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BD交易

搜索文档
创新药企“卖青苗”?不,是卖风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9 20:44
中国创新药行业现状 - 近期中国创新药行业迎来两大标志性事件:三生制药与辉瑞就PD-1/VEGF双抗SSGJ-707达成授权协议,以及中国创新药在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上突破多个实体瘤治疗瓶颈 [1] - 行业存在"卖青苗"现象,即临床早期创新药转让给外资药企,但这一比喻存在误读,创新药管线实际是经过精密测算的"风险合约",临床前项目成功概率仅5%,一期约10%,二期约20%,三期约30% [1] 创新药企的战略选择 - 创新药企面临融资"寒冬",国内融资规模明显下跌,BD交易成为重要"造血"通道,带来即时现金流和国际开发经验 [2] - 中国创新药产业面临投入与回报失衡的挑战,新药从实验室到药房平均成本高达10-30亿美元,在中国市场约10年独占期内年销售额需达到2-4亿美元方能回本盈利 [2] 创新药BD交易的本质 - 创新药企的核心资产是动态的"风险投资组合",BD交易成为风险管理工具,通过转移部分管线风险换取现金、里程碑付款和国际资源 [3] - 中小型生物科技公司通过出售部分管线实现战略聚焦,跨国药企则通过引入管线以资本换时间,丰富研发管线 [3] 创新药行业的未来展望 - 创新药BD交易是对科学不确定性的管理艺术,是对风险资产的精妙定价与高效流转 [4] - 当中国药企能娴熟运用BD工具管理风险组合,产业各方共同构建"风险交易所"时,中国创新药将具备孕育全球性重磅药物的系统能力 [4]
港股创新药50ETF(513780)涨超5%,金斯瑞生物科技涨超15%,机构:建议持续关注创新药板块机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9 11:46
创新药概念股表现 - 6月9日港股创新药50ETF(513780)早盘涨5.14%,成交额超3.36亿元 [1] - 成分股中金斯瑞生物科技涨超15%,诺诚健华、云顶新耀、信达生物等多股跟涨 [1] - 近5个交易日该ETF有3个交易日获资金净流入,累计净流入额超6300万元 [1] 行业趋势与市场动态 - 今年以来港股创新药板块表现亮眼,多只相关ETF涨幅超过50% [1] - 2020年至2024年创新药BD交易总金额从92亿美元提高到523亿美元,首付款金额从6亿美元提升到41亿美元 [1] - 2025年初至今创新药出海交易总金额已达455亿美元,首付款达22亿美元,全年有望创新高 [1] 机构观点与投资建议 - 港股作为布局创新药的核心市场,可优先关注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前沿领域稀缺标的 [1] - 国内企业创新管线持续推进,创新药数据登上ASCO的比例和口头汇报比例持续提高 [2] - 建议持续关注双抗及多抗、ADC及小分子疗法等领域相关企业 [2] ETF产品信息 - 港股创新药50ETF(513780)紧密跟踪中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931250.CSI),反映港股通范围内创新药上市公司整体表现 [2] - 该ETF支持T+0交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流动性 [2] - 中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前十大成分股累计权重71.5%,包含信达生物、百济神州、药明生物等稀缺标的 [2]
多家创新药企官宣BD交易订单,创新药ETF(517110)国泰涨超2%,创业板医药ETF国泰(159377)涨超3%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9 11:20
医药板块表现 - 医药板块活跃领涨市场,创新药ETF(517110)国泰涨超2%,创业板医药ETF国泰(159377)涨超3% [1] 创新药交易动态 - 三生制药达成一项超60亿美元的交易,石药集团预告6月拟达成一项约50亿美元的创新药交易 [1] - BMS与BioNTech达成一项超90亿美元的交易,项目合作主体来自BioNTech收购自普米斯的双抗 [1] 创新药技术发展 - 双抗、ADC领域屡创交易记录,EGFR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拥有巨大使用人群,EGFR三代小分子药物销售额已证明其大品种能力 [1] - 中国创新药技术在ADC、双抗领域持续迭代更新,在临床上对目前一线治疗方案发起优效挑战 [1] 创新药市场趋势 - 国内创新支付体系下,部分创新品种实现研发投入回报正循环,销售额持续新高 [1] - 海外临床数据陆续发布,对外授权进入高峰期,创新价值兑现加速,有望进一步打开国产医药创新的成长天花板 [1] 创新药BD交易数据 - 2020年至2024年,创新药BD交易总金额从92亿美元提高到523亿美元,首付款金额从6亿美元提升到41亿美元 [2] - 2025年初至今,创新药出海交易总金额已达455亿美元,首付款达22亿美元,全年有望创新高 [2]
中国抗体-B(03681)两日涨超80%,市场“战略性押注”下一个重磅BD?
