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呋喹替尼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药企出海势头不减,现在人才不够用了 | 海斌访谈
第一财经· 2025-09-20 17:04
中国创新药出海趋势 - 中国创新药企通过海外授权、自建海外基地、NewCo等形式开拓海外市场 [1] - 跨国药企首付款超过5000万美元的BD交易中超过40%来自中国生物科技企业 四年前该比例不足5% [3] - 中国创新药在全球定价权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3] 出海模式演变 - 从初期自建团队转向与成熟药企合作 和黄医药案例显示自建团队投入大量资金后无功而返 最终选择与武田制药合作推进全球开发 [3] - 出海2.0时代不再简单"卖青苗" 而是真正融入全球市场与跨国药企同台竞技 [10] - 合作阶段从临床阶段药物扩展至早期管线 反映跨国公司对中国创新药认可度提升 [4] ADC药物领域优势 - ADC药物在中国创新药爆发中具代表性 百利天恒、科伦博泰等企业与海外大药企签署大额交易 [4] - 中国在化学优势、组合式创新和工程式创新方面具有优势 临床推进速度和执行力强 [4] - 预计中国上市的ADC药物将越来越多 需要抓住跨国公司需求和发展方向 [5] 海外扩张战略 - 药明合联选择新加坡建设首座海外工厂 从破土动工到机械竣工仅用16个月 [7][8] - 选址新加坡因最好平衡执行力、管理、成本、政府支持等因素 且与中国同一时区、华人比例高 [8] - 除新加坡外 正在评估欧洲、美国等其他区域建厂可行性 新加坡不是唯一选择 [9] 人才挑战与策略 - 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阶段暴露出人才短缺问题 全球运营复杂性超乎想象 [1][3] - 中国医药行业存在结构性人才问题 对人才要求从中国上市提升至海外研发和市场能力 [9] - 企业采取引进与培养结合策略 引进有国际经验人才 同时培养应届生构建长期竞争力 [9] 出海实践案例 - 和黄医药呋喹替尼2018年中国上市后 经历美国自建团队失败 最终通过合作于2023年底在美国获批 [3] - 出海被形容为"马拉松" 光有好的药品只是成功一部分 需应对全球运营复杂性和商业路径选择博弈 [3] - 药明合联通过派遣国内员工与当地招聘结合方式快速搭建海外团队 逐步增加当地招聘比例 [8]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有22篇论文发表在国际三大顶刊 很多获奖项目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科创与产业深度融合 企业活跃度再增强
解放日报· 2025-08-27 09:53
基础研究进展 - 自然科学奖授奖数增加10项至56项 占比29%创2006年以来新高 科技进步奖授奖数减少17项 [2] - 自然科学奖获奖率23%高于科技进步奖16% 反映基础研究领域底子厚 原创性强 成果质量高 [2] - 18个一等奖项目在《自然》《科学》《细胞》正刊或子刊发表22篇论文 其中正刊8篇 子刊14篇 占论文总数1/4 [2] 人才结构特征 - 1790位获奖完成人中45岁以下中青年1171人占比65% 较2023年度提升4个百分点 [3] - 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45岁以下中青年82人占比43% 较2023年度提升3个百分点 含2位90后第一完成人 [3] - 10位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得主中7人获国家杰青基金支持 覆盖量子科技 绿色低碳 精准医疗领域 [3] 产业创新融合 - 30个技术发明奖项目在电子信息 先进制造 航空航天 新材料 生物医药领域突破技术瓶颈 [4] - 15个技术发明高等级奖项成果获发明专利646件 平均每个项目43项专利 [4] - 和黄医药研发的呋喹替尼在9个国家或地区获批 延长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期 [4] 企业创新主体 - 686家获奖完成单位中企业336家占比49% 其中国有企业185家占比55% 民营企业93家占比28% [5] - 科技进步奖97个项目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提供科技支撑 取得显著经济或社会效益 [4]
借船出海 “沪牌”小分子抗癌原创新药的全球化商业之路
中国新闻网· 2025-08-27 04:38
中新网上海8月26日电 (记者 郑莹莹)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26日在沪揭晓,和黄医药以"中国一类 新药呋喹替尼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摘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呋喹替尼是中国首个从药物发现到临床开发均在中国本土自主完成的肿瘤药物,也是上海首个在欧美市 场和日本市场均获批的原创新药。 "产品要经历全球化考验,就要全链条按国际标准去做。"和黄医药执行副总裁崔昳昤近日在受访时说。 她在受访时讲起当时的出海选择:造船出海还是借船出海?崔昳昤透露,其实和黄医药最初是想造船出 海的,甚至在美国设立了商业化团队,但后来发现这远远不够,鉴于企业体量以及时间成本等考量,于 是决定借船出海。 "不仅是资金等投入,更重要的是时间。因为很多创新药产品出来后是在跟时间赛跑,哪个产品先上 市,哪个产品成功商业化的机会越大。"她说。 2023年1月,和黄医药与武田签订呋喹替尼在中国以外地区的相关许可协议,提速医药创新的"全球化之 路"。2023年11月,呋喹替尼在美国获批进入当地医药市场。 "2024年在美国上市的首个完整年,呋喹替尼的海外市场销售额达2.9亿美元。""截至2024年年底,呋喹 替尼已经在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市场 ...
