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
搜索文档
服贸会展联举办活动,进中德产业园促跨界合作
中国经济网· 2025-07-04 16:33
服贸会展联活动 - 服贸会展联组织华为、北京银行、航天金税等50余家优质企业与博世工业4 0创新中心、莱茵科斯特进行深度对接 [1] - 活动聚焦电子通信、智能制造、能源环境等关键领域,通过政策解读、企业参访、需求对接搭建中德企业跨行业对话平台 [1] - 北京中德产业园介绍园区发展规划与招商引资政策,首都会展集团服贸会中心发布2025年服贸会筹备动态 [1] 企业展示与合作 - 博世工业4 0创新中心展示汽车与智能交通、工业技术等领域的智能制造成果,分享德国工业4 0理念与中国本土实践的转型经验 [1] - 莱茵科斯特通过自动化生产场景演示展现中德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的创新路径 [1] - 双方企业围绕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市场拓展深入交流,多项合作意向初步达成 [1] 服贸会展联定位与影响 - 服贸会展联汇聚电信、医疗、环保等领域的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推动商业资源高效转化 [2] - 活动打破资源壁垒、精准匹配供需,为2025年服贸会积累合作资源 [2] - 服贸会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服务贸易平台,持续释放平台效应,推动国内外优质服务资源深度融合 [2]
2025匠星计划|“专业建在产业链上”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产教融合赋能区域发展的创新实践与时代担当
央视网· 2025-07-04 14:33
学校发展历程 -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前身为1980年代成立的"大王技工学校",旨在解决乡镇企业"用工荒"难题,开创"依托企业办教育,办好教育为企业"的办学传统 [1] - 2002年升格为高职院校,历经规模扩张、校区搬迁、属性调整等重大变革,完成从规模发展到内涵提升的转型 [1] - 经过40年发展,现已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院校,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和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力量 [1] 产教融合实践 - 学校牵头成立广饶县产教融合促进会,组建1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2个市域产教联合共同体和7个产业学院,形成"政府主导、产业牵引、校企协同"的育人新生态 [2] - 聚焦区域支柱产业,重点建设应用化工技术、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特色专业群,校企共建专业27个,共同开发课程135门,共建实训基地164个 [2] - 自2007年起开展订单班、冠名班人才培养,深度合作企业达200余家,2024年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占比73.9%,本地就业率40% [2] - 毕业生中涌现出全国劳模魏国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博士徐妍等优秀代表,30余家本地企业近半员工为学校毕业生 [2] 文化育人体系 - 构建"黄河文化培根、宣言精神铸魂、孙子文化润智、工匠精神追梦"的特色文化育人体系 [3] - 开发《黄河文化》《信念之光》《孙子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等一系列校本教材,打造特色课程 [3] - 共建黄河文化研究中心、《共产党宣言》精神研究中心、孙子文化国际交流中心等平台,举办"孙子兵法与大学生成长"国际交流会 [3] - 组建包含顾问团队、文化导师、专业导师、学生社团的四支育人队伍,实现"四位一体"文化融入 [3] 师资队伍建设 - 引进国家级教育专家17人、聘用省级高技能人才90人,培养校内名师30名,形成"专任教师+技能匠师+劳模大师"的创新团队 [5] - 现有省级团队3个、市级团队5个及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通过"以老带新"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提升 [5] - 实施"教师入企-导师驻校"双向流动工程,专业教师每5年实践6个月,"双师型"教师占比63.13% [5] - 建立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数字化能力三维评价激励体系,结果与职称评聘、绩效分配直接挂钩 [5] 课程改革实践 - 实施《百门课程质量提升工程》,构建"精准适配、乐学高效"的课堂新生态 [6] - 建立"项目驱动+双师协同"的教学模式,融入"岗课赛证"的融通理念,实施四步教学法 [6] - 联合62家本地企业开发活页式教材126门,构建"理论清单+任务工单+创新案例"的内容体系 [6] - 搭建"智能课程开发平台",累计建成省级精品课30门、校级在线课过百门,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年服务学生超1万人次 [6] 创新创业教育 - 联合行业协会、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开发"专业+双创"模块化课程,将绿色转型、智能制造等新技术融入教学内容 [8] - 与京博控股等30余家龙头企业合作,建成7个产业学院和120个现代化实训室,年均实施企业真实项目120余个 [8] - 累计孵化企业160余家,"智能温室监测系统""废旧轮胎再生技术应用"等学生项目成功转化,带动就业超千人 [9] - 学生创新创业意愿提升至68%,学生参赛省级以上双创项目获奖300余项 [9] 办学成果与展望 - 学校以"县校共生、产教共荣"的办学智慧,探索出县域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 [10] - 通过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课程对接岗位需求、文化融入人才培养等举措,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10] - 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学校坚持"技术赋能但不替代"的教育理念,通过虚实结合的实训体系和产教深度融合的育人模式,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可借鉴的"东科方案" [10]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厂”入校园 “课”进车间
