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投资

搜索文档
平安双盈添益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2025年第2季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7-18 06:20
基金产品概况 - 基金简称平安双盈添益债券,基金主代码016447,运作方式为契约型开放式,合同生效日为2022年12月5日,报告期末份额总额356,310,759.64份 [2] - 投资目标为在控制风险并保持流动性的基础上追求长期稳定增值,策略涵盖资产配置、信用债/可转债/国债期货等8大类,业绩比较基准为中证可转换债券指数收益率×10%+中证综合债券指数收益率×80%+1年期定存利率×10% [2] - 下设A/C/E三类份额,报告期末份额分别为72,234,476.53份、26,818,136.48份、257,258,146.63份,对应交易代码016447/016448/022099 [2][8] 财务表现 - 2025年Q2净值增长率:A类0.79%、C类0.69%、E类0.72%,均低于业绩基准1.82% [2][3] - 过去六个月累计净值增长率:A类0.97%、C类0.78%、E类0.83%,同期基准收益率为1.65% [2][3] - 截至报告期末份额净值:A类1.1000元、C类1.0887元、E类1.0971元 [6] 投资组合 - 报告期末基金总资产449,161,531.58元,债券持仓占比86.44%,未持有股票及资产支持证券 [7] - 前五大债券持仓包括政策性金融债(20,247,506.85元,占净值5.21%)及商业银行次级债等 [7] - 组合久期在Q2有所提升,纯债转向进攻,转债保持中性偏高仓位运行 [5] 市场分析与操作 - 二季度经济预期受贸易摩擦反复影响,政策维持宽松,债券收益率高位回落,信用利差压缩 [4] - 权益市场4月受关税冲击后由汇金入场修复,港股因估值优势表现强劲,A/H股溢价显著 [5] - 基金经理陈浩宇(9年从业经验)采取逐步提升久期策略,重点配置高票息信用债及估值洼地的港股标的 [5][6] 份额变动 - Q2期间A类总申购37,233,540.87份、赎回82,748,069.98份;C类总申购4,878,315.25份、赎回320,716,210.81份 [8] - 基金管理人固有资金持有A类份额2,999,700.03份,占总份额1.17%,报告期内未增减持 [8]
泓德裕祥债券A,泓德裕祥债券C: 泓德裕祥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2025年第2季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7-18 04:52
基金产品概况 - 基金简称泓德裕祥债券,主代码002742,运作方式为契约型开放式,合同生效日为2017年1月13日 [2] - 报告期末基金份额总额为41,705,064.28份 [2] - 投资目标是在控制风险与保持流动性的基础上获取超越业绩比较基准的回报,主要策略包括资产配置、固定收益、权益投资及国债期货策略 [2] - 业绩比较基准为中国债券综合全价指数收益率×90%+沪深300指数收益率×10% [2] - 风险收益特征属较低风险品种,预期风险与收益高于货币市场基金但低于混合型和股票型基金 [2] 财务表现 - 泓德裕祥债券A过去三个月净值增长率1.33%,超越基准0.21%;过去五年累计收益13.90%,超额收益5.71% [3] - 泓德裕祥债券C过去三个月净值增长率1.25%,超越基准0.13%;过去五年累计收益11.84%,超额收益3.65% [3] - 截至报告期末,A类份额净值1.2467元,C类份额净值1.2097元 [9] 投资组合分析 - 股票持仓占比12.15%,主要分布在金融业(5.32%)、制造业(1.62%)及公用事业(1.51%) [10] - 债券持仓占比87.20%,其中国债及政策性金融债占比39.21% [10][11] - 转债仓位保持稳定,二季度万得可转债等权指数上涨4.58%,正股等权指数涨7.03% [7] 市场操作与策略 - 二季度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从1.81%下行至1.63%,管理人调整久期至中高位水平以应对市场波动 [7] - 权益配置以红利风格股票为主,沪深300指数同期上涨1.25%,中证500指数表现分化 [7] - 转债市场因规模收缩导致估值提升,管理人计划随上涨逐步减仓以降低波动 [7] 份额变动 - 报告期内A类份额总申购2,605,693.17份,总赎回3,997,580.71份,期末余额35,763,986.16份 [12] - C类份额总申购53,370.59份,总赎回583,935.27份,期末余额5,941,078.12份 [12] 管理人信息 - 基金经理赵端端从业11年,曾任天安保险固收投资经理;刘风飞从业9年,专注固收领域 [5] - 公司严格执行公平交易制度,报告期未发现异常交易行为 [6]
