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
搜索文档
华光环能:驶好清洁能源“远洋号”,海外携手开新局谱新篇
新华日报· 2025-09-25 05:48
海外业务拓展 - 墨西哥曼萨尼约三期联合循环发电项目燃机发电机一次并网成功 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1] - 产品遍及24个国家和地区 乌兹别克斯坦锡尔河二期1600MW联合循环项目2台9H余热锅炉全面安装 年发电量达120亿千瓦时[1] - 今年以来海外新签合同超3.6亿元 包括柬埔寨循环电站和伊拉克电厂改造项目 多国项目进入设备发货阶段[1] 技术创新成果 - 自主研发国产化固废CFB锅炉列入省级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技术项目库 各项指标优于国际同类产品[2] - 超低排放可燃固废处置装备项目通过省级成果转化验收 获得1项发明专利和6项实用新型专利[2] - 持续研发低碳高效燃烧技术 与中国科学院等多所科研院所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2] 智能制造能力 - 国内唯一同时拥有立式和卧式自然循环余热锅炉设计与制造能力的企业[3] - 累计投入超亿元构建5G+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 生产效率提升30%[3] - 入选2025年江苏省先进级智能工厂名单 入围无锡市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3] 战略发展方向 - 以技术创新破解能源安全难题 持续发力高端装备领域[3] - 通过智能化装备和数字化系统投入 实现从订单到交付的数字化闭环[3] - 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关系 促进全球能源绿色转型[3]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
新华社· 2025-09-24 21:29
行业总体目标 - 2026年绿色建材营业收入目标超过3000亿元 [1] - 2025至2026年行业目标为恢复向好,盈利水平有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 [1] - 绿色低碳和数字化发展水平需明显提高 [1] 供给端优化措施 - 推动传统建筑材料升级和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发展 [1] - 壮大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加快先进陶瓷、超硬材料等补短板锻长板 [1] - 培育石墨、萤石、菱镁矿等特色优势资源产业 [1] - 严禁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 [2] - 加快光伏压延玻璃产能风险预警由项目管理向规划引导转变 [2] - 制修订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规范条件,推进规范企业分级分类管理 [2] 需求端扩展措施 - 挖掘传统消费潜力并培育新兴应用 [1] - 持续开展绿色建材下乡活动,落实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政策 [1] - 支持建立无机非金属材料生产企业上下游合作机制 [1] - 推动金刚石、先进陶瓷、低介电玻璃纤维制品等推广应用 [1] 转型升级与国际化 - 推进数字化转型和加快绿色低碳改造 [2] - 加强标准引领以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2] - 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及地区产业合作 [2] - 引导建材产品、技术、标准等走出去,推动高水平国际合作 [2]
六部门发文提出2026年力争绿色建材营业收入超3000亿元
新华网· 2025-09-24 17:58
行业政策目标 - 六部门联合印发《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1] - 2026年力争绿色建材营业收入超过3000亿元[1] - 2025至2026年目标为行业恢复向好 盈利水平提升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 绿色建材与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规模持续增长[1] 优化供给端措施 - 推动传统建筑材料升级和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发展[1] - 壮大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 加快先进陶瓷 超硬材料等补短板锻长板[1] - 培育石墨 萤石 菱镁矿等特色优势资源产业[1] - 严禁新增水泥熟料 平板玻璃产能[2] - 加快光伏压延玻璃产能风险预警由项目管理向规划引导转变[2] - 制修订水泥 平板玻璃等行业规范条件 推进规范企业分级分类管理[2] 扩大需求端措施 - 挖掘传统消费潜力 培育新兴应用[1] - 持续开展绿色建材下乡活动 落实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政策[1] - 支持建立无机非金属材料生产企业上下游合作机制[1] - 推动金刚石 先进陶瓷 低介电玻璃纤维制品等推广应用[1] 行业转型升级路径 - 推进数字化转型 加快绿色低碳改造 加强标准引领[2] - 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及地区产业合作[2] - 引导建材产品 技术 标准等走出去 推动高水平国际合作[2]
哈电集团董事长黄伟: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中国电力报· 2025-09-24 17:37
公司战略与定位 - 公司以国家战略为引领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装备制造为核心 以客户满意为目标 加快推动电力装备向绿色低碳高效转型 [1] - 公司70多年来累计创造280余项"共和国第一" 生产发电设备约5.6亿千瓦 产品装备涉及海内外800余座大中型电站 出口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 [1] 科技创新投入 -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5%以上 制/修订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430余项 [2] - 23项成果入选国家能源局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2] - 搭建以全国重点实验室原创技术策源地等国家级创新平台为依托的"一中心四平台"创新体系 [3] 产品与技术发展 - 加快研制可靠可控可视智能灵活高效的电力装备 