偿付能力充足率
搜索文档
2025年险企发债观察:发行规模仍处历史高位 永续债占比近七成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20 22:03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保险公司资本补充发债规模较前两年千亿水平有所回落,但741.7亿元的总额仍处于历史高位,且年底出现发债小高峰 [1][8] - 发债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永续债成为新宠,发行10笔规模约500亿元,占比近七成 [1][2] - 发债核心驱动因素是满足业务发展和偿付能力监管要求,进行常态化资本补充以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1] - 发债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利率区间收窄至2.15%-2.80%,险企利用低利率窗口进行债务置换以优化财务结构 [9][10] 发债规模与趋势 - 2025年截至目前,19家保险公司成功发行资本补充债或永续债共20笔,规模合计741.7亿元 [1][2] - 2023年和2024年行业发债规模均突破千亿元,2025年规模有所回落但仍处于历史高位 [1][8] - 与2024年相比,2025年大额发债明显减少,仅平安人寿一家发行规模超百亿元(130亿元)[6] - 发债规模回落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四季度以来行业投资业绩改善,带来普遍的偿付能力压力缓解 [7] 发债结构特点 - 永续债发行10笔,规模约500亿元;资本补充债券发行10笔 [1][2] - 永续债发行人主要为大型寿险公司及银行系险企,如平安人寿、太平人寿、工银安盛人寿等10家公司 [2][4] - 资本补充债发行人包括平安产险、中再产险等9家公司 [2] - 永续债因可计入核心二级资本、补充效果更坚实而受青睐,但其发行门槛较高,导致大中型与中小型公司在融资方式选择上出现分层 [4] 具体发行案例 - 11月以来多家公司密集发债:招商仁和人寿发行13亿元资本补充债券(利率2.40%),平安产险发行60亿元(利率2.15%),紫金财险发行5亿元(利率2.20%),中邮人寿发行12.7亿元永续债(利率2.30%)[2][3] - 2025年大型永续债案例包括:平安人寿发行130亿元(利率2.35%),太平人寿发行90亿元(利率2.40%),工银安盛发行70亿元(利率2.44%)[3] 行业背景与驱动因素 - 发债是为满足"偿二代"二期规则下偿付能力充足率等监管要求的常态化资本补充行为 [1][8] - 从股东出资能力和意愿角度看,股权增资难度较大,因此普遍尝试通过发债等多种渠道补充资本 [1] - 在传统寿险依赖利差盈利的模式难以为继的背景下,发债为战略调整和业务升级提供财务缓冲 [5] 偿付能力状况 - 2025年三季度末,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86.3%,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4.3%,较2024年第四季度末分别下降13.1和4.8个百分点 [7] - 人身险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18.9%,整体低于财产险公司(212.9%)及再保险公司(216.7%)[7] - 全行业偿付能力保持充足水平,偿付能力未达标企业数量较上年降低,共5家 [7] 融资成本分析 - 2025年发债利率区间为2.15%至2.80%,较去年最高值2.9%进一步降低,票面利率大幅低于往年 [9] - 险企利用低利率环境进行债务置换,例如平安人寿赎回利率为3.58%的旧债,新发永续债利率仅2.35%;招商仁和人寿赎回利率为4.95%的旧债,新发债券利率仅2.4% [10] - 低利率源于市场流动性充裕及投资者对险企信用资质认可度高,有利于险企锁定低成本融资并优化资产负债久期匹配 [9]
前三季度银行业实现净利润1.9万亿元,不良率微升至1.52%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7 21:37
盈利水平 - 2025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9万亿元 [1] - 三季度末平均资本利润率为8.18%,平均资产利润率为0.63%,盈利水平保持稳定 [1] 资产质量 - 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5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883亿元 [1] - 三季度末不良贷款率1.52%,较上季末上升0.03个百分点 [1] - 正常贷款余额228.8万亿元,其中正常类贷款223.7万亿元,关注类贷款5.1万亿元 [1] 风险抵补能力 - 三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7.3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74亿元 [2] - 拨备覆盖率为207.15%,贷款拨备率为3.14% [2] - 资本充足率为15.36%,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2.36%,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87% [2] 流动性状况 - 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为149.73%,较上季末上升0.48个百分点 [2] - 净稳定资金比例为127.67%,流动性比例为80.10%,均较上季末上升 [2] - 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1.53%,存贷款比例为80.46% [2] 资产规模 - 三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474.3万亿元,同比增长7.9% [3] - 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208.1万亿元,同比增长10%,占比43.9% [3] - 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76.2万亿元,同比增长4.7%,占比16.1% [3] - 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总资产40.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2.5% [3] - 人身险公司总资产35.