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性

搜索文档
为什么美国现在只敢用贸易战、关税战这些经济方式与中国对抗?
搜狐财经· 2025-05-08 18:03
经济结构与相互依存关系 - 美国消费主义盛行 家庭最终消费支出全球占比长期维持在30%左右 远高于中国和日本 [2] - 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启去工业化进程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从1991年的17%降至2023年的10.2% [2] - 制造业空心化导致美国不得不依赖进口满足国内需求 [2] 政治与选民因素 - 美国政治环境呈现高度党派对立和极化现象 特朗普通过打"中国牌"吸引选民 [3] - 特朗普试图展示强硬对华姿态以巩固政治支持基础 争取铁锈带等地区选民 [3] - 该策略转移国内民众对其他问题的注意力 将矛盾焦点集中在中国 [3] 国际法与国际秩序 - 美国深知直接军事对抗会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 需遵循国际规则避免被孤立 [4] - 贸易争端和关税调整在国际规则框架内具有操作空间 可借助WTO等组织博弈 [4] - 美国更倾向选择贸易战等"温和"手段而非军事对抗 [4] 军事战略与潜在代价 - 美国军事力量全球占优 但直接对抗可能引发中国强硬回应导致冲突升级 [5] - 军事冲突可能造成双方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对全球经济产生连锁反应 [5] - 美国权衡利弊后更倾向运用经济手段而非军事对抗 [5]
Macro Global Markets巨汇三维经济罗盘理论
搜狐财经· 2025-05-07 18:19
三维经济罗盘理论 - 将全球经济拆解为政治齿轮、社会轴承与市场链条三大联动系统,通过监测三者的咬合状态预判趋势转折点 [1] 经济动力传导机制 - 建立包含78个核心指标的经济气压计模型,政治稳定性指数与货币政策传导系数的乘积能提前9-14个月预警汇率波动 [2] - 2024年新兴市场货币集体贬值前,模型捕捉到主要产油国地缘风险系数与美联储利率敏感度的异常共振 [2] 债券市场分析 - 「债务代谢率」指标监测政府负债与GDP增长率的动态适配性,将国债市场比作城市下水系统,短期流动性与长期偿付能力的失衡将导致系统性淤塞 [4] 社会情绪对资本市场影响 - 「情绪纠缠指数」通过抓取全球社交媒体、暗网论坛与卫星灯光数据构建群体意识概率云分布图,提前42天检测到2025年初美股科技板块闪崩的散户与机构做空势力波函数坍缩迹象 [4] - 「空间折叠模型」解释东京公寓价格异动,远程办公普及导致通勤时间价值重估,城市半径每扩展10公里房价梯度呈现分形结构的自相似性跃迁 [4] 黑天鹅事件应对 - 「动态脆弱性拓扑」将经济体视为不同材质构成的建筑结构,2024年台海危机期间准确推演出半导体产业链中断将迫使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路径发生相变 [6] - 「碳脉冲响应函数」将极端天气事件对供应链的破坏模拟为高频电磁脉冲,每单位碳排放量造成的经济损失呈现指数化震荡衰减特征 [6] 跨市场套利策略 - 「时空曲率套利」策略利用不同资产对信息消化的时间差,在波动率曲面制造可控褶皱,美联储政策声明引发美债波动时算法在12毫秒内完成港币离岸市场与新加坡外汇期货市场的曲率校准 [8] 后现代金融生态 - 全球资本市场演化轨迹加速偏离经典金融学预设轨道,货币时间价值受相对论效应影响,资产价格波动呈现量子纠缠特性 [8]
热点思考 | 美国经济:滞胀困境、金融脆弱性与美联储对策——关税“压力测试”系列之五
赵伟宏观探索· 2025-05-06 12:08
关税冲击的经济影响 - 美国对所有商品的平均关税税率已升至27%,其中对中国加征的关税税率高达146.2%,贡献了整体税率的20个百分点 [1][6] - 关税的经济效应表现为"滞胀",对通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量级对称,但通胀上行斜率更陡峭:进口中间品和终端品成本增加10%将分别推升CPI通胀0.3%和0.5% [2][7] - 美联储测算显示,对中国加征20%关税将使当季CPI上升0.55个百分点,GDP下降0.10%,并在第4季度达到峰值影响(CPI+0.72%,GDP-0.88%) [8] 美国经济衰退路径分析 - 1960年以来的8次衰退中,GDP收缩1.7%的主要拖累来自私人资本开支(贡献-1.6%),其中住宅投资是核心拖累项 [32][34] - 当前美国经济结构不符合典型衰退特征:2024年下半年私人资本开支拖累仅-0.4%,住宅投资持平,消费保持2.6%的正增长 [34][39] - 失业率上行是衰退的必要条件,但2024年7月失业率升至4.3%主要源于临时性失业,未触发实质性衰退 [44] 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 - 对等关税引发股债汇"三杀":美股最大回撤19%,美元指数跌10%,10年期美债利率上行47bps [50][52] - 美联储缩表已累计减持证券2.1万亿美元,货币市场流动性从过剩向充足过渡,回购危机重演概率较低 [56][61] - 金融市场成为美联储政策主要矛盾,6月前降息概率达58%,决策可能优先考虑金融压力而非通胀目标 [65][66] 经济与资产展望 - 美国经济或于2024年底至2025年初见底,主要矛盾将从"滞胀"转向"衰退" [20][74] - 美债利率短期高波动,美股年内呈"W"型,黄金长期看多但短期面临贸易缓和利空 [75] - 长期需关注美联储独立性削弱和财政可持续性对美元-美债信用的冲击 [49][62]
美国财长贝森特:美国股市具有“抗脆弱性”,从长远来看,投资美国永远没有坏时机。
快讯· 2025-05-05 23:05
美国财长贝森特:美国股市具有"抗脆弱性",从长远来看,投资美国永远没有坏时机。 ...
