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文明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河北地质二队助力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见闻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4 09:33
依燕山,临渤海。这里是河北唐山。 昔日伤痕累累的椅子山,经过修复治理,如今绿意盎然,苹果、梨子挂满枝头。 翻过山,有飞鸟越过海面。 置身曹妃甸海草床生态修复项目现场,晨光轻柔,鳗草摇曳,"海底草原"随波起伏…… 近日,记者来到河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以下简称二队),深入矿山、土地、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现 场,切身感受他们勇当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服务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的精神风貌—— 从椅子山出发,走过平原,深入城乡,奔赴大海,以敬畏之心重塑山海,以科技之笔点染新绿。 上山,带头攻关矿山修复 "十年了,我眼看着椅子山一天天变绿。"刘艳华递给记者一个山梨,"别看它个头不大,梨味可足了。" 二队技术人员刘艳华被称为"守山人",他见证了椅子山生态修复前后的变化。 "二队的转型发展,椅子山是个新起点。"刘艳华感慨地说,"队领导班子精准研判时与势,最终确定了 方向——从找矿铁军到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转型还是要立足地质,从'矿'字入手。2015年,队里主动 向省相关部门申请,集中技术力量打造矿山生态修复技术攻关试验区——滦州市椅子山。" 成功"拿下"椅子山,二队的矿山修复技术能力一炮而红——针对滦州市12座矿山, ...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研究进一步做好教师队伍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黄坤明主持会议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9-23 11:25
9月22日上午,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认真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特岗教师代表的重要回信精 神,听取我省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进一步做好教 师队伍建设。会议还传达学习了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 定(试行)》精神,并就相关工作作出部署。省委书记黄坤明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抓好中办国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 责任制规定(试行)》的贯彻落实,从各级领导干部做起,坚持党政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坚持 管发展必须抓环保、管生产必须抓环保、管行业必须抓环保,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增强共抓 生态文明的整体效能。要扎实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抓好中 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久久为功做好扩绿、兴绿、护绿文 章,严密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领域各类风险,加快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厚植高质量发 展的绿色底色。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十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给全国特岗教师代表回信,提出殷切希望,并向 全国广大教师和教 ...
【经济日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首次在中国举办
经济日报· 2025-09-23 11:18
国新办16日举行发布会介绍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及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有关情况。中国 科学院副院长何宏平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9月22日至25日在杭州 举办。这是10年一届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也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参与范 围最广的一届盛会。 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司长袁继明介绍,近年来,我国 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将更多优质生态空间纳入自然保护地范围,解决了过去自然保护地生态 系统分割、野生动物栖息地破碎等问题。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肖放说,近年来,我国在渔业发展上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生产 与生态同行",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的势头得到遏制,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种类和数量在慢慢回升,2021年 至2024年,长江流域累计监测到土著鱼类344种,比禁渔期前增加36种。 目前,我国共有34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数量居亚洲首位。何宏平表示,在"两山"理念提出20年之 际,中国将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为契机,汇聚全球生态治理智慧,进一步深化国际科技合 作,聚焦关键技术攻关,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成果和经验,为共建地球生 ...
