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NewCo
icon
搜索文档
近五年港股最大医药IPO来了!最高募资额可达130.8亿港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6 09:36
恒瑞医药H股上市计划 - 公司计划发行224,519,800股H股,香港公开发售占5.5%(12,348,600股),国际配售占94.5%(212,171,200股),发行价区间为每股41.45-44.05港元 [1] - 若全额行使超额配售权及发售量调整权,发行H股最高达296,927,200股,最高募资额可达130.8亿港元,成为近五年港股医药企业IPO最高募资额 [1] - H股香港公开发售将于2025年5月20日结束,预计5月22日前确定最终发行价,最快5月23日登陆港交所主板,实现"A+H"两地上市 [1] 基石投资者与资金用途 - 基石投资者包括GIC、景顺、瑞银全球资产管理集团、高瓴资本、博裕资本等,按发售价中端计算总认购金额逾41亿港元(5.33亿美元),占比达发行规模的43.04% [2] - 募集资金将用于研发计划、建设国内外生产和研发设施、扩大或升级中国现有生产设施、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2] 财务表现与研发投入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9.85亿元(+22.63%),净利润63.37亿元(+47.28%),扣非净利润61.78亿元(+49.18%),均创历史新高 [7]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72.06亿元(+20.14%),净利润18.74亿元(+36.90%),扣非净利润18.63亿元(+29.35%) [7] - 2024年研发投入总额82.28亿元,费用化研发投入65.83亿元,占销售收入比例29.40%,自2011年至今累计研发投入达460亿元 [9][10] 产品管线与技术平台 - 已建立PROTAC、肽类、单抗、双抗、多抗、ADC及放射性配体疗法等技术平台,开拓AI药物研发平台 [9] - 国内获批上市19款1类创新药和4款2类新药,9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在临床开发中,国内外开展约400项临床试验 [9] - 2024年报披露未来三年预计获批47项创新成果,包括HER2 ADC、GLP-1药物等重磅产品 [9] 行业趋势与港股上市热潮 - 2025年初至今已有30家A股公司披露港股IPO计划,其中7家为药企,反映政策、资本与产业逻辑的多重驱动 [3] - 港股18A规则为研发密集型药企提供融资便利,仿制药利润空间压缩倒逼药企向创新转型 [11] - 2024年中国创新药海外授权交易额突破404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超54%),头部药企通过对外授权拓展全球市场 [11] 国际化战略与NewCo模式 - 赴港上市是公司"出海"战略关键一步,有助于提升全球品牌影响力、优化资本结构、拓展海外业务和国际研发合作 [14] - 2024年公司通过NewCo模式将GLP-1类创新药组合授权给美国Hercules公司,获得后者19.9%股权及最高超60亿美元相关付款 [15] - NewCo模式允许公司获得授权费用和首付款,同时以股权形式分享未来增值收益,降低国际市场扩张资金压力 [17]
近五年港股最大医药IPO!一场“不差钱”的资本突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5 14:44
恒瑞医药H股全球公开发售 - 公司计划发行224,519,800股H股,香港公开发售占5.5%(12,348,600股),国际配售占94.5%(212,171,200股),发行价区间为每股41.45—44.05港元 [1] - 若全额行使超额配售权及发售量调整权,发行H股最高达296,927,200股,最高募资额可达130.8亿港元,成为近五年港股医药企业IPO最高募资额 [1] - 香港公开发售将于2025年5月20日结束,预计5月22日前确定最终发行价,最快5月23日正式登陆港交所主板,实现"A+H"两地上市 [1] 基石投资者与资金用途 - 基石投资者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景顺、瑞银全球资产管理集团等,按发行价中端计算认购总金额逾41亿港元(5.33亿美元),占发行规模的43.04% [2] - 募集资金将用于研发计划、建设新的生产和研发设施、扩大或升级现有生产设施以及营运资金等一般企业用途 [2] 公司财务表现与研发投入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279.85亿元,同比增长22.6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3.37亿元,同比增长47.28%,营收和净利润均创历史新高 [3]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72.06亿元,同比增长20.