科技日报· 2025-07-04 09:10
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 - 山科职院与合作伙伴研发的新一代机器视觉光学筛选机实现0.01毫米高精度在线自动检测与识别,检测速度达每分钟300件[1] - 近三年山科职院获得136项发明专利,技术服务经费5860万元,拉动经济效益1.17亿元[1] - 新一代机器视觉光学筛选机为合作企业山东迭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带来超3000万元收益[2] 产教融合模式与成效 - 山科职院通过"校中厂"模式让学生深度参与服装生产全流程,优秀服装样板直接用于企业生产[5] - 与潍柴集团、一汽-大众等企业共建14个产业学院和670个校外实训基地,形成"1+1+N"校企合作模式[6] - 近三年助力29家企业入选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共同开发63门定制化课程,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项430项[6] 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 - 山科职院团队将新能源汽车技术跨界应用于农机领域,8个月内完成专用智能电控平台研发,使合作企业产品利润率提升30%[2] - 毕业生团队在潍柴动力数字化车间完成涡轮增压器支架建模,精度误差小于0.02毫米[2][4] - 教师将智能检测系统研发案例融入《机器视觉技术及应用》课程,开发"检测流程设计"等实训项目[6] 基础设施与未来规划 - 政行企校多元主体共同投入5.8亿元建设山东省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和国家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6] - 校内搭建4条智能生产线和海尔卡奥斯互联网平台,4.3万平方米的国家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即将投用[6][7] - 计划未来三年推动80%专业群与链主企业共建命运共同体[5]
“未来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举行
新华网· 2025-07-04 08:50
行业动态 - "未来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河北保定举行,聚焦产业创新牵引科技创新推动储能高质量发展[1] - 中国能源研究会未来能源产教融合专委会和太行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将与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开展技术开发和成果应用合作[1] - 大会发布《未来能源产教融合倡议书》,呼吁构建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生态,推动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协同合作[1] 技术发展 - 储能技术已成为新能源革命的核心支撑,我国在锂电池、钠电池等前沿领域已取得突破但仍面临关键材料创新等挑战[2] - 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拓展了独立储能电站、零碳园区、智能微网等应用场景,形成绿色能源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4] - 联合体实现高选择性氯化提锂工艺颠覆性创新,并开发混合储能技术满足多元化场景需求[5] 产学研合作 - 华北电力大学和保定市共建燕赵电力实验室,打造科研创新平台和产教融合示范平台[4] - 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通过产业链企业直接对接市场需求,倒逼高校和科研院所针对性开展技术创新[5] - 联合体机制为技术研发提供成果验证平台,缩短技术迭代周期,培养复合型人才[5] 行业挑战 - 新型储能产业面临行业无序竞争、低端产能过剩、市场化转型阵痛以及关税壁垒等核心痛点[4] - 需要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联动,鼓励"从0到1"的创新探索,推动应用场景深入结合[2] - 需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多部门多领域交叉合作机制,加快重大关键技术产业化[4]
产教融合促进大学生本地化就业
新华日报· 2025-07-04 05:55
产教融合的内涵和现状 - 职业院校与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等模式不断涌现,表明我国产教融合实践取得阶段性成果 [2] - 部分合作停留在"挂牌式"表面项目,课程设计中未能融入企业真实需求,合作模式同质化,缺乏针对不同行业特点的差异化方案 [2] - 部分非一线城市在推进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人才流失问题,影响大学生供需匹配效率 [2] 大学生本地化就业的多维价值 - 推进大学生本地化就业可与区域产业升级需求精准对接,例如数字经济产业通过深化校地企协同、强化数字人才培养与本地产业链精准匹配,为区域协调发展和新质生产力提升提供人才支撑 [3] - 人才集聚带动的消费升级效应促进当地消费模式从住房改善性需求向文化娱乐性需求转变,形成拉动内需、促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新增长点 [3] - 本地化就业的毕业生对当地产业环境、文化氛围和人才政策更为熟悉,能够更快适应职场需求,减少磨合期,在职业发展初期占据竞争优势 [3] - 长期的学习生活使毕业生对城市产生深厚情感,增强职业稳定性,降低人才流失率,形成"校地共生"模式 [3] 