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
搜索文档
全国首家人形机器人7S店正式开业,三大功能上新→
搜狐财经· 2025-11-13 21:39
(央视财经《正点财经》)全国首家人形机器人7S店近日在湖北武汉光谷正式开业,将前沿科技带到 市民身边,走进日常生活。 在位于光谷创新天地的人形机器人7S店,17款机器人各展绝活,有的击鼓起舞,有的踢球挥拳,还有 的化身迎宾员、售货员,与观众互动。 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与设备工程学院副院长 邵卫:我们学院大概有20名(师生)到现场, 来考察人形机器人目前的一些新技术,准备进行校企合作。 该店产品覆盖工业制造、文旅导览、康养护理、特种作业等十多个应用场景,与传统4S店相比,7S店 新增了解决方案定制、场景展示与技能培训三大功能。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编辑:令文芳 ...
第一批人形机器人,已经开始倒闭了
凤凰网财经· 2025-11-13 21:33
行业现状与挑战 - 人形机器人行业面临融资窗口收紧和供应链缺位的困境,2025年被视为"量产元年"但更似"生死元年"[3] - 硅谷明星初创公司K-Scale Labs在烧光数万美元后关闭,公司现金储备仅剩约40万美元,被迫退还100多台预购订单[2][4][5] - 技术端存在关节能耗、感知误差与数据荒三大隐形天花板,成本端物料清单达40万元,是马斯克2万美元目标的两倍[3][11] 技术瓶颈 - 关节模组存在能耗悖论,50kg负载机器人连续工作4小时能耗达2.3kWh,相当于微型电动车行驶20公里,电池能量密度仅250-300Wh/kg[10] - 感知精度存在厘米级误差,主流RGB-D相机在动态遮挡下感知误差大于5cm,六维力传感器分辨率仅0.1N,为工业标准的十分之一[10] - 算法泛化性受数据荒制约,真实场景数据采集成本约50万元/万小时,虚拟仿真数据复用率低于30%,新场景训练需12-18个月[10] 成本与供应链挑战 - 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行星滚柱丝杠、谐波减速器、六维力传感器占关节成本70%,全球70%市场份额被日本哈默纳科和德国ATI垄断[11] - 非标准化生产放大成本,定制模具单套费用超过50万元,装配时间比标准件长3倍,超精密加工良率仅60%,比工业机器人低30个百分点[11] - 中国在行星滚柱丝杠和谐波减速器的全球产能占比仅19%,日本占60%,扩产周期长达24-36个月,与需求爆发期错配[12] 应用场景与商业化障碍 - 工业场景中机械臂已覆盖90%标准化工艺,人形机器人仅在狭窄空间有优势,全球年需求不足1万台,无法支撑10万台级产线[13] - 家庭场景付费意愿仅10%-15%,远低于智能音箱的40%,人形机器人售价若超过20万元只能完成擦桌子等"痒点"功能[14] - 投资回报率过低,3C工厂使用人形机器人年节省人力成本14万元,但设备折旧和维护费达18万元/年,投资回收期超过5年[14] 法律与社会接受度问题 - 缺乏统一数据脱敏标准,企业面临《个人信息保护法》最高5000万元罚款风险,行业尚无本地化存储与匿名化处理成熟方案[15] - 事故责任界定模糊,法律空白让保险公司不敢出保单,企业自留风险相当于每台设备增加2%-3%的"保费等价成本"[15] - 60%用户对表情僵硬、动作机械的人形机器人产生心理抵触,企业需投入额外研发资源做"拟人化"设计推高成本[15] 未来发展潜力 - 人形机器人提供最高密度的"自由度性价比",30多个关节可覆盖人类90%动作,产线切换成本趋近于零[16] - "一款机型打天下"的商业模式具有可行性,规模效应可使边际成本曲线比任何非标自动化设备都陡峭[17] - 在"夜班补位"和"有毒工序"场景中最先跑通,如新能源汽车电池车间人形机器人两年就能回本[17] - 特定场景已产生经济效益,贵州山区用机器人背茶青使鲜叶卖价每斤多收5元,东北滑雪场跟拍机器人日流水达3000元[18]
魏建军称不羡慕友商人形机器人,长城靠业绩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3 21:28
公司战略与业绩导向 -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强调公司发展依靠业绩而非概念[2] - 魏建军认为友商利用人形机器人概念拉升股价是为市场创造下注平台[2] 行业技术观点 - 人形机器人目前面临非常大的挑战[2]
“人机辨真”大战之后:车企为什么要一边造车,一边“造人”?
