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赋能农业
icon
搜索文档
河北:科技赋能提单产 产业延链助增收
新华社· 2025-09-24 00:19
新华财经石家庄9月24日电(记者赵鸿宇)秋高气爽,燕赵大地的玉米即将开始大规模机收,各类经济 作物次第成熟,农田里处处是忙碌身影。今年,河北省通过科技赋能努力实现粮食单产提升,大力发展 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科技赋能秋粮单产提升 "今年我种了400多亩耐密高产抗倒玉米品种,现在长势特别好,应该能有个好收成。"河北省邢台市南 和区胡佃村种粮大户侯占英说,今年他第一次尝试种植耐密品种的玉米,本来有些担心管理出问题,但 区里的农技人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让他今年的农作物正常生长。 在引进新品种的同时,今年南和在全区10万余亩农田上推广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施足基肥的基础 上,通过滴灌系统按需追施肥料,既减少水肥浪费,又能让养分直达作物根系,有效提升水肥利用效 率。同时,在秋粮生长关键期,南和区农业部门号召有条件的种粮大户,通过无人机精准植保,对处于 生长期的玉米开展"一喷多促"作业,为玉米稳产高产、品质优化提供支撑。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持续提升粮食单产,河北发挥专家团队、农技骨干、"一村一名 农技员"的作用,为农户开展浇水、施肥、 ...
又是一年秋色美
陕西日报· 2025-09-23 06:48
今年是庙底村试种新品种"萃甜618"的第二年。百亩玉米再获丰收,带动全镇种植户户均增收超 5000元。 9月19日,商洛市洛南县保安镇庙底村的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种植户张永民掰下一根玉米棒,剥开翠绿的苞叶,只见整齐排列的玉米粒颗颗饱满。"今年玉米长 势特别好,棒子又大又饱满,还没成熟就有不少老客户来打听上市时间了。"张永民笑着说。 今年,全省秋粮播种面积达2990万亩,较上年增加43万亩,其中玉米1910万亩、大豆280万亩、水 稻158万亩。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实施"一喷多促"超1000万亩次,指导农户完成追肥、灌溉超3000万亩次,原本 偏弱的苗情逐步转化升级,秋粮大面积实现了一播全苗、苗匀苗壮。 秋粮稳产 有望再获丰收 "前期旱得揪心,还好8月的几场雨来得及时,玉米穗粒数一下就上来了!"在渭南市合阳县黑池镇 峪渠村,望着眼前成片的玉米地,种粮大户车峰感慨。 今年,车峰种植玉米超过500亩。春夏之交的高温连旱天气一度让他忧心忡忡。"多亏农技部门推广 的'一喷多促'技术跟得紧,我一步没落,预计今年亩产能超1300斤。"车峰说。 在车峰看来,收获的不仅是粮食,更是信心与希望。 今年上半年,陕西多地出现持 ...
专家:让乡村成为技术应用的“新赛场”
中国新闻网· 2025-09-18 13:19
专家:让乡村成为技术应用的"新赛场" 中新网北京9月18日电(记者 张尼)"当前,科技正成为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稳步增收的核心动力。"中国 小康建设研究会会长、国家乡村振兴局原督查专员贾希为日前在北京强调。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63%,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世界第一方阵。今年,农业农村部 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 运转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等等。 如何实现这一系列目标?在日前由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主办的第六届乡村振兴发展大会上,与会专家给 出了建议。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 产业引领乡村振兴路"。贾希为在会上表示,科技赋能农业现 代化,要让农业生产更"智能"、乡村产业更"高效"、乡村治理更"精细"、乡村生态更"美好"。 在智能化方面,他表示,可以依托大数据、物联网、智能装备等技术,实现精准耕种、智能灌溉、智慧 畜牧,全面提升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在增效方面,则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等新模式打破时 空限制,借助冷链物流和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稳定供应链。此外,还应该将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在 ...
