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投资

搜索文档
金融“五篇大文章”引领变革,股权投资迎来新的变化
Wind万得· 2025-06-05 07:31
金融"五篇大文章"政策背景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构建"1+N"政策体系,明确重点领域和着力点,推动金融行业创新发展 [3] - 私募股权投资行业作为资本市场关键环节,将迎来新的战略机遇 [3] 硬科技投资 - 科技金融政策强调"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金融服务,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4] - 配套措施包括优化融资环境(贷款+直投、知识产权质押等)、发挥资本市场枢纽作用(科创板/创业板改革) [4] - 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保险资金参与重大科技任务,建立债券市场"科技板" [5] - 2025年前5月硬科技领域投融数据:机器人赛道261起/120亿元(+45.8%/+42.8%)、半导体450起/250亿元(降幅收窄)、新材料290起/190亿元(+52.4%)、人工智能570起/305亿元(+16%) [7] 绿色产业投资 - 绿色金融政策完善标准体系,推动碳核算和信息披露,2024年清洁能源产业经济贡献13.6万亿元(+19.3%),超过房地产(9.6万亿元) [8] - 碳中和赛道2024年投融1380起/1800亿元,细分领域包括氢能、核能、新型储能等 [9][10] - 建立全方位融资渠道(碳中和债券、绿色信贷贴息、绿色IPO等)降低PEVC投资风险 [11] 养老经济投资 - 银发经济市场规模2024年约7万亿元(占GDP6%),2035年预计达30万亿元(占GDP10%) [13] - 2024年养老领域融资仅36起/亿元,显示资本关注度低但潜力巨大 [13] - 政策支持"医养结合"、"智慧养老"新模式,鼓励布局养老服务、康复机器人、适老化改造等 [14] 普惠金融与数字金融 - 普惠金融聚焦小微企业和乡村振兴,2024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3.3万亿元 [16] - 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超5万起/5000亿元,专精特新企业4.7万起/17.5万亿元 [16] - 金融科技赛道2024年5月末投融6700起/1.1万亿元,重点领域包括数字支付、区块链应用等 [18] 股权投资生态变革 - 募资环境改善(保险/养老金等长期资金注入),投资聚焦科技/绿色/养老等国家战略领域 [19] - 退出渠道优化(注册制改革、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估值体系更趋理性 [19]
资本正在抛弃科学家?硬科技投资迎来败局?
搜狐财经· 2025-05-28 17:48
科学家创业热潮与反思 - 2021年科学家创业融资热度达到顶峰,2023年回落至理性状态,单笔投资规模趋于早期体量[5] - 2021年硬科技赛道成为VC主要投资方向,大量资金涌入导致科学家与投资人错配[5] - 行业反思"唯技术论",认为科学家创业存在重研发轻商业、重论文轻产品等五大弊病[5][6] 科研体系对科学家创业的影响 - 中科院"三个面向"方针将"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置于末位,导致科研与市场需求脱节[7] - 科研绩效评价以论文、专利为主,科技成果转化权重低,催生大量"沉睡专利"[10] - 2020年"四个面向"政策调整将经济主战场提至第二位,标志着科研价值观转变[11] 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进展 - 最新政策允许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最长6年,全国科研院所执行力度显著增强[12][13] - 中国农业大学前院士李宁获企业聘任,体现对科学家宽容态度[12] - 科技成果转化率从2010年25%提升至35%,但仍低于发达国家70-80%水平[14] 硬科技投资机构能力要求 - 需具备科研成果甄别能力,独立评估技术产业化前景[15] - 需识别科学家企业家潜质,弥补其商业意识而非改变核心特质[15] - 需提供产业资源孵化(如订单)和科学家成长孵化(如管理培训)[15] 金融体系改革与支持 - 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仅5.5%,显著低于美国13%和日本15%[14] - 国家建议扩大股权融资比重,建立科创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体系[14] - 政府引导基金拟设容错池,对早期科技投资给予损失补偿[14]
