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体重管理
icon
搜索文档
超半数人体重管理“知易行难”,陈君石提出三点建议
贝壳财经· 2025-09-08 11:04
肥胖问题现状与政策行动 - 中国成年居民超重及肥胖率突破50% 青少年肥胖率15年增长12倍 预测2030年每年因肥胖导致的医疗支出超4000亿元[2] - 2024年6月启动"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 2025年3月"国家喊你来减肥"微博话题阅读量达17.9亿次[2] - 73%受访者有体重管理期望 64%愿意付诸努力 但仅55%真正行动 仅38%能形成日常习惯[2] 体重管理实施痛点 - 76%的人认为体重管理执行不轻松 主要痛点包括科学知识匮乏("我不会") 时间成本压力("我很忙") 见效慢挑战耐心阈值[3] - 63%的人依赖"目测"判断胖瘦 33%的人自评结果与实际体重存在显著差异[3] - 体重管理存在明显"漏斗效应" 从认知到行动各阶段转化率持续下降[3] 科学减重实施框架 - 总体原则为坚持吃动平衡 保持积极心态 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维持长期健康体重[4] - 饮食方面强调吃好一日三餐 早餐必吃 晚餐忌晚 规律定量 增加全谷物 蔬果与优质蛋白摄入[5] - 运动方案需减脂增肌双轨并行 有氧与抗阻结合 特别提醒老年人注重肌肉维持[5] - 倡导定期测量体重与腰围 善用可穿戴设备与记录软件 营造家庭互相监督氛围[5] 行业发展趋势 - 体重管理需个人内在驱动与健康食物环境建设同频共振[6] - AI与数字技术将推动体重管理从"被动记录"跃升至"预测与个性化指导"时代[6] - 以"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为起点 推动"终生管理 持之以恒"理念深入人心[6]
科学揭示:午睡习惯,如何塑造你的身材
GLP1减重宝典· 2025-09-07 17:49
研究核心发现 - 具有高午睡遗传倾向且保持规律午睡习惯的人群肥胖风险显著降低且减肥成功概率明显提高[4][12] - 午睡与体重的关系受遗传因素与行为习惯交互作用影响,个体差异显著[4][10] - 午睡可能成为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5] 研究设计与样本 - 研究基于1278名西班牙超重或肥胖成年人(ONTIME研究参与者)[7] - 采用Siesta-PGS(午睡多基因评分)体系结合问卷调查评估午睡频率、睡眠质量、饮食及运动情况[7][8] - 设定p值<0.05为显著性标准,部分结果通过敏感性测试验证[7] 午睡行为特征 - 约42.4%参与者保持午睡习惯,平均每周午睡4次,其中13.2%每日午睡[8] - 主要午睡动机为缓解疲劳和放松身心,规律午睡者普遍年龄较大[8] - Siesta-PGS每增加1个标准差,个体午睡概率提升17%(OR=1.17,95% CI:1.03-1.32;p=0.015)[8] 遗传倾向与午睡关联 - 高遗传倾向(Siesta-PGS≥均值)人群中22%有时或经常午睡,15%总是午睡[8] - 低遗传倾向(Siesta-PGS<均值)群体中相应比例为18%和12%(χ² p=0.029)[8] - 不同遗传评分三分位数组别间午睡频率差异显著,但与午睡持续时间无统计学关联[8] 遗传与肥胖风险关系 - Siesta-PGS与肥胖风险无直接显著关联(OR=0.98,95% CI:0.87-1.11 kg/m²;p=0.771)[9] - 在英国Biobank人群验证中Siesta-PGS与BMI同样无显著相关性[9] - 调整饮食和身体活动因素后,较高遗传倾向与较低减肥成功概率显著相关(p=0.048)[9] 基因与行为交互作用 - Siesta-PGS和午睡频率对肥胖风险存在显著交互影响(p=0.038)[10] - 高遗传倾向且规律午睡者肥胖概率显著低于不午睡者[10][12] - 在Siesta-PGS最低人群中,规律午睡者肥胖风险比不午睡者高1.9倍;在最高人群中风险降低0.6倍[10] 午睡对减肥效果的影响 - 高遗传倾向且经常/总是午睡的个体减肥成功率显著更高(p<0.05)[11] - 基因-行为交互效应对长期体重维持无统计学意义[11] - 保护效应与特定饮食因素存在关联,需结合健康生活方式[12][13]
筑牢健康基石——2025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启动
新华社· 2025-08-30 06:01