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2.3%,增速较二季度的8.8%明显加快 [3] 保险业偿付能力 - 三季度末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86.3%,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4.3% [2] - 财产险公司、人身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40.8%、175.5%、246.2% [2] 金融服务 - 三季度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5万亿元,同比增长12.1% [4] - 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4.1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2万亿元 [4] - 前三季度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5.2万亿元,同比增长8.5% [4] - 赔款与给付支出1.9万亿元,同比增长7.6%,新增保单件数846亿件,同比增长7.9% [4]
新华人寿一省级分公司负责人被立案调查 偿付能力充足率下滑
犀牛财经· 2025-11-17 18:40
公司治理与合规事件 - 一名省级分公司负责人因涉嫌职务犯罪被当地监察机关立案调查 [2] - 董事、监事、总公司部门级别及以上管理人员未发生移送司法机关的违法行为 [2] - 各级机构受到金融监管部门行政处罚1次,处罚金额3万元,问题主要涉及综合柜员利用开展保险业务为个人牟取不正当利益 [3] - 董事、监事、总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不涉及行政处罚 [3] - 收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发的现场检查意见书1份 [3] 偿付能力状况 - 截至三季度末,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4.15%,较上季度末下降21.86个百分点 [3] - 截至三季度末,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54.27%,较上季度末下降16.45个百分点 [3]
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 本外币资产总额474.3万亿元
金融时报· 2025-11-17 10:01
本报讯 记者余嘉欣 孙榕报道 金融监管总局近日发布了2025年三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 数据显示,银行业和保险业总资产保持增长。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474.3万 亿元,同比增长7.9%。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208.1万亿元,同比增长10%,占比43.9%; 股份制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76.2万亿元,同比增长4.7%,占比16.1%。三季度末,保险公司和保险 资产管理公司总资产40.4万亿元,较年初增加4.5万亿元,增长12.5%。其中,财产险公司3.2万亿元,较 年初增长9.9%;人身险公司35.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2.3%;再保险公司8615亿元,较年初增长4.1%;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1388亿元,较年初增长8.7%。 银行业和保险业金融服务持续加强。三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5万亿元, 同比增长12.1%。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4.1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2万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保险公司 原保险保费收入5.2万亿元,同比增长8.5%;赔款与给付支出1.9万亿元,同比增长7.6%;新增保单件数 846亿件,同比增长7.9%。 商 ...
前三季度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5.2万亿元,同比增长8.5%
北京商报· 2025-11-14 21:40
北京商报讯(记者 胡永新)11月14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2025年三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2025年三季度末,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 公司总资产40.4万亿元,较年初增加4.5万亿元,增长12.5%。其中,财产险公司3.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9%;人身险公司35.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2.3%; 再保险公司8615亿元,较年初增长4.1%;保险资产管理公司1388亿元,较年初增长8.7%。 2025年前三季度,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5.2万亿元,同比增长8.5%;赔款与给付支出1.9万亿元,同比增长7.6%;新增保单件数846亿件,同比增长 7.9%。 2025年三季度末,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86.3%,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4.3%。其中,财产险公司、人身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充 足率分别为240.8%、175.5%、246.2%;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12.9%、118.9%、216.7%。 re and in the star and the w | | 机构概况 | | |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监管动态 来源: 办公厅 文章类型:原创 ...
财信吉祥人寿发债补血、新将补位!如何夯实区域寿险龙头根基?
搜狐财经· 2025-11-06 13:37