上海药企自主研发并产业化抗癌新药,为全球患者提供中国智慧
中国青年报· 2025-08-27 04:38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奖情况 - 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授奖总数206项(人)[1] - 全部686家完成单位中336家(占比49%)是企业 其中民营企业93家[1] - 高等级获奖项目中近半数成果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领域相关[1] 和黄医药呋喹替尼研发成果 - 首创"结构优化-临床验证-工艺革新"三位一体创新体系研发抗肿瘤新药呋喹替尼[3] - 呋喹替尼于2018年国内上市 目前在30多个国家获批或上市[3] - 达成逾80亿元海外技术许可 2024年全球销售额破29亿元[3] 呋喹替尼技术优势 - 抑制VEGFR2激酶活性较国外同靶产品提升6.9倍 脱靶率由6.2%降低至0[3] - 临床证实可显著延长患者总生存期2.7个月 降低35%死亡风险[3] - 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顶级医学期刊《JAMA》[3] 临床应用与市场覆盖 - 2020年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3] - 截至2024年年底覆盖国内2000余家医院 惠及10万余名患者[3] 临床开发创新 - 率先设计"随机对照、剂量优化的临床方案" 比美国FDA同类指导原则早9年实践[4] - 通过一期试验加随机对照剂量优化确定全球适用剂量[5] 创新药出海挑战 - 出海需跨越临床试验、生产制造、上市申请和市场销售四大门槛[5] - 需要人才、技术、资金等硬实力及国际化视野[5] - 上海具备集中要素资源和前沿支持政策[5]
上海颁出重磅科技大奖,瞄准哪些重点方向
第一财经· 2025-08-26 23:03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进展 - 2024年上海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重达11% 显著高于全国6.91%的平均水平 [3] - 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共授奖206项 其中191个获奖项目中自然科学奖占比29% 创2006年设立该奖项以来新高 [3] - 高等级获奖项目中近半数与三大产业相关 54%的项目名称直接提及"应用" 主要集中于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 [3] 基础研究突破与转化 - 18项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中有22篇论文发表于《Cell》《Nature》《Science》正刊或子刊 占论文总数1/4 [6] - 复旦大学鲁伯埙团队研究成果技术转让许可达3.7亿元 中国科学院王二涛团队获中国发明专利并申请国际专利 [6] - 科技功臣奖获得者吕西林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国内50多栋复杂高层建筑 马大为发展的"乌尔曼-马"反应在全球制药界广泛应用 [7] 产业创新与关键技术突破 - 技术发明奖项目中电子信息领域占比20% 先进制造领域占比17% 航空航天和新材料领域各占13% 生物医药领域占比10% [11] - 15项技术发明高等级奖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646项 平均每个成果有43项原创性发明得到专利保护 [11] - 上海交通大学朱新远团队荣获科技进步特等奖 其超支化聚合物涂层技术应用于10型运载火箭和4型运载火箭首飞 [12] 生物医药创新成果 - 和记黄埔医药"呋喹替尼"项目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药物为全球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领域十余年来首个获批的VEGFR选择性抑制剂 [15] - 呋喹替尼已达成逾80亿元海外技术许可收入 2024年全球销售额突破29亿元 其中海外市场占比71% [15] - 该药物于2018年在中国获批 2023-2024年相继在美国、欧盟和日本获批 预计三年内形成超百亿规模 [15] 青年科技人才发展 - 2024年度获奖完成人中45岁以下中青年占比65% 较2023年61%有所提升 第一完成人中45岁以下占比43% [17] - 10名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中有7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 在量子科技、绿色低碳等前沿领域取得成就 [17] - 年龄最小的获奖者为1993年出生的复旦大学助理研究员胡凤鸣 获自然科学二等奖 [17]
上海颁出重磅科技大奖,瞄准哪些重点方向
