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东风汽车2025“梦想车”大赛颁奖,创新沃土再结成果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1-21 09:49
11月19日,由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东风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的"梦想车之夜・2025"——第七届"东风梦想车"大 赛成果发布暨颁奖仪式在东风汽车全球设计中心举行。 活动以"梦想集结 AI赋新生"为主题,融合AI技术与机器人互动等创新形式回顾大赛历程和成果,展现科技驱动未来、智慧引领变革的理念。东风汽车 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艳红在致辞中表示,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骨干力量,东风汽车始终胸怀产业报国初心,不断强化使命感、责任感,将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融入企业基因。面向未来,东风将持续深化多方战略协同,加大公益投入,坚定推动科技创新,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和发 展机遇,助力中国汽车工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党委书记万学军在致辞中指出,青创基金会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扎实办好"东风梦想车"大赛,为广大青年 学子搭建了展示才华、实现梦想的广阔舞台。这是共青团服务国家战略、助力青年成长的一项具体举措。未来,青创基金会将继续汇聚多方力量支持赛事举 办,打造前瞻创新平台,加强国内外交流互鉴,同时呼吁青年立强国之志,走创新之路,担时代之责,勇闯技术" ...
两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144位专家当选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1-21 09:43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1月21日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分别选举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7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1人。 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方面和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称号,院士制度是党和国家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导向,凝聚优秀人才服务国家设立的一 项重要制度。本次增选后,我国院士队伍的结构进一步优化。 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平均年龄57.2岁,最小年龄44岁,最大年龄66岁,60岁(含)以下的占67.1%,女性科学家有5人当选。新当选的中国工程 院院士中,有6位扎根西部边远地区的专家,有8位女性科学家。 据悉,本次两院院士增选突出国家战略需求导向,突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增选工作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坚持院士增 选纪律严的基调,强化纪律要求和全过程监督,对候选人学术学风、道德品行、遵规守纪等方面进行了严格把关,积极接受社会监督,严防说情打 招呼,切实把好院士队伍"入口关"。 本次增选后,我国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共908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共1002人。 | 序号 | 姓名 | 年龄 | 工作单位 | 研究方向 | | --- | --- | --- | --- | --- | | 1 | ...
【专访】郑江淮:破解内卷式竞争并非限制竞争,要从四个维度发力 | 前瞻十五五㉒
搜狐财经· 2025-11-21 09:36
智通财经记者 | 刘婷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取 代科技创新,成为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对这一转变,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郑江淮表示,将现代化产业 体系建设置于首位,并非否定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而是要构建创新引领产业、产业支撑创新的协同关系,这是中美竞 争背景下构建以中国为主的全球生产体系的关键所在。 他在接受智通财经专访时说,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但技术创新的产业化过程离不开完善的产业体系支撑。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吉翁与豪伊特的创造性破坏理论进一步指出,技术创新只有通过产业升级才能完成价值转 化,缺乏产业支撑的科技创新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无法形成持续的经济增长动力。 "当中国资本要素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创造稳定回报,技术要素能够为全球产业升级提供支撑,人才要素能够引领全球创 新潮流时,中国跻身发达国家行列将水到渠成。"郑江淮说。 以下是本次对话实录,经智通财经编辑整理 "科技创新是增长的'发动机',而现代化产业体系则是'传动系统',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将技术势能转化为增长动 能。"郑江淮说。 《建议 ...