健康生活方式推广 - 2025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正式启动 主题为"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筑牢家庭健康基石" [1] - "体重管理年"活动于2024年6月启动 为期三年 目标为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 [2] - 每年9月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 2024年活动包括家庭健康推广/减盐周宣传/口腔保健义诊/骨骼健康主题宣传等 [3] 居民健康状况与挑战 - 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08年6.48%提升至2024年31.87% [2] - 超重肥胖和慢性病问题成为长期健康挑战 超重肥胖被认定为多种慢性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2] - 居民膳食结构出现变化 油脂摄入量上升 全谷物和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3] 健康环境建设进展 - 全国体育场地数量达484.17万个 总面积42.3亿平方米 "15分钟健身圈"逐渐实现 [4] - 多地建设公园/绿化步道/健身基础设施 北京等城市市民体育活动普及度高 [4] - 上海/深圳实施控烟条例 健康科普融入公共交通/社区/短视频平台 食堂提供低盐低油餐食 [4] 科技创新应用 - 精准营养成为慢性病防控关键策略 AI系统可自动识别食材并估算热量和营养成分 [5] - 通过基因检测/代谢组学分析/肠道菌群评估可定制个性化膳食方案 [5] - 智能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身体活动量/睡眠质量/心率变化 移动健康应用提供科学体重管理方案 [7] 政策机制建设 - 采用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模式 健全健康促进长效机制 [7] -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形成从国家到家庭再到个人的全方位健康促进体系 [7]
一个行业的双面叙事;从千亿益生菌市场到万益蓝
36氪· 2025-08-27 20:58
行业背景与市场趋势 - 中国益生菌消费市场规模以每年11%至12%速度增长 预计2025年接近1300亿元 2026年达1377亿元 [2] - 62.3%的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肠道问题 健康焦虑与消费需求推动益生菌市场扩张 [2] - 行业竞争加剧 益生菌相关企业数量超4500家 较2022年增加1500余家 [19] 公司发展历程 - 万益蓝(WonderLab)2019年成立 创始人具宝洁、腾讯电商等营销背景 [10] - 初期以代餐奶昔切入市场 2019年取得代餐奶昔品类全网第一 [10] - 转型益生菌赛道后复制成功路径 通过设计、营销与广告投放迅速成为品类第一 [13] 产品与业绩表现 - 产品线覆盖益生菌、高蛋白、膳食纤维、肌肤营养及功能零食五大系列 [11] - 2020年及2021年全年销量分别达4亿元与5亿元 [14] - 2023年5月小蓝瓶益生菌销量突破2亿瓶 2024年3月益生菌系列全网销量超6亿瓶 [14] - 618期间获天猫益生菌热销榜TOP1及抖音品牌爆卖款榜TOP1 [14] 争议与风险 - 黑猫投诉平台相关投诉超1000条 涉及虚假宣传、无效退款、食品安全等问题 [15] - 部分消费者反映产品无减肥效果 甚至出现便秘等不良反应 [15] - 母公司全资子公司深圳精准健康科技因广告违法行为受5次处罚 [17] 行业技术挑战与监管 - 益生菌存活率受口腔消化和胃酸腐蚀影响 实际抵达肠道数量稀少 [18] - 行业缺乏统一标准 产品效果因个体体质差异显著 [18] - 专家指出益生菌非直接减肥特效药 仅通过调节菌群间接辅助体重管理 [18] 竞争格局 - 头部品牌如华大营养、Lifespace益倍适凭借技术积淀分流核心客群 [19] - 腰部品牌如乐力、江中依托药企供应链与线下渠道覆盖家庭用户 [19] - 白牌及小品牌通过低价策略抢占市场份额 [19]
西王食品上半年营收21.2亿元 运动营养板块将继续扩大创新平台