新京报· 2025-11-13 20:26
小鹏机器人Iron的技术特点 - 机器人Iron在发布会上以走猫步方式登场,其动作流畅度引发部分观众对其是否为真人的质疑[1] - 为回应质疑,公司展示机器人背部晶格肌肉、柔性皮肤、电机关节及耳朵位置的麦克风阵列,并在通电运行状态下剪开外壳露出内部结构与电机[1] - 机器人具备高度仿生特性,采用类人脊椎与仿生肌肉系统,使躯干在行走时具备更高平衡性与柔韧性,外层覆盖柔性皮肤材料以呈现自然动态效果[2] - 机器人拥有82个自由度,其中手部占22个,能完成猫步行走等复杂动作,作为对比,春节晚会上扭秧歌的机器人全身自由度仅为19个[2] - 机器人搭载3颗图灵AI芯片,有效算力达2250 TOPS,并采用公司自研的第一代物理世界大模型,通过构建VLT + VLA + VLM的高阶大小脑能力组合实现视觉、语言与运动的多模态协同[3] 全球车企入局人形机器人现状 -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约18家车企宣布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4] - 特斯拉Optimus计划于2026年量产,应用场景为工厂劳动与家庭助理,技术亮点为FSD芯片与神经网络[5] - 小鹏Iron计划于2026年量产,应用场景为台购与巡检,技术亮点为仿生脊椎与全固态电池[5] - 广汽GoMate计划于2025年示范应用,比亚迪完舜禹项目处于研发中,量产时间未公布,技术亮点分别为零部件自产体系与电池及能源系统优势[5] - 小米CyberOne处于测试阶段,应用场景为装配线实验,技术亮点为手机AI算法迁移[5] 车企布局机器人的驱动因素 - 人形机器人本质上是移动的用电体,其电池系统与能源管理系统与新能源汽车技术高度协同[6] - 自动驾驶算法、感知系统、电机、电池等技术可几乎直接复用,投行测算车企造机器人成本比科技公司低30%–50%[6] - 全球机器人产业分为大脑层、身体层与集成层,车企擅长系统级制造,因此在集成层布局密集[6] - 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加剧导致毛利率普遍下跌,车企需寻找新增长点,资本市场对人形机器人反应积极,例如特斯拉宣布Optimus项目后股价即飙升[8] - 投行研究报告指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可能快于自动驾驶,因其运行环境更可控、风险更低且更易落地,同时预测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将出现指数级增长[8] 车企的生态战略与能源竞赛 - 公司强调AI最大价值在于改变物理世界,认为智能电动车是机器人前序,自动驾驶技术为解决运动与平衡等小脑问题为人形机器人积累关键经验[10] - 特斯拉希望用Optimus支撑美国制造业未来,小鹏计划将汽车、飞行器、机器人连接成AI出行生态,并让机器人进入门店、园区及家庭成为生活伙伴[11] - 比亚迪利用电池体系优势打造人机能源循环系统,机器人被视为AI生态的延伸节点[11] - 造人不仅是AI比拼,更是能源效率竞赛,全固态电池的出现使人形机器人成为测试下一代能源系统的最佳载体[11] - 汽车未来可能不再是单纯出行工具,而成为人类的外部神经系统,新能源产业的终极目标可能是造出能思考、能充电的人[12]
刘世锦:需要重视如何形成更多更好的创新生态和增长空间
新浪财经· 2025-11-13 18:32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刘世锦表示,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好的话,经济增长高度和宽度的矛盾可能会突出。他强调,需要重视 如何形成更多更好的创新生态和增长空间。 11月13日消息,在今天举行的第十六届财新峰会"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如何持续蓄力?"专题会议上,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示,新质生产力的一个很 重要的特点是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历史上历次技术革命基本上人是主体,是技术进步提升人 的技能,扩大人的能力,但这一次有可能是发生替代,不仅是替代体力劳动,也在替代脑力劳动。 他表示,其实这些带来的不仅仅是就业问题,也是工作方式问题,将来可能工作时间会大幅度缩短,假 期会延长,基本收入计划等等这些东西都是需要的。 ...
新周期 新技术 新生态丨2025(第十届)起点锂电行业年会暨锂电金鼎奖颁奖典礼&起点研究十周年庆典12月17-19日,深圳举办!
