适合作为中低端硅光芯片的扩产点[5]
为何旗帜鲜明的看多光模块?
2025-10-19 23:58
行业与公司 * 纪要涉及的行业为光通信行业,特别是光模块领域 [1] * 纪要重点讨论的公司包括光模块龙头企业旭创、新易盛、易中天、Coherent (Finisar)、源杰科技、辉丽生态等 [13][16][18][30][32] 核心观点与论据 市场需求强劲增长 * 北美市场对AI产业进行巨额投资,英伟达投资OpenAI 1000亿美元,OpenAI宣布10个GW以上的数据中心投资计划,Meta等互联网巨头计划三年内投入6000亿美元以上用于资本支出 [3] * 光模块需求正从柜外互联向柜内互联演进,Google和Meta等公司已开始在柜内互联中采用光模块,全光计算有望成为未来主流 [5] * 超节点趋势显著增强,GB200、GB300等方案已推出,明年可能出现144、576 GPU卡互联等更大规模方案,驱动更高带宽和速率的光模块需求 [6] * 2026年800G光模块需求量预测为4500万只,比2025年翻倍;1.6T光模块需求量预测为1100万只,是今年出货量的几倍增长 [17] * AI用户渗透率提升迅速,例如Google推出Nano Banana图生文模型后,两个月内用户访问量增长30%至40%,新模型发布后每周环比增长平均超过10% [22] * 英伟达1.6T订单量预期从600万只上修至800万至1000万只,头部模块厂商已收到订单大幅上修的邮件 [25] 技术发展与创新驱动 * 光通信技术带宽潜力高,延展性强,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6] * 光通信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创新密度极高,创新是最大的护城河 [12] * 龙头企业通过自研芯片(如硅光芯片)实现利润率逐季上升,并引领行业硅光化进程 [13] * 硅光技术提高集成度,降低成本,例如通过与Tower半导体合作研发新一代硅光技术,使得CW激光器用量减半 [19] * 光模块未来向更高集成度和自动化方向发展,对具有设计能力的硅光芯片企业有利 [24] * Marvell推出3纳米制程DSP ARA产品并开始送样,有望在2026年批量出货;Broadcom新TM2产品支持800G与1.6T可插拔模块场景需求 [25] 竞争格局与供应链 * 2026年光模块市场预计出现严重供不应求,上游供应链特别是芯片和CW激光器芯片紧张 [14] * 行业壁垒高,核心竞争力在于大批量高质量交付能力、关键技术耦合和自动化生产 [11] * 上游供应链紧张有利于具有规模优势和供应链锁定能力的龙头公司 [14] * 龙头企业对上游供应链物料议价权较强,并提前锁单保障供应,上游部分物料存在涨价趋势,使得每年降价幅度减小甚至不降价 [18] * 随着海外厂商扩产能力有限,为维持终端用户份额,需要通过ODM形式交付更多订单,这为国内厂商提供了进入海外市场份额的机会 [20] 价格与利润前景 * 关于1.6T光模块价格降至1100美元的传言无需担忧,实际预测价格在800-900美元之间,随着批量化生产,价格将稳定在对产业链有利的水平 [10] * 光模块龙头企业利润高增具有确定性,高价值、高毛利率的1.6T光模块订单将优先流向龙头企业 [18] * 头部光模块公司当前市盈率约为12-13倍,相较之前讨论的25倍或更高估值水平有所下降,极具赔率和性价比 [31] * 辉丽生态预计2026年业绩可达8-10亿元以上,目前估值具备较强性价比 [30] 市场波动与投资机会 * 近期市场回调主要由于年底投资者兑现收益,但产业趋势驱动基本面向上的态势未变 [7][8] * 近期市场的短期调整与基本面无关,甚至反向而行,可能是一个较好的投资机会 [9] * 当前光模块行业情绪处于顶点,头部公司股价从高点回落20%-30%,可能伴随着不错的买点和交易机会 [28] * 目前正进入三季报交易期,光模块板块预计将继续呈现出色的业绩表现,可能会超出市场预期 [15] 其他重要内容 * NPO相对于整个产业链偏后周期,但如果2026年光模块上量,对NPO爆发力也很强 [21] * 摩尔定律逐渐失效,芯片性能翻倍时间延长,而AI训练和推理侧算力需求半年内翻倍,需要通过网络连接解决,光模块速率提升慢于交换机芯片吞吐容量,这意味着需要更多光模块 [23] * 1.6T需求爆发后,模块厂需提升配套产能,将部分800G产线转为1.6T生产,英伟达可能会允许外界厂商更多地交付800G订单 [29] * 源杰科技作为DSP和光芯片供应商,在CW光源、EML补充供应及硅光份额大幅提升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32]
净利增3倍,硅光需求强势攀升
36氪· 2025-10-11 19:16
硅光技术概述与市场前景 - 硅光技术是光通信与半导体领域的交叉技术,通过将光子学器件与硅基半导体工艺融合,实现高速率、低功耗、高集成度的光信号处理与传输 [1] - 市场需求从增量需求转向爆发式需求,人工智能推动带宽需求指数级上升,预计200G/通道链路将在2026-2027年成为主流,为800G、1600G收发器规模化应用铺路 [1] - 该技术为数据中心、电信网络带来性能革新,并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量子计算等新兴场景中展现出不可替代的应用潜力 [1] 硅光产业链结构 - 产业链形成上游基础支撑、中游制造核心、下游应用拓展的完整链路 [3] - 上游环节包括高质量硅基材料、先进光刻设备及专业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是技术研发基石 [3] - 中游芯片制造与封装测试环节直接决定芯片性能、量产良率与成本控制能力 [3] - 下游系统集成商将硅光芯片与其他电子元件结合,开发光通信模块等终端产品 [3] 主要市场参与者 - 全球参与者包括垂直整合企业、初创设计公司、学术研究机构、晶圆代工厂及设备供应商 [4] - 垂直整合参与者包括Innolight、思科、Marvell、Broadcom等企业 [4] - 晶圆代工厂包括Tower Semiconductor、GlobalFoundries、Intel、台积电等 [4] 中国硅光技术突破 - 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发布全国产化12寸硅光全流程套件,实现从设计、制造、测试到封装工艺的全流程标准化 [5] - 该技术成果性能已达到量产要求,正支撑龙头企业进行高速硅光芯片的试产 [5] - 硅光芯片传输速率更高、功耗更低,可绕开对EUV光刻机的依赖,实现芯片领域换道超车 [5] 重点公司分析:新易盛 - 公司核心优势集中在高速率光模块领域,是国内少数能批量交付800G光模块的企业之一 [7]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04.37亿元,同比增长282.96%;归母净利润39.42亿元,同比增长355.68% [8][9] - 积极布局LPO与CPO等下一代低功耗、高集成度技术,应对AI集群高带宽需求 [7] 重点公司分析:中际旭创 - 公司在硅光模块领域具有先发优势,2020年推出业内首个800G可插拔光模块,2023年全球首发1.6T光模块 [10]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47.89亿元,同比增长36.95%;归母净利润39.95亿元,同比增长69.40% [10] - 正积极推进800G等高端光模块的产能扩张,将4.46亿元募集资金转用于新建铜陵旭创高端光模块产业园三期项目 [10] 重点公司分析:天孚通信 - 公司聚焦硅光产业链中游的光器件环节,产品覆盖有源与无源器件 [11]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4.56亿元,同比增长57.84%;归母净利润8.99亿元,同比增长37.46% [11][12] - 产品结构呈现数据中心强、电信市场稳的特点,光通信元器件产量同比增加38.38%,销量同比增长15.80% [12] 重点公司分析:亨通光电 - 公司凭借光棒-光纤-光缆-光器件的全产业链布局保持竞争优势 [13][14]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20.49亿元,同比增长20.42%;归母净利润16.13亿元,同比增长0.24% [13][14] - 自主研发的G.654.E大有效面积光纤已应用于全国近20个国家级算力枢纽节点,并启动AI先进光纤材料研发制造中心扩产项目 [14] 重点公司分析:仕佳光子 - 公司主营业务覆盖PLC光分路器芯片、AWG芯片、激光器芯片等多类产品 [16]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93亿元,同比增长121.12%;归母净利润2.17亿元,同比增长1712.00% [17] - 光芯片和器件产品收入69999.16万元,同比大幅增长190.92%;境外收入45161.11万元,同比激增323.59% [17] 行业技术挑战 - 面临技术多样性与标准化缺失挑战,不同客户采用独特技术路径,增加产业化难度 [19] - 可靠性与寿命是重要挑战,光互联系统对平均无故障时间要求极高,需通过严苛可靠性测试 [20] - 国内硅光产业已越过技术验证临界点,进入量产攻坚与市场拓展的关键阶段 [20]
广立微携手浙江大学共建硅光技术研发中心 加速布局光电集成产业链
全景网· 2025-10-10 11:13
合作公告核心内容 - 公司与浙江大学签署协议共建硅光技术及量测装备联合研发中心 [1] - 合作聚焦硅光产业链最核心的机台开发与良率提升技术攻坚 [1] - 联合研发中心将深度聚焦三大核心方向:晶圆级硅光专用测试系统、硅光良率提升与量产监控方案、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 [1] 合作战略意义与技术细节 - 此次合作标志着公司将其在集成电路成品率提升和电性测试监控领域的技术优势战略性延伸至光电子集成领域 [1] - 研发将突破12英寸晶圆级硅光专用测试系统的技术壁垒并解决当前测试瓶颈 [1] - 合作旨在构建从测试诊断到工艺调控的高效闭环系统以扭转测试成本高、良率波动大的产业困境 [1] 公司业务基础与财务表现 - 公司业务由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半导体大数据分析与管理系统、晶圆级电性测试设备三大板块驱动 [2]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6亿元,同比增长43.17% [2] - 2025年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68.42万元,同比大幅增长518.42% [2] 研发投入与行业定位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金额为1.4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58.57% [3] - 公司拥有众多研发人员与数百项知识产权 [3] - 凭借在EDA软件、测试设备和数据分析领域的全流程解决方案,公司已成为国产替代浪潮中的重要力量 [3]
首次实现!中国团队发布全国产化12寸硅光全流程套件,已进入试产
新浪财经· 2025-09-30 05:25
技术突破核心 - 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发布全国产化12寸硅光全流程套件(PDK/ADK/TDK)[1] - 该突破标志着中国在硅光芯片领域首次实现从设计、制造、测试到封装工艺的全流程标准化[1] - 全流程套件可支撑全国产硅光芯片大规模量产[1] 技术优势与应用领域 - 硅光技术将传统微电子芯片与光子学融合,将电子元件和光学元件集成在同一片芯片上[1] - 相比传统微电子芯片,硅光芯片传输速率更高、功耗更低[1] - 该技术是5G/6G、AI算力网络、量子信息等领域的底层技术[1] - 硅光技术可以绕开对EUV光刻机的依赖,实现芯片领域换道超车[1] 产业影响与商业化进展 - 全流程套件使芯片研发各环节统一使用标准化语言,实现设计即测试、测试完成即封装[1] - 该套件能避免重复验证,缩短研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1] - 技术成果性能已达到量产要求,正支撑龙头企业进行高速硅光芯片的试产[1] - 全流程套件已有超过20家企业与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达成初步合作意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