江西两兄弟,干出3000亿
创业家· 2025-05-14 18:00
寒武纪发展历程 - 公司脱胎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由陈云霁、陈天石兄弟创立,两人均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并参与"龙芯"项目研发,2010年提出AI芯片构想[7][8] - 2015年团队研发出世界首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原型芯片,2016年正式成立公司并命名为"寒武纪",寓意开启AI新时代[8] - 2017年通过华为麒麟970芯片搭载寒武纪1A处理器实现大规模商用,2017-2018年华为贡献公司98%以上营收[9] - 2019年因华为转向自研AI芯片导致营收锐减,公司战略转型为"云—边—端"全场景布局[10] - 2020年7月登陆科创板,首日市值突破1000亿元[10] 财务与股价表现 - 2020-2023年持续亏损,归母净亏损分别为6.59亿元、11.11亿元、15.79亿元、10.43亿元[13] - 2022年股价跌至46.59元/股,较历史高点下跌84.35%[14] - 2024年股价暴涨387%,市值增长超2000亿元,最高达3200亿元[15] - 2024Q4和2025Q1首次实现连续盈利,净利润分别为2.82亿元和3.55亿元,2025Q1营收同比猛增4230.22%至11.11亿元[17] - 2025Q1存货余额27.55亿元,预付款项9.73亿元,显示积极备货应对需求增长[17] 行业机遇与战略 - 英伟达H20芯片出口受限及国内AI算力需求缺口扩大,推动国产替代机遇[17] - 公司拟募资50亿元投向大模型芯片平台和软件平台项目,目标成为"中国版英伟达"[18] 投资机构布局 - 元禾原点在2017年A1/A2轮追加投资,看好AI芯片作为产业链顶端的核心地位[20] - 联想创投参与全部四轮融资,从A轮陪伴至IPO,初期估值争议通过尽调化解[20] - 国科投资参与A轮和B轮融资,B轮时估值达25亿美元[21] - 越秀产业基金2018年起连续两轮投资[21] - 科大讯飞创始人刘庆峰天使轮跟投1000万元[20] 硬科技投资逻辑 - 投资机构曾因2022年市值跌至200亿元考虑减持,但坚守12个月后市值回升至千亿[22] - 硬科技投资需5-10年蛰伏期,初期"十分耕耘一分回报",拐点后可能爆发式成长[22] - 寒武纪与宁德时代并列过去十年人民币基金超级回报案例,验证硬科技投资可行性[22]
江西两兄弟,干出3000亿
36氪· 2025-05-12 21:07
核心观点 - 寒武纪作为中国AI芯片领军企业,凭借技术突破和战略转型实现市值从千亿到3200亿元的跨越,成为人民币基金在硬科技领域的超级回报案例[4][5][17] - 公司创始团队脱胎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兄弟创始人陈云霁、陈天石凭借前瞻性AI芯片研发构想奠定技术基础[7][8][10] - 2024年股价暴涨387%源于首次连续两季度盈利(Q4净利2.82亿元、Q5净利3.55亿元)及营收同比激增4230%[17][18] 公司发展历程 - **技术起源**:2010年提出AI芯片构想,2015年研发全球首款深度学习处理器原型芯片,2016年正式成立公司[7][8] - **关键转折**:2017年通过华为麒麟970芯片IP授权实现商业化突破(2017-2018年华为贡献超97%营收),2019年华为自研芯片倒逼公司向"云-边-端"全场景转型[11] - **资本里程碑**:2020年科创板上市首日市值破千亿,2024年市值峰值达3200亿元[12][17] 财务与市场表现 - **亏损阶段**:2020-2023年累计净亏损43.92亿元,主要因高研发投入(2023年研发费用占营收比超150%)[15] - **业绩爆发**:2025年Q1营收11.11亿元(同比+4230%),存货余额27.55亿元反映备货充足,预付款项9.73亿元预示订单增长[17][18][19] - **股价波动**:2022年股价较历史高点跌84.35%,2024年反弹至777.77元/股[16][17] 行业机遇与战略 - **市场机遇**:英伟达H20芯片出口受限叠加国内AI算力需求激增(如DeepSeek推理需求),推动国产替代[19] - **战略布局**:拟定增募资50亿元投向大模型芯片/软件平台,目标成为"中国版英伟达"[19] - **投资逻辑验证**:硬科技投资需5-10年蛰伏期,寒武纪与宁德时代并列A股十年超级回报案例[24][25] 投资机构布局 - **早期支持者**:元禾原点连续追加A1/A2轮,联想创投独家参与四轮融资至IPO,国科投资/越秀产业基金多轮跟进[21][23] - **校友资本**:科大讯飞刘庆峰天使轮跟投1000万元[22] - **坚守回报**:2022年市值低谷期机构未减持,12个月后市值回升至千亿[24]
江西两兄弟,干出3000亿
投资界· 2025-05-11 15:50
