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CCUS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以低碳岛建设引领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
中国环境报· 2025-07-16 17:43
海南低碳岛建设方案核心目标 - 海南省政府提出七大方面重点任务共22项具体措施,目标2030年前实现全省碳达峰,2045年前完成低碳岛建设,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1] - 方案旨在将海南打造为中国低碳发展先进理念、技术和实践成果的展示窗口 [1] - 海南作为中国第二大岛屿(面积超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1000万),其碳中和路径比小岛屿更复杂,难度更大 [1] 低碳岛建设时间节点与路径 - 目标分三个阶段:2030年(碳达峰)、2045年(完成建设)、2060年(碳中和) [2] - 建设路径采用"先打底—推节能—产绿能—储绿能—自循环—碳吸收—智慧管"的总体思路 [2] - 构建六大体系:产业降碳、城乡减碳、交通脱碳、生态固碳、智慧管碳、长效治碳 [2] 能源领域具体措施 - 推动燃煤机组适时退出并转为应急备用 [2] - 2045年零碳能源供给系统全面建成 [2] - 除工业和跨省交通外,终端部门实现100%电气化 [2] 工业领域创新技术 - 加快二氧化碳驱油、海底封存等CCUS技术创新 [2] 建筑领域规划 - 打造清凉城市 [2] - 推广零碳建筑 [2] 交通领域转型目标 - 2030年私人用车新增和更换新能源汽车占比达100% [2] - 2045年实现各类汽车全面新能源化 [2] 碳管理体系构建 - 建立三大基础数据库:涉碳空间、碳排放因子、碳足迹因子 [2] - 通过完善碳标准推动低碳岛建设规范化 [2] 战略定位与示范意义 - 方案为中大型岛屿迈向碳中和提供路径参考 [1] - 海南自贸港建设将以绿色为底色,争创"双碳"优等生 [3] - 目标成为省域绿色低碳转型新标杆,为大中型岛屿转型作出示范 [3]
评估中心耿海清:我国CCUS技术面临哪些挑战?如何保障CCUS技术良性发展?
中国环境报· 2025-07-10 08:16
我国CCUS技术现状 - 碳捕集技术分为燃烧前、燃烧中(富氧燃烧)和燃烧后捕集3类,燃烧前捕集技术投资成本高、系统复杂,尚无工业示范项目 [2] - 燃烧中捕集采用氧气替代空气,产生高浓度二氧化碳烟气,目前处于试验阶段 [2] - 燃烧后捕集直接从燃煤烟气中分离二氧化碳,是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化学吸收法是当前主流技术 [2] - 碳封存技术包括深部咸水层封存、枯竭油气藏封存和深海封存,深部咸水层封存潜力最大,工业示范项目封存能力多为10万吨/年 [2] - 枯竭油气藏封存与强化驱油技术结合,已进入商业化阶段,部分项目封存能力达100万吨/年 [2] - 我国首个海洋封存示范工程于2023年6月在广东珠江口盆地投运 [2] 二氧化碳利用途径 - 地质利用中二氧化碳强化驱油和地浸采铀技术最成熟,已建成多个示范项目并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 [3] - 化工利用中二氧化碳制尿素和碳酸氢铵技术较成熟,其他如制甲醇仍处于基础研究或工业示范阶段 [3] - 生物利用包括微藻养殖和大棚气肥种植,微藻养殖已商业化,大棚气肥种植仍处于研究示范阶段 [3] - 物理利用技术成熟但潜力较小,如制作灭火材料、食品保鲜剂等 [3] CCUS技术挑战 - 技术应用成本偏高,燃烧前捕集成本70-230元/吨,富氧燃烧捕集380元/吨左右,燃烧后捕集300-400元/吨 [4] - 二氧化碳利用途径中除强化驱油外,其他利用量非常有限,难以形成成熟商业模式 [4] - 碳捕集环节存在化学吸收剂气体逸出和生成气溶胶等污染风险,残留废弃物处置不当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4] - 政策支持和标准约束不足,现有政策多为科技规划类和技术引导类,缺乏强制性和激励性政策 [5] - 标准建设不完善,尚未出台能效标准、关键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5] 保障CCUS技术发展对策 - 早期阶段需对CCUS不同技术路线进行综合评估,重点关注资源环境影响 [6][7] - 制定能耗标准,明确不同技术的能耗限值和项目全生命周期净减排限值 [8] - 明确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包括吸收剂处置、运输管道布局、封存场地选址等 [8] - 制定环评技术规范和二氧化碳监测技术标准 [8] - 建立管理机制,逐步扩大碳排放总量控制覆盖面,实施碳税和补贴政策 [9] - 健全绿色金融机制,优先授信和提供优惠贷款,加大关键技术研发投入 [9]
渤海油田“新探”:能源供应“压舱石”是如何炼成的?
