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氢
搜索文档
内蒙古上半年绿氢产量超去年全年
中国化工报· 2025-09-02 11:35
绿氢产业发展 - 2025年上半年内蒙古绿氢产量达3659吨 超过去年全年产量 [1] - 绿氨产能达32万吨/年 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1] - 绿氢项目发电量40%以内上网政策延长至2027年 并出台9条促进措施 [1] - 达茂旗至包头输氢管道开工 乌兰察布至京津冀及敖汉至元宝山绿氢管道项目已核准 [1] 新能源建设进展 - 新能源装机规模全国首位 总装机超1.45亿千瓦 同比增长38% [2] - 上半年新能源新增装机1028万千瓦 [2] - 推进沙戈荒大基地及光伏治沙等重点项目 简化审批流程 [2] 储能领域发展 - 开展新型储能专项行动 出台7条支持政策 [2] - 覆盖锂电池/液流电池/飞轮/压缩空气等6种技术路线 [2] - 新开工新型储能项目1480万千瓦 提前完成年度目标 [2] - 新建成储能规模70万千瓦 总规模达1102万千瓦 同比增长112% [2]
隆基绿能拟入局储能
新浪财经· 2025-09-01 20:17
隆基绿能储能业务布局 - 公司已参股储能企业精控能源并考虑收购另一家储能企业 [1] - 公司对储能业务评估中但未公开确认参股精控能源事宜 [2] - 精控能源为Tier 1储能厂商 拥有31 GWh全球自有产能和10 GWh以上全球并网量 [5] 精控能源业务背景 - 精控能源主营动力电源/智慧储能/氢燃料电池系统 掌握电源管理系统IPCP等核心技术 [5] - 股东包括阿特斯(持股1.96%)/固德威(持股1.54%)/苏州高新(持股6.7%)等新能源企业 [6] - 公司法人沈俊英 董事长SHI MINJIE持股19.76%为最大股东 [6] 光伏行业竞争格局 - 隆基绿能为全球前四大组件商中唯一未布局储能的企业 [7] - 同行晶科能源储能签单超预期 目标全年出货6 GWh 天合光能目标出货超8 GWh [9] - 阳光电源储能营收已超逆变器主业 上半年净利润77.35亿元 [10] 公司经营表现 - 2024年净利润亏损86.18亿元 2025年一季度再亏14.36亿元 [8] - 二季度亏损收窄至11.33亿元 较2024年同期减亏26.61亿元 [8] - 预计四季度实现主营业务毛利与费用打平 [8] 氢能业务发展 - 隆基氢能2022年产能1.5 GW位列全球第一 预计2025年达5-10 GW [12] - 2023年曾考虑将氢能降级为第三曲线 后重申坚定发展氢能 [12][13] - 当前绿氢行业商业化进度慢于预期 市场规模增长放缓 [14] 行业发展趋势 - 储能成为光伏企业新增长点 阿特斯聚焦储能后上半年净利润达7.31亿元 [9] - 储能行业竞争激烈 中标价格持续走低 新进入者面临挑战 [15] - 光储融合成为行业主流方向 多家企业推出一体化解决方案 [9][10]
泰达股份(000652)2025年中报简析:净利润同比下降33.9%,公司应收账款体量较大
证券之星· 2025-08-28 22:20
核心财务表现 - 营业总收入87.81亿元 同比下降13.14% 归母净利润6543.09万元 同比下降33.9% [1] - 第二季度营业总收入46.49亿元 同比下降17.84% 归母净利润5781.37万元 同比下降36.76% [1] - 毛利率4.08% 同比上升22.08% 净利率0.04% 同比下降83.04% [1] - 三费占营收比4.65% 同比上升26.56% 每股收益0.04元 同比下降33.98% [1] - 应收账款113.44亿元 同比增长19.62% 占归母净利润比例达9941.39% [1][3] 环保业务运营 - 2024年处理生活垃圾484.98万吨 同比增长14.61% 上网电量16.40亿度 同比增长13.65% [4] - 2025年上半年处理生活垃圾258.19万吨 同比增长13.15% 上网电量11.64亿度 同比增长51.56% [4] - 泰达环保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6.39亿元 净利润0.85亿元 运营服务收入6.37亿元 