起点锂电· 2025-11-13 18:13
行业技术趋势 - 46系大圆柱电池因宝马宣布2026年装车而引发行业加速布局热潮 [1] - 全极耳圆柱电池已开始量产,其高倍率、长寿命优势有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动工具等多领域 [1] - 固态电池凭借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优势,在2025年维持高热度,被视为下一代新型电池 [1] - 9系超高镍三元正极开始大规模应用,磷酸锰铁锂正极在商用车和两轮车领域试水应用 [1] - 储能电芯向大容量发展,314Ah逐步替代280Ah成为主流,头部企业已发布500Ah以上容量电芯 [1] 政策与市场环境 - 2025年工信部发布新版动力蓄电池安全国标GB38031—2025,引发行业对动力电池性能的广泛讨论 [1] - 2025年国家取消强制配储政策,引发业内对储能电池未来需求的担忧 [1] - 2025年美国加征关税政策对全球储能行业造成一定冲击 [1] - 低空经济政策频出,引导eVTOL行业加速发展,人形机器人因春晚登台而火爆出圈 [1] 会议核心内容 - 会议设置九大专场论坛,涵盖圆柱电池、软包电池、电池新材料、储能电池等核心议题 [3][5][6] - 专场议题深度聚焦技术突破,包括全极耳圆柱电池实现5分钟200km续航、软包电池突破6C充电极限、超高镍三元产业化等 [5][6] - 会议规模为线下2000+嘉宾,在线直播观看30000+,并同期举办第10届锂电金鼎奖颁奖典礼 [2][3] - 活动汇聚细分领域龙头及电池新贵企业,涵盖锂电池、储能、材料、设备等全产业链50+展商 [3][9] 产业链参与方 - 拟邀企业覆盖动力及储能锂电池、轻型电池、eVTOL及无人机电池、材料、设备等全产业链头部公司 [9][11] - 动力储能领域拟邀宁德时代、弗迪电池、LG新能源、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主要厂商 [9] - 材料设备领域拟邀璞泰来、德方纳米、先导智能、逸飞激光等关键上下游企业 [9]
博实股份(002698.SZ):项目拟计划于2025年四季度动态展示1-2款人形机器人原理样机
格隆汇· 2025-11-13 16:25
公司产品研发进展 - 公司计划在2025年第四季度动态展示1至2款人形机器人原理样机 [1]
阿莱德跌0.90%,成交额3820.15万元,今日主力净流入-370.17万
新浪财经· 2025-11-13 16:19
公司股价及交易概况 - 11月13日股价下跌0.90%,成交额为3820.15万元,换手率为2.72%,总市值为39.61亿元 [1] - 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出370.17万元,占成交额0.1%,近5日主力资金净流出709.30万元,近20日净流出3821.56万元 [6][7] - 筹码平均交易成本为35.05元,股价靠近32.20元支撑位,近期筹码减仓程度减缓 [8] 主营业务与产品构成 - 公司主营业务为高分子材料通信设备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9] - 主营业务收入构成:射频与透波防护器件占比55.38%,EMI及IP防护器件占比21.00%,电子导热散热器件占比20.82% [9] - 核心产品包括5G相控阵天线罩,在5G高频段透波率最高超过98% [4] 业务进展与市场拓展 - 2025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3.16亿元,同比增长25.11%,归母净利润5224.06万元,同比增长89.00% [9] - 汽车事业部在报告期内通过五家国内外客户审核,获取新项目定点意向,并向多家潜在客户提供样品测试 [3] - 智能装备和人工智能领域通过国内头部人形机器人公司的产品测试,正展开与头部客户的战略合作开发 [3] 核心业务概念与合作伙伴 - 公司热管理材料和电磁屏蔽材料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包括车载显示系统、电池包、三电系统、充电桩及自动驾驶等 [2] - 富士康是公司的合作伙伴之一 [3] - 公司海外营收占比为52.41%,受益于人民币贬值 [5] 公司基本资料与股东情况 - 公司成立于2004年6月1日,于2023年2月9日上市,位于上海市奉贤区 [9] - 所属申万行业为通信-通信设备-通信网络设备及器件,概念板块包括5G、光通信、液冷概念、毫米波雷达、机器人概念等 [9] - 截至9月30日股东户数为1.26万,较上期增加7.29%,人均流通股3377股,较上期减少6.79% [9]
宇树科技再推新!机器人ETF基金(159213)涨超1%,连续5日净流入超3000万,机构:人形机器人产业明年有望迎来“iPhone”时刻!
新浪财经· 2025-11-13 16:12
机器人ETF市场表现 - 11月13日机器人ETF基金(159213)上涨超1% 终结此前连续三日的下跌[1] - 该ETF连续多日获得资金净流入 当日净流入900万元 近5日合计吸金超3000万元[1] - 其标的指数成分股多数上涨 大华股份涨超2% 中控技术涨近2% 汇川技术、石头科技等涨超1%[3] - 前十大成分股中 汇川技术权重最高为10.22%且上涨1.26% 大华股份上涨2.20%表现最佳[4] 行业重要动态与产品进展 - 宇树科技上线人形机器人数采训练全栈解决方案G1-D 分为通用版和旗舰版 移动速度≤1.5m/s[5] - 优必选首批数百台全尺寸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2开启量产交付 2025年交付目标为500台[5] - 优必选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累计订单金额已突破8亿元[5] - 小鹏汽车发布人形机器人IRON 计划于2026年底量产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试生产产线已开始运行[5] 行业前景与机构观点 - 国金证券认为2026年将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的"iPhone"时刻 推动相关领域发展[6] - 中信建投指出机器人板块在10月调整后进入去伪存真阶段 特斯拉Optimus量产订单等节点支撑市场预期[7] - 开源证券表示国产机器人新势力资本化加速 宇树科技预期2025年Q4申报IPO 乐聚机器人已完成IPO辅导备案[7] - 小米机器人产品有望于2026年发布 小鹏已生产数百台机器人 预计2026年国产机器人出货量首次达到"万台级"[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