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大学生本地就业协同路径 - 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在招生环节利用大数据分析区域产业发展趋势,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可增设电池技术、智能驾驶等相关专业 [4] - 实行"双导师制",由企业技术骨干和大学教师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和实践指导,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开发"项目制教学模块" [4] - 建立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企业工程师到高校授课的校企教师双向流动机制,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4] - 探索实体合作形式,如"校中厂""厂中校"等创新培养模式 [4]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 构建"引才—用才—留才"的全周期配套制度,对吸纳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实行税收阶梯式减免 [5] - 在增值税、物业税等方面给予参与产教融合企业优惠政策,简化申报流程,实现"一键申报、即办" [5] - 建立产教融合专项基金,支持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共同进行技术研发项目、开发新型学科课程 [5] - 优化就业补贴标准,为基层产业岗位提供生活补贴和免费周转住房等 [5] 强化对区域企业的认同 - 将本土产业发展历程融入大学生教育体系,通过编写企业文化宣传册、举办区域特色活动增进学生对属地产业的认知和情感共鸣 [5][6] - 举办"产业文化节""企业家进校园"等活动,邀请本土企业家分享创业心得,营造包容开放的就业创业环境 [5][6] - 建立常态化的校企文化交流机制,组织师生到企业参观学习、企业员工到院校培训,推动高校创新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 [6] - 在高校校园中建设"工业文化长廊",展示本土企业发展成果及产品,在企业厂区设立"高校创新成果展示区",促进双方文化交流和成果转化 [6]
院士提议在河南等高教洼地建“激活型大学”,校企联合培养是重点
第一财经· 2025-07-03 21:05
教育模式转型 - 生物化学家王晓东提出教育应从"筛选"转向"激活",构建以技术为工具、多元路径为支撑、终身学习为保障的新生态 [1] - 建议在河南中部等教育资源薄弱地区建立"激活型大学",采用多元遴选机制替代统一分数门槛 [1] - 新型大学需与高科技企业及高校联合培养,通过"导师+AI助教+企业实训"实现潜力识别到能力落地的闭环 [1] 新型研究型大学发展 - 2025年全国新增3所新型研究型大学(福耀科技大学、大湾区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数量为近年最多 [2] - 新型大学以高起点、国际化、产业合作为特点,注重颠覆性知识生产模式重构 [2] - 福耀科技大学副校长徐飞指出第四代大学需解决传统工科教育的知识体系、培养模式、创新效能三重脱节 [2] 产教融合实践 - 纳微科技创始人江必旺强调高校需在研究生阶段引入市场化思维,以缩小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差距 [3]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华为共建通信工程实验班,采用"双师引导+产教融合"体系及定向实训机制 [4] - 深圳大学与腾讯合作的人工智能"腾班"通过科产教融合培养工程问题解决与应用创新能力 [4] 区域高等教育布局 - 教育部提出新增高教资源向中西部倾斜,支持部省合建高校及雄安校区建设以解决区域不平衡 [5] - 河南省高校数量全国第一(174所),但本科占比仅34.48%(倒数第三),"双一流"高校仅2所 [11] - 河南正培育7所高校的11个学科作为"双一流"后备力量,并引进外部资源建设"新大学" [14]
2025年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基地开营
新京报· 2025-07-03 12:41
清华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清华大学与经开区的合作,是教育资源与产业优势的完美 结合。我们期待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博士生们深入了解社会需求,积累实践经验,同时也为经开 区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清华的智慧和力量。 作为北京市唯一的清华博士生社会实践基地,经开区不仅为博士生们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还设立了 每年50万元的"清华之友——北京·亦庄英才奖学金",用于奖励在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博士生。 随着开营仪式的圆满结束,27名清华博士生已正式踏上在经开区的实践之旅。他们将在各自的课题领域 中深入探索、勇于创新,为经开区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经开区也将继续用管家式服务 为博士生们提供充分的保障和支持,确保他们在实践期间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 开营仪式上,经开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全出席并致辞。他表示,经开区始终以最大的诚意拥抱 人才、成就人才,高度重视清华大学博士生课题实践工作。此次实践基地的落地,不仅为区内企业创新 发展注入全新动能,还将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推动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成(002001)果转化,为产 业科研项目的合作及产业人才的引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介绍,2025 ...