好“丰”景里科技含量足 智慧赋能让农户“粮袋子”更鼓“钱袋子”更实
央视网· 2025-09-17 17:57
新疆喀什玉米产业 - 喀什地区春播玉米种植面积达92.95万亩,预计9月下旬完成收割[7] - 通过良种推广、滴灌技术及机械化作业,玉米单产和收割效率显著提升[1][3] - 疏附县引导农户科学选种,农业部门提供全程技术保障,并提前调配农业机械确保颗粒归仓[5] 河南清丰红薯产业 - 清丰县3万多亩红薯进入收获期,生产涵盖割藤、机收、分拣、装箱、运输等多道工序[8][12] - 当地打造“清丰红薯”品牌,并延伸出红薯粉条、红薯醋、雪糕等多元产品,形成完整产业链[14] - 红薯产业化发展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务工机会,带动农户增收[12][14] 浙江临安山核桃产业 - 临安山核桃种植面积57万亩,预计年产值突破49亿元[15][20] - 加工园区4条自动化生产线满负荷运行,日产能达山核桃仁5吨、手剥山核桃10吨、其它坚果30吨[17] - 供电部门实施“一村一策”电网升级,并为变压器升级“5G大脑”,全面提升供电可靠性以支持加工高峰[18] 广东梅州金柚产业 - 梅州金柚种植面积65万亩,产量预计超100万吨[20][24] - 得益于良好气候和科学种植技术,柚子品质好、销售旺[22] - 加工企业采用无损糖度检测和自动分类生产线,根据糖度进行差异化包装销售[24]
新华视点|金秋九月话丰收 特色农业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新华社· 2025-09-16 14:44
农业科技应用 -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推广张网采收山核桃[5] - 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巴彦高勒镇实现玉米5小时内极速锁鲜加工[13] -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县使用大型青贮收割加工机进行采收[15] - 山东淄博累计推广水肥一体化设施技术45万亩[23] - 山西省现代农业薯类产业技术体系通过科技赋能破解生产技术难题[25][27] 特色作物采收与产业模式 -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迎来山核桃采收季[3] - 陕西省眉县30余万亩猕猴桃进入成熟采收期[7] - 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好力保镇以统一种子、分片种植、定期采收的订单模式保障农民收益[11] -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大河乡平岭子村1500亩长美萝卜迎来丰收[19] -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县1.5万亩青贮玉米迎来丰收并为牲畜越冬备足口粮[15][17] 产业链与市场拓展 - 陕西省眉县国家级猕猴桃产业园区的猕猴桃经过清洗包装后运往世界各地[9] - 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好力保镇由村党支部对接企业签订回收订单[11] -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长美萝卜种植基地成为当地产业发展新引擎和群众增收聚宝盆[19]
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与共同繁荣
齐鲁晚报网· 2025-09-10 17:08
核心观点 - 因地制宜的多元发展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 通过深度利用本地资源与科技创新形成独特竞争优势 推动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双赢[1][2][3] 产业发展模式 - 云南师宗县五龙壮族乡依托优质水资源开发生态漂流项目 楚雄双柏县利用稻田养鱼传统打造农旅结合新模式 形成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1] - 新疆和田地区在沙漠中成功养殖海鲜 打破传统认知框架 展现科技与智慧改造自然的可能性[1] - 新疆吐鲁番利用坎儿井水养殖冷水鱼 保持传统水资源利用智慧的同时创造新经济价值[2] - 沙湾市马铃薯产业通过拓展销售渠道成功打入国际市场[2] 技术应用与创新 - 贵州桐梓县采用无人机吊运技术采收方竹笋 提高效率并解决山地运输难题 降低人力成本[2] - 科技创新推动乡村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重塑价值创造模式 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帮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链利润[2] 政策支持与市场对接 - 政府通过政策引导 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开拓为乡村产业发展创造有利环境[2] - 乡村产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 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机制[2] 经济与社会效益 - 多元化产业模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实现经济与生态双重效益[2] - 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推动中国乡村现代化转型[3] - 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产业兴 乡村美 农民富"的崭新画卷 每个地区基于自身条件探索特色发展之路[2][3]
新型农机、无人机、无人化……科技赋能好“丰”景
央视网· 2025-09-08 06:33AI Processing
央视网消息:9月7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15个节气——白露,也是秋季的第3个节气。白露时 节,昼夜温差加大,露水凝结成霜,是丰收的时节。如今科技赋能,让收成更有保障。 ...