经济观察网· 2025-06-20 10:09
渤海湾油气开发突破 - 渤海湾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发现中国东部首个探明储量超千亿立方米、技术可采储量超亿吨油当量的整装凝析气田渤中19-6 [2] - 该气田日产油气当量超万吨,成为渤海油田冲刺年产4000万吨目标的核心枢纽之一 [3] - 开发面临高温高压挑战(井底温度超180°C、压力53兆帕),需突破钻井技术、管材耐受性等极限 [5] 海上油气开采技术体系 - 渤中19-6中心处理平台集成钻井、生产处理、生活支持等功能,构成完整海上生产体系 [3] - 生产处理系统采用多级分离技术,将凝析气田的"湿气"分离为合格原油和天然气 [6] - 平台采用28天轮换制,配备完善HSE管理体系,年安全演习超2.5万次保障高危作业环境 [7] 成本控制核心竞争力 - 桶油当量成本降至28.52美元(2024年),较2013年45美元下降37%,为国内"三桶油"最低 [9][10] - 降本三大支柱:全生命周期成本决策体系、钻井周期从30天压缩至6天的技术优化、超级集群模式实现规模效应 [11][12][13] - 南海深水大型整装油气田因储量规模摊薄成本,单位成本低于公司平均水平 [14] 国家能源战略布局 - 渤海油田产量占全国1/6,增量曾贡献全国原油增量的80%,2025年目标4000万吨油气当量 [16] - 2025年资本支出1250-1350亿元中80%投入上游勘探开发,重点保障京津冀能源供应 [17] - 垦利10-2等新油田投产支撑"能源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战略,增强供应自主性 [15][16] 绿色低碳转型路径 - 全球最大岸电工程年减碳175万吨,替代海上燃油发电机 [18] - 推进海上光伏(蓬勃号FPSO)、风电(海油观澜号)与油气田融合发展 [19] - 布局CCUS技术示范,探索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但大规模商业化仍存成本挑战 [19][20]
同兴科技(003027) - 003027同兴科技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619
2025-06-19 22:40
钠电业务 - 钠电正极材料中试线设计产能200吨,烧成率提升后接近300吨 [2] - 应用场景主要为储能、两轮车等小动力电池、启停电源、UPS电源,预测UPS电源可能最先应用,其次是启停电 源,已和部分UPS电源厂家合作开发产品 [2][3] - 主要做钠电正极材料研发和生产,与电芯厂家紧密合作改进产品性能和开发新产品 [3] - 行业内聚阴离子路线已得到市场主流认可,公司自2023年采用该技术路线,是国内最早采用的少数公司之一 [4] CCUS业务 - 预计到2030年我国CCUS减排需求达0.2亿 - 4.08亿吨,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2050年产值规模达3300亿元,2025 - 2050年复合年增长率约11.9%;预计到2030年全球碳捕集能力达4.3亿吨/年,2050年突破80亿吨/年,CCUS技术将覆盖全球50%以上高耗能行业 [5] - 与惠生工程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军海外“双碳”市场,公司负责工艺包、吸收剂及主体设备供货,惠生工程负责项目整体EPC工程 [6] - 海外CCUS项目中标价格显著高于国内市场 [7][8] - 海外CCUS业务采用分阶段结算模式,应收账款规模可控 [8] - 以10万吨规模项目为参考,CCUS吸收剂更换(补充)周期约8 - 10个月,单次更换(补充)量约80吨 [8] - 国内从事CCUS吸收剂研发企业约10余家,公司在CCUS吸收剂领域具备显著技术优势,吸收剂寿命指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同兴TX系列吸收剂抗氧化能力强,运行寿命较MEA延长20倍 - 300倍,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 [8] 公司战略 - 对并购持开放态度,聚焦CCUS与钠电业务,保留跨界并购弹性,正推进标的筛选与对接,将审慎推进相关工作 [8]
IEA:今年全球清洁氢能投资将增7成
中国化工报· 2025-06-17 14:08