同比增长6.57% [4] - "焚烧+"业务新增处理工业固废/污泥等46.84万吨 创造收益约5700万元 同比增长67.65% [4] 产品结构与竞争优势 - 高端液体过滤材料实现进口替代 耐高温PBT材料突破国外技术垄断 [7][8] - 熔喷产品市场份额约2% 高端耐高温材料及液体滤材在细分市场占有率较高 [7] - 主要客户包括芬兰奥斯龙、日本丰田纺等国际龙头企业 出口以南美、北美及中亚为主 [8] - 正与日本丰田纺联合开发汽车过滤材料 验证后将实现进口替代 [8] 战略发展与投资规划 - 2025年规划新增投资总额8.70亿元 聚焦垃圾焚烧发电、固废收购、光伏发电及熔喷新材料等领域 [16] - 推进海外市场拓展 重点布局埃及垃圾发电项目 聚焦北非、中亚及东南亚市场 [17] - 2024年发行5.27亿元绿色定向资产支持票据 2025年拟发行5.6亿元绿色票据用于偿还债务及补充流动性 [18] 行业环境与业务调整 - PPP新规限制政府付费项目 要求建立市场化收益机制 [14] - 垃圾焚烧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 新增项目审批减少 企业并购整合加速 [14] - 公司通过余热供气、供热等多元化合作模式提升运营收入及现金流 [14] - 国泰清洁能源目前无具体业务 沼气制氢仍处于调研阶段无商业化时间表 [6][10][12]
重塑能源战略投资恩泽氢能,产业协同向纵深突破
搜狐财经· 2025-08-28 11:03
战略投资与股权结构 - 重塑能源子公司广东探索汽车与恩泽氢能及恩泽基金签订增资协议 以现金方式向恩泽氢能增资1亿元 [1] - 增资完成后重塑能源通过子公司持有恩泽氢能30.30%股权 恩泽基金和独立第三方分别持股60.60%和9.10% [1] - 恩泽基金由中石化资本作为最大股权方 重塑能源第二大股东同为中石化资本 [1] 投资动机与战略协同 - 投资旨在拓展制氢市场 强化氢能行业协同发展与产业链整合 [1] - 交易有助于借助股东资本和产业资源 加强制氢装备产品开发与市场拓展实力 [1] - 合作可加速氢能"制储运加用"一体化发展 解决资源错配和产业链堵点问题 [1] 恩泽氢能业务背景 - 公司成立于2021年12月 作为中石化氢能领域重要布局 原由康明斯与恩泽基金联合成立 [2] - 2023年在佛山建设国内最大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装备生产基地 年产能500MW [2] - 计划2026年前扩产至2GW 并与中石化研究院共建"高温PEM+废热回收"联合实验室 [2] 技术发展与市场进展 - 完成PEM电解槽国产化并获取订单 参与中原油田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等国家级示范项目 [3] - 锁定鄂尔多斯 乌兰察布 哈密三大绿氢示范项目 预计2025-2027年订单不低于1.2GW [3] - 业务模式成熟 涵盖制氢技术本地化研发 生产与销售 深度融入中石化氢能全产业链布局 [2][3] 中石化氢能战略规划 - 中石化锚定建设中国第一氢能公司目标 推动氢源向绿氢转变 布局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与氢能经济生态圈 [5] - 通过恩泽基金形成"制加储运用"氢能产业投资超级版图 打造"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服务商 [5] - 采取碱性技术与PEM技术并行策略 以燃料电池为切入点布局制储运氢关键技术 [5] 产业链协同效应 - 重塑能源作为燃料电池龙头企业 拥有PEM纯水电解制氢系统等核心技术及终端场景应用经验 [5] - 合作形成技术协同与业务互补 上游提供制氢设备降本 中游依托中石化加氢站网络 下游供应燃料电池系统 [6] - 从资金 技术 成本 基础设施等多维度打通氢能产业发展堵点 加速商业化进程 [6]
重塑能源战略投资恩泽氢能,产业协同向纵深突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8 10:57