寒武纪发展历程 - 公司由中科院计算所陈云霁、陈天石兄弟创立,两人均从中科大少年班毕业并获计算机博士学位,早期参与"龙芯"团队研发[3] - 2015年团队研发出世界首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原型芯片,2016年正式成立北京中科寒武纪科技[3] - 2017年通过华为麒麟970芯片搭载寒武纪1A处理器实现大规模商用,当年华为贡献98%营收[6] - 2019年华为转向自研AI芯片导致公司营收锐减,随即战略转型为"云—边—端"全场景布局[6][7] - 2020年7月登陆科创板,首日市值突破1000亿元[7] 财务与股价表现 - 2020-2023年累计归母净亏损达44亿元,其中2022年单年亏损15.79亿元[10] - 2022年股价较历史高点下跌84.35%至46.59元/股,2023年重新突破百元[10] - 2024年股价暴涨387%,市值增长超2000亿元,最高达3200亿元[12] - 2024Q4和2025Q1首次实现连续盈利,其中2025Q1营收11.11亿元同比激增4230%[12][13] - 2025Q1存货余额27.55亿元,预付款项9.73亿元显示备货充足[14] 行业机遇与战略 - 英伟达H20芯片出口受限叠加国内AI算力需求缺口扩大,推动国产替代机遇[15] - 公司拟募资50亿元投向大模型芯片/软件平台项目,目标成为"中国版英伟达"[15] - 2024年与DeepSeek合作带动推理需求增长,加速产品商业化落地[15] 投资机构布局 - 元禾原点2017年连续参与A1/A2轮融资,看好AI芯片产业链顶端价值[17] - 联想创投全程参与四轮融资,2017年尽调后确认创始人商业能力[18] - 国科投资2017-2018年参与A/B轮融资,B轮时估值达25亿美元[18] - 越秀产业基金2018年起连续两轮加注,2022年市场波动期间选择坚守[18] 行业意义 - 公司证明中国硬科技投资可获超额回报,与宁德时代并列近十年人民币基金标杆案例[19] - AI芯片领域需5-10年蛰伏期,突破拐点后呈现指数级增长特征[19]
50家投资机构“疯抢”9大科学仪器路演项目
仪器信息网· 2025-05-06 15:07
论坛概况 - ACCSI2025科学仪器投融资论坛将于5月12日举行 聚焦前沿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 已吸引70+投资机构参与[1][2] - 论坛主题为"数智驱动·新质引领" 由仪器信息网主办 旨在搭建科学仪器行业多方交流平台[15] 行业趋势 - 科学仪器行业正从科研深水区转变为科技产业链必争之地 国家队资本战略入局[2] - 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强化核心技术攻关 优化科技力量布局[2] - 全球贸易摩擦背景下 中国科学仪器资本市场呈现"暖春" 参会者可洞察科技投资风向[4] 投资机构分析 - 近三年25家投资机构在科学仪器领域投资额超200亿元 国科系占比最高[9] - 投资机构分为五大阵营: 1) 国家队科技资本(国科系/中芯聚源等)聚焦卡脖子领域 采用"基业+基地+基金"模式[9] 2) 专业基金(峰瑞/基石/九黎)注重技术壁垒和进口替代 跨界融合生物医药与高端制造[10] 3) 产业资本(海尔资本/上海新微)依托产业链资源[10] 4) 区域产业资本(西安东台商会等)绑定地方产业集群 侧重应用层技术[10] 5) 综合投资集团(北京乾泓)[10] 参会嘉宾 - 索继栓(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将作"国家战略引领下科学仪器产业创新发展路径"报告[12] - 张金虎(国科科仪副总经理)分享"科学仪器领域成果转化实践"[14] - 庞丽琼(国科创业执行董事)解析高端科学仪器发展趋势和投资机遇[7] 路演项目 - 聚焦科学仪器前沿创新 包括: - 自动化微纳光电芯片测试系统(杭州超材光芯)[6] - 计算光学显微成像仪器平台(曦光仪器)[6] - MEMS气相色谱仪(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7] - AI+传感器芯片(苏州德锐特)[7] - 微生物自动化检测流水线(产业化应用项目)[7] 会议信息 - 时间:2025年5月11-13日 - 地点:上海松江区 - 官网:instrument.com.cn/accsi/2025/[16]
广东:推动政府等公共服务机构率先接入人工智能大模型
快讯· 2025-04-30 20:38
产业基金体系建设 - 广东省计划整合组建总规模超万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 [1] - 省级基金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 [1] - 基金体系将涵盖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企业并购投资和S基金等多种投资形式 [1] - 投资重点方向为早期项目、小型企业、未来产业和硬科技领域 [1] 国际合作与项目引进 - 每年计划促成100个以上与海外主权基金和国际知名投资机构的合作项目 [1] - 实施"粤投粤引"项目路演专项行动,每年导入1000个高成长项目 [1] 地方配套措施 - 允许各市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细分赛道产业基金 [1]
