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零碳园区
icon
搜索文档
2025新能源产业创新合作暨第十五届新能源企业500强论坛成功举办
中国能源报· 2025-09-28 16:57
行业地位与成就 - 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水电及智能电网等领域实现多项重大技术突破,电池技术、光伏转换效率、风电机组容量等关键技术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4] - 中国新能源产业在装机规模、技术水平、制造能力等方面居世界前列,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具备国际竞争力优势的新能源产业链 [4] - 2025年全球新能源企业前10强中,中国企业占7席,且占据前4席,这些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表现出色,更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供应链、服务当地市场 [5] - 截至今年7月底,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达到21.71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近六成,其中风光累计装机16.8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46%,已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 [4] - 到2060年,中国所需风光装机将达到50亿千瓦以上,新能源装机规模仍有巨大成长空间 [5] 当前挑战与行业痛点 - 随着风光等清洁能源装机量不断增长,消纳逐渐成为制约新能源发展的主要矛盾,行业发展由政策规模驱动变为终端应用驱动 [7] - 行业竞争模式由此前的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竞争变为新能源之间的竞争,内卷式竞争导致企业市场规模越大失血越多,陷入增产不增收的怪圈 [7][8] - 低于边际成本的低价竞争使企业陷入巨大困境,不仅损害企业利益,长远看更会削弱行业创新动力,形成恶性循环 [8] - 零碳园区建设必须满足园区资格、新能源资源、电网接入等多重要求,但并非所有园区都具备建设条件,反映出新能源发展正从铺摊子转向精耕细作 [7] - 3C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火灾事故频发,不仅造成生命财产损失,更可能影响公众对新能源技术的信任 [7] - 国际贸易环境变化使中国新能源产品出口承压,加剧国内市场竞争 [8] 未来发展路径与战略方向 - 科技创新被视为穿越周期的第一动力,要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能源低碳转型,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 [9] - 产业协同是提升韧性的关键,建议构建开放、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形成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共赢的新型竞合关系 [9] - 短期要完善市场定价+政策调节的过渡机制、用好机制电价,确保新能源企业在参与市场的同时有合理收益 [9] - 长期要创造更多绿色电力应用场景,让新能源的绿色属性得到市场价格体现,促进更多围绕绿电的新需求、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形成 [9] - 要加强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积极探索新能源与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跨界融合 [9] - 坚定不移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在标准共通、技术互助、市场联动等方面的互联互通,构建全球绿色能源发展共同体 [9] - 到2035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 [9]
培训特色项目 | 中国—东盟零碳园区未来伙伴对话
中国能源报· 2025-09-27 15:13
「READING」 在首届"中国—东盟绿色能源转型与零碳园区能力建设培训"中,一大亮点环节——中国—东盟零碳园区 未来伙伴对话将于2025年10月24日在苏州举行。这场对话以"未来伙伴"之名,旨在为中国与东盟在零碳 园区建设上的深度合作搭建新平台。 中国与东盟同属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推动全球碳中和愿景的重要力量。面对能源转型与气候 变化的共同挑战,零碳园区正在成为双方互学互鉴的重要领域。本次对话将汇聚中方政产学研代表与东 盟各国能源、工贸部门的嘉宾,围绕园区规划、建设、技术、标准与投资等核心议题展开交流,共同探 讨如何缩小绿色发展差距、加速零碳进程,并推动区域合作走深走实。 活动包括两场重量级对话,主题分别为"缩小绿色鸿沟——政策与机制协同"和"加速零碳进程——技术 和模式创新"。届时,来自湄公学院、东盟能源中心、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以及 东盟多国的代表将与新能源企业和行业机构同台互动,分享经验与观点,碰撞思想与智慧。活动最后还 将发布《中国—东盟零碳园区未来合作伙伴倡议》,为双方在园区低碳转型、能源合作与产业协作领域 搭建起长效合作的桥梁。 作为本次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员们将在其 ...