《报告》称,尽管投资激增,氢能产业仍面临政策协调、基础设施不足、技术成本等瓶颈。IEA强调, 碳价需达每吨140美元以上,才能让CCUS蓝氢与传统制氢成本持平。 据了解,全球氢能投资热的背后,是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作用。政策方面,各国支持力度空前。如欧 盟通过创新基金、IPCEI项目等提供财政补贴;德国、丹麦等国联合规划的北海氢能网络,已吸引数十 亿欧元投资;多国推出税收抵免、长期采购协议,显著降低项目风险。市场方面,需求持续扩张,特别 是钢铁、化工、重型运输等难减排行业对低碳氢能的需求激增。据IEA预测,若当前已获最终投资决定 (FID)的氢能项目全部落地,到2035年全球氢能产能将飙升至约750万吨,较当前水平增长近15倍, 可支撑数百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或数百座炼钢厂的能源需求。 从区域布局看,全球氢能产业将呈"多极化"特征。其中,西北欧将成全球创新中心。该地区在氢能技 术、政策协同和跨境合作方面领先。例如,德国与丹麦联合建设的氢气管线,以及欧盟推动的"氢能银 行"计划,均为区域合作的标杆。此外,亚洲市场潜力凸显。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能源投资国,在清洁能 源领域投入资金占全球总投入的1/3,光伏、电池制造技术 ...
中国石油(601857):油气新能源深度耦合,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
中银国际· 2025-06-13 16:59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2][5][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国大型油田通过“稳油、增气、强新、降碳”等综合举措,促进传统油气与新能源产业深度融合,技术进步或推动传统油气资产价值重估,看好中国石油油气及新能源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概况 - 市场价格为人民币 8.88,发行股数 183,020.98 百万,流通股 183,020.98 百万,总市值 1,625,226.28 人民币百万,3 个月日均交易额 1,000.29 人民币百万,主要股东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持股 82.46% [2][3] 业绩预测 - 预计 2025 - 2027 年主营收入分别为 2,951,033、2,954,379、2,960,867 人民币百万,增长率分别为 0.4%、0.1%、0.2%;EBITDA 分别为 328,758、348,297、378,009 人民币百万;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67,958、169,226、179,882 人民币百万,增长率分别为 2.0%、0.8%、6.3%;对应市盈率为 9.7 倍、9.6 倍、9.0 倍 [7][9] 业务发展 - 清洁替代有序推进,通过技术创新减少天然气自用消耗,实现增油省气,如新疆油田风城油田重 37 稠油高温光热利用先导试验项目年可供应高品质过热蒸汽 5.23 万吨,替代天然气 392 万立方米,减少碳排放 0.85 万吨 [10] - CCUS 技术应用多元化,新疆油田 264 万千瓦新能源 + 煤电 + CCUS 一体化项目一期有望于 2026 年全部建成,2030 年注碳量将达到 1000 万吨 [10] - 油气新能源融合深化,2024 年风光发电量 47.2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16.2%,多个新能源项目开工建设,2025 年油气和新能源分部资本性支出预计为 2,100.00 亿元 [10] 财务指标 - 2023 - 2027 年营业总收入分别为 3,012,812、2,937,981、2,951,033、2,954,379、2,960,867 人民币百万;净利润分别为 180,561、183,747、184,367、185,758、197,455 人民币百万等多项财务指标有相应数据及变化 [11][12]
周六扬州见!最新日程+2大CCUS项目参观!第四届中国国际气体分离产业大会邀您共襄盛举!