以丰富供给壮大耐心资本
经济网· 2025-04-30 10:21
我国耐心资本发展现状 - 近年来以股权投资为主的耐心资本发展环境发生较大变化 但私募股权机构在募投管退各环节仍存在堵点 [3] - 2024年全国机构LP共出资6863笔 认缴出资金额达1 27万亿元 政府资金LP出资金额6692亿元显著领先 [4] - 产业资本2024年披露出资金额1998亿元 占比相较2023年下滑0 4个百分点 [4] - 金融机构和社保基金LP 2024年合计出资2245亿元 占比增长0 9个百分点 其中银行业机构出资增长近一倍 [4] 股权投资市场结构变化 - 2024年创投基金和成长基金募资活跃 创业投资基金数量占比63% 募资4498亿元占31% 成长基金数量占比30% 募资6431亿元占45% [5] - 小规模基金数量占比自2018年持续提升 2023年已超募资基金总数六成 [5] - 种子期 初创期项目投资案例数占比达41% 较2021年提升4个百分点 天使轮 Pre-A轮 A轮投资案例合计占比66% [5] - IT 半导体及电子设备 生物技术/医疗健康和机械制造四大产业2024年投资案例数占比74% 金额占比63% [6] 壮大耐心资本的路径建议 - 推进国有资本加大股权投资力度 优化政府产业投资基金治理方式 引入专业管理机构 [7] - 推动QFLP试点扩容 优化外资股权投资机构准入流程 统一境内外机构监管标准 [7] - 放宽银行AIC股权投资范围限制 建立与股权投资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和容错机制 [8] - 鼓励保险资金进入股权投资市场 强化行业研究能力 优化内部投资决策流程 [8] - 推进实体投资 产业投资与证券投资一体化发展 丰富耐心资本退出渠道 [8]
海欣股份:拟投资3000万元参与产业基金
快讯· 2025-04-18 16:45
公司投资动态 - 公司或指定主体拟作为有限合伙人以自有资金认缴人民币3000万元参与安徽高新元禾璞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 [1] - 该投资占产业基金1.2%财产份额 [1] - 产业基金目标认缴出资额为人民币25亿元 [1] 基金投资方向 - 产业基金重点投资半导体和智能制造等硬科技领域项目 [1]
耐心资本与硬科技投资:工银投资的战略与实践
金融界· 2025-03-31 10:56
文章核心观点 - 工银投资以耐心资本为基石探索硬科技投资新路径,通过实践为硬科技企业提供支持,助力科技创新生态构建和高质量发展 [1][6] 耐心资本的四大坚持 - 长期投资需具备强大筹资和募资能力支撑长期投资计划,短期内可能无明显回报 [2] - 价值投资强调容忍短期个别项目无分红或现金流入,不影响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2] - 风险投资要求在个别项目可能失败情况下,公司整体经营保持稳健,具备抵御风险能力 [2] - 战略投资强调参与公司治理,赋能被投企业,需具备较高综合服务能力 [2] 银行系AIC的独特优势 - 践行国有大行担当,政策落实能力强 [3] - 依托母行平台,行司联动提高股权融资可得性,共享资源提供全域、全时、全面金融服务 [3] - 通过投贷联动,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产品,探索新模式,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 [3] - 继承和发扬银行审慎稳健风险文化,夯实长期稳健经营基础 [3] - 资本补充和资金来源渠道畅通,能为实体经济提供长周期资金支持 [3] 硬科技投资的具体实践 - 企业所在区域方面,聚焦国家重点区域战略布局,以链主企业为切入点支持重点产业链建设 [4] - 企业所在行业方面,聚焦与国家战略安全、竞争力提升有关的重点行业,加大对科创企业支持力度 [4] - 企业自身能力方面,聚焦六大维度核心竞争力,优选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投资 [4] 金融资本在新兴产业中的作用 - 针对起伏大,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平滑产业波动,维护产业发展稳定性 [5] - 针对转换快,提供全场景服务,满足科创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金融服务需求 [5] - 针对节点多,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建立平衡制约机制,强化ESG管理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