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变
搜索文档
中国聚变公司首次亮相,新建装置剑指高温超导磁体
选股宝· 2025-09-25 07:20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动态 - 注册资本150亿元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首次公开亮相,展示其技术路线及业务布局[1] - 公司瞄准2050年聚变能源商用目标,在上海、成都两地联动研发,并计划在上海新建一个名为"中国环流四号(HL-4)"的聚变实验装置[1] 全球核聚变行业进展 - 2025年6月,谷歌投资核聚变初创公司CFS并签署了200兆瓦购电协议[1] - 2025年8月,CFS在最新一轮B2系列融资中成功筹集8.63亿美元[1] - 2025年9月18日,美国与英国签署《技术繁荣协议》,旨在促进两国在核聚变等战略性科技领域合作,探索核聚变能源在AI数据中心方向的应用[1] 行业前景与投资机会 - 随着核聚变装置研发建设稳步推进,订单持续释放,核聚变板块景气度上行[2] - 磁体、主机和电源等核心部件值得关注,直流输电产业链相关设备/器件公司有望凭借电力电子技术积淀持续获取可控核聚变装置电源订单[2] 相关公司业务参与 - 联创光电参股子公司联创超导承担高温超导业务,在可控核聚变领域深度参与"星火一号"项目,磁体等总订单达50亿元左右,其中用于关键技术验证的产品订单预计约4-5亿元[3] - 安泰科技研发生产的偏滤器全钨复合部件、钨铜复合部件等产品已成功应用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3]
核聚变“国家队”,首次公开亮相
搜狐财经· 2025-09-25 00:36
转自:长安街知事 据"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9月23日,正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聚变公司)正 式挂牌成立以来首次面向公众展览展示。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亮相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图源:"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 此次参展,中国聚变公司主要介绍了公司基本情况、组建历程、发展格局、技术路线、对外合作等,并重点展示了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取得的 最新技术突破。 据介绍,中国聚变公司是中核集团直属二级单位。作为推进我国聚变工程化、商业化的创新主体,中国聚变公司将重点布局总体设计、技术验证、数字化 研发等业务,并建设技术研发平台和资本运作平台。 同日,中国聚变公司还与中核集团、中国核电、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有限公司等七方签署增资扩股协议。中国核电、浙能电力两家上市公司的公告显 示,七方拟联合向中国聚变公司投资约115亿元。本次交易完成后,中国聚变公司注册资本为150亿元,一跃成为国内注册资本最高的商业聚变公司。 据新华财经此前报道,中国聚变公司被称为可控核聚变"国家队"。 在公开亮相工博会的前一天(9月22日),中国聚变公司总经理张 ...
核聚变“国家队”将在上海新建高温超导聚变装置
第一财经· 2025-09-24 21:06
公司概况与战略布局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达150亿元人民币并已完成正式挂牌成立[1] - 公司采用上海与成都两地联动研发模式 上海设立总部和研发基地 成都布局聚变研发基地[1] - 公司瞄准2050年实现聚变能源商用目标 遵循实验堆-示范堆-商用堆的核能发展路径[1] 核心技术研发重点 - 上海研发基地聚焦聚变工程化 重点布局聚变堆总体设计 高温超导磁体技术研发及验证 数字聚变堆研发三大核心业务[1] - 成都研发基地重点开展聚变堆关键设备及材料研发等工程验证平台建设[1] - 公司将在上海新建聚变实验装置"中国环流四号(HL-4)" 专门用于验证其研制的高温超导磁体技术[1]
核聚变“国家队”将在上海新建高温超导聚变装置,命名“环流四号”
华尔街见闻· 2025-09-24 20:04
正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注册资本150亿元、正式挂牌成立仅两个多月的中 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首次公开亮相,展示其技术路线及业务布局。据悉,按照实验堆-示范堆-商用堆的 核能发展一般规律,该公司瞄准2050年聚变能源商用目标,在上海、成都两地联动研发。多位国内可控 核聚变领域人士证实,中国聚变公司将在上海新建一个聚变实验装置,用以验证其在上海研制的高温超 导磁体,该装置暂命名为"中国环流四号(HL-4)"。(智通财经)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 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
调研速递|安泰科技接受国信证券等27家机构调研 聚焦产业布局与业务进展
