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沛华集团王沛之的品牌重塑之道:长期主义视角下的白酒行业价值投资
搜狐财经· 2025-07-07 10:10
行业现状与机遇 - 白酒行业当前处于下行周期,但危机中暗藏收购优质品牌标的的机遇 [3] - 高品质白酒具有金融属性,随时间推移价值递增,优质品牌能形成长期复利 [3] 公司战略与布局 - 沛华集团2023年完成三家老字号酒厂收购:崇阳古窖(中草药入曲工艺)、茅台镇核心产区酱酒企业、遵义董香技艺传承酒厂 [3] - 收购标的共性:规模小但品牌历史超几十年,具备深厚文化叙事基底及产品差异化特征 [3] - 避开低端市场内卷,聚焦中高端价格带,以"极致品质+高性价比"形成竞争壁垒 [4] 消费场景与产品创新 - 重构消费场景:打破"白酒=社交应酬"传统认知,提出"中餐最佳佐餐酒"新定位 [3] - 针对Z世代实施三大革新策略:视觉焕新(潮酷设计语言)、场景拓展(酒吧特调基酒)、产品创新(白酒与本草融合解决健康饮酒痛点) [3] 国际化与年轻化战略 - 国际化布局以"中国版伏特加"为参照,计划在纽约时代广场开设快闪店,目标客群为海外华人及接受低度酒的外国消费者 [4] - 提出"年轻人20年后会爱上白酒陈味"的判断,优先收购"有文化、可传承"的品牌 [4] - 跨界白酒行业的关键在于用年轻视角重构"文化基因与消费场景"的链接逻辑 [4] 企业价值观 - 坚持五大价值观:看好白酒行业、坚持长期主义、夯实品质基础、贯彻客户导向、践行共创共享 [5]
用心用情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 助推企业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
郑州日报· 2025-06-27 08:37
产业园区项目发展 - 明品福现代冷链物流园是重点物流产业项目和民生项目 目前处于规划选址阶段 农产品冷链物流对农业增效和民生保障具有重要作用 [1] - 恩耐基冷链物流产业园、中玻现代食品科技小微企业园、华牧天惠科创港等在建项目需提速增效 严格把控时间节点 以尽快形成经济和社会效益 [2] - 大运河数字文创产业园是省重点文化产业地标项目 聚焦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和数字技术应用 [2] 企业发展方向 - 冷链物流企业被鼓励通过资源整合形成竞争优势 增强行业话语权 [2] - 企业需加大研发投入 深化关键技术攻关 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 [2] - 文创企业应深入研究细分市场 深挖本地文化资源 推动地域文化与创意设计、数字科技深度融合 [2] 政府支持措施 - 建立"跟踪督办"机制 采用清单化推进、节点化调度、责任化落实方式解决企业诉求 [1] - 精准对接企业需求 提升服务质效 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1] - 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为文创园区提升综合影响力提供支持 [2]
从红色基因到诗画乡村!察右前旗北疆文化的时代绽放
内蒙古日报· 2025-06-25 23:18
察右前旗文化发展概况 - 察右前旗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是北疆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展现出独特人文魅力与时代活力 [1] - 近年来该旗持续探索北疆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路径,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1] 红色文化传承 - 作为绥东抗日游击区之一,纪松龄等革命先烈在此开展抗日活动,形成丰富的红色革命历史资源 [1] - 通过编撰《察右前旗政协志》等21部文史专辑系统整理红色史料,并创作东路二人台《赤土青松》剧本推动红色文艺发展 [4] - 红色文化已成为当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支撑 [4] 诗词文化创新 - 2016年成立40余人规模的诗词学会,带动农民诗人群体涌现,会员活跃于乡村社区创作乡土题材诗词 [6] - 2024年在南村建设百米诗词文化墙,获评"中华诗词采风创作基地",结合书画院等设施形成艺术交流平台 [6] - 诗词文化带动农旅融合发展,文化墙与长廊等设施促进书画、摄影、文学等多艺术形式协同发展 [6] 文旅产业实践 - 内蒙古京西农牧业打造"京西牛村部落"文旅项目,整合15万亩草原资源开发民宿、露营、音乐节等多元业态 [8] - 2024年创新推出融合草原音乐节与都市潮流文化的夏日狂欢项目,日均接待游客达6000人次,全年旅游收入超500万元 [8] - 规划7大主题区块包括草原市集、音乐舞台等,持续深化文旅融合模式 [9]