战略投资背景 - 重塑能源子公司广东探索汽车与恩泽氢能及恩泽基金签订增资协议 以现金方式向恩泽氢能增资1亿元 增资完成后重塑能源通过子公司获得恩泽氢能30.30%股权 恩泽基金和独立第三方分别持股60.60%和9.10% [1] - 重塑能源投资恩泽氢能旨在进一步拓展制氢市场 恩泽氢能本轮增资前由恩泽基金全资持有 恩泽基金最大股权方为中石化资本 重塑能源第二大股东亦为中石化资本 [2] - 行业上下游资源与市场错配 全产业链融通存在堵点 交易意味着氢能行业协同发展走向纵深整合 重塑能源与恩泽氢能借助股东资本和产业资源协同发力 强化制氢装备产品开发与市场拓展实力 加快氢能"制储运加用"一体化发展 [2] 恩泽氢能业务概况 - 恩泽氢能2021年12月注册成立 作为中石化氢能领域重要落子 最初由康明斯和恩泽基金联合成立 2023年在佛山建设国内最大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装备生产基地 2023年康明斯退出后恩泽基金全资接手 组织架构调整后继续深耕电解水制氢并融入中石化一体化布局 [3] - 恩泽氢能业务模式成熟 依托恩泽基金从引入PEM制氢技术转向本地化研发生产销售 佛山生产基地现有年产能500MW 计划2026年前扩产至2GW 与中石化大连院 石科院共建"高温PEM+废热回收"联合实验室 [3] - 恩泽氢能已完成PEM电解槽国产化并拿下订单 参与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 中国三峡集团乌兰察布"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等重大PEM电解水制氢项目建设 已锁定鄂尔多斯 乌兰察布 哈密三大绿氢示范项目 预计2025年至2027年订单不低于1.2GW [4] 中石化氢能战略布局 - 中石化锚定建设中国第一氢能公司目标 计划推动氢源由灰氢 蓝氢向绿氢转变 重点布局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与氢能经济生态圈 以燃料电池为切入点布局制氢 储氢和运氢关键技术 关注加氢站解决方案 在燃料电池端投资重塑能源是重要一步 制氢端采取碱性技术和PEM技术齐步走策略 [5] - 通过恩泽基金 中石化形成氢能产业投资"超级版图" 覆盖"制加储运用"环节 中石化半年报重申积极布局氢能 打造"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服务商目标 [6] 协同效应与产业链整合 - 重塑能源是燃料电池企业龙头 协同中石化等合作方在加氢基础设施布局 在国内外氢能终端应用场景积累市场经验 完成燃料电池和制氢装备领域核心技术布局 自主研发PEM纯水电解制氢系统 制氢电源 碱性电解槽电极等关键零部件 探索构建"电-氢-电"新商业模式 [6] - 重塑能源与恩泽氢能形成技术协同与业务互补 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协同加速氢能商业化进程 [6] - 产业上游依托中国石化及重塑能源布局的绿氢一体化项目 恩泽氢能与重塑能源合作提供先进制氢设备降低绿氢成本 中间环节中国石化凭借补能网络 土地资源 建设经验和运营管理优势主导加氢站整体规划和建设 下游应用端重塑能源为汽车 工程机械 发电 超充等动力装备提供成熟燃料电池系统 [7] - 根植于中石化体系 重塑能源与恩泽氢能合作从资金 技术 成本 基础设施等多方面打通氢能产业发展堵点 未来从技术研发协同 产业资源整合及项目合作推进等方面形成全产业链合作值得期待 [7]
液氢企业中科清能获得亿级A轮融资
势银能链· 2025-08-27 20:32
公司融资与背景 - 河南中科清能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亿级人民币A轮融资 投资机构为国家级产业资本及战略资源型机构[2] - 公司成立于2022年6月14日 总部位于河南巩义 在深圳 杭州等地设有分支机构 郑州 西安设有研究院[2] - 公司由中国广核集团携手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等产业链优势资源方共同发起设立[2] 业务与技术进展 - 公司以液氢项目为切入点 致力于液氢装备的研发 生产制造及液氢制备示范工程的建设和运营服务[2] - 完成1吨/天氢液化装备自主研发并中标我国航天领域首个国产氢液化装备采购订单[4] - 2025年3月12日自主研发氢液化装备成功为长征八号火箭提供燃料保障[4] - 2024年12月完成5吨机氢液化设备发布 为构建高效低成本氢储运体系提供新技术方案[4] 融资历史 - 2024年6月完成Pre-A+轮融资 募集资金1.58亿元[4] - Pre-A+轮融资由中广核资本 招商致远 熔拓资本 巩义先进制造业基金等机构共同完成[4]
