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脱钩断链
icon
搜索文档
确保中美经贸关系大船行稳致远
经济日报· 2025-06-10 05:52
中美关系发展 - 中美元首通话有助于增进共识、减少误解、加强合作,对校正中美关系航向至关重要 [1] - 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此次战略沟通,视其为加强对话的积极信号,期待双方落实共识推动关系重回正轨 [1] - 中美经贸牵头人在日内瓦举行会谈,迈出通过对话协商解决经贸问题的重要一步,成果受两国各界和国际社会欢迎 [1] 经贸合作与分歧 - 中方严肃执行日内瓦会谈协议,但美方后续出台针对中国的歧视性政策,包括AI芯片出口管制和停止对华芯片设计软件销售 [2] - 中美经贸关系本质是互利共赢,人为割裂联系和强推"脱钩断链"将损害各方利益,美方亦难独善其身 [2] - 美国加征关税曾导致其国内港口货运量骤减,而日内瓦共识达成后订单激增,中美航运市场再现"一船难求"景象 [2] 未来合作方向 - 中美将用好经贸磋商机制,秉持平等态度,尊重各自关切,争取双赢结果,增进各领域交流 [3] - 中美重启新一轮经贸磋商,举行首次会议,表明双方希望通过持续对话找到化解障碍的有效途径 [3] - 中美关系稳定发展关乎两国人民和人类前途命运,需立足共同利益,担当大国责任推动关系健康发展 [3]
特朗普通告全球,必须交出“投降书”!越南突然被点名,中方态度明确
搜狐财经· 2025-06-06 20:47
美国钢铝关税政策升级 - 美国政府将钢铝关税从25%翻倍至50% [1] - 要求贸易伙伴在7月4日前提交谈判方案 否则7月9日恢复高额关税 [1] - 美国当前实际关税水平达1938年以来最高 若完全实施将创19世纪90年代以来峰值 [1] 对美国本土经济影响 - 经合组织下调美国2025年经济增速预测从2 2%至1 6% 2026年降至1 5% [3] - 5月制造业PMI降至48 5% 连续第三个月低于荣枯线 [3] - 企业信心指数出现1976年以来最大单季跌幅 从60点骤降至34点 [3] - 俄亥俄州电吉他踏板厂商业务量同比下滑超30% [3] 对越南制造业的冲击 - 美国要求越南工厂减少使用中国原材料作为豁免46%关税前提条件 [3] - 越南纺织服装业60%面料 电子组装业70%零部件来自中国 [3] - 切断中国供应链将导致越南生产成本飙升30%-50% [3] - 越南对美出口占GDP 30% [3] 全球产业链深层矛盾 - 越南对美出口从2018年383亿美元跃升至1235亿美元 [4] - 越南每向美国多出口1美元商品 需从中国进口0 6美元中间产品 [4] - 美国将供应链转移污名化为"非法转运" 实质推动"去中国化" [4] 全球性连锁反应 - 美国超市金属包装食品价格上涨8%-12% 农机设备采购成本增加15% [6] - 欧盟表示将对美实施"对等措施" 日本车企考虑将生产线转移至东南亚 [6] - 全球投资增速下降1 2个百分点 贸易量萎缩2 3% [6] 国际社会应对措施 - 越南纺织协会表示无法在6个月内找到中国面料替代来源 [7] - 东盟通过RCEP加强供应链联动 [7] - 金砖国家扩容谈判加速 上合组织增设经济合作机制 [7] 中国供应链韧性 - 2025年1-5月中国对东盟投资同比增长22% [9] - 中越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1800亿元 [9] - 中国对东盟投资同比增长22% [9]
李强在东盟—中国—海合会三方经济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全文)
证监会发布· 2025-05-28 12:28
东盟-中国-海合会三方经济合作前景 - 三方合作将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区域市场之一 释放倍增效应 实现更丰厚的利益共享 [2] - 三方国家总人口和经济总量占全球25% 但贸易总额仅占5% 合作潜力巨大 [3] - 要素流动和产业协同将降低能源资源成本 提升物流效率 优化金融服务 增强科技支撑 [3]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与动能 - 2025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 工业增加值1-4月增长6.4% 外贸出口增长7.5% [5]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8% 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1.3% [5] - 新能源车产销突破400万辆 智能工厂覆盖80%制造业行业大类 [5] 中国宏观政策与战略方向 -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财政支出规模创新高 金融调控力度加大 [5] - 加快扩大内需战略 政策资源向消费领域倾斜 释放巨大需求潜力 [6] - 推动产业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转型 创造新需求 [6] 创新与产业合作机遇 - 三方创新生态互补 将促进人才交流 优势融合 孕育新产业新业态 [3] - 扩大高技术领域合作 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4] - 中国开放国内大循环市场 为各国优质产品提供巨大空间 [6]
中国驻韩大使:中韩应携手开拓新兴合作领域,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快讯· 2025-05-23 11:07