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74亿元,同比增长36.90% [3] - 2024年研发投入总额高达82.28亿元,刷新历史纪录,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攀升至29.40%,自2011年至今累计研发投入达460亿元 [4] 产品管线与技术平台 - 公司已建立PROTAC、肽类、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多特异性抗体、ADC及放射性配体疗法等技术平台 [3] - 已在国内外获批上市19款1类创新药和4款2类新药,9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正在临床开发中,并开展了约400项临床试验 [3] - 2024年报披露未来三年预计获批上市的47项创新成果,包括HER2 ADC、GLP-1药物等重磅产品 [3] 创新药企赴港上市热潮 - 2025年初至今已有30家A股公司披露港股IPO计划,其中7家为药企 [2] - 港股18A规则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为研发密集型药企提供了融资便利 [5] - 2024年中国创新药的海外授权交易额已突破404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超过54% [5] 公司"出海"战略与NewCo模式 - 赴香港上市是公司"出海"战略的关键一步,有助于提升全球品牌影响力、优化资本结构并拓展海外业务和国际研发合作 [7] - 公司通过NewCo模式将其GLP-1类创新药产品组合有偿许可给美国Hercules公司,获得后者19.9%股权及最高超60亿美元的相关付款 [8] - NewCo模式允许公司获得授权费用和首付款,同时以股权形式与投资者共同分享未来的增值收益 [10]
特朗普“砍价”美国处方药 业内人士:降本增效利好有望传导至国内CXO企业,但期望不应过高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13 21:35
特朗普签署降低美国处方药价格行政令 - 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要求降低美国处方药价格 旨在将美国药价与"其他发达国家"对标 实施"最惠国药品定价" [1][2] - 白宫文件显示美国品牌药价格是其他经合组织国家的三倍以上 [2] - 特朗普称美国将不再补贴外国医疗保健 不再容忍药企牟取暴利 [1] 市场反应与CXO板块影响 - CXO板块在行政令公布当日上涨 而创新药公司股价下跌 [1] - 行业认为药价降低将促使跨国药企更多采用中国CXO服务以降低成本 [1] - 中国CXO具有明显成本优势 中国创新药研发周期平均7.2年 美国为13.3年 [4] - 信达生物前总裁透露中国Biotech早期研发效率是欧美公司的14倍 [5] 政策落地的不确定性 - 行业人士认为行政令缺乏具体实施细节 落地可能性存疑 [2] - 美国药品降价与医药制造回流政策存在冲突 本土生产成本更高 [2] - 过往经验表明此类行政命令的实际执行概率需要打问号 [6] 对医药产业链各环节的影响 - 若政策落地 受影响最大的是流通环节的PBM而非药厂 [3] - 修美乐案例显示生物类似药市占率仅4% 原研药通过高返点模式维持优势 [3] - 生产环节的CDMO可能率先受益 [6] 潜在的新型合作模式 - 可能催生"Hybrid NewCo"模式 将药品权益授权后临床开发保留在国内 [5] - 该模式下知识产权归权益收购方 研发生产功能外包给中国CXO [6] - 具有患者招募优势的CRO和制剂生产优势的CDMO有望率先获益 [6]
特朗普强制美国药企大幅降价,中国创新药:影响不大
36氪· 2025-05-13 09:28
特朗普"最惠国政策"核心内容 - 美国总统特朗普通过行政命令强制将美国处方药价格降至"全球最低价",预计降幅达30%-80% [1] - 政策要求美国处方药价格不得高于其他任何国家所支付的最低价 [1] - 这是特朗普第二次尝试推行该政策,2020年首次提出后被法院叫停 [1] - 政策延续了《通胀削减法案》部分条款,允许联邦医保直接与药企谈判药价 [1] 美国药品价格现状 - 2022年美国药品价格是33个对比国家平均价格的近三倍(2.78:1) [2] - 美国医疗保健支出2023年达4.9万亿美元,占GDP的17.6% [11] - 联邦医保覆盖市场占比约48%,商业医保覆盖2亿多人口 [11] 对中国创新药行业的影响 短期影响 - 中国创新药企股价普遍下跌,部分港股创新药企盘中跌幅超8% [2] - 美国药企可能压缩中国药企从授权交易中获得的收入(首付款、里程碑付款、销售分成) [5] - 美国药企将更注重高毛利产品或差异化品种引进 [5] 长期利好 - 中国创新药因成本优势可能获得更多美国药企关注 [5] - 美国药企可能将更多研发中心及工厂引入中国,利好CXO领域 [5] - 催生"Hybrid NewCo"模式,临床主要在中国进行,大幅削减研发成本 [6] - 中国原料药产能占全球30%,成本优势显著 [7] - 为国产仿制药及生物类似药带来出海契机,特别是在单抗、GLP-1等领域 [7] 政策实施前景分析 - 政策仅能影响约48%的美国药品市场 [11] - 实际落地可能性存疑,可能只是政治行为 [11] - 行业反对声音强烈,PhRMA等组织公开批评 [12] - 预计最终降价幅度可能在1%-10%之间 [12] 行业应对建议 - 当前阶段建议静观其变 [12] - 中国创新药企需提升全球竞争力,包括研发进度、临床数据和销售额 [13] - 需关注政策后续发展及实际执行情况 [9]
40%退货率,卖到海外的国产创新药遭遇“分手”危机?