新浪财经· 2025-09-24 17:49
产业构成与业绩表现 - 公司构建四大业务板块:高端粉末冶金材料及制品、先进功能材料及器件、高速工具钢、节能环保及装备材料 [2] - 2025年上半年新签合同额42.23亿元同比增长2.93% 营业收入37.15亿元同比下降5.29% 归母净利润扣除转让款影响后同比增长25.3% 扣非归母净利润1.68亿元同比增长19.1% [2] - 先进功能材料营收14.31亿元占比38.54%同比增长0.71% 特种粉末冶金营收13.62亿元占比36.75%同比下降10.44% 高品质特钢营收9.18亿元占比24.71%同比增长12.20% [2] 战略规划与转型 - "十四五"期间通过退出非核心业务实现资源集中 构建梯次互补发展新格局 [3] - "十五五"规划分四个层级:总体规划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业务规划强化关键领域地位并培育第二曲线 职能规划明确四大中心定位 专项规划聚焦增量业务与科技创新 [3] 核聚变与非晶业务 - 公司为国内首家具备聚变钨铜偏滤器生产能力的企业 已向国内外提供超5000件钨铜零件 [4] - 非晶产业2025年上半年新签合同5.89亿元 营收5.08亿元同比增长12.88% 净利润4064万元同比增长81.8% [4] - 非晶电机领域行业标准尚未制定 公司正积极推动产业合作发展 [4] 高速钢项目进展 - 河冶科技新建9000吨/年快锻开坯线已验收 2025年上半年新签合同9.15亿元 营收7.96亿元同比增长13.87% 净利润3783万元同比增长100% [5] - 粉末高速钢等高精尖产品占比持续提升 [5]
合锻智能(603011):深度报告:高端成形机床单项冠军,前瞻布局聚变堆核心部件
浙商证券· 2025-09-24 17:35
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对应2025-2027年PE为82/59/44倍 [5][12][81] 核心观点 - 公司是高端成形机床领域国家级单项冠军 在汽车热成形装备领域与德国舒勒、瑞典AP&T并列全球三大供应商 [2][20] - 前瞻布局可控核聚变装置核心部件制造 2024年中标聚变新能2.09亿元真空室项目并成功交付首批重力支撑 [5][20] - 传统主业稳健增长 色选机业务国内市场份额第二(品牌"安美达"排名第二) 2024年收入占比57.2% [2][20][26] - 实控人严建文担任聚变产业联合会理事长、聚变新能董事长等职 深度绑定合肥聚变产业集群资源 [4][32][37] 主营业务分析 - 2024年收入结构:色选机11.52亿元(57.2%) 液压机5.91亿元(29.4%) 机压机2.70亿元(13.4%) [19][26] - 毛利率表现:色选机44% 机压机2.6% 液压机-5%(主因汽车行业竞争导致降价) [19][26][31] - 2019-2024年收入复合增速达24.4% 2024年营收20.74亿元 [2][21] 行业前景 - 金属成形机床行业:2024年市场规模930亿元 预计2030年达1590-1960亿元 2024-2030年CAGR 5-7% [2][63] - 色选机行业:2024年市场规模71.7亿元 预计2031年达95亿元 2024-2031年CAGR 4% [3][70] - 可控核聚变装置:全球在建/待建托卡马克装置25台 总市场空间超2500亿元 真空室及内部构件价值量425-625亿元 [4][59] 聚变业务布局 - 2021年即参与聚变堆真空室预研 解决双曲厚板成型精度控制、电子束焊接等关键技术难题 [20][38] - 与李政道研究所共建尖端制造实验室 探索高真空传输腔室等科学装置制造需求 [10][39][40] - 已参与BEST真空室偏滤器、包层研制 预计2025年下半年招标 潜在订单价值量可达现有订单2倍(约4.2亿元) [39][54][76]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24.04/30.20/37.58亿元 同比增长15.9%/25.6%/24.5% [12][75]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1.13/1.56/2.08亿元 同比增长扭亏/38.3%/33.6% [12][75] - 聚变业务贡献:2026年其他主营业务收入预计2.09亿元(BEST项目交付) 2027年达4.20亿元(新订单交付) [75][76] 竞争优势 - 成形机床领域主持或参与制订国家标准8项、行业标准33项 技术壁垒显著 [20][63] - 合肥聚变产业集群专利数量占全国37% 覆盖超导材料、磁体系统等10个产业链环节 [4][31] - 聚变新能公司注册资本145亿元 股东包含中科院、中石油、皖能集团等战略投资者 [33][34]
安泰科技(000969) - 000969安泰科技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924