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双向促进
新华日报· 2025-06-19 05:09
文旅融合发展趋势 - 旅游从休闲活动转变为文化体验和精神享受的追求,文旅融合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双向发展,带动交通、餐饮、住宿等关联产业增长 [1] - 文旅融合可增强文化传承与保护,提升国民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1] - 行业需采取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创新、融合时代元素、创建新业态等措施提升竞争力 [1] 旅游资源挖掘策略 - 系统梳理历史文化资源,例如山西省对平遥古城、五台山古建筑群、云冈石窟进行保护修缮,保留明清建筑风格 [2] - 挖掘民俗文化内涵,如云南傣族通过泼水节、孔雀舞、傣锦制作等民俗活动增强游客体验 [2] - 加强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例如江西井冈山修复革命烈士陵园、黄洋界保卫战旧址等,保持历史真实性 [3] - 跨区域整合旅游资源,如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整合北京故宫、天津五大道、河北避暑山庄等资源避免同质化竞争 [3] 文化创新与旅游融合 - 明确文化为旅游经济重要因素,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景区环境,如剪纸形象设计为灯饰 [4] - 利用传统媒体或新媒体宣传传统文化,设计多元旅游专线推广地区文化差异 [4] - 挖掘戏剧、礼仪等无形文化资源,在景区节庆表演提升融合深度 [4] - 支持文化创意企业,鼓励设计师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4] 科技与时代元素融合 - 引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支撑文旅产业,如厦门文旅局与开心麻花合作创作沉浸式音乐喜剧融合闽南元素 [5] - 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创设沉浸式旅游场景,提升游览趣味性与互动性 [5] - 开发智能客服系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推荐旅游产品,提高服务效率 [5] - 发展旅游夜经济,如西安"大唐不夜城"结合历史文化形成品牌效应 [6] 文旅新业态与人才培养 - 政府出台专项政策支持复合型人才,提供住房补贴并搭建交流平台 [7] - 高校构建"文化+旅游+技术"跨学科课程,增设数字文旅开发等前沿课程,推动校企合作实践 [7] - 企业完善内部培训体系,建立导师制和创新激励机制提升服务质量和创新活力 [7]
二〇二五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南京主会场活动奏响传承序曲 以创新点亮文化发展新动能
南京日报· 2025-06-17 11:03