第一财经· 2025-08-26 20:41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进展 - 上海2024年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重达11%左右 高于全国6.91%的水平 [1] - 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共授奖206项(人) 其中191个获奖项目中56项成果荣获自然科学奖 占比达29% 较2023年23%显著提升 为2006年设立该奖项以来新高 [1] - 授奖数量较2023年度减少 体现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的奖励导向 [1] 奖项结构分析 - 自然科学奖占比29.32% 技术发明奖占比15.71% 科技进步奖占比50.79% 科学普及奖占比4.19% [3] - 高等级获奖项目中近半数与三大产业相关 项目名称直接提到"应用"的有34项 占比54% [1] - 18项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中有22篇论文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正刊或子刊 占论文总数1/4 [6] 重大科技成果 - 复旦大学鲁伯埙团队研究成果技术转让许可达3.7亿元 [6] -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团队获中国发明专利并申请国际专利 有望实现非豆科植物共生固氮 [6] - 上海交通大学朱新远团队"新一代运载火箭表面特种防护涂层技术与应用"项目获科技进步特等奖 成果应用于10型运载火箭 助力4型运载火箭首飞 [9] 产业应用与经济效益 - 和记黄埔医药"呋喹替尼"项目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药物为全球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领域十余年来首个获批针对所有三种VEGFR的选择性抑制剂 [14] - 呋喹替尼已达成逾80亿元海外技术许可收入 2024年全球市场销售额突破29亿元 其中海外占比71% [14] - 15项技术发明高等级奖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646项 平均每个成果有43项原创性发明得到专利保护 [8] 人才结构特征 - 2024年度获奖项目共有1790位完成人 其中45岁以下中青年有1171人 占比65% 较2023年61%提升 [15] - 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45岁以下中青年有82位 占比43% 较2023年40%提升 [15] - 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10名获奖人中有7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 [15]
见微知沪|上海科技奖领奖台上的青年人和企业力量
新浪财经· 2025-08-26 19:43
青年科技人才发展 - 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奖人中最年轻的是1986年出生的频准激光创始人张磊 也是10位获奖人中唯一来自企业的代表 [1] - 获奖人中45岁以下人员达1171人 占比65% 第一完成人中45岁以下人员82位 占比43% 均高于2023年度 [2] - 2024年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出现2位90后 包括1993年出生的复旦大学助理研究员和1991年出生的同济大学副教授 [2] 企业科技创新表现 - 获奖项目完成单位中企业占比49% 达336家 较去年提高3个百分点 其中国有企业185家占55% 民营企业93家占28% [3] - 获奖项目第一完成单位为企业的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领域 包括和黄医药、联影医疗等企业 [3] - 技术发明一等奖17个项目中仅1个项目无企业参与 科技进步一等奖29个项目中仅4个项目无企业参与 [5] 科技成果转化趋势 - 高等级获奖成果中项目名称直接提及"应用"的达34项 占比54% 主要集中在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类别 [4] - 和黄医药凭借呋喹替尼项目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药物预计形成超百亿元市场规模 是首个成功进入欧美日主流市场的中国结直肠癌靶向药 [3] - 上海通过政策、资金、人才引进和市场机制等多方式强化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产业升级 [4] 科创生态体系建设 - 频准激光公司已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 [3] - 上海市委全会要求推动国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支持民企创新开放发展 加大针对初创企业的扶持力度 [5] - 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需深化"以赛引才""以活动引才""以政策引才"机制 大力培养创业者队伍 [5]
本土市场承压,和黄医药能否靠“换帅”翻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5 14:08