“十四五”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呈现“五个新”
中国化工报· 2025-09-23 10:25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 - 累计完成散煤治理4100万户,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 [1] - 七大流域和重点海湾整治完成率分别达到90%和93.3% [1] - 基本完成132个重点县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 [1] 绿色低碳发展进展 - 全国11.2亿千瓦煤电机组和9.5亿吨粗钢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1]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稳定运行,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1] - 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1] 生态保护修复与监管 - 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超过30% [2] - 4545个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点问题已基本完成整改 [2] - 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 [2] 生态环境治理效能 - 开展8批次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受理转办群众举报14.4万多件,公开曝光典型案例177个,移交责任追究问题线索209个 [2] -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要素最齐全的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 [2] 全球环境治理参与 - 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推动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2] - 启动并运行"昆明基金",提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信心 [2]
从一部片子看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23 10:18
电视专题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列讲读》内容与影响 - 专题片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十个坚持”为框架进行谋篇布局 [1] - 专题片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破题开局,突出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 [1] - 专题片展示了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创新逻辑以及中国推动全球气候治理新范式的开放视野 [1]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与成就 - 通过实施“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政策,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并取得巨大成就 [2] - 新时代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成就体现为“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等大美景色 [2] - 无数科研工作者和基层治沙英雄如王有德、牛玉琴、唐希明等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三北精神” [2] 中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 - 中国通过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搭建了“四梁八柱”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3] - “生态文明”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宪法,并通过修订环境保护法、实行河湖长制等不断完善制度 [3] - 专题片通过专家学者、基层干部群众、国际人士的讲述,展现了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现代化之路 [3]
“天眼”瞰护八桂山水
广西日报· 2025-09-23 10:18
核心技术应用与效率提升 - 公司创新“天上看、地上查、网上办”管理模式,提升林业精细化管理水平 [2] - 在森林资源变化遥感监测中,AI智能识别与人工复核方法提升判读效率35%以上,减少外业工作量15%以上 [2] - 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和实景三维技术实现古树名木资源调查可视化信息化,并完成覆盖223个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约223.95万公顷的影像分析 [3] 森林资源保护成果 - 采用遥感监测成果进行绩效考核后,广西每年造林30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从2017年的62.31%上升至2021年的62.55% [2] - 公司研发的系统为打击违法占用林地、滥伐林木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提供监管依据 [3] 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 - 公司在北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开展全国首批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确权总面积约80.23平方公里 [4] - 通过遥感监测近20年红树林数据,建立“天空地”一体化调查监测技术体系,并为红树林碳库快速调查评估项目提供技术支持 [4] - 技术成果将为东盟国家沿海生态系统监测、资源管理和灾害防治提供数据支持 [5] 矿山生态修复监管 - 公司整合国产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构建全流程监测监管与智能分析体系,破解传统管理数据分割难题 [6] - 研发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管理信息系统于2023年10月启用,实现数据统一标准管理并支撑历史遗留矿山图斑变更核查等工作 [6] - 2025年3月实施的团体标准推动市县生态修复工作跨部门数据共享,提升精细化监管水平 [7] 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与确权登记 - 公司三维可视化平台推进自然资源登记由平面向立体管理模式转变,应用于国家级试点并获自然资源部肯定推广 [8] - 在集体林权试点地籍调查中完成8658宗林地面积8666.67公顷,调查成本降低63% [9] - 截至2024年底完成49个自治区级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地籍调查,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算清“产权细账” [9]
萧山生态文明建设的迷你勋章
杭州日报· 2025-09-23 09:43
新物种发现 - 在杭州萧山戴村石牛山发现全球真菌新物种“杭州卷胶耳”,此为杭州首个以本地命名的胶质真菌[1] - 该新物种属于卷胶耳属,该属全球有36个物种,但此次是在中国首次被亲眼发现并记录[1] - 同期发现的另外两种新物种为半圆形胶孔菌和柯克氏黄囊菇[1] 物种特征与生态功能 - 杭州卷胶耳形态圆润透亮,表面光滑,类似小水珠,常群居于阔叶树的腐木和枯枝上[1] - 该真菌在雨天或空气湿度高时出现,通过分解枯木将氮元素归还土壤,起到滋养植物和微生物的生态功能,被称为“营养外卖员”[1] 发现背景与环境 - 此次发现源于2022年11月启动的萧山区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工作,由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北京林业大学等权威单位共同执行[1] - 萧山具备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多种生态要素,多样的生态系统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基础,是众多小型生命的宜居环境[1] 学术认可与保护努力 - 2024年3月,杭州卷胶耳的研究成果发表于真菌学顶级期刊《Mycology》,其标本珍藏于北京林业大学标本馆[2] - 在萧山寺坞岭自然地,一支平均年龄28岁的生态修复团队以公益模式探索林地生态恢复,使当地监测到的物种从600多种上升至700多种,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提高[2]