热点思考 | 美国经济:滞胀困境、金融脆弱性与美联储对策——关税“压力测试”系列之五
申万宏源宏观· 2025-05-05 19:29
关税冲击的动态路径 - 美国所有商品平均关税税率已升至27%(考虑豁免后24%),其中对中国加征关税税率达146.2%,贡献总税率的20个百分点 [1][6][79] - 关税经济效应表现为"滞胀",基于41国研究显示其对"滞"和"胀"影响对称,4季度达峰值,早期通胀斜率更陡 [8][80] - 若进口中间品和终端品成本增10%,当年CPI通胀将分别上升0.3%和0.5%,综合影响0.41%(中间品占比45%,终端品55%) [8][80] - 美联储测算显示对中国加征20%关税将使当季CPI上行0.55个百分点,第4季度达峰值0.72%,GDP当季下行0.10%,第4季度最大拖累0.88% [9] 美国经济衰退前景 - 1960年以来8次衰退中GDP平均收缩1.7%(季度年化),私人资本开支拖累1.6个百分点,住宅投资为主要拖累项 [33][36][81] - 当前美国经济结构不符合衰退前夜特征:2024年下半年私人资本拖累GDP仅0.4个百分点,私人消费保持2.6%正贡献 [36] - 失业率上行是衰退必要条件但需外生冲击,2024年7月失业率升至4.3%触发"萨姆规则"但未伴随外生冲击,属临时性假信号 [44][82] - 1981-2020年美国经济周期平均扩张期达103个月(占比92%),衰退频率显著下降 [26][27] 金融市场流动性压力 - 对等关税落地后美股最大回撤19%,美元指数回撤10%,10年期美债利率上行47bps,呈现股债汇"三杀" [50][83] - 美联储累计缩表2.2万亿美元,货币市场流动性从过剩向充足转换,结束缩表时点或在2-3季度但不意味立即扩表 [56][83] - 国债基差交易杠杆率正常为50倍(折扣率2%),4月初回购市场流动性充裕暂未引发系统性抛售 [53][56] - 市场预期美联储6月降息概率58%,短期金融压力或成政策主要矛盾而非通胀目标 [65][66][83] 经济与资产展望 - 关税影响或于3-4季度达峰后缓和,经济主要矛盾将从"滞胀"转向"衰退",底部或出现在2025年底至2026年初 [20][74] - 美债利率短期高波动呈"N"形,美股年内或呈"W"型,黄金长期看多但短期受贸易冲突缓和压制 [75] - 长期需关注美联储独立性及财政可持续性对美元-美债信用的影响,债务上限谈判或引发流动性压力 [49][62][74]
定量观市:量价呈现一定背离
长城证券· 2025-04-28 17:19
报告核心观点 报告通过高频资金数据跟踪、市场拥挤度及脆弱性指标、重要市场数据等方面对市场进行分析,展示上周沪深两市成交金额稍有回暖,各市场指标有不同表现,国内市场部分指数和行业有涨跌变化,港股恒生指数上涨且南向资金成交额占比上升,宏观方面跨境人民币可比利差和美元指数有相应变动[2][3][4] 高频资金数据跟踪 - 上周沪深两市成交金额稍有回暖,五个交易日每日交易金额均超一万亿元 [2][9] - 新成立偏股型基金份额(MA10)上周三从周二的31.99亿份下滑至22.99亿份 [2][9] - 上周股票型ETF成交额占比无明显波动,维持在5%-6%区间内 [2][9] - 涨停板占比(MA10)上周从周一的2.01%下降到周五1.57% [2][9] - 交易异动成交额占比(MA10)略有上升,五个交易日在2.2%-2.3%区间内 [2][9] - 上周北向资金买卖总额占比较为稳定,占全A交易额比重12%左右 [2][9] - 两融余额占A股流通市值比重维持在2.35%,两融交易额占A股成交额维持在8.5%附近 [2][9] 市场拥挤度及脆弱性指标 - 上周强势股占比上升,五个交易日均超30% [3][12] - 上周万得全A换手率呈下降趋势,最后一个交易日换手率(MA20)降至1.52%,分位数为近两年的73.6% [3][12] - 上周全A的14日RSI走高,周五RSI(14)为46.13 [3][12] - 当前全A、沪深300、红利低波100的股债收益比均在2倍标准差附近 [3][12] - 红利低波100指数换手率(MA20)分位数降至近两年的62.5% [3][12] - 成长 - 价值动量差Z - Score上周持续回落,4月24日一度跌为负值 [3][12] - 花旗中国经济意外指数持续走高至41.7 [3][12] 重要市场数据 国内市场 - 沪深300指数上涨0.38%,创业板指上涨1.74% [4][30] - 上周汽车和美容护理行业涨幅居前 [4][30] - 上周房地产、传媒行业净利润增速获得上调 [4][30] - 风格方面无因子取得明显超额 [4][30] 港股市场 - 恒生指数上涨2.74%,T10估值水平较M7相比仍具备一定优势 [4][30] - 南向资金成交额占比升至68.05% [4][30] 宏观数据 - 1年期跨境人民币可比利差回落至 - 0.00028 [4][31] - 美元指数回升至99.5836 [4][31]