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创新 [2] - 构建以新型电力系统为主体的产业布局 大力发展新型储能光热氢能等新能源产业 [2] - 进一步做强水电核电气电清洁高效煤电站服务等主导产业 加快壮大抽水蓄能光热发电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规模 [2] 产业布局与营收结构 - 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占比达60% 所属制造企业全部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 [2] - "十四五"期间预计提供发电设备1亿千瓦 [3] 国际合作与创新生态 -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能源合作 为提升创新整体效能注入强劲动力 [3] - 主动融入全球清洁能源技术创新网络和国际合作平台 实现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发展与共赢 [3] - 打造以高校科研院所理论为支撑 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和实践战场 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导向的联合创新模式 [3]
财新周刊-第37期2025
2025-09-24 17:35
本文由第三方AI基于财新文章 [https://a.caixin.com/2yc4VU5d](https://a.caixin.com/2yc4VU5d) 提炼总结而成,可能与原文真实意图存在偏差。不代表财新观点和立场。推荐点击链接阅读原文细致比对和校验。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能源行业(特别是电力、煤炭、油气、新能源)[5][6][9] * 电力设备与电网行业[17][27][30] * 化工与钢铁行业[19][78][82][83] * 评估与法律行业(涉及陕西榆林恒硕矿业评估案)[36][37][46] * 提及的公司包括国家能源集团、宝钢股份(600019 SH)、德勤、阿克苏诺贝尔等[17][82][84] 核心观点与论据 能源转型的宏观背景与目标 * “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中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的最后五年,是能源转型的攻坚阶段和战略机遇期[5][7] * 中国承诺到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5%以上,能源领域占总碳排放70%以上,是减碳主战场[13][14] * 能源发展目标包括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2024年为28 6%)[12][13] 能源结构调整与投资趋势 * 中国能源结构调整显著,2024年煤炭消费占比53 2%,较2015年下降10 8个百分点;清洁能源(含天然气)消费占比上升10 7个百分点至28 6%[12] * 2024年中国清洁能源投资规模达6250亿美元,占全球三分之一,较十年前接近翻倍[20] * 预期“十五五”期间中国风电、光伏年均新增装机超2亿千瓦,到2030年总装机规模较当前再翻一番,突破30亿千瓦[21] * 2024年风光总装机占比达42%,首次超过煤电,但发电占比仅为18%,凸显消纳问题[23][24] * 投资重心转向清洁能源,2024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投资占电源投资比重超80%[20] 煤炭与化石能源的未来角色 * 煤炭角色加速从“主体能源”转向电力调峰、容量保障和能源安全[18] * 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有望在2028年前后进入峰值平台期,持续约5-10年,“十五五”和“十六五”是转型关键期[20] * 化工用煤是主要增长点,过去几年消费量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达9 7%[19] * 国内石油消费预计2030年前达峰,汽油与柴油消费已达峰,石油将更多作为石化原料[26] * 天然气作为“过渡”能源,消费量预计稳步提升,2030年达6000亿立方米峰值平台期[26] 电力系统改革与市场建设 * 中国电气化率接近30%,高于欧美约22%的比例,“十五五”期间将持续攀升[17] * 全社会用电量“十五五”时期年均增速预计约4 5%[17] * 构建灵活、低碳、智能、韧性的新型电力系统是未来五年发展重点[17] * 市场化交易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从2020年40%提升至2024年连续稳定在60%以上[31] * 电力市场注册经营主体达97万家,是2020年的5倍[30] * 面临挑战包括系统灵活性不足、省间交易壁垒、成本疏导机制不健全等[29][30]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 技术成为重构能源格局的关键力量,重点关注AI、钙钛矿电池、氢能、固态电池、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等[75] * 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从1%–2%提高到3 5%–4%[82] * 钢铁、化工等过剩行业聚焦淘汰落后产能、产能置换和绿色升级,向高端化、精细化发展[82][83][84] * 绿氢成本高、下游应用(如钢铁、交通)意愿不足,短期内面临较大挑战[77][78] 评估案揭示的风险与挑战 * 陕西榆林恒硕矿业评估案暴露了资产评估行业在矿业权评估资质、程序合规性及司法执行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36][46][52] * 案件关键点:评估公司无相应资质、采用利害关系人提供的不实数据(可采储量165万吨 vs 官方查明储量837万余吨)、司法执行程序瑕疵[46][47][57] * 该案导致评估师获刑,相关法官被调查,案件进入执行监督程序,凸显了能源资源资产估值及交易中的法律与合规风险[37][53][66] 其他重要内容 * 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以碳排放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将深刻影响制造业与能源业发展[16] * 绿电直连政策出台,引导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但各地实操落地仍待破局[72] * “出海”与反“内卷”成为企业战略重点,通过兼并重组、技术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寻求增长[85][87] * 强调合规管理与质检升级,为进一步开放做准备[87] * 能源投资需关注投资回报率(ROI),在过度投资与谨慎投资间寻找平衡[86]
刚刚,利好来了!