广发聚鑫A,广发聚鑫C: 广发聚鑫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2025年第2季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7-18 03:27
基金概况 - 广发聚鑫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为契约型开放式基金,成立于2013年6月5日,报告期末基金份额总额达7,983,306,157.93份 [1] - 基金投资目标为在控制风险和保持流动性的基础上,通过主动管理追求当期收益和长期回报,债券资产配置比例不低于基金资产 [1] - 业绩比较基准为中债总指数(全价)收益率×85%+沪深300指数收益率×10%+人民币计价的恒生指数收益率×5% [2] 投资策略 - 采用自上而下分析方法,综合评估宏观经济、政策、流动性及估值等因素,动态调整固收与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 [2] - 债券投资注重信用风险控制,权益投资聚焦科技、智能制造龙头,并配置红利品种及非银金融板块 [9] - 可转债投资以次新券和中低价券为主要机会挖掘方向 [9] 业绩表现 - 过去一年A类份额净值增长率8.72%,超越基准3.34%;C类份额增长8.32%,超额收益2.94% [4] - 过去五年A类累计回报23.88%,大幅跑赢基准18.94个百分点;C类累计回报21.49% [4] - 2025年二季度A类净值增长1.58%,C类增长1.48%,同期基准收益率1.08% [10] 资产配置 - 总资产规模132.4亿元,其中债券持仓占比76.97%(101.9亿元),权益持仓占比18.40%(24.4亿元) [10] - 港股通投资市值10.2亿元,占净值8.12%,重点配置医疗保健(1.39%)、通讯(1.92%)及日常消费(1.17%)板块 [10][11] - 前五大债券持仓包括政策性金融债(4.96%)及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等 [11] 运作分析 - 二季度债市受益于货币政策宽松,超长端利率创年内新低,组合灵活调整久期和杠杆 [8] - 权益投资减持涨幅较高品种,增持有色、非银金融板块,科技制造龙头保持核心仓位 [9] - 三季度预判债市主线仍为流动性宽松,但长端利率下行需等待财政政策等新驱动因素 [10] 份额变动 - 报告期内A类份额净申购10.1亿份(总申购19.7亿份-赎回9.5亿份),期末规模69.99亿份 [12] - C类份额净申购2.1亿份(总申购5.7亿份-赎回3.6亿份),期末规模9.85亿份 [12]
汇添富基金董事长更换:鲁伟铭接棒,李文时代落幕背后的规模与分红往事
搜狐财经· 2025-07-15 13:07
公司高管变动 - 汇添富基金新任董事长鲁伟铭于2025年7月14日履新,其拥有东方证券26年从业经历,历任固定收益业务总部总经理、金融衍生品业务总部总经理、副总裁、总裁等职,2024年12月起任东方证券副董事长[2][3][6] - 原董事长李文因董事会换届离任,其在2015-2025年任职期间推动公司规模增长4.6倍(从2170亿元至1.2万亿元)[4][5][8] - 鲁伟铭的固收与衍生品专业背景,可能弥补公司过往"权益见长"的单一业务结构[6] 公司经营数据 - 当前资产管理总规模超1.2万亿元,非货规模约5000亿元,行业排名第十[6] - 2024年实现营收48.28亿元,净利润15.47亿元,净利润率32%,向股东东方证券分红2.3亿元(分红率42.3%)[8][9] - 员工持股平台"上海菁聚金"(持股24.66%)2016-2024年累计分红20.3亿元,其中李文9年累计获1.9亿元,总经理张晖获2.8亿元[8] 业务发展特征 - 权益业务周期性明显:2020年规模曾居行业第二,后因市场调整下滑至第十,2024年通过降本增效实现利润微增[9] - 港股产品成为新增长点:2025年上半年香港优势精选基金收益86.48%居主动权益榜首,港股通创新药ETF(+58.77%)、恒生生物科技ETF(+51.47%)表现突出[9] - 股权结构稳定:东方证券持股35.412%,员工持股24.656%,上海上报资管与东航金控各持19.966%[9] 战略方向展望 - 新管理层需平衡权益根基与固收/衍生品等多元业务发展[6][10] - 需借助股东东方证券资源激活规模增长动能[10] - 当前管理366只公募产品,拥有96人基金经理团队,产品线覆盖股票型、指数型、QDII等多类型[9]