智通财经网· 2025-06-05 09:31
行业趋势 - 年初至今创新药行业迎来大行情,主要驱动力包括新药放量、Biotech企业减亏盈利以及重磅BD交易频出 [1] - 中国创新药全球竞争力提升,三生制药与辉瑞60亿美元BD交易成为标志性事件,市场积极寻找下一个潜在重磅BD标的 [1] - 创新药出海加速,2020至2024年BD交易总金额从92亿美元增长至523亿美元,首付款从6亿美元增至41亿美元,2025年有望创新高 [7] - 跨国药企面临"专利悬崖"压力,强生、罗氏、默沙东等公司2030年前需通过BD补充管线,推动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需求 [7] 公司表现 - 中国抗体-B(03681)股价两日累计涨幅达86.27%,6月3日收盘涨30.72%,6月4日盘中触及2.99港元(2022年2月以来新高) [1] - 市场看好公司核心产品SM17的1b期临床数据超预期,预测其可能成为下一个重磅BD交易标的 [2] - 2025年5月公司完成1.24亿港元股权配售,资金明确用于SM17的研发及潜在国际合作 [8] 核心产品SM17 - SM17是全球首创抗IL-25受体单抗,针对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D),通过双通道机制实现快速止痒和皮肤修复 [3] - 1b期临床数据显示:高剂量组(600mg)NRS-4应答率91.7%(安慰剂组0%),EASI75应答率75%,IGA0/1应答率41.7%,均显著优于现有IL-4R抑制剂 [4] - 安全性表现优异:16周治疗期无严重不良事件,常见副作用发生率与安慰剂组差异不超过5% [4] - 适应症扩展潜力大:除AD外还可拓展至哮喘、特发性肺纤维化、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等自身免疫疾病 [9] 产品管线布局 - 舒西利单抗(SM03):全球首创抗CD22单抗,覆盖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阿尔茨海默病等适应症 [11] - SN1011:第三代BTK抑制剂,针对慢性免疫紊乱患者设计,具备高靶向选择性和持久药效 [11] - SM06:第二代抗CD22抗体,体外研究显示比SM03可能具有更强免疫调节作用 [11] - 管线还包括抗CD20单抗、抗CGC抗体及双特异性抗体候选药,覆盖多个自免疾病领域 [10] 市场定位 - SM17凭借机制独创性和临床优效性,有望成为国际药企争夺标的,类比安进12.5亿美元收购的AD药物Rocatinlimab [8] - 公司被市场视为"战略性押注"对象,其技术价值和临床进展直接关联资本回报预期 [12]
ETF市场日报 | 创新药相关ETF再度领涨!债券型ETF关注度持续攀升
搜狐财经· 2025-06-04 15:18
具体来看,恒生创新药ETF(520500)涨超4%,恒生创新药ETF(159316)、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港股创新药ETF(513120)、港股创新药ETF(159567)、港 股创新药ETF基金(520700)、恒生医疗ETF(159506)、港股创新药50ETF(513780)、恒生医疗ETF基金(159303)涨超3%。 市场公开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5月,至少6家国内创新药企对外官宣了BD交易订单,大部分是中外药企之间的跨境合作。重磅BD已然成为催化创新药二级 市场行情的关键因素。 华福证券研报显示,2020年至2024年,创新药BD交易总金额从92亿美元提高到523亿美元,首付款金额从6亿美元提升到41亿美元。2025年初至今,创新药 出海交易总金额已达455亿美元,首付款已达到22亿美元,全年有望创新高。 中泰证券指出,中国创新药行业经历前期的资本红利泡沫,到泡沫破灭后的重新上路,当前国产创新真正展现成果。从跟跑到领跑,且持续获得海外MNC 认可,创新药大时代已然到来,建议积极拥抱,加配医药板块。 跌幅方面,交运、物流相关ETF回调 5月30日,《国家邮政局关于加快邮政业科技发展的意 ...