中国基金报· 2025-09-24 16:57
核心观点 - 六部门联合印发《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旨在通过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推动行业恢复向好、转型升级,并设定2026年绿色建材营业收入超过3000亿元的目标 [1][4][9] 主要目标 - 2025-2026年,建材行业恢复向好,盈利水平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 [11] - 绿色建材、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规模持续增长,2026年绿色建材营业收入超过3000亿元 [4][11] - 行业绿色低碳和数字化发展水平将明显提高 [4][11] 行业管理与优胜劣汰 - 严格水泥玻璃产能调控,严禁新增产能,新建改建项目须制定产能置换方案 [12] - 水泥企业需在2025年底前对超出备案的产能制定置换方案,促进实际产能与备案产能统一 [5][12] - 依法依规淘汰水泥、平板玻璃落后产能,推动环保绩效低的企业逐步退出 [5][12] - 推进规范企业分级分类管理,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 [5][12] 产业科技创新与供给能力 - 壮大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发展先进玻璃、人工晶体、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 [5][13] - 培育特色优势资源产业,聚焦石墨、萤石、菱镁矿等关键矿种,打造产业集聚区和龙头企业 [5][13] - 支持建设中试平台和测试评价平台,推动产品应用验证和迭代升级 [13] 有效投资与转型升级 - 推进数字化转型,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实施“人工智能+建材”行动 [5][14] - 加快绿色低碳改造,开展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六零”工厂培育行动 [15] - 推动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到2025年底前,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50%水泥熟料产能完成改造 [5][15] - 启动水泥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量与产品产量(产能)挂钩 [15] 标准体系建设 - 制修订建筑用安全玻璃、绝热材料等强制性国家标准 [16] - 完善绿色建材评价标准、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体系 [16] - 健全碳纤维、超硬材料等产业链标准体系 [5][16] 消费需求拓展 - 推进绿色建材应用,将其纳入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大陶瓷薄砖、智能马桶、节能门窗等产品补贴力度 [6][17] - 加强高端材料供需对接,推动金刚石复合片在石油开采、复合材料在光伏和汽车等领域的应用 [6][18] - 开展绿色建材下乡活动,提升政府采购工程中绿色建材应用比例 [17] 开放合作与国际发展 - 发挥水泥、平板玻璃绿色低碳技术装备优势,提升境外工程承包服务水平 [6][19] - 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和绿色建材园区 [19] - 推动产品、技术、标准、装备、服务协同走出去,加强碳核算等结果的国际互认 [20] 政策与组织保障 - 统筹利用城市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大规模设备更新、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支持行业 [21] - 通过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和产业投资基金等渠道,支持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研发应用 [21] -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加强高素质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 [21]
海口国家高新区打造零碳园区,凳子上可无线充电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4 16:28
园区绿色低碳建设 - 园区采用雨水回收设施节约用水并装点环境 [1] - 光伏地砖和路灯等清洁能源设施广泛应用 光伏地砖白天蓄能夜间驱动照明 [1] - 将开采岩石改造为休闲设施 部分凳子集成太阳能无线充电功能 [1] 清洁能源规划与合作 - 清洁能源在总能耗中占比将达到20%左右 [1] - 与大唐集团合作实现园区整体绿色低碳运营 [1] - 全生命周期节碳设计帮助企业节约出口"碳关税"成本 [1]
外交部:中方将同各方合力应对气候变化
央视新闻· 2025-09-24 16:18
(文章来源:央视新闻) 郭嘉昆表示,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国际合作是唯一出路。中方将继续同各方一道,深化 绿色低碳务实合作,合力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9月24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就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