资本补充债券发行 - 2025年9月24日成功续发15亿元资本补充债券,债券期限为5+5年期,前5年票面利率固定为2.75% [2][3] - 此次发债由湖南财信金控提供本息全额无条件不可撤销的连带责任保证担保,且免收担保费,关联交易金额按本金加利息预估约19.5亿元计算 [2][3] - 公司在2025年1月曾发行10亿元资本补充债券,票面利率为2.55%,本次是年内第二次发债,旨在赎回到期的"20吉祥人寿"债券并填补资本缺口 [2][3][4] 资本状况与需求 -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95.79%,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72.63%,虽满足监管要求但安全边际不足 [5][6] - 公司预计未来三年偿付能力充足率极易跌破管理目标,业务规模增长(2025年总资产目标突破500亿元)迫切需要补充资本 [5][6] - 公司历史上经历5次增资,最近两次(2022年增资7.83亿元、2023年增资7.84亿元)均有股东持反对票,股东增资并非一帆风顺 [5] 经营业绩表现 - 公司2019年至2023年保持盈利,净利润分别为0.23亿元、2.55亿元、2.46亿元、0.83亿元、0.23亿元,但2024年因准备金折现率变化亏损3.75亿元 [10] -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公司净利润达到6.73亿元,市场回暖扭转了2024年因增提近5亿元准备金对利润的侵蚀 [10] - 2025年前三季度退保金额居前三的产品均为万能险,退保金合计达5.87亿元,反映早年理财型产品到期带来的业务压力 [10] 管理层变动与战略规划 - 国联人寿原总经理赵雪军将加入公司任总经理,此举将结束公司自2022年9月以来长达三年的总经理空缺状态 [9] - 公司提出中长期期交标保目标,计划在2025-2026年保持每年12%的增速,并计划暂停银保趸交业务 [11] - 公司战略目标是打造区域领先、特色鲜明的"专而优"寿险公司,但面临产品转型压力和同业竞争加剧的挑战 [10][11]
同方全球人寿三季度综合投资收益率为负,偿付能力充足率下滑,年内频频被起诉
搜狐财经· 2025-11-06 12:45
投资表现 - 2025年第三季度综合投资收益率为-2.81%,前三季度综合投资收益率为-0.09% [2] - 市场波动导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AFS)市值税前下降约19.59亿元,是投资收益率为负的核心原因 [2][4] - 第三季度末实际10年期国债利率约为1.88%,高于第二季度预测值1.66%,导致AFS资产市值比预测低约18亿元 [4] - 第三季度与前三季度的投资收益率为正,因AFS公允价值变动影响综合投资收益率但不影响当期净利润 [5] 偿付能力 -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从第二季度末的161%下降至13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从205%下降至165% [3] - 实际资本从1,232,416万元下降至1,034,396万元,核心一级资本从968,015万元下降至810,612万元 [3] - 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主因是金融资产缩水及进入核心资本的保单未来盈余减少 [3] - 最低资本从600,599万元增加至625,389万元,其中市场风险-权益价格风险最低资本增加约3.21亿元 [3][4] 风险敞口与资产配置 - 市场风险-权益价格风险最低资本增加约3.21亿元,反映公司增加了股票、证券投资基金的持仓 [4] - 市场风险-境外权益类资产价格风险及汇率风险最低资本增加约1.02亿元,主因持仓沪港通等境外权益类资产增加 [5] - 境外权益价格风险增加约1亿元,汇率风险增加约0.02亿元 [5] 公司经营与行业背景 - 公司由荷兰全球人寿保险集团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各出资50%组建,注册资本24亿元人民币 [5] - 2024年董事长变更为具有外方股东背景的Curtis Sherwin Chen(陈尚文),另有3位高管任职资格获批 [6] - 2025年一季度实现保费收入37.27亿元,但净利润为-2.75亿元,主因AFS资产市值税前下降约6.6亿元 [6] - 中荷人寿等同行也出现综合投资收益率为负的情况,显示行业受金融市场短期波动影响 [6] - 2025年以来公司作为被告共涉及33起司法案件,半数以上案由为人身保险合同纠纷 [6]
前三季度综合投资收益率为负,瑞泰人寿净利润继续亏损!风险综合评级结果下调
搜狐财经· 2025-11-06 12:17
财务业绩 - 2025年第三季度保险业务收入为3.75亿元,前三季度累计收入为12.82亿元 [1][2] - 2025年第三季度净利润亏损17.69万元,前三季度累计亏损7894.52万元,亏损额较上年同期的4052.39万元显著扩大 [1][2] - 2025年第三季度净资产收益率为-0.03%,前三季度累计为-11.24% [2] - 2025年第三季度总资产收益率为-0.001%,前三季度累计为-0.59% [2] 投资表现 - 2025年第三季度综合投资收益率为-2.07%,前三季度累计为-0.11%,远低于行业水平且较2024年同期的7.36%大幅下滑 [1][2] - 2025年第三季度投资收益率为0.83%,前三季度累计为2.50% [2] 偿付能力与资本 - 2025年第三季度末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7.08%,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46.87%,较上季度末分别下降26.39和25.48个百分点 [2] - 偿付能力充足率下滑原因为实际资本下降和保险风险、信用风险最低资本增加 [2] - 公司总资产为140.37亿元,净资产为5.62亿元 [2] 现金流与流动性风险 - 2025年第三季度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回溯不利偏差率为43.82%,较上季度的-50.31%上升94.13个百分点 [3] - 本季度保户储金及投资款净增加额实际数较上季度预测增加约1.3亿元 [3] - 监管要求最近两个季度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回溯不利偏差率不得连续低于-30% [3] - 2025年二季度风险综合评级结果显示公司流动性风险恶化 [3] 监管与合规 - 2025年一季度及二季度风险综合评级结果分别为B类BBB级和B类BB级,因保险业务风险、战略风险较大,流动性风险恶化导致评级下调 [3] - 公司因与第三方合作机构费用收支未如实记录、虚列业务推动费的违法违规行为被罚款65万元,相关责任人刘涌被警告并罚款8万元 [3][4][5] - 公司成立于2004年1月,注册资本18.71亿元,为中外合资寿险公司 [3]
2025年前三季度国债收益率回升19个基点,寿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面临着“双向承压”的机理分析!