杭州这家“校地企产业园”产教融合打开发展新通道
杭州日报· 2025-07-03 10:26
跨境电商产业园发展 - 浙外小和山科学城跨境电商产业园已招引24家跨境电商产业链企业 其中近半数与浙外相关 6家为校友企业 涵盖贸易 电子商务等领域 [3] - 园区形成覆盖技术研发 平台运营 商品出海 直播带货的完整产业链生态 24家企业入驻 [4] - 产业园配备共享直播间 智能选品区 智能化展示交易区等设施 重点发展境外直播业务 [6] 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 - 浙外国际商学院与产业园合作 103名学生已进入产业园实习实践就业 158名学生递交求职意向 [5] - 校友企业定期回母校授课 吸纳实习生 跨境电商3+1创新实验班实行校企联合培养 [4][5] - 浙外推出全国跨境直播微专业 通过开放式网课培养复合型人才 英语和小语种专业学生成为境外直播主力 [6] 校友企业集聚效应 - 校友企业回归带来产业集聚 租金优惠 设施配套全 产业链完善 就近招聘等优势明显 [4] - 校友企业间促成多项合作 如AI客服降本增效等业务协同 [4] - 杭州茶秘书科技 杭州小牛社进出口 号悟空文化传媒等企业仍在招聘 提供20余个岗位 [6] 政策与运营支持 - 留下街道提供政策支持 学校输送人才 写字楼负责运营 三方合力打造综合性服务平台 [3] - 推动校园+产业园+孵化园协同发展 实现人才培养 产业集聚与创新创业深度融合 [6]
济宁: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齐鲁晚报· 2025-07-03 05:52
技工教育集团化发展 - 济宁市在全省率先组建技工教育集团 整合188家重点企业 20所技工院校和9家培训机构资源 构建"校企合作 校地协同 校校联合"新格局 [1] - 集团入选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技工教育联盟和省级重点技工教育集团 创新经验被人社部和省人社厅推广 [1] - 济宁市第二高级技工学校升格为济宁市工程技师学院 标志着"一核三强 辐射全域"技工教育布局加速成型 [1] 校企合作机制创新 - 建立校企"双向互派"机制 组建750人专家人才库 30余位"全国技术能手"和"齐鲁大工匠"担任实训教授 [2] - 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设置 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 校企联合开发58本校本教材和65门精品课程 [2] - 开设380个"订单班" 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 7所院校17个专业入选全国"工学一体化"建设名单 [2] 专业与产业深度对接 - 围绕"232"优势产业集群开设新兴专业 构建"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培养模式 [2] - 信息技术 工业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维修等专业与企业需求深度匹配 [2] - 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职业培训新模式 累计完成社会化培训和技能等级认定20余万人次 [2] 特色办学与规模扩张 - 每所院校重点打造2-3个特色专业 形成品牌专业群 [3] - 开展初中起点"3+2"高级技工和"3+3"预备技师培养 破解县级技校招生难题 [3] - 2024年技工院校招生规模达1.3万人 较集团成立前增长73.3% 在校生达3万人 [3] - 全市现有29所技工院校 其中国家级重点4所 省级重点4所 [3]
专业聚“交”,人才培养瞄准产业需求
齐鲁晚报· 2025-07-03 05:50
产教融合模式创新 -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与潍柴集团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实现"入院即入职、毕业即就业"精准培养模式,每年定向输送600余名学生至合作企业[5][6] - 校企合作覆盖潍柴、歌尔股份、北汽福田、山东省路桥集团等8家区域龙头企业,形成"专业建设-产业需求-职业标准"三对接机制[5] - 车辆工程系20余名教师获宝马/大众新能源培训认证,5名获华为MDC开发工程师认证,强化产教协同育人能力[8] 专业集群动态调整 - 组建"海陆空轨车物流"六大专业群,新增智能网联汽车、船舶动力工程、无人机应用等方向,专业与区域产业匹配度达100%[10][11] - 物流专业群整合现代物流管理+大数据技术,道路桥梁专业群联动工程检测/造价,实现产业链映射式发展[11] - 重点布局山东省"十强产业"及潍坊市动力装备/汽车制造领域,覆盖35个专业[12] 国际化职教输出 - 越南班墨学院培养32名航空机电专业留学生,开发18门双语课程,累计培训1700人次"中文+技能"人才[8][9] - 产教融合共同体服务歌尔海外战略,在越南8所高校推广工业机器人等教学资源,构建本土化人才体系[9] 实训场景深度重构 - 校企共建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采用"企业工程师授课+车间即课堂"模式,汽车智能技术专业50%学时在企业完成[5][7] - 宝马/保时捷实车、波音/空客飞机成为教学工具,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群入选国家高水平建设项目[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