信达澳亚7只权益产品集体斩获五星评级
财富在线· 2025-07-14 07:49
基金评级表现 - 信达澳亚旗下七只权益类产品获得天相投顾最高五星评级,在数千只参评产品中占据行业领先地位 [1] - 积极投资股票型基金参评723只,仅不到6%获五年期五星评级,信澳先进智造股票A入选 [1] - 偏股混合基金参评2796只,三年期和五年期五星评级占比分别不足11%和4%,公司多只产品斩获三年期五星评级 [1] - 信澳核心科技混合A表现突出,同时获得三年期和五年期双五星评级 [1] 业绩排名数据 - 信澳先进智造股票A近5年收益率排名主动股票开放型基金前1/5分位,在376只产品中位列第66名 [1] - 信澳星奕混合A等6只产品近三年收益率均位居强股混合型基金前1/5分位,具体排名169/2497至435/2497不等 [1] - 信澳核心科技混合A近三年和五年收益率分别排名强股混合型基金第649位(共2467只)和第132位(共741只) [1] - 公司权益类收益率最近一年行业排名第8(166家参评),过去七年长期业绩排名行业第2(115家参评) [1] 投研体系与团队 - 公司持续强化投研体系建设,锻造全品类权益投资标杆,优化主动管理能力 [1] - 投研团队由十年以上实战经验的资深基金经理组成,擅长深度研究挖掘价值标的 [1] - 权益投研高效性获权威数据印证,长期业绩彰显穿越牛熊的投资能力 [1] 行业影响与未来规划 - 五星评级成为衡量产品综合实力的黄金标准,公司七只产品集体登榜体现集团军作战优势 [1] - 公司表示将持续优化投研体系,提升专业能力与服务,助力投资者分享经济高质量发展红利 [1]
加码权益投资 银行理财入列“耐心资本”
证券时报· 2025-07-13 17:22
银行理财权益资产配置现状 - 银行理财已建立涵盖转债、红利、价值、宽基、黄金、全球配置、量化等在内的权益资产投资体制和机制,但权益配置占比仍较低[1] - 截至2024年末理财产品权益类资产余额0.83万亿元,占总资产2.58%,2024年3月末占比微升至2.6%[1] - 配置受限主因包括负债端束缚、客户低风险偏好、投研能力及资管系统建设不足[1] 权益资产配置新途径 - 指数化投资成为重要方向,中银理财、中邮理财、交银理财、浦银理财、平安理财等多家公司近期集体发声将增持ETF,布局指数及指数增强策略产品[2] - 挂钩被动指数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较去年同期显著增加,近期多只产品完成募集[2] - 理财公司积极参与IPO网下打新及港股基石投资,光大理财以A类投资者身份参与深交所主板IPO信通电子网下打新,申报900万股[3] 港股IPO基石投资案例 - 中邮理财参与宁德时代港股IPO获配5000万美元基石份额,参与三花智控港股IPO获配2000万美元[3] - 工银理财参与三花智控港股IPO获配2000万美元,并参与IFBH港股IPO获配400万美元"基石+锚定"份额,成为首家布局新消费领域港股IPO的理财公司[3] - 银行理财通过指数化投资和IPO参与逐步向"耐心资本"转型,但需强化资产准入、投后管理、产品设计等能力[3]
今年举牌已达19次 险资入市步伐加快
中国证券报· 2025-07-03 21:07
险资举牌概况 - 2025年以来险资合计举牌19次,涉及15家上市公司,举牌次数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 [1] - 举牌上市公司大多属于银行、环保、交通运输、公用事业等行业,估值较低、股息率较高、分红稳定特征明显 [5] - 近10年保险行业出现三次举牌高峰,分别为2015年、2020年和2024年以来 [5] 近期举牌案例 - 信泰人寿通过二级市场集中竞价方式购买华菱钢铁股票3.45亿股,占公司总股本5% [1] - 利安人寿举牌江南水务,持有4699.5391万股,占总股本5.03%,市值2.49亿元 [2] - 长城人寿此前已举牌江南水务,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持有5964.78万股,占A股股本6.38% [4] 被举牌公司情况 - 