让农业尽显科技范儿
经济日报· 2025-09-07 09:17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从2005年开始蛋鸡养殖 最初规模为500羽肉鸡 500羽蛋鸡和500羽本地鸡[2] - 2008年遭遇重大挫折 养鸡架倒塌导致半数蛋鸡死亡 损失价值六七十万元[2] - 经历禽流感风波后市场回暖 产品供不应求 远销湖南 广东和河南等地[3] - 从6人小作坊发展为137名员工 560余亩现代化产业园区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 - 目前存栏量达50万羽 年产鲜蛋1万余吨 年产值超亿元[7]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 引进国外先进养鸡设备并成功进行本土化改造 耗时4个月解决设备"水土不服"问题[4][5] - 2018年与江西农业大学共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实验站" 研发中药养殖专利技术[6] - 2021年引入智能化养殖系统 实现恒温恒湿环境控制和实时数据监测[6] - 人工管理效率大幅提升 单个工人管理鸡群数量从5000只增至12.5万只 人工成本降低80%[6] - 投资兴建有机肥厂 年处理5万余吨有机肥和沼液肥 形成"养殖—粪污处理—种植"闭环[5] - 有机肥厂每年减少化肥使用量约1500吨 滋养超过7万亩土地[5] 业务模式与产业拓展 - 创新帮扶机制 提供统一鸡苗采购 饲料配送 技术服务 鸡蛋销售和资金协调的全链条支持[7] - 建立12家合作社 带动53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近2万元[7] - 发展林下种养模式 在山水村拓荒200多亩山地 实现"不管盈亏都分红"的承诺[7] - 规划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 打造集智慧养殖 有机种植 科普教育和农创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9] - 拓展乡村旅游业务 在油茶林 桃林和竹林分区打造生态农场 带动青年返乡发展民宿产业[9] 产品质量与市场认可 - 鸡蛋品质获得市场高度认可 产品包括鲜鸡蛋和皮蛋等深加工产品[3] - 中药养殖专利技术既减少抗生素用量又提升鸡蛋品质[6] - 长沙4家批发市场持续下单 产品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3]
让农业尽显科技范儿 ——记江西省葛溪正太禽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韩纯
经济日报· 2025-09-07 06:11
公司发展历程 - 2005年公司以500羽肉鸡、500羽蛋鸡、500羽本地鸡起步养殖业务[2] - 2008年养殖架倒塌导致蛋鸡损失一半 价值六七十万元资产化为乌有[2] - 2018年与江西农业大学共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实验站[6] - 2021年引入智能化养殖系统实现人工成本降低80%[6] - 从6人小作坊发展为137名员工 560余亩现代化产业园区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 产能与规模 - 当前蛋鸡存栏量达50万羽[7] - 年产鲜蛋1万余吨[7] - 年产值超亿元[7] - 现代化鸡舍可容纳11万羽小鸡[1] - 有机肥厂年产出5万余吨优质有机肥和沼液肥[5] 技术创新 - 引进国外先进养鸡设备并通过4个月技术改造解决水土不服问题[4] - 研发中药养殖专利技术 采用紫珠草增强蛋鸡免疫力并减少抗生素用量[6] - 智能化养殖系统实现恒温恒湿环境控制 单个工人管理能力从5000只提升至12.5万只[6] - 形成养殖-粪污处理-种植闭环系统 每年减少化肥使用量约1500吨[5] 业务模式 - 构建统一鸡苗采购、饲料配送、技术服务、鸡蛋销售、资金协调的帮扶模式[7] - 产品包括鲜鸡蛋和皮蛋等深加工产品 销往湖南、广东和河南等地[3] - 在芦溪县建立12家合作社带动53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近2万元[7] - 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 涵盖智慧养殖、有机种植、科普教育和农创体验[9] 社会影响 - 通过合作社模式使农户守着家一年获得2万多元收入[7] - 养殖基地帮助农户实现年收入10多万元[7] - 有机肥厂为30余家种植企业提供肥料 滋养超过7万亩土地[5] - 发展林下种养项目使20多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7]
科技赋能浆果“蓝”——辽宁持续推动蓝莓产业高质量发展
行业规模与地位 - 辽宁省蓝莓种植面积达20.5万亩 产量11万吨 均居全国前列 产值突破80亿元[1] - 蓝莓产业形成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带动前端种植面积年均增长15%[8] 科研与技术突破 - 搭建"研究所+高校+企业"协同创新网络 攻克采后修剪技术及花色苷提取与稳态化技术[2] - 自主研发蓝莓新品种包括"辽蓝513""辽蓝515""侠女""虞美蓝""启明星" 打破国外长期垄断[2] - 大连大学团队保存品种资源400余个 建立全国最大种质资源圃 自主研发新品种300余个 授权70项占全国总量70%以上[3] - 花色苷稳态化技术使花青素保留率从不足50%提升至80%以上 生物利用度提高8至10倍[7] 种植技术与推广 - 建立"示范基地+技术手册+现场指导"推广体系 科技服务小分队深入基层解决技术难题[4] - 设施农业技术实现反季节增值 "美植袋"半基质栽培配合水肥一体化使亩产达750公斤[6] - 绿色防控技术采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综合防治手段 有效遏制病虫害扩散[6] - 预冷及新型保鲜技术延长蓝莓保鲜期至35天 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全国[6] 经济效益与模式创新 - 种植户案例显示单棵蓝莓利润过百元 六分地大棚总利润接近10万元 投资一年回本[5] - "龙头企业+科研所+农户"模式建成500栋智能大棚 鲜果年产量超400吨[7] - 稳态化技术使加工企业利润率提升15%至30% 产品附加值提升3至5倍[7][8] - 发展"蓝莓+旅游"休闲农业 开发果酱果酒等加工品 通过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7] 未来发展规划 - 强化种源自主培育适应性强的优质品种 扩大自主品种推广面积[8] - 推进"数字蓝莓园"建设 实现环境调控水肥管理采收加工全流程数字化[8] - 重点开发功能性食品美妆原料等高端产品 提升加工产值[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