中韩经贸合作现状 - 2024年中韩双边贸易额达3280.8亿美元,同比增长5.6% [1] - 中国连续21年位居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韩国重回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国 [1] - 两国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格局 [1] - 中韩产业竞争面有所上升,但合作的战略性和互惠性未改变 [1] 中国市场发展机遇 - 中国市场已从"挣快钱、捞热钱"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2] - 中国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为外企带来更广阔合作空间 [2] - 韩国企业需要在中国市场扎根才能实现全球战略 [2] - 失去中国市场将影响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2] 新兴合作领域 - 人工智能、绿色发展、高端制造、生物医药、低空经济、数字经济是潜在合作方向 [2] - 双方应立足各自比较优势挖掘新的增长点 [2] - 加强联合研发可实现更高水平互利共赢 [2] 产业链供应链合作 - 中韩在产供链稳定方面互有依赖和需求 [2] - 需要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2] - 应抵制"脱钩断链"和经济问题泛政治化 [2] - 妥善处理对美关税谈判问题 [2] 中韩自贸协定进展 - 中韩自贸协定签署已十年,正推进以投资和服务为主的第二阶段谈判 [3] - 新谈判进展将助力两国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 [3] - 韩国企业家应以更长远、全球化眼光看待中韩合作 [3]
交流合作,实现科技向善(钟声)
人民网· 2025-05-21 06:02
中美科技合作 - 中国国家航天局批准美国布朗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等6国7家机构的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成为中美科技合作的生动例证[1] -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美合作是全球科学进步的基石",两国是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最重要力量[1] - 《中美科技合作协定》续签引发全球积极反响,过去40多年在叶酸革命、环境监测、流感追踪、疫苗开发等领域实现广泛互利共赢[1] - 英国《自然》杂志指出中美科研合作具有应对全球挑战的巨大潜力[1] 美国对华科技打压 - 近年来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实施封锁制裁,采取限制技术、阻断交流、供应链管控等组合手段[2] - 斯坦福大学物理学家指出终止与中国在量子材料合作将让美国"自废武功"[2] - 美国智库研究显示对华AI限制措施难以阻止中国长期进步,反而刺激本土生态系统发展[2] - 欧亚集团分析认为"脱钩"不会削弱中国科技行业,仅以伤害美国公司为代价减缓中国速度[2] 中国科技发展现状 - "祖冲之三号"打破超导量子计算优越性世界纪录,DeepSeek产品火爆全球科技圈[2] - 中国科技创新展现出巨大能量,发展路径持续拓宽[2] 全球科技合作趋势 -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美美与共"的合作智慧,全球性挑战更依赖国际协作[3] - 中美科技优势互补,加强合作可实现"1+1>2"效果,贡献全球问题解决方案[3] - 中国通过嫦娥工程等开放举措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展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担当[3]
中国驻英国大使谈中英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合作
快讯· 2025-05-15 07:16
中英科技合作 - 中英开展交流合作需纠正对华错误认知并排除政治干扰 部分英国人士持意识形态偏见并泛化国家安全概念 阻碍科技交流 [1] - 中英科技实力雄厚且互补 可通过合作实现互惠 例如两国学者合著论文及中国向英国科学家共享嫦娥五号月壤样本 [1] - 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领域亟需国际合作 但当前单边主义及贸易战加剧 国际科技合作面临脱钩断链等干扰 [1] 双边合作机制 - 双方应落实领导人共识 推进战略对话 经济财金对话 能源对话 卫生对话及两军高层对话成果 [2] - 需启动更多领域对话合作 为人工智能及其他科技领域交流创造有利政策环境 [2]
最后一批货轮将抵达,美国人提前进入悲观状态,打法或有大调整?
搜狐财经· 2025-05-13 13:35