证券时报网· 2025-08-26 21:53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1.2亿元 净利润亏损1857万元[1] - 毛利同比下滑主要因原料成本上涨及低毛利产品销售减少[1] - 终端客户出货量高于公司发货量[1] 植物油业务 - 玉米油市场占有率超30% 为国内最大玉米胚芽油生产基地[1] - 获得三项权威认证:全国玉米胚芽油品牌力第一/香港品质认证/最受消费者喜爱低芥酸菜籽油[1] - 完成品牌焕新与产品升级 推出新产品策略[1] 运动营养与体重管理业务 - 通过并购Iovate形成双主业布局 旗下品牌覆盖全球140多个国家[1][2] - MuscleTech和SixStar在北美FDMC及沃尔玛渠道销售排名前列[2] - Hydroxycut为美国市场第一体重管理保健品 PurelyInspired为北美高成长植物基品牌[2] 研发与全球化战略 - 拥有100余项全球专利 设独立研发实验室及运动科学研究设施[2] - 重点拓展印度 中国 澳大利亚等增长市场[2] - 实施科技强企战略 开发基于科学的表现/代谢/健康长效营养解决方案[1][3] 产品矩阵 - 主要产品覆盖食用油 运动营养 体重管理三大品类[1] - Iovate旗下品牌形成互补矩阵:MuscleTech(标杆性补给食品) SixStar(高端运动保健品) Hydroxycut(体重管理) PurelyInspired(植物基营养)[2]
聚焦肥胖合并糖尿病患者 礼来口服新药探索体重管理新路径
证券日报网· 2025-08-26 20:41
行业背景与需求 - 全球糖尿病患病率持续攀升 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达11.9% [1] - 超六成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超重或肥胖 肥胖并发症增加糖尿病长期健康风险 [1] - 体重下降超10%可显著提升2型糖尿病缓解率 但传统生活方式干预难以持久 [1] - 2024版专家共识建议优先使用具有体重获益的降糖药物 推荐GLP-1类药物 [1] - 当前主流GLP-1药物多为注射剂型 口服药需空腹使用且服药后禁食半小时 影响患者依从性 [1] 产品临床突破 - 礼来口服小分子药物orforglipron在3期临床ATTAIN-2中取得积极结果 [2] - 最高剂量组使患者体重平均下降10.5%(10.4公斤) 糖化血红蛋白降低1.8% [2] - 75%参与者实现糖化血红蛋白≤6.5% 达到美国糖尿病协会糖尿病标准临界值 [2] - 同时降低心血管风险 安全性与其他GLP-1类药物一致 [2] - 作为每日一次口服药物 无需饮食饮水限制和冷链保存 [2][3] 战略意义与展望 - 该药物推动体重管理走向"便捷化"和"可持续" 提供更生活化的治疗选择 [2] - 契合健康中国"推动慢病防治体系建设"要求 [2] - 全球首个口服小分子非肽类GLP-1受体激动剂 有望重塑肥胖治疗格局 [3] - 中国同步加入全球研发 礼来预计今年向全球监管机构提交肥胖治疗上市申请 [3] - 方案有望纳入全民健康战略系统化路径 助力慢病防治水平提升 [3]
科拓生物:不对第三方产品的效果或价格作评价,品牌间因定位与配方差异不具可比性
金融界· 2025-08-25 09:47
公司产品定位 - 公司益生菌产品ProSci-246核心功能为肠道微生态管理与体重管理的辅助支持 [1] - 公司不对第三方产品效果或价格进行评价 [1] - 不同品牌产品因定位与配方差异不具备可比性 [1] 行业竞争格局 - 益生菌与减肥保健品行业存在功能诉求差异化的产品 [1] - 各企业产品配方和定位策略直接影响市场受众群体划分 [1]
体重管理如何融入日常生活 这份科学攻略请收好
中国青年报· 2025-08-23 08:02
肥胖问题现状与政策背景 - 中国成年人肥胖症患病率达16.4%,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分别为11.1%和7.9% [1] - 全球超重和肥胖导致的死亡占比从1990年2.8%上升至2019年7.2% [1] - 2024年被定位为肥胖症管理元年,国家出台系列政策推动全民体重管理 [1] 肥胖成因分析 - 核心原因包括饮食不合理(不会吃)、缺乏运动(不想动)和缺乏长期坚持(不坚定) [2][3] - 现代都市上班族日均步数仅4000步左右,远低于农村劳作人群的1万步以上 [3] - 进化惯性与致肥环境矛盾导致吃动失衡,涉及代谢、荷尔蒙、神经调节等多重生理机制 [3] 心理因素与肥胖关联 - 肥胖患者难以区分生理饥饿感与心理情绪需求,易形成情绪化进食模式 [4][5] - 早年缺乏情感支持的个体更易混淆心理需求与饥饿感,肥胖人群焦虑抑郁发生率较高 [5] - 认知行为干预可帮助识别消极想法区分情绪与饥饿信号,同时提升自尊和生活质量 [5][6] 体重管理解决方案 - 生活方式干预是肥胖管理基石,需结合科学饮食和规律运动 [7] - 饮食方案包括限能量饮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低脂饮食及间歇性进食等多种模式 [7] - 运动推荐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并配合力量训练 [7] - 代餐可辅助控制热量摄入但不宜长期替代正餐以免影响营养均衡 [7] 医学干预与预防策略 - 手术和药物主要针对严重肥胖群体,预防重点应放在科学指导膳食营养与身体活动 [3] - 体重管理需建立"心理-饮食-运动"长效机制,关注可持续性而非短期效果 [3][7] - 多学科协作模式包含临床营养、心理行为干预及运动处方定制 [5][7]