DT新材料· 2025-05-08 23:36
会议概况 - 第四届气体分离产业大会将于2025年5月10日至13日在扬州望潮楼文化主题酒店举办[2] - 会议包含青年科学家论坛、主论坛及化学吸收/膜分离/吸附分离三大平行专题[11][13][15] 组织机构 - 主办单位为DT新材料 承办单位为宁波德泰中研信息科技和华碳科技(扬州)[10] - 支持单位涵盖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等26家顶尖高校及能源化工企业[10] - 会议冠名商为北京精微高博仪器 晚宴赞助商为北京美斯顿科技开发[10] 学术议程亮点 青年科学家论坛(5月10日) - 聚焦气体分离材料创新 包括甲酸铝(ALF)应用、碳分子筛膜等13项前沿报告[12] - 参与机构含新加坡国立大学、中科院等 报告人90%为副教授及以上职称[12] 主论坛(5月11日) - 开场报告关注CCUS技术趋势与双碳目标下多孔材料创制[13] - 圆桌讨论汇集国家能源集团、中科院等专家探讨中国双碳战略机遇[13] - 专题报告覆盖含氟特气吸附分离、金属有机框架规模化生产等6大方向[13] 平行专题(5月12日) 化学吸收及CCUS专题 - 国家能源集团展示万吨级CCUS示范工程进展[15] - 中石油安全环保研究院分享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工业化验证[15] 膜分离专题 - 大连理工大学发布分子筛炭膜最新成果[15] - 中科院过程所研发贫氦天然气提氦技术[15] 吸附分离专题 - 国家能源集团开发煤电烟气低压吸附碳捕集技术[16] - 西安交通大学展示柔性多孔框架材料捕获温室气体应用[16] 参会信息 - 主会场扬州望潮楼酒店距扬州东站7.14公里 周边推荐希岸酒店(570米)等4家备选[3][6] - 青年科学家论坛签到时间为5月10日11:00-20:00 主论坛签到为11日08:00-08:50[6]
周六签到!参会指南发布丨2025(第四届)中国国际气体分离产业大会,邀您共襄盛举!
DT新材料· 2025-05-07 00:02
会议概况 - 第四届气体分离产业大会将于5月10日至13日在扬州望潮楼文化主题酒店举行 [2] - 会议包含青年科学家论坛、主论坛及三个平行应用专题(化学吸收及CCUS技术工艺应用、膜分离工艺应用、吸附分离及特种分离工艺应用) [11][12][14][16] - 组织单位包括DT新材料、华碳科技等企业,以及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学术机构 [7] 会议日程 青年科学家论坛(5月10日) - 聚焦气体分离材料与技术创新,涵盖甲酸铝(ALF)应用、碳分子筛膜、MOF基混合基质膜等13个前沿主题报告 [11] - 报告人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东南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高校及中科院研究所 [11] 主论坛(5月11日) - 议题覆盖CCUS技术趋势、"双碳"目标下多孔材料创制、含氟特气吸附分离等10个方向 [12] - 圆桌讨论聚焦"中国双碳战略的挑战与机遇",由中国矿业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陆诗建主持 [12] 平行专题(5月12日) - **化学吸收及CCUS专题**:涉及大规模碳捕集工程实践、CO2加氢制烯烃催化剂等9项技术 [14] - **膜分离专题**:探讨分子筛炭膜、钙钛矿陶瓷膜、聚酰亚胺基膜等7类材料 [14][16] - **吸附分离专题**:涵盖煤电烟气碳捕集、柔性多孔框架材料等6项应用 [16] 参会信息 - 签到地点为酒店一楼大厅(5月10日)及四楼409观澜厅(5月11日),需领取参会证及餐饮券 [5] - 合作媒体包括《Carbon Cap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化工进展》等12家学术期刊及行业平台 [10] 企业参观 - 5月13日安排两条路线:江苏油田CO2驱油现场与华电句容电厂CCUS示范工程,限80人参与 [21] - 参观需提前申请,进入生产基地需佩戴安全防护装备 [22][24]
石化行业共绘能源“3060”蓝图
中国化工报· 2025-05-06 10:53