36氪· 2025-04-29 09:17
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现状 -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药企全球授权交易已超20笔,包括罗氏10亿美元合作信达生物、乐普生物12亿美元ADC合作等[2] - 2023年百利天恒与BMS达成84亿美元天价协议,首付8亿美元,推动公司净利增长575%至37.08亿元[2] - 映恩生物成立六年通过license-out累计交易超60亿美元,港交所上市首日涨幅达113%创纪录[2] License-out交易风险与终止情况 - 2020年完成的62起交易中40%已终止(25起),2021-2022年退货率约20%[5] - 典型终止案例包括诺诚健华奥布替尼、石药集团ADC项目EO-3021等[5] - 2023年中国创新药里程碑达成率仅22%,后期阶段达成率更低[9][11] 交易终止核心原因 - 临床数据不及预期:石药Claudin18.2 ADC美国I期ORR仅22.2%,较初期47.1%大幅下降[6] - 管线同质化竞争:默沙东退回科伦博泰SKB315因全球已有4款同类产品进入III期[7] - 买方战略调整:Coherus收购后终止君实生物TIGIT项目以优化资源分配[7] - FDA政策变化:信迪利单抗因仅基于中国临床数据被拒,礼来退回信达生物[8] 终止交易的影响 - 石药集团Claudin18.2 ADC仅获2700万首付(占总额2.3%),11.68亿里程碑款落空[11] - 天境生物终止CD47合作后砍管线至3条,暂停CD73单抗开发[12] - 市场信心受损导致后续融资困难,需优异临床数据才可能重启合作[12] NewCo模式兴起 - 2024年通过NewCo模式交易额突破600亿元,同比增长54%[12] - 康诺亚半年完成3笔NewCo交易,潜在总额11.4亿美元占营收95%[14] - 与License-out相比,NewCo模式实现风险共担、利益长期化,含股权收益[13] 行业趋势与建议 - 2024年1-11月BD首付款62.73亿美元,超直接融资额(39.77亿)近一倍[17] - 成功出海需具备全球领先研发进度、优质临床数据或显著商业前景[18] - 早期管线交易风险极高,辉瑞等MNC临床成功率不足5%[15]
南向资金持续涌入,港股创新药板块成“心头肉”
智通财经网· 2025-04-25 16:11
文章核心观点 - 近期外部环境缓和,港股创新药板块反弹迅速,业绩释放与出海成关键,未来业绩增长确定性有望提高,且整个板块有望迎来新一轮估值回归长牛 [1][4][11] 港股创新药板块市场表现 - 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自今年4月7日大跌20.55%并于4月9日触底713.02点后快速反弹,4月25日盘中达阶段高点979.92点,接近前高1000.95点,最大累涨幅度达37.43% [1] - 以4月6日收盘价953.29点计算,港股创新药整体涨幅已填平4月7日跌幅并即将回到前高,年初至今涨幅达31.03%,反超恒生科技指数的12.48%,显示出显著抗风险能力和防御属性 [3] 港股创新药企业业绩情况 - 港股创新药企业业绩大爆发且超市场预期,是行业集体性业绩回暖,成为行业指数上涨主要动力之一 [4] - 2024年,12家百亿市值以上规模的港股创新药企中10家营收增速为正,8家营收利润同为正增长,营收增速最大的是云顶新耀 - B,为341.8%,扣非净利润增速最大的是信达生物,为91.8% [4] 港股创新药企业出海情况 - 近年来中国药企海外License - out交易跨越式发展,2020年交易额约110亿美元,2024年达51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2025年前两月超80亿美元 [6] - 对外授权交易增长原因包括交易结构升级、国际认可度提升、商业模式创新,NewCo模式对国内Biotech公司友好,至少六家本土企业采用该模式出海 [8] 港股创新药行业发展环境 - 医药行业有减肥药、双抗药物等新产业趋势带来投资机会,中国在生物药领域有竞争优势,国家加大对创新药出海支持力度,医保局支持创新,集采边际向好 [9] 港股创新药板块估值情况 - 今年年初以来南向资金涌入港股,4月以来医疗保健行业成为南向资金净流入第二的行业,净买入量达14.80亿股 [11] - 港股医药板块估值相对安全,医药生物板块当前市盈率TTM为27.1倍,处于2021年以来16.1%分位数,市净率为2.0倍,处于2021年以来27.6%分位数 [12] - 百亿港元市值以上创新药公司中,百济神州等多家公司市销率均位于2021年以来20%以下分位数,明显被低估 [12]
36氪精选:2025,中国优质新药「怎么卖」,大厂们给出了明牌
日经中文网· 2025-03-21 14:03
创新药出海趋势 - 2025年开年以来,创新药出海势头强劲,已披露多笔十亿美元级别交易,如信达生物与罗氏达成10亿美元ADC产品授权,先声药业与艾伯维达成超10亿美元多发性骨髓瘤药物授权[3] - 2024年国内创新药出海总数近百笔,披露金额接近600亿美元,为国产新药出海完成重要开篇[4] - 药明生物CEO称第一批"扫货团"已相继来中国且意愿非常强,显示市场对中国创新药的认可[4] 中国创新药实力 -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中国创新药实力"已经不容忽视",Endpoints New甚至认为中国生物技术发展正在"威胁美国制药商主导地位"[4] - 跨国药企在评估全球管线时经常发现中国公司数据最好,虽然未必是真正的FIC/BIC,但Me Too和Me Better产品已能满足需求[6] - 中国创新药凭借性价比优势成为跨国药企青睐对象,去中国淘金被行业人士称为"公开的秘密"[5] 跨国药企偏好变化 - 跨国药企开始对更早期甚至未进入临床阶段的项目展现兴趣,打破"MNC喜欢稳定性"的刻板印象[6] - 海外企业偏好"clean"交易,直接收购单品而非技术平台,这导致Biotech自研平台可能成为沉没成本[6] - 说服大厂买家的核心在于科学优秀性和商业可行性,需突出数据优势并提前做好竞品分析[7] NewCo交易模式 - NewCo模式通过金融资本在海外成立新公司,中国药企可授权管线获取现金及股权补偿,理想结局是被MNC并购或美股上市[7] - 2024年恒瑞医药、康诺亚、嘉和生物等成功案例引发关注,2025年康诺亚再达成3.38亿美元自免药物NewCo交易[8] - 2024年公开的6起NewCo交易总金额80亿美元,但首付款仅2亿美元左右,显示Biotech在此模式中处于被动地位[9] NewCo模式挑战 - NewCo适用于难以直接license out或出价不及预期的非核心管线,无法根本解决Biotech短期退出问题[8] - 强势美元资本介入虽降低海外市场进入成本,但文化差异和管理磨合仍是挑战,特别是对未融入海外圈子的中国企业[9] - 华人企业在海外面临圈子壁垒,除非管理层有长期海外经历,否则即使聘请白人团队也可能存在信任和文化磨合问题[9]
2025,中国优质新药「怎么卖」,大厂们给出了明牌
36氪· 2025-03-05 08:09
创新药出海趋势 - 2025年初创新药出海势头强劲,已披露多笔十亿美元级别交易,如信达生物与罗氏合作的ADC产品潜在里程碑付款达10亿美元,先声药业与艾伯维合作的多发性骨髓瘤药物里程碑付款超10亿美元[2] - 2024年国内创新药出海总数近百笔,披露金额接近600亿美元,为国产新药出海叙事完成重要开篇[3] - 药明生物首席执行官称第一批"扫货团"已来中国且意愿强烈,药明生物作为全球CDMO巨头拥有700家客户,对市场风向感知敏锐[3] 跨国药企的偏好与策略 - 跨国药企逐渐偏好从中国以更低价格获得类似分子,而非花费百亿美元收购美国Biotech,赛诺菲高管公开表示"不在意创新源自何处"[4] - 海外投资人和企业人士直言"去中国淘金是公开的秘密",中国公司的产品数据表现优异,虽未必是FIC或BIC,但Me Too和Me Better已足够满足需求[4] - 