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搜索文档
北京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20万辆
中国新闻网· 2025-10-15 20:48
北京更加注重"增绿"。去年,全市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达17%,比2020年提高6.6个百分点;供热结构由 天然气为主向天然气与可再生能源多能耦合方向发展,可再生能源耦合供热面积已达1.34亿平方米,占 全市供热面积比重达到11%;全市外调绿电规模提升至350.4亿千瓦时,绿电占全社会用电量近三成。 北京始终坚持"节能"。北京万元(人民币,下同)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碳排放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 平,其中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至0.163吨标准煤,能源利用效率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 北京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20万辆 中新社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 徐婧)"十四五"期间,北京持续推动"净煤、减气、少油",全市能源清洁化 转型基本完成。截至目前,北京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20万辆,达到"十三五"末期的近三倍。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来现余在1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期间,北京把优化调 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效碳效水平作为关键路径,按照"节能、减气、少油、净煤、增绿"的总体思路,推 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助力美丽北京建设。 编辑:熊思怡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中 ...
东北地区首个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主装置合拢贯通
中国新闻网· 2025-10-15 20:30
项目工程进展 - 项目一期主装置全流程于10月15日合拢贯通,合成装置低温甲醇洗换热器吊装到位 [1] 项目战略意义与定位 - 项目为国家能源战略重点工程,是国家级首批煤制天然气示范工程及东北地区首个且唯一的煤制天然气项目 [1][3] - 项目针对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禀赋,旨在降低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增强能源自主保供能力,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3] 项目产能与经济影响 - 项目一期设计年产煤制天然气13.3亿标准立方米,计划2026年10月投产 [3] - 项目全部投产后年产值预计超40亿元,与新能源深度融合后有望突破60亿元 [3] - 项目一期全部投产后预计直接增加就业岗位2000余个 [3] 市场供应与覆盖范围 - 项目产出的天然气将为辽宁沈阳、铁岭、抚顺、本溪和阜新5座城市的1596万人口提供稳定气源,显著增强东北天然气供应能力 [3] 技术与装备创新 - 项目采用碎煤加压气化、高效甲烷化催化剂等自主研发技术,装备国产化率超过98% [4] - 项目可将碳排放强度高、难以直接利用的劣质煤转化为清洁低碳的天然气 [4] - 公司已在煤制气方向集聚领先优势,项目有望通过央地创新合作率先打通煤制气与新能源耦合发展新赛道 [4]
2025年国际能源变革论坛将于10月23—25日在苏州举行
证券时报网· 2025-10-14 18:17
论坛基本信息 - 论坛名称为2025年国际能源变革论坛,由国家能源局、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1] - 举办时间为10月23日至10月25日,地点在江苏省苏州市 [1] - 论坛主题为“十年携手能源变革 创新领航绿色未来” [1] 论坛议题设置 - 主要议题包括新能源科技创新国际合作 [1] - 议题涵盖全球清洁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合作 [1] - 议题涉及构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共赢新模式 [1] - 议题还包括国际能源治理体系建设与变革 [1] 参会人员规格 - 论坛将邀请相关国家能源部长出席 [1] - 论坛将邀请驻华大使参加 [1] - 论坛将邀请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 [1]
中国绿电新版图:风光无限好,电自海上来
中国发展网· 2025-10-14 10:15
大型清洁能源基地战略布局 - 中国在“十四五”规划中布局了9座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和5个海上风电基地,旨在通过规模化、集约化方式开发风电、光伏、水电等清洁能源 [2][3] - 9大基地包括松辽、冀北、黄河几字弯、河西走廊、黄河上游、新疆、金沙江上游、雅砻江流域和金沙江下游清洁能源基地,5大海风基地位于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 [3] - 该布局基于资源禀赋,将风光资源富集的“三北”和西部地区的“绿电”通过大容量远距离输电通道送至东中部负荷中心,形成“全国一张网” [3][5] 重点项目与产能贡献 - 白鹤滩水电站作为世界第二大水电站,年发电量超过600亿千瓦时,可满足约7500万人生活用电需求,截至今年6月20日累计发电量已超1960亿千瓦时 [5][9] - 白鹤滩水电站每年可节省约1968万吨标准煤消耗,减少约52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并具有防洪、拦沙和改善航运等综合效益 [5][9] - 新疆哈密基地是“疆电外送”重要枢纽,新能源装机规模居全疆第一,可实现7毫秒内将电力送至重庆,10秒钟输送近2万千瓦时电至中原大地 [8][9] 产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带动 - 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带动地方产业转型,如甘肃武威市依托河西走廊基地,聚焦风电、光伏、储能三大装备制造产业,引进远景能源、特变电工、金风科技等龙头企业 [5][6] - 产业发展实现从“一片叶”到“整台风机”、从“一粒硅”到“整片光伏”、从“一颗电池”到“储能矩阵”的全链条覆盖 [6] - 基地建设创造就业,如新疆哈密当地牧民经培训后成为光伏电站运维人员,月收入可达5000多元,并促进草原生态恢复 [8] 技术创新与系统突破 - 工程建设攻克世界级难题,如白鹤滩水电站的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和300米级特高拱坝智能建造技术 [9] - 电力系统实现技术突破,通过先进储能和特高压技术,电网可灵活调配不同电源,保障稳定供应 [12] - 能源技术创新全球领先,新能源专利数占全球四成以上,光伏转换效率、海上风电单机容量不断刷新世界纪录 [13] 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 - “十四五”期间出台多项规划支持能源转型,包括《“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及《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 [11] - 电力市场化改革建立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允许绿电跨省交易和溯源认证,如新疆风电企业可直接与江苏制造业企业签订购电协议 [12] - 改革打通能源流动“毛细血管”,提高新能源消纳率,保障东部制造业企业的绿色用能需求和生产稳定性 [9][12] 未来展望与发展目标 - 中国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计划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6亿千瓦,为2020年的6倍以上 [14] - 未来将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崛起一批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储能”基地,“西电东送”“北电南供”通道将更密集 [14] - 海上风电将向深远海拓展并在“十五五”进入大规模开发阶段,同时通过“一带一路”等平台推动全球能源转型 [14]
广西千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群加速建设
广西日报· 2025-10-08 10:16
项目建设进展 - 钦州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交通洞正式贯通,长度超过1400米,横截面超过60平方米,地下厂房双通道总长接近2500米实现全线贯通 [1] - 钦州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上水库坝肩、下水库泄洪洞等30多项施工面同时推进,国庆中秋假期有850多名施工人员在岗 [1] - 南宁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工程接近完工,大坝长度接近500米、高度超过90米,下水库工程和输水系统工程已顺利完工 [1] - 桂林灌阳抽水蓄能电站主厂房岩壁吊车梁开挖完成,全长156米,双节期间900余名建设者推进30多项施工任务 [2] - 玉林、贵港等地抽蓄项目同步推进,进行地下厂房开挖和山体洞室掘进 [2] 行业规模与投资 - 广西共有核准在建抽水蓄能电站8座,总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总投资超600亿元 [2] 行业作用与意义 - 抽水蓄能电站作为调节性电源,对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有序供应具有重要作用 [2] - 行业对提升清洁能源利用水平、改善电力系统发配用各环节性能具有重要作用 [2] - 项目建设将为广西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坚强支撑 [2]
趋势研判!2025年中国新型电力系统行业政策、产业链、发展现状、重点企业及发展趋势: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助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图]
产业信息网· 2025-10-07 09:09
行业概述与定义 - 新型电力系统是以新能源为主体,涵盖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售电及用电等多环节的综合性能源体系,主要特点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和依赖数字技术实现智能化管理 [3] - 系统主要分为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和储能侧四个核心部分,发电侧以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导,与传统能源形成多源协同互补 [3] - 系统具有清洁高效、灵活智能的特点,可在保障电力安全的前提下满足经济社会电力发展需求 [1] 市场规模与投资 - 2024年中国新型电力系统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2600亿元,呈现逐年上涨态势 [9] - 2024年中国电网工程投资完成额为6083亿元,同比增长15.32% [5] - 2025年1-7月,中国电网工程投资完成额为3315亿元,同比增长12.49% [5] 政策导向 - 2025年国家能源局发布通知,明确围绕构网型技术、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等七个方向开展第一批试点工作 [1] - 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出台《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等一系列政策,为系统构建提供有力支撑 [5] -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践行双碳战略目标、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重大举措 [5] 电力生产与消费 - 中国发电量从2017年的66044.47亿千瓦时增长至2024年的100868.8亿千瓦时,年复合增长率为6.24% [8] - 全社会用电量从2017年的63077亿千瓦时增长至2024年的98521亿千瓦时,年复合增长率为6.58% [8] - 2025年1-7月,中国发电量为5470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5%,全社会用电量为586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 [8] 新能源发电增长 - 风力发电量从2017年的3057亿千瓦时增长至2024年的9916亿千瓦时,年复合增长率为18.31% [10] - 光伏发电量从2017年的1182亿千瓦时增长至2024年的8341亿千瓦时,年复合增长率为32.2% [10] - 2025年上半年,风力发电量为588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6%,光伏发电量为559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2.9% [11] 重点企业表现 - 国电南瑞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242.43亿元,同比增长19.54% [13] - 许继电气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64.47亿元,同比下降5.68% [15] - 行业企业格局包括国电南瑞、中国西电、平高电气、思源电气等传统电力企业及远景能源等新兴企业 [11] 技术挑战 - 充裕性挑战:风光发电的随机性要求系统预留火电、储能等灵活调节资源来保障源荷双侧的电力电量平衡 [15] - 安全性挑战:高比例新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器件的“双高”特性导致系统惯量下降,对大小扰动的抵御性下降 [16] - 经济性挑战:传统市场机制全局统筹能力不足,亟需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以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17] 未来发展趋势 - 智能化: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与电力技术,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实现源网荷储的精准预测和智能调度 [18] - 绿色化:推动风电、光伏成为电力供应主力军,配套发展大规模储能技术以解决间歇性问题 [19] - 协同化:打破各环节独立运行壁垒,实现“源-网-荷-储”深度融合与多维互动,通过市场机制激发调节积极性 [20] 发展路径 - 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分为加速转型期(当前至2030年)、总体形成期(2030年至2045年)和巩固完善期(2045年至2060年)三个阶段 [4] - 预计到2030年新能源将成为装机主体电源,电网形态将向大电网与分布式智能电网并存方向发展 [9]