港股创新药50ETF(513780)盘中价格创历史新高,年内涨超45%!多家创新药企官宣BD交易订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4 13:12
港股创新药板块表现 - 6月4日午间收盘恒生指数涨0.72%,恒生科技指数涨1.01%,中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931250.CSI)上涨3.79% [1] - 成分股中信达生物上涨15.07%,再鼎医药涨10.97%,泰格医药涨超9% [1] - 港股创新药50ETF(513780)早盘涨4%,盘中最高价1.391元创历史新高,成交额2.99亿元居同标的首位 [1] - 该ETF连续3日净流入6333.69万元,流通份额4.19亿份规模5.53亿元,年内涨幅超45% [1] - 标的指数覆盖港股通50只创新药研发及服务上市公司证券,配备2只场外联接基金(A/C类) [1] 创新药BD交易动态 - 5月至少6家国内药企官宣BD交易订单,跨境合作成为主流 [2] - 全球BD交易买方多为现金流充沛的大药企,卖方转向中国创新药企趋势明显 [2] - 2020-2024年创新药BD总金额从92亿美元增至523亿美元,首付款从6亿增至41亿美元 [2] - 2025年初至今出海交易总金额达455亿美元,首付款22亿美元,全年或创新高 [2] 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 2025年行业将迎结构性拐点,政策优化推动创新药和生物药成为核心驱动力 [3] - 医保目录动态调整和带量采购常态化促进行业集中度提升,龙头优势扩大 [3] - 老龄化与健康消费升级推动需求增长,预计医药市场规模突破8万亿元 [3] - 国际化加速提升中国药企全球竞争力,创新药出海成为重要增长点 [3]
中国创新药领域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港股医药ETF(159718)盘中走强涨超4%,医疗创新ETF(516820)翻红上扬
新浪财经· 2025-06-04 10:47
港股医药板块表现 - 中证港股通医药卫生综合指数(930965)强势上涨3 97% 成分股信达生物(01801)上涨16 22% 再鼎医药(09688)上涨8 07% 中国生物制药(01177)上涨5 80% 康诺亚-B(02162)和诺诚健华(09969)等个股跟涨 [1] - 港股医药ETF(159718)盘中涨超4% 现涨3 23% 最新价报0 8元 近1周累计上涨4 31% [1] - 港股医药ETF盘中换手19 73% 成交5283 54万元 近1周日均成交8087 43万元 [1] - 港股医药ETF近3月规模增长1649 54万元 新增规模位居可比基金2/4 [1] 中国创新药发展态势 - 中国创新药领域在政策与资金支持、人才回流及工程师红利推动下保持快速发展 2024年License-out总交易金额达519亿美元 同比增长26% [2] - 近期重大交易包括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6150万美元交易 启德医药与Biohaven达成130亿美元交易 显示中国源头创新药(FIC/BIC)国际认可度提升 [2] - 交易类型多元化 涵盖ADC、小核酸、双抗等前沿技术 交易阶段逐步前移 临床前项目占比超60% [2] - 本届ASCO中国创新药资产口头报告数量达73项创历史新高 头部创新药企进入扭亏为盈阶段 中生代Biotech优质资产密集出海 传统药企创新药业务进入兑现期 [2] 医药及医疗器械创新指数表现 - 中证医药及医疗器械创新指数(931484)上涨0 55% 成分股科伦药业(002422)上涨5 37% 百利天恒(688506)上涨2 65% 新产业(300832)上涨2 58% 艾力斯(688578)上涨2 42% 康龙化成(300759)上涨1 99% [4] - 医疗创新ETF(516820)上涨0 28% 最新价报0 36元 近1周累计上涨2 87% [4] - 医疗创新ETF盘中换手0 94% 成交1423 62万元 近1年日均成交4875 50万元 [4] - 医疗创新ETF最新规模达15 16亿元 [4] 指数成分与资金动向 - 中证医药及医疗器械创新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包括恒瑞医药(600276)、药明康德(603259)、迈瑞医疗(300760)等 合计占比66 57% [5] - 中证港股通医药卫生综合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包括百济神州(06160)、药明生物(02269)、信达生物(01801)等 合计占比60 77% [6] - 医疗创新ETF最新融资买入额达128 24万元 融资余额达5091 57万元 [5]
