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改善民生

搜索文档
厚植产业沃土滋养科创种苗
经济日报· 2025-08-08 06:50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政策导向 - 中共中央强调下半年宏观政策将持续发力并适时加力 重点包括扩大内需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防范重点领域风险 保障民生等工作[1] -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可激活新质生产力 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当前面临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及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关键阶段背景[1] - 深度融合面临"两张皮"困境 部分顶尖科研成果难以转化 产业界面临关键技术瓶颈时难以找到适配解决方案 症结在于创新链条关键环节衔接不畅与机制藩篱[1] 产业需求导向与创新要素配置 - 深度融合需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牵引科技创新 精准锚定产业跃升痛点与前沿趋势 包括突破高端芯片 基础软件 高端装备等卡脖子难题 布局人工智能 生物制造 商业航天 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新赛道[2] - 深圳燃气具企业采用"楼上创新 楼下创业"模式 研发中心设在工厂顶楼 工程师直面市场反馈 实现新材料热效率突破110%的极限[2] - 需推动创新要素在产业生态中高效流转与优化配置 建设概念验证中心 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2] 深化改革与竞争力塑造 - 需通过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坚冰 包括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 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机制 营造公平竞争鼓励试错的市场环境和创新文化[3] - 深度融合目标是培育具有全球话语权的新兴支柱产业 打造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中国标杆 需具备世界眼光并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能级[3] - 在推进融合发展进程中需高度关注并持续防范化解可能伴生的风险 确保经济行稳致远[3] 融合发展战略意义 -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应对经济风险挑战的关键举措 需实现"科技—产业—市场"良性循环[4] - 科技创新应成为产业升级的发动机 产业创新应成为科技创新的试金石 需以产业需求锚定创新航标 以要素活水滋养融合生态 以改革破除体制坚冰[4]
关于2024年省级决算草案的报告——2025年7月28日在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
四川日报· 2025-08-07 08:48
财政收支决算情况 - 2024年四川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635.6亿元,为预算的97.5%,增长1.9% [4] -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447.2亿元,完成预算的90.6%,增长5.6% [4] -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761.2亿元,为预算的96.2%,支出6025.5亿元,完成预算的88.2% [4] -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01.8亿元,为预算的142%,支出90.8亿元,完成预算的80.5% [4] -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6827.4亿元,为预算的101.5%,支出5965.3亿元,完成预算的99.3% [4] 一般公共预算收支 - 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75.7亿元,为预算的96.3%,下降1.8% [5] - 税收收入844.7亿元,为预算的94.4%,其中增值税434.9亿元,企业所得税207亿元,个人所得税63亿元 [6] - 非税收入131亿元,为预算的111% [6] -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260.3亿元,教育支出235.7亿元,交通运输支出168.6亿元 [6]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 - 省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31.9亿元,为预算的115.4% [9] - 筹集资金4692.3亿元,其中支出160.8亿元,补助市县416.7亿元,转贷市县专项债务4017.5亿元 [9]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 - 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31.3亿元,为预算的125.3% [10] - 筹集资金38.7亿元,其中支出16.4亿元,补助市县1.7亿元,调入一般公共预算13.8亿元 [10]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 - 省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6227.2亿元,为预算的101.1% [10] - 筹集资金13639.9亿元,其中支出5607.1亿元,上缴中央87.2亿元 [10] 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 2024年全省发行地方政府债券5079.2亿元,其中新增债券2531亿元,再融资债券2548.2亿元 [11] - 2024年末全省债务余额24028.9亿元,其中一般债务8074.3亿元,专项债务15954.6亿元 [12] 财政支持经济社会发展 - 统筹20亿元支持前沿科技攻关,投入13亿元支持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14] - 投入53.6亿元支持重点产业提质增效和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 [14] - 下达8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超过650万件 [14] - 投入228.5亿元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5] - 安排专项债券1542亿元支持1800余个基础设施项目 [16] - 投入18.8亿元支持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和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17] - 投入8839.3亿元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 [18] 财政管理改革 - 出台《关于推动财政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33项政策措施 [20] - 建立财政支持战略找矿投入机制,调整矿业权出让收益分享比例 [20] - 修订《四川省省级财政性资金管理决策程序规定》,加强预算编制质效 [21] - 建立财政绩效监督"三管三必须"工作机制,推动绩效结果与资金分配挂钩 [22]
习近平:要有力提振消费、破除“内卷”
新华社· 2025-07-31 09:04
就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 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习近平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强调,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依然面临不少风险挑战,要正确把握形势,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 维,用好发展机遇、潜力和优势,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下半年,要在宏观政策上持续发力、适 时加力,重点做好全方位扩大内需、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 展、持续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多措并举保障改善民生等工作。 习近平指出,上半年,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紧扣中共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聚焦经 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深入调研、建言献策,积极开展民主监督,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 下团结合作的政治担当和实干精神。他代表中共中央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 习近平对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提出两点希望。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广泛共识。深 刻理解把握中共中央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和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大政方针、重要部署,多做 宣传政策、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凝聚共识的工作,汇聚起团结奋斗的强大正能量。二是立足自身优 势,推动高质量发展。结合履职选准调研题目,统筹用好各类资源和专业智库,提出更 ...
习近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7-30 15:55
经济形势与政策导向 - 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灵活性预见性 [1] - 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有力提振消费、破除"内卷",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1] - 宏观政策上持续发力、适时加力,重点做好全方位扩大内需、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等工作 [3]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超前布局有关未来产业 [2] -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 [3] - 加快建设数据要素统一大市场 [2] 消费与服务业 - 促进文体旅商融合发展,促进服务业消费 [2] - 全方位扩大内需,有力提振消费 [1][3] 民营经济与企业发展 - 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活力 [2] - 全国工商联要引导民营经济人士坚守主业、做强实业,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5] 社会民生与就业 - 多措并举保障改善民生 [3] - 加强灵活就业群体社会保障 [2] 区域发展与城市更新 - 推进高质量城市更新 [2] 其他活动 - 第四届达沃斯全球母基金峰会即将盛大启幕 [9] - 2025第六届中国母基金峰会即将在北京盛大启幕 [9] - 2025母基金研究中心专项榜单评选正式开启 [9]
宏观专题报告:地方国补,缘何“暂停”?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6-16 15:45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变化 - 2025年资金支持力度和补贴范围提升,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该政策规模增至3000亿元,补贴范围扩大[1][15] - 资金分配向2024年成效好的地区倾斜,部分省份会调剂增加需求大地区的额度[1][16] 政策执行情况 - 截至5月底,中央财政补贴下达1620亿元,部分地区核销进度快,全国销售额达1.1万亿元,发放补贴约1.75亿份[2][20] 政策效果 - 4月政策受益商品消费分化,汽车、通讯器材增速回调,家电消费提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1% [2][23] - 前4月中西部地区效果更好,辽宁、甘肃家电销量4月累计同比达97%、88%,辽宁汽车补贴乘数效应近10 [3][25] - 5月补贴数量提速,家电、电动自行车补贴量同比分别达41.6%、29.5%,或因电商大促提前和产品降价 [3][31] 地方国补“暂停”原因 - 各地扩围调整补贴范围和力度,部分地区出现额度告急、暂停线上补贴等现象 [4][36] - 全国仍有约1380亿元待下达,后续用完不排除补充增量资金,相关部门将完善机制防范骗补 [5][44] 其他政策动态 - 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从四方面推进改革,广东支持深圳建设高水平高校等 [52] - 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社会保障公平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普惠性 [56] - 开展多项工作,如科技成果转化学习、中美经贸磋商、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试点等 [60][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