能源转型与政策导向 - "十五五"规划期间中国将继续引领全球能源转型进程,化石能源定位转向化工原料,新能源和CCUS技术将取得长远发展[1] - 中国坚持"先立后破"策略,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预计2035年一次能源需求达70亿吨标煤峰值,206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升至78%[1] - 全球气候目标与行动存在巨大鸿沟,新能源发展需进一步提速以实现气候目标[1] 氢能与海洋能源发展 - 氢能将在能源转型中发挥战略作用,预计2060年达到8600万吨产业规模,呈现多元应用格局[1] - 海洋油气资源已成为国内石油增储上产主力军,海上风电预计2060年装机总量超3.5亿千瓦,发电量超1.1万亿千瓦时[2] - 能源管道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全国一张网"基本形成,预计2040年油气管网总里程达30万千米以上[2] 炼油与化工行业转型 - 炼油行业正从传统燃油生产向化工原料生产转型,面临产能封顶和产品结构调整压力[2] - 原油加工量将于2060年降至3亿吨,主要用于生产化学品及材料,催化裂化工艺将聚焦重质原料处理[2] - 煤化工行业面临结构性供需矛盾,需从"用好煤"向"用好碳"转变,提前布局绿色碳源和耦合技术[3] CCUS技术与碳中和发展 - CCUS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技术,中国已取得显著进展,未来将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3] - 预计到2060年中国将实现碳埋存量30亿吨,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3] - 企业需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推动煤化工行业转型升级[3]
5月,历史名城「扬州」见!2025(第四届)中国国际气体分离产业大会邀您共襄盛举!
DT新材料· 2025-04-29 23:32
气体分离产业大会核心内容 - 2025第四届中国国际气体分离产业大会将于5月11-12日在江苏扬州举行,聚焦MOF、COF等新型分离材料量产突破及《巴黎协定》6.4条款下全球碳市场启动[2][3] - 大会设置全体论坛、应用专题、青年科学家论坛等环节,涵盖气体分离宏观分析、新型高性能材料、膜分离/吸附分离/CCUS等工艺应用专题[3][4] - 将组织参观江苏油田CO2驱油现场和华电句容电厂万吨级CCUS示范工程,限量80人[11] 前沿技术突破 - MOF材料实现吨级以上量产水平:广东碳语新材料创新工艺在室温常压无溶剂条件下实现数十种MOF产品高产率合成[60] - 新一代碳分子筛技术:华南理工大学开发次埃米级精度分离烯烃烷烃的应用性能[5] - 酸性天然气膜分离技术:南京大学团队新发Science成果,实现高效分离[7][68] -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规模化生产:广东碳语新材料已建成1200平米研发实验室,融资超1亿元[60] 产业化应用案例 - 华电句容电厂万吨级CCUS示范工程:中国华电首套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项目,产出99.9%食品级液体CO2[57][58] - 国家能源集团建成亚洲最大规模CCUS项目:泰州电厂50万吨/年全流程示范,连续运行周期国内最长[52] - 中石油工程建设公司自主研发多元复合胺溶剂:佛山1万吨/年烟气CO2捕集项目稳定运行超150天[55] 核心参会机构 - 科研机构:中科院山西煤化所、过程工程所、大连化物所等国家级研究单位[15] - 高校力量: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20余所顶尖院校[15] - 龙头企业: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等能源央企[15] - 创新企业:精微高博、北京美斯顿、金宏气体等专业技术供应商[59][62][63] 技术发展趋势 - 低能耗捕集技术:北京美斯顿开发MCO2C相变法和水合物法CO2捕集技术,能耗降低显著[59] - 电化学驱动碳捕集:新加坡国立大学团队研发可逆空气碳捕集新技术[71] - 多孔框架材料:西安交通大学开发柔性多孔框架实现乙烷乙烯高效分离[65] - 混合基质膜技术:南京工业大学通过缺陷工程构筑高配位数MOF膜用于分子尺度分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