国际巨头“扫货”中国管线,本土药企如何跨越“廉价资产”鸿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3 16:15
核心交易分析 - BMS与BioNTech达成BNT327(PM8002)双抗药物合作协议 交易总额高达111亿美元 包括15亿美元首付款和20亿美元非或有性周年付款 以及76亿美元里程碑付款 [1] - 双方采用创新合作模式 全球利润或亏损按50:50比例分担 突破传统授权框架 [2] - BNT327为PD-L1/VEGF-A双抗 在治疗三阴性乳腺癌中显示积极临床数据 属于当前热门赛道 [2] 行业趋势 - 全球PD-(L)1市场规模2024年达525亿美元 同比增长12.3% 预计2028年PD-1/VEGF双抗市场规模近700亿美元 [3] - ADC药物市场快速增长 2024年规模145亿美元 预计2028年超550亿美元 [4] - 全球14款PD-(L)1/VEGF双抗进入临床 康方生物依沃西单抗为首个获批产品 普米斯PM8002进度全球第二 [4][5] 中国创新药企动态 - 三生制药PD-1/VEGF双抗SSGJ-707获辉瑞60.5亿美元授权 创中国创新药首付款纪录 [6] - 石药集团EGFR-ADC项目SYS6010展现63.2%客观缓解率 潜在交易总额达50亿美元 [6] - 康方生物依沃西单抗因临床数据击败默沙东可瑞达 推动合作方Summit股价一年暴涨583% [6] 研发效率与交易策略 - 中国创新药企研发成本仅为美国1/3-1/5 IND申报时间缩短30%以上 [6] - 百奥泰采用"分级特许权使用费"模式 恒瑞医药采用"首付+里程碑+销售分成"组合方案 [8] - 2020-2024年中国创新药BD交易总额从92亿美元增至523亿美元 2025年前五月已达455亿美元 [7] 技术突破 - 中国学者2025年ASCO年会73项研究入选口头报告 较2023年增长232% [10] - 科济药业Claudin18.2 CAR-T有望成为全球首款实体瘤CAR-T产品 [10] - 远大医药建成全球核素种类最全智能工厂 靖因药业siRNA疗法首付款达9500万美元 [10]
医疗创新ETF(516820)涨超1%,港股医药ETF(159718)盘中翻红,BD交易今年总额已超455亿美元!
新浪财经· 2025-06-03 10:16
指数表现与成分股 - 中证医药及医疗器械创新指数(931484)上涨1.02%,成分股中华海药业(600521)上涨9.77%,神州细胞(688520)上涨9.34%,联影医疗(688271)上涨4.18% [1] - 医疗创新ETF(516820)上涨1.13%,最新价报0.36元,近1周累计上涨2.60%,规模达15.09亿元 [1] - 中证港股通医药卫生综合指数(930965)上涨1.54%,成分股中美中嘉和(02453)上涨9.27%,药师帮(09885)上涨7.29%,绿叶制药(02186)上涨6.94% [4] - 港股医药ETF(159718)上涨0.13%,最新价报0.77元,近1周累计上涨5.82% [4] 行业动态与交易数据 - 5月至少6家国内创新药企官宣BD交易订单,跨境合作成为催化创新药二级市场行情的关键因素 [1] - 2020年至2024年创新药BD交易总金额从92亿美元提高到523亿美元,首付款从6亿美元提升到41亿美元 [1] - 2025年初至今创新药出海交易总金额达455亿美元,首付款达22亿美元,全年有望创新高 [1] - 信诺维与安斯泰来达成15.4亿美元许可协议,礼来收购SiteOne Therapeutics的STC-004项目金额达10亿美元 [2] 临床试验与审批进展 -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法米替尼一线治疗NSCLC的III期临床试验推进中,PD-L1 TPS≥50%患者ORR达60.0% [2] - 本周国内创新药共有10项IND和4项NDA获批,涉及FGFR4、HER2、CD19等靶点 [2] - 和誉医药依帕戈替尼获CDE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HCC治疗 [2] - 复宏汉霖、恒瑞医药、君实生物等公司均有新药获批或进入临床阶段 [2] 指数成分与权重 - 中证医药及医疗器械创新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包括恒瑞医药(10.22%)、药明康德(11.68%)、迈瑞医疗(9.20%)等,合计占比66.57% [7][9] - 中证港股通医药卫生综合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包括百济神州(10.67%)、药明生物(11.32%)、信达生物(7.42%)等,合计占比60.77% [11]