关税政策影响 - 美国消费市场正快速反噬关税政策,消费者将承担关税成本但可能面临货品短缺[1] - 最后一批未被征收高额关税的货轮正进入美国港口,预计下周进口量将大幅减少[3] - 美国零售联合会预计2025年下半年进口量同比下降20%,摩根大通预计自华进口下降至75-80%[3] 供应链与替代问题 - 纺织品与日用品短期内可在东盟、印度找到替代供应商,但电子产品与稀土资源缺乏足额替代来源[7] - 供应链短缺对美国各州产生普遍影响,可能导致物价上涨和货品短缺[9][10] - 美国可能允许部分国家产品以优惠关税进入市场以缓解供应链压力[10] 经济与市场反应 - 贸易体量减少可能导致就业市场萎靡,美国经济面临衰退风险[7] - 美联储可能6月降息,但若贸易僵局未破,资本将空转至金融服务业而非解决民生问题[7] - 美债市场面临崩盘风险,6月大批美债到期叠加党争因素可能加剧市场动荡[4] 地缘政治与策略调整 - 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关税战削弱中国,但高估了美国自身底子和供应链韧性[9] - 白宫内部释放风声称已有国家(如印度)对美妥协,可能调整供应链策略[9][10] - 其他国家可能扩大与中国的经贸合作以对抗美国经济霸凌[4][12] 时间压力与市场博弈 - 美国零售商库存仅剩6-8周,特朗普需在2-4周内做出决策以缓解恐慌[7] - 市场策略可能通过减少商品供应迫使美国意识到关税战后果[12] - 摇摆州的压力可能迫使美国调整关税政策以维护中期选举利益[10]
打不下去了? 美国财长提“弃台”换免债,中方直接亮出十个大字
搜狐财经· 2025-05-13 08:08
中美贸易战 - 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税率飙升至145%,意图实现"贸易再平衡"但效果适得其反 [1] - 美国国债规模超36万亿美元,年利息支出达1.1万亿美元,财政赤字年增1.8-2.7万亿美元 [1] - 加征关税导致美国股债汇三杀,农业/高科技/汽车产业链受损,盟友拒绝配合 [3] - 美国财长承认高关税政策失败,特朗普考虑"大幅降低"对华关税但不会清零 [3] 中方应对措施 - 中国采取"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策略,对美军民两用物资实施出口管制 [3] - 中国转向巴西采购大豆,与阿联酋签署天然气协议,扩大与澳/巴/阿的牛肉贸易 [6] - 中国取消波音飞机订单,展示供应链多元化能力 [6] 台海局势影响 - 美国试图以"弃台"为筹码要求中国减免债务,财长提议用台湾问题交换美债豁免 [4] - 台湾当局追加对美军购并转移台积电资产,但美国已丧失武力干预台海的能力 [6] - 中国山东舰航母编队前出菲律宾海域,055驱逐舰部署形成反制 [9] 地缘政治博弈 - 美菲联合军演遭中国航母近距离反制,美国尼米兹号航母因老旧陷入战术劣势 [9] - 中国外交部直接驳斥特朗普关于"中美每日接触"的不实言论 [9]
撤离中国?美企搬石砸脚
搜狐财经· 2025-05-10 15:06
美企在华经营现状 - 目前超过7万家美企在华投资兴业 累计投资超过1.2万亿美元 年销售额超过6000亿美元 平均利润率接近9% [1] - 美企在华经营模式已从"设厂—出口"演变为"深嵌—融合—共生" 特斯拉通过本地化节省数十亿美元供应链成本 苹果依赖中国制造支撑全球利润核心 [3] - 美企在华投资基于市场逻辑而非政治因素 全面撤离将导致中国市场6000亿美元销售额蒸发和400万人失业 [8] 中国市场不可替代性 -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 拥有14亿人口和庞大中产阶级群体 放弃中国市场等同于退出全球竞争 [3] - 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产业链完整性和弹性无可比拟 [3] - 中国营商环境与制度稳定性在亚太区域保持高水准 是长期资本最重视的因素 [3] 供应链转移现实困境 - 越南 马来西亚 印度等国家无法建立完整电子零部件配套体系 更无法承接上亿级别出货量 [5] - 苹果供应链("果链")脱离中国将面临瘫痪风险 库克虽表态"去风险"但仍在中国加仓投资 [3] - 2024年美国对华出口额暴跌 供应链不确定性导致美企库存成本激增 [6] 中美经贸关系本质 - 中美经济"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是全球化自然分工结果 非政治安排 [8] - 美国商会警告脱钩将导致双输 且美方损失更大 [6] - 政治粗暴切割将造成资本外逃 制造业衰退 股市震荡等系统性风险 [8] 中国应对策略 - 采取系统性反制措施 包括关键原材料出口管制 加征反制性关税 推进与其他经济体自贸协定 [5] - 中国具备强大内需市场 产业链韧性和政策工具箱应对挑战 [8] - 反制措施旨在构建谈判基础而非情绪宣泄 是结构性回击 [5]
朱立伦突然预言,两周内必收到美国通知,台湾将被拉入黑名单?
搜狐财经· 2025-05-10 02:38
新台币汇率波动与经贸局势 - 新台币对美元汇率在短短2个交易日内狂升1.872元,升幅达6.21%,创有统计以来最大升幅 [3] - 市场普遍认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是汇率风暴导火索,台湾地区被征收32%对等关税,目前处于90天豁免期 [3] - 台湾地区是出口型经济体,对外净投资规模占GDP的165%,对汇率极其敏感 [3] 美国关税政策对台湾产业影响 - 台湾半导体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22%,其中73%订单流向美国,若32%关税落地,台积电每片晶圆利润将被压缩40% [5] - 台塑集团曾因美国加征25%钢铁铝关税导致单月损失超50亿新台币 [5] - 台湾恐有十万余名劳工受美国关税政策冲击,58.8%劳工担忧企业实施无薪假 [5] 台湾当局应对措施与争议 - 台当局提出880亿新台币"出口供应链支持方案",但中小企业认为补助不足且难以落实 [5] - 赖清德当局被批评用新台币升值交换美方调降关税,其经贸策略被指"卖台" [3][8] - 台湾学者分析美国关税旨在削弱台湾半导体竞争力,并迫使台积电将产业链迁至美国 [5] 台商与产业界反应 - 台商代表指出台湾作为出口导向型经济体,若外贸受阻将陷入重大困境 [6] - 岛内舆论质疑当局纾困政策无法解决关税引发的产业危机和失业问题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