2025-09-24 17:22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新签合同额42.23亿元,同比增长2.93% [4] - 营业收入37.15亿元,同比下降5.29% [4] - 归母净利润扣除上年同期1.3亿元转让款影响后同比增长25.3% [4] - 扣非归母净利润1.68亿元,同比增长19.1% [4] - 先进功能材料及器件板块营收14.31亿元(占比38.54%),同比增0.71% [4] - 特种粉末冶金材料及制品板块营收13.62亿元(占比36.75%),同比下降10.44% [4] - 高品质特钢及焊接材料营收9.18亿元(占比24.71%),同比增长12.20% [4] 业务板块表现 - 非晶产业新签合同额5.89亿元,营收5.08亿元(同比增12.88%),净利润4064万元(同比增81.8%) [9] - 非晶立体卷带材单月销量首次突破1800吨,铁芯出口首次突破600吨 [9] - 河冶科技新签合同额9.15亿元,营收7.96亿元(同比增13.87%),净利润3783万元(同比增100%) [11] - 粉末高速钢销售收入超8000万元(同比增100%) [11] 战略与规划 - 十四五期间退出6家非核心业务子公司,实现资源聚焦 [5] - 形成难熔钨钼和稀土永磁两大核心产业+三大重点产业+多个孵化产业的梯次格局 [5] - 十五五规划聚焦国家战略、第二曲线培育、职能体系优化及绿色数智转型 [6] 核聚变业务 - 累计交付超5000件钨铜零件 [8] - 2024年中标CRAFT(夸父)偏滤器项目(国内最大钨铜平板部件) [8] - 2025年再次中标EAST上偏滤器改造合同 [8] - 产品应用于EAST、CFETR、ITER及法国WEST装置 [7][8] 产能与技术建设 - 新建1万吨级非晶带材产线投产验收 [9] - 河冶科技9000吨/年快锻开坯线完成验收 [11] - 具备聚变钨铜偏滤器全套闭环技术能力 [7] 行业与市场展望 - 非晶变压器渗透率较2021年提升超10个百分点 [9] - 非晶电机行业尚未制定标准,需产业链协同推动 [10] - 粉末高速钢推动国产化替代 [11]
【公告全知道】光刻机+芯片+创投+人工智能!公司持有上海微电子股权
财联社· 2025-09-23 23:45
公司业务与投资亮点 - 公司持有上海微电子股权并已推出芯片测试公共服务平台 业务涉及光刻机 芯片 创投和人工智能领域 [1] - 公司多通道1.6T高速通信线已完成重要客户验证 工业机器人线缆已实现量产 业务覆盖铜缆高速连接 机器人 数据中心 核电和华为海思 [1] - 公司已就人形机器人线缆相关产品与多家企业完成送样 试样及产品迭代工作 业务涉及人形机器人 可控核聚变 商业航天和海工装备领域 [1]
磁约束版可控核聚变还面临三大技术挑战
解放日报· 2025-09-23 16:52
行业技术发展 - 可控核聚变被视为解决能源和碳排放问题的终极方案 通过模拟太阳发光发热过程在极端高温高压下控制核聚变反应释放巨大能量 [1] - 聚变能源主要原料为氢的同位素氘和氚 聚变反应产物为无放射性污染的氦 [1] - 技术路线分为磁约束 惯性约束和磁惯性约束三类 磁约束主流装置为托卡马克环形容器 惯性约束核心部件为激光驱动器 [1] 中国聚变公司技术进展 - 公司采用高温超导材料的紧凑型磁约束聚变技术路线 [2] - 中核集团牵头组建公司 基于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60年发展基础 该院是我国最早从事聚变能源开发的单位 [2] - 公司实验装置"中国环流三号"突破双亿度 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摄氏度 电子温度1.6亿摄氏度 创造我国聚变研究多项新纪录 [2] 公司战略规划 - 主要任务定为"一目标+三支柱+一平台" 包括加快研制建设聚变工程实验堆 推动商用聚变电站落地 [2] - 三大支撑任务包括大科学实验 高温超导磁体研制和聚变堆材料研发 依托数字化研发设备平台 [2] 技术挑战与合作 - 面临三大科学挑战:燃烧等离子体稳态自持运行 耐高能中子轰击及高热负荷材料 氚增殖与自持循环 [3] - 面临三大工程难题:强场高温超导磁体 等离子体运行与控制 热量传导 [3] - 热量传导是影响聚变能应用的核心难题 冷却剂介质未定型 对聚变堆功率分布和异形流道传热问题尚未系统研究 [3] - 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电气装备集团 上海电气集团 申能集团等在沪单位组建聚变创新联合体 [3] 政策支持 - 上海市科委表示将依托科技领军企业和高水平机构 支持企业组建聚变能源创新联盟 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3]
2025浦江创新论坛助推全球科技共同体建设
人民日报· 2025-09-23 06:01
论坛概况 - 2025浦江创新论坛于9月22日在上海闭幕 为期3天[1] - 论坛主题为共享创新共塑未来 构建开放合作的全球科技共同体[1] - 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家机构的550余位嘉宾参与[1] 主宾国活动 - 白俄罗斯作为主宾国与中方联合举办科技创新年系列活动[1] - 重点展示科技创新合作情况 举办两国合作项目签约仪式[1] - 举行共建机构揭牌仪式[1] 专题论坛设置 - 举办30余场前沿领域专题论坛和会议[1] - 涵盖量子智能 可控核聚变 具身智能 神经科技 硅光等尖端领域[1] - 聚集诺贝尔奖 沃尔夫奖 图灵奖等科学奖项得主参与研讨[1] 论坛背景 - 浦江创新论坛创设于2008年[1] -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1] - 旨在搭建创新发展交流平台和国际科技合作平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