弘则医药|整理了历年的创新药 BD,我们有哪些发现
2025-05-26 23:17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中国创新药行业、生物制药行业 - **公司**:康方、百利天恒、三生美邦、三生公司、科伦博泰、启德医药、恒瑞医药、信立泰、默沙东、阿斯利康、辉瑞、BMS、Summit Pharmaceuticals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中国创新药企国际认可度提升** - 大型 BD 交易数量和金额逐年上升,2025 年前五月超 2022 年全年,未来一两年将持续增长,体现国际市场对中国创新药资产质量和研发实力高度认可[1][3][4] - 国内创新药企能研发 BIC 或 FIC 产品,与众多海外公司大量合作,如 2019 年至今有 200 多条 BD 交易记录[2] 2. **大型 BD 交易首付款比例情况** - 历史平均约 10%,2025 年平均约 5%,三生美邦达 20%,反映项目高价值,中国创新药企总金额超全球,未来首付款比例有望赶超[1][2][5] - 首付款越高跨国公司对产品认可度越高,中国企业可能初期支付少、后续收益空间大,需权衡激励空间与确定性[8] 3. **中国创新药企业与国际大药企合作市场反馈积极** - 康方、百利天恒、三生美邦等合作案例获市场高度评价,展示中国企业技术突破和国际认可度提升,增强全球竞争力[1][6] 4. **中国创新药在国际市场地位及交易结构设计** - 地位显著提升,双抗产品受大药企认可,体现企业国际影响力和谈判能力提升[7] - 交易结构设计更成熟精细,如三生公司交易结构获市场认可,增强投资者信心[7] 5. **总包金额对医药企业和产品潜力的影响** - 反映企业对产品潜力和成本综合评估,包括研发、商业化成本及风险,代表市场空间及潜力[9] - 大型合作公布当日公司市值通常涨至总包金额水平,表明市场对项目有信心[9] 6. **投资时间节点和收益情况** - 提前三个月布局 BD 相关股票是理想节点,平均收益约 23%,胜率约 58%;大型交易一年后平均涨幅约 41%,胜率 52%,长期投资价值显著[3][12][13] 7. **大型 BD 交易表现差异原因** - 交易完成后需产品交接、临床设计和组织协调,半年内产品规划和研究未完全展开,股票收益不明显;半年到一年工作推进产生效果,股票表现显著提升,如科伦博泰与默沙东合作案例[14] 8. **提高大型 BD 交易胜率方法** - 缩小选定范围至 15 亿美金以上大型交易,一年后正向收益确定性更高;研究失效案例优化投资策略[15] 9.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交易情况** - 默沙东和阿斯利康在中国市场并购交易金额最高,辉瑞和 BMS 近期有大规模交易[17] 10. **跨国公司青睐的细分领域** - 双抗体和抗体偶联药物最受青睐,展示中国技术竞争优势,如启德医药、科伦博泰、百利天恒相关项目;小核酸药物如 SRNA 逐渐受关注[18][19] 11. **中国生物制药行业趋势** - 本土创新药企平均总金额和首付款比例提升,表明国际企业对中国创新能力认可度增加[21] - 大型 BD 交易多发生在信息披露后前三个月或一年内,胜率较高[21] - MNC 在华购买管线数量少,未来有更多高价值 BD 交易,倾向投资有竞争优势且全球排名靠前品类[21] 12. **双抗组合研发前景** - TCR - T 类因工程师红利预计在中国发展好;PD - 1 绑定其他靶点的三种产品在 ASCO 会议公布数据带来惊喜,有望挑战 K 药王座[22] 13. **国内创新药研发现状和趋势** - 不断有惊喜,除已有双抗和 ADC 产品,还有不同组合 PD - 1 产品及 ADC 领域创新,研发仍充满潜力[23] 14. **恒瑞医药潜在大品种产品** - 通过海外临床试验和关注海外 MNC 热门产品找潜在大品种,管线约 200 个产品,如减肥口服制剂、与默沙东合作 LPA 产品、代谢领域领先产品[24][25] 15. **信立泰创新药研发实力和管线潜力** - 在心血管领域技术布局积累深厚,未来两年将公布系列潜在大单品临床数据,慢病及常见病研发前景值得期待[26]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今年可能有大型并购交易,如中国某企业 EGF ADC 产品、DISCO 会议 ATEC 产品、PD - 1 VGP 数据相关品类可能吸引跨国公司兴趣[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