13个精算师· 2025-10-30 11:38
寿险公司资产重分类趋势与动因 - 近三年来约35家寿险公司进行了资产重分类,将持有至到期资产重新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或执行新金融工具准则下的FVOCI重分类 [1] - 在长期利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此类重分类操作因债券价格上涨而显著提升了公司资产的公允价值 [2] - 资产公允价值的提升直接改善了公司的净利润或其他综合收益,并进一步提高了偿付能力充足率 [2] 利率环境变化与潜在“双杀”风险 - 2025年以来国债收益率出现结构性上行,截至9月30日,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升至1.86%,较2024年底的1.67%回升了19个基点 [4] - 利率上行导致债券市价下跌,对已将大量HTM资产重分类为FVOCI的保险公司造成直接冲击,使其债权投资公允价值缩水,净资产下滑,对偿付能力充足率形成短期压力 [5] - 更深层次的“双杀”风险源于负债端,由于准备金计量采用750日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作为折现率,其变化存在滞后性 [6][7] - 2025年9月30日,10年期国债750日移动平均收益率为2.32%,较去年底下降26个基点,导致保险公司仍需持续增提责任准备金 [7] - 当利率短期回升时,资产端公允价值缩水与负债端准备金增提同时发生,形成“双向承压”,可能导致偿付能力充足率快速下降 [7] 寿险行业资产负债久期错配现状 - 理论上的完美利率风险管理模型要求资产负债久期完全匹配且资产收益率能覆盖负债成本 [9] - 中国寿险行业的现实情况是负债久期远大于资产久期,存在显著的久期缺口 [9] - 根据多方数据,行业平均负债久期与资产久期的差值在7到9年左右,例如传统险平均资产久期约7年、负债久期约16年,缺口约9年 [10][13] - 头部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久期匹配度预计优于行业平均水平,久期缺口相对更小 [14] 不同会计准则下的利率风险影响 - 在新会计准则(即期利率)情景下,若再投资收益率能覆盖负债成本,则利率风险可控;利率反转时,资产价值下行压力可能通过调整准备金减提得到部分缓释,但受限于负债久期较长,对冲效果有限 [16] - 在750日移动平均情景下,同样存在再投资风险;利率反转时,由于折现率计算的“时滞现象”,会在短期内对偿付能力造成双向压力(资产减少,负债增加) [17] - 若利率回升形成长期趋势,将反映经济基本面改善,有助于提升保险公司再投资收益率,从长期看构成积极影响 [18] 保险公司长期价值评估核心 - 配置类债券主要以持有至到期为目的,应理性看待其公允价值短期波动及利率波动对偿付能力的暂时性影响 [18] - 公司的投资实力与盈利能力是长期增厚实际资本、优化偿付能力充足率的核心驱动力 [19] - 在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评估重点应聚焦于新业务价值率、新单保费、投资收益率等经营质量指标 [19]
国内第3家保险公司已歇业,规模曾高达2万亿,客户买的保单该怎么处理?
搜狐财经· 2025-10-29 02:05
保险公司破产概况 - 近期国内第3家保险公司申请破产,该保险公司曾管理资产规模高达2万亿元,拥有数百万客户 [1] - 截至2025年6月,中国共有178家保险公司,其中财产险公司和人身险公司各89家,累计已有3家宣告破产 [3] - 保险公司破产相对罕见,因其受严格偿付能力监管,要求偿付能力充足率不得低于100% [3] - 本次破产主要原因为激进的投资策略和不当的关联交易,导致资金链断裂 [3] 投保人权益保障机制 - 第一种处理方式为保单转移,监管部门会寻找其他实力较强的保险公司接收保单,在前两次破产案例中约有85%的有效保单通过此方式得到妥善处理 [3][4] - 第二种方式为保单现金价值返还,若无法找到接收方,投保人可获保单现金价值,例如已缴费5年的重疾险大概能拿回已缴保费的70%至80% [4] - 第三种方式是通过保险保障基金代偿,对于人身保险保单,基金最高可代偿保单责任准备金的90%,每个投保人最高代偿限额为10万元 [6] - 第四种方式是参与破产清算分配,保险合同债权属于普通破产债权,本次破产公司预计资产覆盖率约为65% [6][7] 行业经营状况与监管 - 保险业整体经营状况稳健,2025年第一季度行业整体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4.3%,远高于100%的监管底线 [11] - 国内保险公司平均寿命约为26年,而破产的几家公司经营年限均不足15年 [10] - 监管规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应不低于100%,建议选择偿付能力充足率在150%以上的公司 [10] 保险产品选择与风险分散 - 应关注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偿付能力、经营年限、品牌实力及股东背景 [10][11] - 需注意保险产品的合理性,年化收益承诺超过6%的保险理财产品通常风险较高 [11] - 建议分散投保,不要将所有保险都购买自同一家公司,以分散单一保险公司破产的风险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