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附名单)
中国能源报· 2025-11-21 09:33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总体情况 - 2025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共增选144名院士,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7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1人 [1] - 增选后中国科学院院士总数达到90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1002人 [2] - 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平均年龄57.2岁,最小年龄44岁,最大年龄66岁,60岁(含)以下占比67.1% [1] - 本次增选突出国家战略需求导向和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 [1]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详情 - 数学物理学部共14人当选,来自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山东大学等机构,研究方向涵盖运筹学、高能天体物理、粒子物理等 [9][10] - 化学部共11人当选,平均年龄较高,来自南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研究方向包括光电能源高分子材料、无机固体化学、有机半导体等 [10][11] -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共13人当选,其中女性科学家2人,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医疗机构,研究方向涉及微创医学、干细胞生物学、胃肠癌防治等 [12][13] - 地学部共9人当选,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机构,研究方向包括矿床形成规律、煤地质学、卫星大地测量学等 [14] - 信息技术科学部共11人当选,来自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机构,研究方向涵盖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机器学习等 [14][15] - 技术科学部共15人当选,来自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机构,研究方向包括宽禁带半导体材料、超材料、生物力学等 [16][17][18]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详情 -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共11人当选,来自广东工业大学、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及高校,涵盖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汽车制造等领域 [25][26] -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共9人当选,来自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等机构,研究方向包括通信技术、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 [27][28] -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共10人当选,来自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机构,涵盖航空材料、高分子化工、金属材料等领域 [29][30] -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共12人当选,来自中国矿业大学、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研究方向涉及煤炭资源、核能技术、新能源电池等 [31][32][33] -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共7人当选,来自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武汉大学、同济大学等机构,涵盖水利工程、建筑工程、交通建设等领域 [34][35] -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共6人当选,来自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天津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机构,研究方向包括环境工程、轻工技术、气象科学等 [36][37] - 农业学部共8人当选,其中女性科学家2人,来自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机构,研究方向涉及作物科学、农业机械、畜牧兽医等 [38][39][40] - 医药卫生学部共8人当选,来自新疆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等医疗机构,涵盖中医药学、血液病研究、肿瘤防治等领域 [42] 外籍院士增选情况 - 中国科学院新增外籍院士27人,来自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研究方向覆盖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 [19][20][21] - 中国工程院新增外籍院士24人,来自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研究方向包括机械工程、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等 [43][46][47][48][49][50][51][52][53][54][55][56][58][60]
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高地 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人民政府新一轮合作协议签署 侯建国龚正出席并签约
解放日报· 2025-11-21 09:32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汪克强,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陈杰出席。 根据此次签署的加快推进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合作协议,院市双方将共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 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中国科学院将积极参与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支撑上海创新发展的科技需求,优 化在沪科技布局并加大创新资源投入、打造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助力上海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 产业引领功能。上海将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支持中国科学院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作用,促 进在沪科研机构高质量发展、抢占科技制高点。双方携手,共同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 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记者 孟群舒 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人民政府新一轮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昨天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 国,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出席并共同签署合作协议。 ...
青春华章|勇立潮头,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展现青年担当
环球网· 2025-11-21 09:21
渤海之滨,活力澎湃;津沽大地,气象万千。11月18日,"青春华章·踏浪新质潮"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 四中全会精神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天津开展媒体采风。19日,采访团一行走进天津天开高教 科创园西青园、津南园开展调研采访。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和重要着力点。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打造发展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发展新质生产力须下好人 才"先手棋"。事实上,"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更应 以新质生产力点燃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就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重要部署。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近年来,各地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 着高质量发展不断地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效。比如,天津就将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作 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在实践中交出了一张靓丽答卷。此次采访团到访的天开高教科创 园,就依托高校资源优势,凝聚智慧、汇聚人才、集聚产业,全力打造引领区域发展 ...
佰嘉盈国际的亚洲破局之路:将“佰嘉盈合法合规”铸入发展基石
财富在线· 2025-11-21 09:21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佰嘉盈国际在亚洲市场采取了稳健务实的发展策略。品牌选择新加坡作为区域总 部,看中的是其完善的法治环境和良好的商业生态。通过与本地获得认证的场所合作,佰嘉盈国际确保 业务发展既符合当地监管要求,又能满足市场需求。 随着亚洲市场重要性的不断提升,佰嘉盈国际将继续加大在该区域的投入。品牌计划通过科技创新和服 务升级,为用户带来更优质的服务体验。同时,佰嘉盈国际也将持续完善合规体系,确保业务发展稳健 可持续。 近日,国际品牌佰嘉盈国际宣布正式进入亚洲市场,这一消息引发行业广泛关注。作为一家注重长期发 展的品牌,佰嘉盈国际以其独特的品牌理念和创新服务模式,为亚洲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思路。 佰嘉盈国际始终将合规经营作为品牌发展的基石。在筹备进入亚洲市场期间,品牌投入大量资源构建完 善的合规体系。在新加坡,佰嘉盈国际不仅获得了相关运营资质,还建立了严格的内控机制,确保所有 业务活动都在法律框架内进行。这种对合规性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品牌的责任意识和专业态度。 "我们深知合规经营的重要性。"佰嘉盈国际亚洲区负责人表示,"在品牌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 将合法合规放在首位。通过建立透明的运营机制和严格的风控体系, ...