三晋焕新,绿动未来
中国能源报· 2025-09-27 09:06
文章核心观点 - 山西省正通过建设多个绿电园区,推动产业与能源深度融合,实现从传统“黑色依赖”向“绿色多元”转型 [1] - 绿电园区以“绿电直供+增量配电+绿电交易”等模式为核心,显著降低碳排放因子,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3][4][6] - 园区覆盖高载能产业(如铸造、化工、铝镁材料)、新兴产业(如低空经济、绿色算力)和绿色燃料(如绿氢/绿醇),形成多元化绿色产业集群 [9][16][23][26] 各绿电园区关键规划与进展 大同经开区绿电园区 - 瞄准欧盟市场打造电池产业链,采用“绿电直连+增量配电”模式,绿电占比超50% [3] - 电力碳排放因子为0.322kgCO₂/kWh,低于德国等工业强国,220千伏变电站已开工 [3] - 通过绿电直连满足欧盟认证要求,打造“新能源+出口产业”融合标杆 [3] 运城绛县经开区绿电园区 - 总投资18亿元,配置新能源37万千瓦,年用电量21亿度,绿电消费占比56% [4] - 碳排放因子0.2971kgCO₂/kWh,通过绿电认证提升传统铸造产品竞争力 [4] - 部分分布式光伏已投产,集中式风电光伏年底前开工 [4] 朔州经济开发区绿电产业园 - 年用电量16.95亿度,绿电直供7.35亿度,绿电交易0.755亿度,绿电占比超50% [6] - 推动绿电与固废综合利用产业深度融合,探索储能技术降低用电成本 [6] 长治高新区绿电园区 - 构建“绿电专线专变直连+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3.8万千瓦分布式新能源已全部开工 [7] - 光伏已投产发电,年底全部投产,打造分布式绿色电网创新范式 [7] 侯马经开区绿电园区 - 年用电量6.6亿度,绿电直供3.4亿度,占比51.5%,碳排放因子0.369kgCO₂/kWh [9] - 配套40MW/80MWh储能电站,打造铜基新材料产业集群,目标成为“北方铜都” [9] 吕梁岚县经开区绿电园区 - 总投资25.64亿元,年用电量12.92亿度,绿电供应8.786亿度,占比68% [10] - 碳排放因子0.198kgCO₂/kWh,聚焦高端精密铸造与绿色算力等新兴产业 [10] 原平经开区化工园区 - 年用电量18.6亿度,绿电直供占比65%,碳排放因子0.249kgCO₂/kWh [12] - 配套80MW/320MWh储能电站,94%绿电就地消纳,推动煤化工向“绿色载能”转型 [12] 大同市灵丘县算电协同绿电园区 - 年用电量18.75亿度,绿电直供9.92亿度,占比超50%,配套220千伏专变及直连线路 [14] - 依托250MW算力负荷,目标成为亚太地区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新基建园区 [14] 运城万荣液体燃料绿电园区 - 年用电量15.14亿度,绿电直供10.26亿度,占比67.8%,年减碳62.378万吨 [16][17] - 布局“绿氢—绿醇—绿色燃料”一体化项目,配套45MW/90MWh储能电站 [16] 忻州五台县镁基产业绿电园区 - 总投资21.5亿元,年用电量15亿度,绿电占比54.67%,碳排放因子0.2932kgCO₂/kWh [19] - 绿电直连降低企业用能成本10%—25%,构建智慧能源管控平台 [19] 吕梁兴县经开区绿电园区 - 年用电量14.74亿度,绿电直供7.98亿度,占比54.1%,聚焦铝基材料产业 [21] - 引入龙头企业破解电力成本瓶颈,推动高载能产业绿色转型 [21] 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绿电园区 - 年用电量12.08亿度,绿电消纳比例超55%,碳排放因子0.3503kgCO₂/kWh [24] - 绿电直连电价低至0.3946元/度,聚焦低空经济全产业链,引进无人机整机制造项目 [23][24] 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绿电园区 - 采用“专线直连+增量配电网”模式,年减碳18万吨,碳排放因子0.348kgCO₂/kWh [26] - 绿电直供比例48.2%,助力煤与煤层气装备制造、光机电产业突破欧盟碳关税壁垒 [26]
北京绿色产业博览会构筑未来城市样板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5 21:38
博览会概况 - 2025北京绿色产业博览会正式开幕 集中展示北京市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的产业发展方向 [1] - 博览会面积约1.2万平方米 共有78家机构和企业参展 [1] - 设置了绿色发展会客厅 零碳园区方案馆和"感知绿色"互动体验区3大特色区域共5大空间布局 [1] 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成果 - 北京城市副中心展示了构建智能舒适的绿色建筑 建设便捷畅达的绿色交通 打造安全高效的绿色能源等示范成果 [1] - 在绿色能源领域通过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 打造了从智能电网到零碳园区 从光伏到地热能建筑的绿色发展标杆 [1] - 实现市行政办公区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100%绿电覆盖 [1] 零碳园区解决方案 - 零碳园区方案馆依托国际绿色经济协会"零碳园区"解决方案综合体的32家生态伙伴 [2] - 