跨国药企对更早期甚至未进入临床阶段的项目展现兴趣,偏好"clean"交易,直接收购单品而非技术平台[5] NewCo交易模式的特点与挑战 - NewCo模式通过金融资本在海外成立新公司,中国药企将管线剥离授权并获取现金及股权补偿,理想预期是被MNC并购或美股上市[7] - 2024年公开披露的6起NewCo交易总金额达80亿美元,但首付款仅2亿美元左右,Biotech实际是被动参与者且首付款价格低[7][8] - NewCo模式无法根本性解决Biotech短期退出问题,被并购或上市可能是几年后的事,Biotech需考虑能否撑过回购条款[8] 海外市场拓展的挑战 - 海外市场拓展依赖圈子文化,华人找华人、白人找白人,除非管理层在海外长期工作生活并能融入白人圈子[8] - 文化认知差异导致信任建立需要过程,如"中国人对效率的极致追求"可能难以被白人团队完全理解[9] 交易谈判的关键因素 - 说服大厂买家的核心在于科学优秀和商业赚钱,需重点突出临床数据优势并提前分析竞品[6] - 企业需权衡待价而沽或马上卖出,考量因素包括临床数据后的产品溢价和企业预期带来的不确定性[5]
黑石赚了一笔
投资界· 2025-02-19 15:46
新路径。 作者 I 岳笑笑 报道 I 投资界-并购最前线 以下文章来源于并购最前线 ,作者岳笑笑 并购最前线 . 投资界(PEdaily.cn)旗下,专注并购动态 近日,诺华宣布以31亿美元交易总价收购Ant h o s The r a pe u ti c s,背后大股东黑石实现退 出。据悉,该交易预计将于 202 5 年上半年完成。 不同于传统并购案例,Ant hos The r a pe uti c s在2019年由交易的两位主角——诺华、黑石 共同创立。如今6年过去,双方合作将心血管重磅药物推向全球,而股东之一黑石成功退 出,通过早期2.5亿美元的投入撬动数倍回报,功成身退。 一个出钱、一个出力,药企和投资机构共同分担风险,也共同迎接收益——眼下,这一 被称作NewCo的模式,悄然在医药创投圈流行,为投资人和Bi ot e c h指出一条特殊的生 存之路。 黑石完成一笔罕见退出 先从一场合作说起。 20 19年2月,MNC诺华牵手Bl a c kst one Lif e Sc i e nc e s,宣布将共同成立一家新生物制 药公司An t ho s The r a pe uti c s,以开发治疗心血 ...
对话礼丰:NewCo出海新模式下,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如何寻找最优解?
IPO早知道· 2024-12-02 09:27
微信公众号|ipozaozhidao 目前的生物医药领域,境外美元基金有可投资资金,跨国企业(MNC)的BD及并购意愿热度不减;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的很多管线已进展到具有交易价值的环节,资金端与资产端找到了一些契合点。 在此背景下,今年不断有中国生物医药企业达成NewCo交易,而顶级美元基金也在继续寻找这样的 机会。 近日,IPO早知道对话了礼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颖洁和资深律师李然,她们分享了中国生物医药企 业以NewCo模式出海的优势及风险因素,以及企业应如何应对交易中的风险、获得更多有利条件。 长期来看中国企业还要开始培育新的技术和管线。 本文为IPO早知道原创 作者|罗宾 赵颖洁表示,在"技术出海+合资"的NewCo模式下,境外合资公司往往以老牌美元基金为主导,中 国生物医药企业为合资公司的小股东, 这样的架构兼顾了中国企业的商业利益,中国生物医药公司 不但能收到管线许可费,又作为合资公司股东享受未来资本增值化收益;同时因为美元基金主导, NewCo受到的地缘风险冲击更小。 当然,在NewCo的交易达成与后期退出中,也有很多生物医药企业需要考量的风险点, 包括拟分拆 管线的估值、新老投资人的利益协调及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