既营造宽松环境,又堵住风险漏洞
人民网· 2025-11-21 08:38
在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的深港协同创新中心,楼上是科创企业,楼下是科研实验室。穿着白大褂的 科研人员在实验室迸发出的灵感,在和楼上"邻居"们的一次偶遇交谈中,便可能"孵化"出一家独角兽企 业,实现创新和创业的双向奔赴。 从这座大楼向外望,深圳河蜿蜒流淌,一侧是深圳,一侧是香港。以深圳河为界,跨境相连的"河套深 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正凭借着独特的区位和制度优势,成为一个茁壮成长的国际化科创中心。 科技创新要素高效便利跨境、科研管理规则接轨国际、产学研高效协同……谈起"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 作区"的优势,河套发展署科技与人才部副部长王元孟如数家珍。河套合作区是党中央部署的四个粤港 澳重大合作平台之一。2023年8月,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明确 了河套"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极点""世界级科研枢纽"的战略定位。 王元孟的另外一个身份是河套发展署机关纪委委员。前不久,他刚参与了河套合作区组织的专项资金科 研项目验收评审,重点关注了科研经费使用有无违规情况。 据了解,深圳市每年会安排一部分财政资金专门用于支持河套合作区的科研创新,重点聚焦生命、材 料、信息三大产业。对于由财政 ...
既营造宽松环境,又堵住风险漏洞深圳以有力监督护航科技创新的实践路径
在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的深港协同创新中心,楼上是科创企业,楼下是科研实验室。穿着白大褂的 科研人员在实验室迸发出的灵感,在和楼上"邻居"们的一次偶遇交谈中,便可能"孵化"出一家独角兽企 业,实现创新和创业的双向奔赴。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侯颗 自广东深圳报道 从这座大楼向外望,深圳河蜿蜒流淌,一侧是深圳,一侧是香港。以深圳河为界,跨境相连的"河套深 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正凭借着独特的区位和制度优势,成为一个茁壮成长的国际化科创中心。 为进一步做深做实政治监督,深圳市纪委监委派驻第三纪检监察组建立"五会一评一审一谈"机制。"'五 会'就是党组会、党风廉政建设推进会、机关纪委书记会、专题民主生活会、述责述廉会,'一评'就是党 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考评,'一审'就是廉政审核,'一谈'就是廉政谈话。通过这种机制做到时时处处提 醒、监督。同时,针对落实过程中出现的痛点堵点,通过召开各部门联合工作会议、制发工作提示函、 听取汇报、约谈提醒责任人、现场督导检查等方式,推动驻在单位将改革任务落到实处。"该纪检监察 组有关负责同志说。 "我们一方面鼓励科研人员自主提出研究项目、设计技术路线、组建项目团队、安排科研经费,另一方 ...
【省科技厅】陕西“十四五”科技创新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陕西日报· 2025-11-21 08:34
记者从11月20日陕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陕西"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情况发布会上获悉:"十四 五"期间,陕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强省建设,创新体系整 体效能显著提升,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支撑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全省高质量发展中交出亮眼答 卷,科技创新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科技创新实力持续增强。陕西获批建设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重要一 极,同时落地1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及分中心,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等6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现"边建 设、边研发、边转化"。研发投入与人才规模同步增长,全省研发经费投入926.2亿元,较2020年增长 46.47%,研发投入强度居西部首位;全省研发人员突破25万人,较2020年增长49.45%。综合科技创新 水平指数提升7.12个百分点、达到75.51%,其中创新产出水平指数87.59%、居全国第四。 原始创新与关键技术攻关双向突破。陕西构建特色实验室体系,基础研究经费5年增长超六成,在 三大国际顶级刊物发表论文49篇,基础研究指标稳居全国第一梯队。靶向部署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300余 项,今年已集中突破产业链上下游技术难题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