“能源答卷”展现发展底气
经济日报· 2025-10-02 06:13
能源安全与保障能力 - 能源生产总量占全球比重超过五分之一,构建起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体系 [1] - 能源自给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有效保障14亿多人的能源安全 [1] - 建成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光伏转换效率和海上风电单机容量刷新世界纪录 [1] - 建立完备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和保供稳价机制,加快形成油气“全国一张网” [1] - 大电网资源配置和调节作用充分发挥,建成省间电力互济工程和支撑性调节性电源 [1] 绿色低碳转型进展 -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实现跃升式发展 [2] - 全社会用电量中绿电占比达到三分之一(每3千瓦时电有1千瓦时绿电) [2] -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煤炭消费占比每年减少1个百分点 [2] - 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能源供应结构持续优化 [2] 能源市场化改革 - 发电侧煤电、新能源全面进入市场,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完善 [2] - 基本建成多层次、多品类、多功能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 [2] - 中长期和辅助服务市场交易实现全覆盖,现货市场在全国范围内加快铺开 [2] - 改革红利加速释放,推动能源市场活力不断提升 [2]
新型储能迈向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经济日报· 2025-09-29 06:22
政策目标与愿景 - 2027年新型储能基本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技术创新和装备制造能力稳居全球前列,市场机制、标准体系基本成熟 [1] - 到2027年初步建成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多元储能体系,形成多元互补、高效运营的整体格局 [1] - 专项行动方案旨在为能源绿色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 行业发展现状与挑战 - 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达7376万千瓦 [2] - 新能源快速发展导致系统调峰和电力保供压力增大,新型储能作为灵活性调节资源作用凸显 [2] - 江苏最大用电负荷已超1.56亿千瓦,新能源并网超1亿千瓦,电网负荷陡升陡降特性带来巨大安全挑战 [2] 项目实践与成效 - 中国首个区域储能调峰体系于9月15日在江苏建成,整合了新型储能集中调用、抽水蓄能调配、电动汽车接网备用等多形态技术 [2] - 迎峰度夏期间该体系累计集中调用储能资源超1.4万次,总充放电量超25亿千瓦时,最大调峰电力超1000万千瓦,相当于新增10座百万千瓦火电机组 [2] - 该体系每年可促进新能源消纳电量超38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11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78万吨 [2] 未来发展规划 - 预计2025年至2027年3年内全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2027年底总装机达到1.8亿千瓦以上 [3] - 将丰富新型储能技术路线及应用场景,培育试点应用项目,打造典型应用场景 [3] - 推动新型储能作为联合报价主体一体化参与电能量市场交易,探索辅助服务品种,完善容量电价机制 [3]
榆林:煤化工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加速推进
陕西日报· 2025-09-28 10:03
产业发展战略 - 榆林市着力发展煤炭分质利用 煤制甲醇—烯烃及下游 煤制芳烃—乙二醇—聚酯 煤制油 煤基高端化工 氯碱化工6条产业链 [1] - 推动产业向榆神工业区 榆横工业区 靖边经开区等集聚并布局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的2个精细化工园中园 [1] - 围绕能源化工产业深度拓展产业链上下游 从基础化工原料生产延伸至高端化工产品制造再到化工新材料研发 实现全链条贯通与升级 [1] 科技创新与研发 - 投资超25亿元的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 榆横综合中试及示范基地全面投运 [1] - 能源陕西实验室等一批科教融合平台布局落地 合成气一步法制低碳烯烃等10项关键核心技术被突破 [1] - 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开辟基础研究—中试试验—产业示范全链条创新路径 引进60余个科研团队 形成可转化科技成果18项 [1] 区域能源地位与转型 - 陕西省去年生产煤炭7.8亿吨 原油2447万吨 天然气359亿立方米 能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 [2] - 榆林作为陕西煤炭产业核心承载地 正在统筹源头减碳 过程降碳 末端固碳以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 [2] - 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新型电力体系 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以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2]
2025国际能源电力工程创新与合作发展大会在京举办
搜狐财经· 2025-09-27 23:30
9月26日,2025国际能源电力工程创新与合作发展大会在京举办。会议旨在搭建跨领域、跨区域的全球对话平台,展现我国能源电力工程发展历程和重大成 就,分享能源电力工程前沿技术动态,探讨应对全球能源变革中的机遇与挑战,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区域经济转型作出贡献。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大会举办了中国电力规划设计75周年成果展示和"国际能源转型与绿色发展""能源规划设计与装备技术高质量发展"两场分论坛,与会嘉宾分别围绕全球能源 绿色低碳转型、规划设计与能源装备技术创新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记者:杨志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