精选了共10家单位集成园区低碳零碳发展应用方案以及示范案例 [2] - 涵盖绿色电力供应 新型配电网与微电网"源网荷储"示范 余电余热储能利用 数字孪生能源管控技术等先进技术和解决方案 [2] 北京绿色交易所动态 - 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同意以北京绿色交易所为主体 设立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 [3] - 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于9月22日揭牌成立 [3] - 北京绿色交易所是生态环境部授权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运行和管理机构 也是北京市碳排放权试点交易平台 [3]
“十四五”以来云南绿色能源产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
中国新闻网· 2025-09-25 08:54
绿色能源产业发展 - “十四五”以来绿色能源产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新增装机超6000万千瓦,总规模达1.5亿千瓦 [1] - 绿色能源可开发总量达2亿千瓦,约占全国总量的20% [1] - 绿色铝、硅光伏产业产值均突破千亿元,新能源电池产业快速崛起 [1] 能源结构与绿色转型 - 绿电装机与发电量占比超过90%,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46%,均居全国前列 [1] - 大力推进“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建设全国重要清洁能源基地 [1] - 累计建成10个绿色低碳产业园区,工业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 [1][2] 区域能源协作与贡献 - “西电东送”累计送电量超过2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为东部地区节约标准煤6.65亿吨、减排二氧化碳17.3亿吨 [2] - 持续强化区域能源协作,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碳达峰碳中和作出积极贡献 [2] 产业低碳转型 - 云南“绿色铝谷”建设加快推进,产业低碳转型载体不断夯实 [2] - 已启动建设15个省级零碳园区,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36家、绿色工业园区10个,培育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7家 [2]
海口国家高新区打造零碳园区,凳子上可无线充电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4 16:28
园区绿色低碳建设 - 园区采用雨水回收设施节约用水并装点环境 [1] - 光伏地砖和路灯等清洁能源设施广泛应用 光伏地砖白天蓄能夜间驱动照明 [1] - 将开采岩石改造为休闲设施 部分凳子集成太阳能无线充电功能 [1] 清洁能源规划与合作 - 清洁能源在总能耗中占比将达到20%左右 [1] - 与大唐集团合作实现园区整体绿色低碳运营 [1] - 全生命周期节碳设计帮助企业节约出口"碳关税"成本 [1]
洪堡零碳论坛主席、中国国际碳中和经济研究院院长蒋庆哲:中国零碳园区正处于“政策落地、实操推进”的关键期
中国经济网· 2025-09-24 14:06
9月21日,以"构建绿色产业生态 共创零碳园区未来"为主题的2025零碳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洪堡零 碳论坛在山东威海举行。洪堡零碳论坛主席、中国国际碳中和经济研究院院长蒋庆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 表示,当前中国零碳园区正处于"政策落地、实操推进"的关键阶段,在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 下稳步发展,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需通过系统性路径破解难题,未来有望形成 "东西部相互引领, 各类园区梯次跟进"的发展格局,为全球零碳转型贡献中国方案。 零碳园区是指通过规划、设计、技术、管理等方式,使园区内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 至"近零"水平,并具备进一步达到"净零"条件的园区。 "从政策演进与实践进展来看,我国园区零碳发展经历了'早期探索—孕育发展—重点推进'的阶段 性演进过程。"蒋庆哲向记者表示,在国家层面先后推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园、低 碳、绿色工业园区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等多类试点,进而从"小切口"协同降碳减污,到系统治理全面铺 开。 关键政策节点的密集落地,标志着这一阶段的到来: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立一批 零碳园区",202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 ...