领航绿氢装备规模化突破,三一氢能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
中国经济网· 2025-08-26 11:36
融资情况 - 公司完成数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 由启明创投领投 涌铧投资和广州基金旗下新兴基金联合跟投 华兴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1] - 融资彰显创投领域对公司核心装备实力 市场地位及发展前景的高度认可 [1] 公司背景与战略 - 公司于2022年8月注册成立 是全球装备制造龙头三一集团面向双碳目标打造的氢能战略平台 [1] - 公司依托集团在大型装备制造 精益质量管理和全球交付网络的全方位赋能 [1] - 公司形成圆形槽 方形槽 PEM槽 BOP 3+1产品矩阵 实现化工 冶金 交通三大场景交付 [1] - 公司致力于引领全球绿氢装备规模化应用发展 坚定不移贯彻落实质量领先战略 [1] 运营与业绩 - 公司将三一集团大规模装备制造能力 精益质量管理与全球化交付经验成功迁移至氢能产业 [1] - 公司实现100%生产计划与质量数据在线化 100%工艺执行合规率 交付周期缩短30% [1] - 2025年1-7月 公司实现央国企标杆项目中标总量123MW 稳居行业前列 [1] 行业前景与管理层观点 - 全球绿色转型提速 氢能产业正从示范走向规模化应用 技术进步与成本下降节奏明显加快 [1] - 融资将强化公司研发 制造和服务优势 加速产品迭代 在国内外重点绿氢项目中落地应用 [1] - 公司目标为行业降本增效 绿氢规模化应用发展贡献三一方案 打造三一样板 展现三一速度 [1]
三一氢能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领航绿氢装备规模化突破
势银能链· 2025-08-25 12:04
融资与公司背景 - 三一氢能完成数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 由启明创投领投 涌铧投资和广州基金旗下新兴基金联合跟投 华兴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2] - 公司于2022年8月注册成立 是全球装备制造龙头三一集团面向双碳目标打造的氢能战略平台 [2] - 依托三一集团30余年工程机械与能源装备的技术积累 供应链体系和全球渠道 [2] 产品与技术优势 - 形成圆形槽 方形槽 PEM槽 BOP"3+1"产品矩阵 单体电解槽型谱覆盖200Nm³/h至3000Nm³/h [5] - 实现100%生产计划与质量数据在线化 100%工艺执行合规率 交付周期缩短30% [7] - 自建24MW整机试验平台 累计测试超9000小时 零部件累计测试2000+组 测试时长超14万小时 单零部件测试达1万小时 [7] - 产品通过CE ASME等国际权威认证 方形槽获得全球首张带压认证 [7] 市场表现与商业化 - 2025年1-7月实现央国企标杆项目中标总量123MW 稳居行业前列 [9] - 项目覆盖国家电投 中煤集团 深能集团 中国电建集团等国内头部企业 并拓展至澳大利亚 中东 欧洲等海外市场 [10] - 在氢化工 氢冶金 氢交通三大场景实现突破 建成全国最大制加氢一体站 打造湖南省首批工业领域低碳氢示范应用场景 [14] 战略与发展规划 - 坚定质量领先战略 构建管理-研发-制造-现场全流程质量保障体系 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 [12] - 全面加速推进绿氢装备创新研发与制造升级 致力于引领全球绿氢装备规模化应用发展 [2] - 形成国内示范-海外复制-全球覆盖的交付体系 [10] 投资方观点 - 启明创投认为三一氢能具备大规模 低成本 高可靠性交付能力 在产品定义 工艺制造和项目交付等环节均处于行业第一梯队 [14] - 涌铧投资看好公司依托三一集团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优势形成特色氢能发展模式 [15] - 广州新兴基金认可三一氢能在电解槽到系统到整体解决方案的全链条交付能力 已在多个百兆瓦级绿氢项目中获得商业化验证 [15] - 华兴资本认为公司以装备制造 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的全链条能力破解了绿氢成本与可靠性难题 [15]