华菱钢铁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300.75亿元,同比减少18.52%,归母净利润5.62亿元,同比增长43.55% [2] - 江南水务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2.94亿元,同比减少0.43%,归母净利润0.95亿元,同比增长13.13% [3] - 利安人寿2025年一季度末总资产1261.9亿元,权益类资产账面余额205.6亿元,占总资产16.29% [3] 险资投资动向 - 投资压力增大及会计准则切换推动险资通过举牌追求长期稳定投资收益 [1] - 2025年一季度人身险公司股票投资余额2.65万亿元,较2024年末增加3775亿元,占比8.43% [7] - 财产险公司股票投资余额1719亿元,较2024年末增加118亿元,占比7.56% [7] 政策与市场展望 - 监管放宽偿付能力充足险企的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限制 [8] - 预计政策调整将为市场带来1.5万亿元增量资金 [8] - 险资关注方向包括科技成长板块、传统产业和细分行业 [8]
跻身A类投资者 光大理财落地首单网下打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2 10:43
银行理财子公司跻身A类投资者 - 光大理财以17元/股申报价格参与信通电子网下打新,成为首家以A类投资者身份直接参与的银行理财子公司 [1] - 银行理财从"配角"转变为"主角",折射出行业加速探索多元化投资布局的新趋势 [1] - 光大理财通过混合类产品"阳光橙增盈绝对收益策略"参与此次网下打新 [2] - 信通电子2023、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9.08%和7.97%,净利润分别增长5.6%和15.11% [2] 政策推动与市场变化 - 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 [3] - 六部门联合印发方案明确"银行理财等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 [3] - 证监会修改《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增加银行理财产品作为IPO优先配售对象 [4] - 深交所修订规则,将银行理财产品纳入A类优先配售对象范围,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 [4] 行业现状与挑战 - 截至2024年末,理财产品投资资产合计32.13万亿元,权益类资产余额0.83万亿元,占比仅2.58% [5] - 低利率环境下,理财行业面临资产收益与负债成本匹配难度加大的困境 [5] - 传统资产收益空间压缩,银行理财亟需寻找新的收益增长点 [5] 多元化投资布局案例 - 工银理财以基石投资者获配三花智控2000万美元投资份额 [6] - 工银理财推出"固收+港股IPO"策略系列产品,关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等领域 [6] - 中邮理财参与宁德时代IPO,获5000万美元基石投资份额 [7] - 中邮理财已涉足超150笔权益类项目,累计投资金额近500亿元 [7] - 中邮理财投资的美的集团实现盈利超37.5%,宁德时代上市首日涨幅达16.43% [7] 未来发展方向 - 光大理财表示将持续参与网下打新业务,加强权益投资研究能力 [2] - 银行理财将逐步扩大权益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组合配置 [2] - 工银理财将储备相关策略集和资产包,提升资本市场投研能力 [6] - 中邮理财在产品端坚持绝对收益与稳健低波理念,推动"固收+"产品发展 [7]
中邮理财试水权益类理财,另有理财子产品募集失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1 10:12