“两山”转化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金融时报· 2025-09-22 11:40
文章核心观点 - “两山”理念于2005年8月15日提出,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 [1] - 该理念突破了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对立的传统认知,推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经济—生态”良性循环 [2] - 理念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促进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方位变革 [3] “两山”转化的重要意义 - 突破了单一生态功能的认知局限,强调良好生态本身蕴含无穷经济价值,关键在于思路转变和价值实现机制的建立 [2] - 引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绿色化、低碳化转型,摆脱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传统路径的依赖 [3] - 破解了“处理好发展与保护关系”的国际发展难题,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强调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永续发展 [3] “两山”转化的内在逻辑 - 核心内涵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明确生态环境具有生产要素地位,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发展生产力 [4] - 基本法则是坚持系统性、协同性,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内在结构和演变规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5] - 本质特征是公共性、人民性,生态环境具有天然公共属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6] “两山”转化的实现路径 - 市场驱动是核心路径,需摸清“生态家底”、创新生态经济模式、创新绿色金融工具,将生态资源作为抵押物为生态项目提供信贷支持 [7] - 制度支持是重要保障,政府需打造生态制度体系,通过纵向和横向生态补偿等机制,落实“谁保护,谁受益;谁受益,谁付费”原则 [8] - 产业融合是直接途径,推动生态农业与加工业、服务业融合,改造传统产业实现绿色低碳循环,推动生态服务与旅游、康养等产业融合创新 [8]
绿水青山间写就精彩答卷
经济日报· 2025-09-20 09:29
核心观点 - 中国在“十四五”期间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跨越式转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并进入以高水平保护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1][4] 标志性战役成效 - 蓝天保卫战:完成北方地区4100万户散煤治理,淘汰近2000万辆高排放车辆,2024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PM2.5浓度较2020年分别下降18%、10%和20% [2] - 碧水保卫战:排查入河排污口36万余个、入海排污口6.3万余个,七大流域和重点海湾整治完成率分别达90%和93.3%,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2] - 净土保卫战:完成132个重点县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完成10余万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超45% [2] - 固体废物治理:高标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有效解决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2]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降至29.3微克/立方米,较2020年下降16.3%,优良天数比例达87.2%,上升2.4个百分点 [3] - 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首次超过90%,达90.4%,长江黄河干流水质连续多年保持Ⅱ类 [3] - 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4年超过90% [3] 绿色低碳发展进展 - 完成11.2亿千瓦煤电机组和9.5亿吨粗钢产能的超低排放改造,建成全球最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 [4] - 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4] - 2024年上半年风电和新能源汽车项目环评数量同比分别增长44.4%和31.3% [4] - 完成32项排放标准的制修订,以标准提升引领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 [5] - 建成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汇聚5000多项科技成果,建成全球最大清洁钢铁生产体系 [6] 非现场执法应用 - 非现场执法推动生态环境执法向“技防优先”、“无感执法”、“全程防控”转变 [7] - 应用卫星遥感、红外成像、无人机等智慧装备,建立“天、地、空、水、陆、海”一体化问题发现机制 [7] - 2024年1至8月全国现场执法检查次数下降30%,但问题发现率提高10至25个百分点,处罚案件数量下降31%,但重点案件处罚比例提高3.3个百分点 [7]
绿水青山间写就精彩答卷 2024年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首次超过90%
经济日报· 2025-09-20 06:16
标志性战役成果 - 蓝天保卫战取得成效,累计完成散煤治理4100万户,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2024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PM2.5浓度较2020年分别下降18%、10%和20% [2] - 碧水保卫战全面开展,查出入河排污口36万余个、入海排污口6.3万余个,七大流域和重点海湾整治完成率分别达90%和93.3%,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超90% [2] - 净土保卫战实施源头防控,基本完成132个重点县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累计完成10余万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超45% [2] - 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高标准推进,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并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2]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降至29.3微克/立方米,较2020年下降16.3%,优良天数比例达87.2%,较2020年上升2.4个百分点 [3] - 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首次超过90%,达90.4%,长江黄河全线干流水质连续多年保持Ⅱ类 [3] - 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4年超过90% [3] 绿色低碳发展进展 - 全国已完成11.2亿千瓦煤电机组和9.5亿吨粗钢产能的超低排放改造 [4] - 建成全球最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并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4] - 加强准入管理,“两高”项目环评审批数量持续下降,而风电和新能源汽车项目环评数量今年上半年同比分别增长44.4%和31.3% [4] - 健全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完成32项排放标准制修订,引领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 [5] - 建成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汇聚5000多项科技成果,推动建成全球最大清洁钢铁生产体系 [5] 非现场执法应用 - 非现场执法推动执法模式向“技防优先”、“无感执法”、“全程防控”转变,应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智慧装备建立一体化问题发现机制 [6] - 2024年1至8月,全国现场执法检查次数下降30%,但问题发现率提高10至25个百分点,处罚案件数量下降31%,但重点案件处罚比例提高3.3个百分点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