三一氢能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致力于引领全球绿氢装备规模化应用发展
IPO早知道· 2025-08-25 11:39
公司融资与背景 - 三一氢能完成数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 由启明创投领投 涌铧投资和广州基金旗下新兴基金跟投 华兴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3] - 公司于2022年8月注册成立 是三一集团面向"双碳"目标打造的氢能战略平台[3] - 依托三一集团30余年工程机械与能源装备的技术积累、供应链体系和全球渠道[3] 产品与技术能力 - 形成圆形槽、方形槽、PEM槽、BOP"3+1"产品矩阵 单体电解槽型谱覆盖200Nm³/h至3000Nm³/h[5] - 实现100%生产计划与质量数据在线化、100%工艺执行合规率 交付周期缩短30%[5] - 自建24MW整机试验平台 累计测试超9000小时 零部件累计测试2000+组 累计测试时长超14万小时[5] - 产品率先通过CE、ASME等国际权威认证 方形槽获得全球首张带压认证[5] 市场表现与项目进展 - 2025年1-7月实现央国企标杆项目中标总量123MW 稳居行业前列[7] - 项目覆盖国家电投、中煤集团、深能集团、中国电建集团等国内头部企业 并实现海外突破[7] - 国际化布局延伸至澳大利亚、中东、欧洲等海外市场 形成"国内示范—海外复制—全球覆盖"交付体系[7] 行业定位与发展前景 - 绿氢正处于从政策示范迈向市场化爆发的关键窗口期[3][9] - 公司专注水电解制氢装备研发、制造与整体解决方案交付 满足风光耦合制氢及氢化工、氢冶金、氢交通、天然气掺氢等多元场景需求[5] - 具备大规模、低成本、高可靠性交付能力 已跻身全球制氢装备第一梯队[3][9]
三一氢能获数亿元A轮融资 加速绿氢规模化应用
证券时报网· 2025-08-25 10:36
融资概况 - 三一氢能完成数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 由启明创投领投 涌铧投资和广州基金旗下新兴基金联合跟投 华兴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1] - 融资将用于强化研发制造和服务优势 加速产品迭代 推动国内外重点绿氢项目落地应用 [1] 公司业务与技术 - 公司形成圆形槽/方形槽/PEM槽/BOP的"3+1"产品矩阵 单体电解槽型谱覆盖200Nm³/h至3000Nm³/h [2] - 产品满足风光耦合制氢及氢化工/氢冶金/氢交通/天然气掺氢等多元场景需求 [2] - 2025年1-7月实现央国企标杆项目中标总量123MW 位居行业前列 [2] 市场布局 - 项目覆盖国家电投/中煤集团/深能集团/中国电建等国内头部企业 [2] - 国际化布局延伸至澳大利亚/中东/欧洲等海外市场 [2] 行业背景 - 中国氢能年生产消费规模超3650万吨 位列全球第一 [3] - 国家能源局正组织开展氢能试点工作 推动"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 [3] 股权结构 - 注册资本由1亿元变更为1.08亿元 新增四大投资机构持股 [3] - QM301Limited持股3.24% 上海涌钜创业投资持股1.85% 苏州启明融乾股权投资持股1.34% 昆山市启明融凯股权投资持股0.97% [3] 管理团队 - 袁丹担任董事长 饶洪宇出任总经理兼董事 [3] - 董事会成员包括陈南/向文波/周福贵等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