两部委明确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路径
证券时报· 2025-09-24 02:07
政策核心与背景 - 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引》,从特色化、集约化、数智化、绿色化、规范化五大方向明确7个方面、19个发展导向,旨在推动工业园区从量的快速增长转向质的有效提升 [1] - 政策出台旨在推动工业园区做强特色产业、优化空间治理、培优市场主体、提升创新能力、强化绿色安全,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筑牢载体支撑 [1] - 当前工业园区发展面临瓶颈,包括主导产业模糊、同质化竞争突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足、数字化转型滞后、绿色低碳设施缺位等问题,与新型工业化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的要求存在差距 [1] 产业发展与空间治理 - 《指引》明确园区需聚焦主导产业,原则上不超过3个,从源头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并强调产业链式集聚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 - 在空间治理上推广“工业上楼”等模式,以上海、深圳试点为例,该模式将容积率从1.0提升至3.0以上,单位土地产值大幅增长,以破解土地资源紧约束难题 [2] - 引导省级工业园区将产业发展置于核心位置,各园区应依据资源环境禀赋和产业基础,避免低水平、同质化竞争 [2] 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 - 创新层面要求园区建设高水平创新载体、健全人才引育机制,推动创新资源共享 [2] - 绿色层面明确加快屋顶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等新能源基础设施布局,为园区迈向零碳提供支撑 [2] -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云南宜良产业园区等已率先探索零碳转型,通过产业与能源系统深度耦合实现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 [2] 开放合作与实施保障 -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提高开放合作水平,开展产业转移发展对接,加强跨园区联动互助,深化国际产业和科技合作 [3] - 工信部与发改委将加强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导,推广典型案例、制定标准规范,并指导地方主管部门加强政策研究储备与运行监测 [3] - 两部门将推动工业园区项目合作、平台搭建、行业组织建设等,以保障《指引》顺利推行 [3]
两部门,最新发布!
证券时报网· 2025-09-23 21:04
政策核心与背景 - 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引》,从特色化、集约化、数智化、绿色化、规范化五大方向入手,明确7方面19个发展导向,旨在推动工业园区从量的快速增长转向质的有效提升[1] - 政策出台旨在推动工业园区做强特色产业、优化空间治理、培优市场主体、提升创新能力、强化绿色安全,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筑牢载体支撑[1] - 当前工业园区发展面临瓶颈,包括主导产业模糊、同质化竞争突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足、数字化转型滞后、绿色低碳设施缺位等问题,与新型工业化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的要求存在差距[1] 产业发展导向 - 《指引》明确园区需聚焦主导产业,原则上不超过3个,从源头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2] - 强调产业链式集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园区依据资源环境禀赋和产业基础发展[2] 空间治理与土地利用 - 推广“工业上楼”模式,通过建设高层工业楼宇将容积率从1.0提升至3.0以上,实现单位土地产值大幅增长,以破解土地资源紧约束难题[2] - 以上海、深圳等地试点经验为例,该模式将为全国园区拓展发展空间提供新思路[2] 创新与绿色发展 - 创新层面要求园区建设高水平创新载体、健全人才引育机制,推动创新资源共享[2] - 绿色层面明确加快屋顶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等新能源基础设施布局,支撑园区迈向零碳[2] -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云南宜良产业园区等已通过产业与能源系统深度耦合,实现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探索零碳转型[2] 开放合作与政策保障 -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提高开放合作水平,开展产业转移发展对接,加强跨园区联动互助,深化国际产业和科技合作[3] - 工信部与发改委将加强指导,推广典型案例、制定标准规范,并指导地方主管部门加强政策研究储备,健全管理机制和运行监测[3] - 两部门将推动工业园区项目合作、平台搭建、行业组织建设,以保障《指引》顺利推行[3]
两部门,最新发布!
券商中国· 2025-09-23 20:54
政策核心与目标 - 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引》,旨在推动工业园区从“量的快速增长”转向“质的有效提升”[1] - 《指引》从特色化、集约化、数智化、绿色化、规范化五大方向入手,明确了7方面19个发展导向[1] - 政策目标是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筑牢载体支撑,解决园区发展瓶颈[2] 产业发展导向 - 明确园区需聚焦主导产业,原则上不超过3个,从源头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2] - 强调产业链式集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园区依据资源环境禀赋和产业基础发展[2][3] 空间治理与土地利用 - 推广“工业上楼”等土地集约利用模式,以上海、深圳试点为例,容积率可从1.0提升至3.0以上,单位土地产值大幅增长[3] - 此举旨在破解“土地资源紧约束”难题,为园区拓展发展空间提供新思路[3] 创新与绿色发展 - 创新层面要求园区建设高水平创新载体、健全人才引育机制,推动创新资源共享[3] - 绿色层面明确加快屋顶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等新能源基础设施布局,支撑园区迈向“零碳”[3] -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云南宜良产业园区等已率先探索零碳转型,通过产业与能源系统深度耦合实现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3] 开放合作与政策保障 - 提高开放合作水平,开展产业转移发展对接,加强跨园区联动互助,深化国际产业和科技合作[3] - 工信部、发改委将加强指导,推广典型案例、制定标准规范,并推动工业园区项目合作、平台搭建[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