礼来亮相2025中国肥胖大会 与体重管理年行动同频共振
证券日报网· 2025-08-17 19:49
行业动态 - 2025年中国肥胖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聚焦内分泌代谢领域和肥胖学科发展 [1] - 国际肥胖组织(WOF)主办的ScopeSchool吸引了约300位医生参与,通过多学科交流和临床病例探讨获得前沿知识 [4] - 在国家慢病防控战略深化背景下,肥胖诊疗领域正加速标准化生态构建 [6] 公司参与 - 礼来中国联动全球前沿研究,为本届大会带来学术支持,并支持了面向公众的健走活动 [1] - 礼来医学部主办了"肥胖症手术与药物多模式治疗"专题会,链接国际专家与中国医生交流 [3] - 礼来主办"重塑肥胖治疗新格局"专题会,汇聚国内顶尖专家解读最新研究成果 [6] - 公司设置"聚焦体重管理"主题展台,展示全球前沿科学进展与诊疗理念 [6] 学术进展 - 会议围绕《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SURMOUNT-5头对头研究及肥胖合并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最新成果进行解读 [6] - 专家强调肥胖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慢性疾病,需要专业医疗支持 [7] 公众教育 - 礼来支持"身体少抵抗,减重更轻松"健走公益活动,百余名专家与公众参与5公里健步走 [7] - 活动通过互动打卡点将医学概念通俗化,帮助公众理解肥胖疾病的复杂性 [7] - 呼吁肥胖患者摒除偏见,迈出体重管理第一步,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7]
多学科聚力!全民意识+规范诊疗,共筑健康体重管理新格局
央视网· 2025-08-16 23:01
行业政策与指南 - 国家卫健委发布《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首次系统提出多学科治疗路径和协作诊疗模式 [2] - 国家卫健委出台《"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和《关于做好健康体重管理门诊设置与管理工作的通知》,推动全国医疗机构加快健康体重管理门诊建设 [3] - 指南建议建立肥胖分级诊疗体系并制定个体化方案,重点关注极重度肥胖症高危人群 [2] 市场规模与需求 - 世界肥胖联盟预测至2030年全球成年人超重及肥胖症比例将超过50% [1] - 中国超重及肥胖症绝对人数将跃居全球首位,形成严峻公共卫生挑战 [1] 诊疗技术发展 - 新型药物和技术的涌现为肥胖症治疗带来新机遇,中国学者积极推动手术与药物联合治疗等创新模式 [3] - 技术创新推动肥胖症诊疗从"一刀切"向个性化方案、从短期减重向长期健康管理转变 [3] - 人工智能与体重管理、新技术转化及产业生态构建成为前沿科技议题 [3]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 专家建议将肥胖症学作为临床医学独立学科体系,着力于发病机制研究和全生命周期体重管理 [2] - 中国肥胖大会开展结构化培训考核体系,旨在夯实专业基础并推动中国诊疗标准接轨世界最高水平 [3] - 大会融合减重与代谢外科学、内分泌代谢学、临床营养学等多学科力量 [1] 公共卫生倡议 - 中国肥胖联盟发布《关于规范体重管理科普传播的倡议书》,呼吁医疗卫生机构践行科学规范的科普传播 [3] - 发起"科学减重·蓝蜻蜓行动"公众健康活动,吸引200余名参与者通过健走践行健康生活理念 [4] - 倡导"健康体重管理需要面向全人群、全社会和全生命周期"的理念 [2] 疾病管理与临床实践 - 肥胖症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可干预危险因素,需建立"基础研究-临床诊疗-社区防治"全链条管理 [2] - 心血管疾病诊疗过程中将更着重于肥胖干预 [2] - 多学科交叉融合为肥胖症及相关代谢性疾病提供循证医学干预方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