活动规模与参与情况 - 主会场共举办线上线下活动17场 累计吸引参与活动人次近5万人次[1] - 活动拉动六合区内非遗及相关衍生产品消费30余万元[1] - 南京地铁全线1.6万块PIS屏开展主题宣传 日均触达超300万人次客流[3] 文化展示形式与内容 - 采用文化展演+活态体验+全城联动立体模式 包含南京白局 伊犁民歌 长芦龙灯等多元节目[1] - 匠心雅集非遗市集展位呈现南京云锦明代工艺 南京泥人及六合特色美食龙袍蟹黄汤包等[1] - 举办农行非遗大师课堂 文物普查新发现展 考古展等专项活动 展示张昭家族墓等考古成果[2] 全域联动与创新推广 - 通过少儿培训 非遗体验市集 VR线上展等活动形成全城文化联动矩阵[2] - 鸡鸣寺地铁站设置主题打卡装置 开展为期一个月普及宣传[3] - 活动由市委宣传部指导 市文旅局 六合区政府等联合主办 农业银行南京分行等机构支持[3] 社会效益与产业影响 - 成功构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对话的多维平台 刺激夜间消费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1] - 文化活态展示模式促进文物保护 非遗传承与现代创新的全链条融合[2] - 形成全民文化传承氛围 为南京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树立创新性标杆[1][3]
人工智能赋能文化创新(人文茶座)
人民日报· 2025-06-15 05:42
人工智能在文化领域的应用 - 人工智能在音乐、绘画、写作、影视等领域已开始大规模应用,大幅提升创作效率并拓展表达方式 [1] - VR、AI无人机和XR技术拓展了文化应用场景,如敦煌莫高窟虚拟体验和微短剧拍摄 [2] - AI技术助力甲骨文辨识和摩崖石刻修复,开辟文化创新新途径 [2] 人工智能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 智能翻译和语音识别技术突破语言障碍,推动中国文化大规模"出海" [2] - 电影AI译制系统实现多语言台词表演,音色和口型高度匹配 [2] - 网文、网游、网剧成为中国文化出海"新三样",AI创作和翻译发挥关键作用 [2] 人工智能与人类创作的关系 - 人工智能是辅助工具,创作主体仍为人类,专业人士使用效果优于新手 [3] - 人类创意体现在从0到1的创造性,而AI仅能实现从1到100的丰富性 [3] - AI缺乏对生活的直接体验和人性温度,创作内容缺乏情感深度 [3] 人工智能对文化生产力的推动 - 科学技术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AI发展将推动文化生产力跃升 [4] - 文化生产工具的变革是文化生产力发展的首要体现 [4] - 中国AI快速发展有望带来文化繁荣的新愿景 [4]
记者手记丨让中华文明在交融互鉴中更加焕发光彩
新华网· 2025-06-09 07:12
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 - 法国陶艺家开弥在景德镇进行创作,作品融合中西文化元素如穿运动鞋的武松和蓝发哪吒,体现艺术创新灵感来源于跨文化交融 [1] - 景德镇吸引全球陶瓷艺术从业者,高峰期"洋景漂"数量达5000人,当地设立服务站并提供政策支持,已有1位外国专家获中国政府友谊奖、20位获庐山友谊奖 [2] - 景德镇与土耳其伊兹尼克建立友好城市关系,两地频繁开展陶瓷文化交流,副市长艾哈迈德·卡亚强调文化碰撞对激发创造力的重要性 [2] 文化产业人才生态建设 - 景德镇实施人才服务专项措施,包括成立景漂景归人才服务局、搭建创业平台、设立专项基金,吸引海内外人才推动陶瓷文化创新 [3] - 中国古城老街通过再开发实现文脉延续与民生改善,案例涵盖北京胡同、常德河街、平遥古城及丽江古城,将静态文化遗产转化为动态文化资源 [3] 传统文化IP商业化突破 - 基于《西游记》的3A游戏《黑神话:悟空》获2024全球年度游戏"最佳动作游戏"奖,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进入全球影史票房前五 [4] - 中国新式茶饮品牌加速出海,马来西亚吉隆坡市中心聚集上百家门店,产品因融合传统与现代特质受当地消费者认可 [4] - 马来西亚文化研究者郭憓恩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产品成功关键在于触发受众文化共鸣,满足精神需求 [4] 文明价值输出战略 - 英国哲学家罗素评价中华文明为唯一延续至今的古代文明,认为其探索的文明路径具有独特吸引力 [5] - 中国通过"以文兴业、以文惠民、以文化人"策略推动文明创新,为现代化进程注入文化动能 [5]
警惕文化数字化过程中的“数字橡皮擦”现象
36氪· 2025-06-06 10:08