核心管理层变动 - 首席执行官苏慰国因健康理由暂停职务 其自2005年加入公司 2017年任执行董事 2022年3月起担任首席执行官 [2] - 首席财务官郑泽锋担任代理首席执行官 其2008年加入公司任首席财务官 2011年任执行董事 此前在百时美施贵宝担任财务副总裁 [2] 财务表现 - 上半年总收入2.777亿美元 较去年同期3.057亿美元下降9% [3] - 上半年应占净收益4.55亿美元 较去年同期2580万美元大幅增长 [3] - 肿瘤业务总收入2.34亿美元 同比下降4% [3] - 肿瘤免疫业务综合收入1.44亿美元 同比下降14.9% [3] 产品业绩表现 - 呋喹替尼海外销售额1.63亿美元 同比增长25% [3] - 呋喹替尼国内销售额0.43亿美元 同比下降29% [3] - 索凡替尼销售额0.13亿美元 同比下降50% [3] - 赛沃替尼销售额0.15亿美元 同比下降41% [3] - 他泽司他销售额70万美元 同比增长49% [3] 业务指引调整 - 将肿瘤业务收入指引从3.5-4.5亿美元下调至2.7-3.5亿美元 [3] - 调整原因为合作伙伴里程碑收入延迟至2026年及以后 [3] - 索乐匹尼布在中国上市时间预计推迟到2025年及以后 [3] 战略转型与发展阶段 - 公司正处于三重转折点:核心产品从上市验证进入市场份额争夺阶段 管线价值需要进一步释放 国际化战略进入实操阶段 [4] - 管理层更迭是公司从研发驱动向研发+商业化双轮驱动转型的配套举措 [5] - 公司从本土龙头向国际化生物制药企业转型 [5] 研发管线进展 - 计划2025年下半年启动中国和美国1期临床研究 [5] - HMPL-A580和HMPL-A830候选药物将于2026年启动1期临床 [5] - 预计2025年下半年完成赛沃替尼SAFFRON入组 2026年上半年读出数据 [5] - 索乐匹尼布拟于2026年上半年重新递交中国上市申请 [5] 市场前景与挑战 - 呋喹替尼正在推进胃癌、肺癌等新适应症的国内III期临床 [4] - 海外市场需要突破欧美市场准入 [4] - 后续ADC、双抗等创新品种进入临床中后期 [4] - 商业化进度不及预期 创新药研发进度不及预期 [3] - 国内销售面临竞争压力 [3]
和黄医药(00013):ATTC平台候选药物即将进入临床开发,后续多个里程碑事件值得期待
国投证券· 2025-08-23 21:59
投资评级 - 首次给予买入-A评级 目标价33.22港元 当前股价25.40港元存在30.8%上行空间 [3][6]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78亿美元 归母净利润4.55亿美元 [1] - 预计2025-2027年收入分别为40.1亿元、50.5亿元、63.5亿元 同比增长-12.3%、24.9%、25.7% [3][9] - 预计同期净利润分别为28.6亿元、4.8亿元、10.4亿元 净利率达70.9%、9.5%、16.5% [3][9] - 2025年预测每股收益3.28元 对应市盈率仅7.12倍 [9] 核心产品进展 - 呋喹替尼海外销售额增长25%至1.628亿美元 覆盖超30个国家 [1] - 国内呋喹替尼销售额4300万美元 较2024年同期的6100万美元有所下降 但近期已恢复增长 [1] - 赛沃替尼计划2025年下半年完成SAFFRON III期患者招募 2026年上半年读出数据 [2] - 索乐匹尼布拟2026年上半年重新提交新药上市申请 [2] - 索凡替尼计划2025年底读出胰腺癌II/III期研究数据 [2] 研发管线里程碑 - 首款ATTC候选药物计划2025年底启动中国及全球临床试验 [2] - 2026年将提交更多ATTC候选药物的全球新药临床试验申请 [2] - 研发费用率预计从2025年的33%逐步降至2034年的20% [11] 估值基础 - 采用DCF估值模型 预测2025-2034年自由现金流从-3.6亿元增长至16.8亿元 [11] - 永续增长率假设3% WACC为8% 推导出目标市值281亿港元 [11] - 当前总市值221.52亿港元 流通市值与总市值一致 [7]
和黄医药(00013.HK):海外稳步放量 储备管线注入新动能
格隆汇· 2025-08-23 10:51
财务表现与业务收入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总收入2.78亿美元,其中肿瘤业务收入1.44亿美元 [1] - 肿瘤产品收入0.99亿美元,同比下降29%,主要因呋喹替尼等产品国内竞争加剧导致销售收入下滑 [1] - 首付款、监管里程碑及研发服务收入0.44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略有增长 [1] - 公司下调全年肿瘤业务收入指引至2.7-3.5亿美元,因部分里程碑收入款项延迟确认及索乐匹尼布上市推迟 [1] 核心产品发展动态 - 呋喹替尼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达2.06亿美元,其中海外市场贡献1.63亿美元(同比增长25%),国内市场0.43亿美元 [1] - 呋喹替尼在海外市场保持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日本、美国、欧盟等主要市场的优异表现 [1] - 呋喹替尼国内新增子宫内膜癌、肾细胞癌等适应症获批,有望贡献业绩增量 [1] - 赛沃替尼国内已获批用于二线治疗MET扩增的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有望参与今年医保谈判重启高速增长 [1] - 赛沃替尼海外多个适应症同步推进:治疗奥希替尼耐药非小细胞肺癌的三期临床(SAFFRON)预计2025年底完成患者入组,MET驱动肾癌的三期临床(SAMETA)有序推进 [1] 技术平台与研发进展 - 公司新一代ATTC平台(抗体靶向偶联药物)可实现抗体与小分子抑制剂的协同作用,同时减轻化疗毒性并提升安全性 [2] - 基于ATTC平台已开发多个高选择性、有效性及耐受性的潜力管线,首个候选药物预计2025年下半年进入临床开发阶段 [2] - ATTC平台未来有望展现强劲抗肿瘤活性和持久缓解效果,并为公司带来新的出海机会 [2] 业绩预测与估值调整 - 下调2025-2027年营业收入预测至6.00亿、7.06亿、7.97亿美元(原预测为7.30亿、8.41亿、9.49亿美元) [2] - 基于可比公司估值,给予公司2026年6.06倍PS,对应目标价38.32港元(汇率约7.81),维持买入评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