最佳“全球配置”搭子!低相关性+高弹性的新兴四国
搜狐财经· 2025-04-25 11:13
全球配置策略 - 三大指数集体高开但全球配置思路仍必要 因中美贸易谈判传闻被商务部否认[1] - 新交所新兴亚洲精选50指数与A股、美股相关性低 恒生指数相关系数0.19 纳斯达克100相关系数0.23 沪深300相关系数-0.02[2] - 该指数聚焦印度(53%)、印尼(19%)、马来西亚(15%)、泰国(13%)等新兴亚洲市场 走势独立于主流市场[2] 新兴亚洲ETF表现 - 新兴亚洲ETF(520580)跟踪该指数 早盘上涨0.41% 成交额超2200万元[2] - 新兴四国近五日涨幅显著 印度孟买SENSEX涨3.58% 富士印尼指数涨4% 马来西亚涨约2%[2] - 成分股构成"攻守铁三角":金融+科技+能源占比25.8% 含稳定分红银行股[3] 地缘政治与资金流向 - 印度通过削减230亿美元对美关税吸引外资 结束15周流出趋势 单周净流入32.3亿美元[3] - 印尼央行干预汇率推动卢比回升8% 规避中美产业链直接冲击[3] - 2015-2025年全球配置组合年化波动率显著低于单一市场投资[3] 交易机制优势 - 新兴亚洲ETF(520580)为沪新互挂ETF 具备T+0机制与高换手率 适合折溢价套利[4] - 纳入两融标的后可通过融资放大收益或融券对冲风险 无需换汇布局四国龙头[4]
关税新政下供应链四大核心演变
科尔尼管理咨询· 2025-04-18 17:55
美国新一轮单边关税政策 - 2025年4月2日美国政府宣布覆盖所有贸易伙伴的"互惠"关税政策 特点包括覆盖范围广(连贸易顺差国也被加征10%关税)和针对主要逆差国实施差异化更高税率 [2] - 2024年美国进出口逆差达1.2万亿美元 此次政策直接针对此问题 [2] - 对中国等主要逆差国加征更高关税 2024年中美贸易逆差达3600亿美元(双边贸易额6800亿美元) [5] 中美关税博弈现状 - 自2018年启动的关税政策持续升级 受301调查商品关税较2018年提高79% 较2025年提高54% [7] - 主要受影响行业:中国出口的机电产品、纺织鞋服、金属制品 美国出口的机械电子、农产品、能源 [5] 供应链格局四大演变趋势 反脆弱性供应链建设 - 企业供应链战略从"韧性"转向"反脆弱性" 强调在不确定性中成长获益 [11] - 人工智能技术可识别地缘政治等干扰因素 实现快速总拥有成本计算和应对规划 [12] 资本开支优化 - 高关税环境下中美企业普遍控制资本投资规模 因关税推高进口价格削弱社会总需求 [13] - 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导致两次产业外迁高峰(2015-2016年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2021-2023年向东南亚墨西哥转移) [13] - 企业需建立资本支出管理体系 工具包括自制外购决策、设备租赁策略等 [16] 中国供应链地位变化 - 中国对美国出口占比超16% 短期盈利将受关税直接影响 [17] - 规模效率优势使中国仍保持制造业中心地位 但部分高附加值产业(芯片、生物医药)可能回流美国 [19] - 组装工厂模式可能兴起 即在美完成最终组装以规避部分关税 [19] 产品设计优化与本地化替代 - 加速推进零部件本土化替代 如中国阀门企业用国产感应器替代美国进口件 [20] - 基于价值的设计方法可从7个维度优化:供应链、物料、功能、规格、架构、实现方式、制造影响 [20] - 通过原产地规则调整实现整体成本最优 可能牺牲部件成本换取关税优惠 [20] 供应链优化路径框架 - 供应链分析:调整产地采购比例 实现产品+物流+关税总成本最优 [21] - BOM成本分析:聚焦关键成本项目 缩小与目标成本差距 [21] - 功能/规格分析:移除非关键功能 放宽非核心规格标准 [21] - 结构/制造分析:采用模块化设计 优化自动化方案降低组装成本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