市场回顾 - 债市偏震荡,资金面整体均衡偏松,6月27日DR007加权均价为1.7%,10年期国债收益率收至1.65% [2] - A股主要指数收涨,创业板指数、中证1000指数、中证500指数周涨幅分别为5.69%、4.62%和3.98% [2] - 计算机、国防军工、非银金融板块周涨幅居前 [2] 破净情况 - 截至2025年6月27日,理财公司共有23,906只存续公募理财产品,其中137只累计净值低于1,银行理财综合破净率为0.57% [3] - 权益类、混合类理财破净率分别为48.78%和6.55%,固定收益类公募理财破净率为0.16%,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理财破净率为0 [3] - 1~2年期限和2~3年期限固定收益类产品破净率稍高,分别为0.43%和0.3% [3] 新发情况 - 31家理财公司上周合计发行448只理财产品,股份行理财公司产品发行量居前,信银理财、兴银理财、浦银理财和华夏理财分别发行41只、38只、33只和32只 [4] - 新发产品以R2(中低风险)、封闭式净值型、固收类公募型为主,混合类产品发行5只占比1.1%,权益类产品新发2只,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新发3只 [6] - 1年以上期限产品定价持续下移,3年以上期限产品定价已降至2.35% [6] 产品观察 - 中邮理财首次发行两只权益类公募产品,分别为"鸿博权益类最短持有14天1号A科技智造"和"鸿博权益类最短持有14天2号AFOF精选",募集规模分别为470万元和570万元 [8] - 华夏理财悦安封闭式理财产品199号因募集金额未达下限宣告不成立 [9] 收益情况 - 固定收益类理财近一周平均净值增长率为0.0625%,混合类、权益类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分别为0.142%、1.5611%、0.0601% [10] - 2~3年期限固定收益类产品近一周净值增长率均值最高为0.0725%,3年以上期限最低为0.0666% [10] - 现金类理财人民币、美元、澳元产品周内七日年化收益率均值为1.454%、3.95%和2.91% [10] 负收益情况 - 上周3.8%的人民币公募理财产品近一周收益为负,固定收益类、混合类、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负收益比例分别为2.99%、17.45%、13.51%和0% [13] - 3年以上期限固定收益类产品近一周负收益占比最高为12.27%,1个月以内最低为1.12% [13] 行业热点 - 中银理财因非标债权投资管理不到位等被罚款1290万元,今年理财子公司千万罚单累计已超3000万元 [16] - 银行理财规模增长下监管力度持续加强,受罚金额逐年增加 [16]
举牌、鸿鹄基金、接盘万达广场......新华保险股东大会回应热点!
券商中国· 2025-06-29 09:47
股东大会情况 - 新华保险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人气旺盛,坐满两排股东,互动时间超70分钟[1][2][3] - 中小股东提问涉及股票投资、举牌、鸿鹄基金、万达广场收购、分红派息等多元话题[3] 权益投资策略 - 权益类配置三大逻辑:调整资产结构、价值发现市场、看好中国经济长期发展[4] - 上半年权益投资增加,重点配置高股息优质上市公司(通过长股投/OCI分类降低波动影响)[5] - OCI类规模较同业偏小,正逐步增加以获取分红收益并降低损益波动[5] - 另一重点方向是服务国家战略的专精特新和硬科技领域[6] - 2023年以来举牌国药股份、上海医药、杭州银行,增持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7] - 举牌标的不局限于A股,会根据交易契机在H股寻找类似机会[8] 鸿鹄基金进展 - 与中国人寿联合成立的500亿元鸿鹄基金在资本市场形成轰动效应[8][9] - 将继续积极参与第二期和第三期试点,持续这种开创性投资方式[9] 万达广场收购逻辑 - 投资决策基于两点:企业家精神评估(王健林个人评价)+优质资产筛选[10][11] - 选取现金流良好、收益率覆盖成本的万达广场资产长期持有[11] 分红政策 - 2024年净利润大增背景下仍维持30%以上分红率(同业普遍下调)[12] - 自2014年起坚持30%分红率不变,体现经营长期性[13] - 目前董事会未提出分红策略调整要求[14] 核心竞争力 - 专注寿险主业的战略定力(同期公司中唯一未涉足多元化的寿险机构)[13][15] - 专业化/市场化改革成效显著,聚焦"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15] - 五大优势:股东背景、专业团队、主业聚焦、投资能力、文化支撑[15] - 认为寿险是管理长期养老资金、应对老龄化需求的核心机构[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