"数字橡皮擦"现象的核心观点 - 文化数字化过程中因技术选择、算法偏见、人为干预、商业驱动等因素导致原始文化信息丢失、篡改或简化,损害文化完整性[1] - 数字化可能从"备份文明"异化为"格式化文明",擦除文化重要部分[1] 表现形式与影响 信息篡改与失真 - AI修复文物导致审美趋同,消除"包浆""历史粗粝感"等独特历史价值[7] - 文化创意产品对传统元素不恰当改编破坏原本内涵[5] 数据丢失与损坏 - 技术故障或存储介质老化导致古籍、文物数字化记录永久丢失[10] - 不完整的古建筑数字化模型影响保护与研究[8] 文化同质化与单一化 - 算法推送热门IP导致小众文化边缘化,削弱多样性[11] - 网络平台内容趋同化,系统性抹除非主流文化元素[11] 文化传承断裂 - 传统节日习俗在数字化时代被淡化,年轻群体认同感降低[12] - 文化创意产品停留表面模仿,缺乏深层价值传承[13] 底层逻辑分析 工具理性主导 - 效率优先思维将文化简化为可量化数据标签,忽视个体特质[16] - 非遗工艺数字化仅记录步骤而忽略匠人口述的文化寓意[18] 技术标准缺失 - 机构间数字化水平差异导致古籍扫描图像模糊、OCR错误率高[19] - 缺乏统一标准使同一古籍在不同数据库中呈现形态大相径庭[20] 商业利益驱动 - 企业倾向选择易变现项目,濒危非遗因商业价值有限被边缘化[21] - 历史题材游戏篡改事实娱乐化,背离文化传承初衷[23] 算法与数据垄断 - 平台算法优先推荐标准化内容,过滤小众文化表达[24] - 大型机构数据垄断阻碍文化资源的多元传播[26] 应对建议 - 需建立"技术+人文+制度"协同机制平衡效率与文化价值[29] - 数字化应保留文化原真性而非追求"完美修饰"[31]
艺术为舟 向新而行
人民日报· 2025-06-03 06:02
展览概况 - 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于5月22日至6月2日在香港举行 展出岭南画派160余件经典作品 [1] - 展览主题为"其命惟新" 旨在展示广东美术百年发展的历史回顾和粤港文化同源 [1] - 展览核心目标包括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窗口 连接两地文化认同的桥梁 以及激励新一代艺术家的号角 [1] 艺术特色 - 岭南画派以"折衷中西 融汇古今"为创作理念 "新"是广东近代美术最突出特征 [1] - 黎雄才大型画作《迎客松》首次在香港展出 尺寸达12米长 4米高 [1] - 展览设置1916-2024年广东美术发展年表 并特别增设"人间画会与香港"专题 [2] 文化影响 - 展览第三部分展示抗战时期新兴木刻版画作品 回顾救亡图存历史 [2] - 通过历史资料和作品背后的故事 体现内地与香港血浓于水的关系 [2] - 香港学生表示将拍摄展览内容用于后续国画和漫画学习 [2] 区域合作 - 粤港澳艺术家交流促进大湾区开放创新的文化格局形成 [3] - 香港国际传播优势为广东美术走向世界提供新可能 [3] - 粤港已通过"大湾区美术家联盟"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 [3] 展览设计 - 布展兼顾文物与当代艺术呈现 动线设计和灯光效果均为当代展陈组成部分 [2] - 当代艺术板块纳入两地青年艺术家的影像和数码作品 贴近流行文化 [2]
图书馆“端午盲盒”开出新惊喜
新华日报· 2025-06-02 07:41
传统节日文化创新 - 江苏各地公共图书馆在端午假期推出文化创新活动,将传统习俗与现代体验相结合,如宿迁市图书馆的艾草竹编工作坊和南京江北图书馆的中医药香囊工作坊 [1] - 苏州图书馆通过木版印刷活动让儿童体验钟馗画像拓印,结合明代典籍《庆丰年五鬼闹钟馗》讲解端午民俗 [1] - 连云港市图书馆邀请专业老师教授面塑技艺,制作粽子冰箱贴,将传统祝福融入现代生活 [1] 阅读与旅行融合 - 连云港市图书馆推出四条"走读路线",结合花果山玉女峰、渔湾瀑布等自然景观与桃花涧史前岩画等文化地标,引导读者在自然中阅读城市文化 [2] - 苏州图书馆设计"地铁阅读地图",串联拙政园、评弹博物馆等文化地标,将地铁车厢转化为移动文化空间 [2] - 南京图书馆举办"纪念郑和下西洋620周年主题展",通过《星槎胜览》等典籍再现航海历史,增强文化体验 [2] 多元化文化展览与活动 - 苏州高新区图书馆展示"雪龙"号科考队员的南极日记和极光照片,吸引儿童参与极地探险主题互动 [2] - 徐州图书馆开展《哥哥赛龙舟》绘本课,通过童声朗读传递龙舟竞渡的团结精神 [2] - 苏州图书馆"金庸展"展出《天龙八部》手稿,吸引武侠爱好者打卡拍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