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资本补充
icon
搜索文档
齐鲁银行(601665):2025三季报点评:息差提升,资本实力持续增强
信达证券· 2025-10-31 20:58
投资评级 - 报告对齐鲁银行维持"增持"投资评级 [1][4] 核心观点 - 齐鲁银行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表现稳健,营收与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资产规模扩张加速,息差企稳提升,资产质量保持优异,资本实力显著增强,为未来持续增长奠定基础 [2][3][4] 业绩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9.24亿元,同比增长4.63% [2] - 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39.63亿元,同比增长15.14% [2]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年化)为11.73%,较去年同期微降0.23个百分点 [2] - 前三季度净息差为1.54%,分别较2024年末和2025年上半年末提升3个基点和1个基点 [3] - 前三季度利息净收入达77.65亿元,同比增长17.31% [3] 资产与规模扩张 -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资产总额达7787.03亿元,同比增长16.55%,增速较2024年末和2025年上半年末分别提升2.54和0.53个百分点 [3] - 贷款总额为3830.07亿元,同比增长15.20% [3] - 存款总额为4850.23亿元,同比增长11.25% [3] - 存、贷增速较2024年末分别提升0.83和2.89个百分点 [3] - 贷款/存款比例达到79%,为2021年上市以来最高水平 [3] 资产质量与风险管理 -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不良贷款率为1.09%,关注类贷款率为0.96,均与2025年上半年末持平 [3] - 拨备覆盖率为354.13%,较2024年末和2025年上半年末分别提升29.05和8.19个百分点,安全边际持续提升 [3] 资本实力 -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49%,较2024年末和2025年上半年末分别提升0.74和1.03个百分点 [3] - "齐鲁转债"触发条件赎回条款,截至2025年8月13日累计约79.93亿元可转债转为A股普通股,转股股数约15.73亿股,总股本增至61.54亿股,有效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3] 未来展望与盈利预测 - 预测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7.7%、18.0%、18.0% [4] - 预测2025-2027年每股收益(EPS)分别为0.95元、1.12元、1.33元 [4] - 公司扩表动能较强,积极拓宽下沉市场,深耕县域,信贷需求增长支撑营收稳定,不良指标持续改善,分红比例有望提升 [4]
工商银行:202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微增0.33%,净息差持续下行压力显现
华尔街见闻· 2025-10-31 05:00
要点速览: 财务表现: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6,109.68亿元,同比增长1.98%;归母净利润2,699.08亿元,同比增 长0.33%;净利息收益率1.28%,同比下降15个基点;非利息收入同比增长12.40%。 核心业务进展: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30.45万亿元,同比增长7.33%;客户存款37.31万亿元,同比增长 7.09%;不良贷款率1.33%,同比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17.21%。 资本与流动性: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3.57%,资本充足率18.85%,流动性覆盖率128.35%,均高于监管 要求。 发展战略与动态:持续补充资本(500亿元二级资本债、100亿元TLAC债券发行),完成29亿美元境外 优先股赎回,派息稳定。 未来关注:净息差持续承压、资产质量边际变化、非息收入增长可持续性、资本补充节奏与监管新规影 响。 中国工商银行2025年三季报:增长乏力,稳健依旧,净息差压力下的"巨无霸"自救 如果说中国银行业的"压舱石"是谁,工行(1398.HK)无疑是最有代表性的样本。2025年三季报出炉, 数据依然庞大,但增长的故事却越来越平淡。投资者关心的,不再是工行能否赚钱,而是还能 ...
青岛银行(002948):扩规模、调结构、降成本,不良指标持续优化
信达证券· 2025-10-29 16:35
投资评级 - 报告维持青岛银行“买入”评级 [1][3] 核心观点 - 青岛银行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表现优异,通过“扩规模、调结构、降成本”策略,实现规模效益与资产质量的协同跃升,不良指标持续优化,盈利增长动能强劲 [1][2][3]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10.13亿元,同比增长5.03% [1] - 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39.92亿元,同比增长15.54% [1] - 年化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3.16%,同比提高0.48个百分点 [1] - 预测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9.5%、18.52%、19.98% [3] - 预测2025-2027年EPS分别为0.88元、1.04元、1.24元 [3] 资产负债与规模增长 -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资产总额达7655.71亿元,同比增长14.44%,增速较2024年末和2025年中期分别提升0.95和0.83个百分点 [2] - 贷款总额为3752.98亿元,同比增长13.34% [2] - 负债总额为7184.17亿元,同比增长14.87%,增速较2024年末和2025年中期分别提升1.31和1.00个百分点 [2] - 资产配置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加大绿色、蓝色、公用事业、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贷款投放 [2] 利息净收入与息差管理 - 2025年前三季度利息净收入为81.39亿元,同比增长12.00% [2] - 2025年第三季度末净息差为1.68%,较2024年末和2025年中期分别下降5和4个基点 [2] - 通过扩大贷款、金融投资等高收益生息资产规模,并有效压降计息负债成本率,双管齐下稳定净息差 [2] 非利息收入 - 2025年前三季度非利息收入为28.74亿元,同比减少10.72% [2] - 其中,投资净收益为18.98亿元,同比增长89.29% [2] -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12.32亿元,同比减少3.52%,主要因理财业务手续费收入减少 [2] - 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合计16.90亿元,同比减少1.52亿元,主要受债券市场走势影响 [2] 资产质量与资本充足率 -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不良贷款率为1.10%,较2024年末和2025年中期分别下降4和2个基点 [2] - 拨备覆盖率为269.97%,较2024年末和2025年中期分别提升28.65和17.17个百分点 [3] - 2025年第三季度末,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8.75%、10.18%、13.14%,较2025年中期末分别下滑0.30、0.34、0.38个百分点 [3] - 公司推进资本集约型发展模式,通过利润留存夯实内源性资本补充 [3]
中国移动完成最后批次转股 “浦发转债”收官!
中国基金报· 2025-10-28 15:30
【 导读 】 中国移动完成最后批次转股,"浦发转债"收官! 中国基金报记者 马嘉昕 10月27日,中国移动发布公告称,广州移动于当日行使换股权,将其持有面值36.6万元浦发银行A股可转债进一步转股。随着中国移动再 次转股,"浦发转债"转股进程正式收官。 中国移动完成最后批次转股 在业内看来,浦发银行本轮转股节奏安排清晰,推进过程有条不紊,从引入战略投资者到主要股东集中转股,体现出管理层在推动转股和 补充资本方面的决心与执行力。 对于此次"浦发转债"顺利转股,中信建投马锟鹏团队在报告中表示,浦发银行可转债转股后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提升约0.1pct至9%,为扩 表提供空间;同时对股息率摊薄影响有限,预计2025年股息率将相较于此前水平下降0.3个百分点至3%。 在资本补充方面,其将为浦发银行在"五大赛道"及重点区域的信贷布局与战略深化提供支撑。基本面持续呈现稳健修复、底部向上的态 势,全年利润有望维持大个位数增长。 从中国移动本次转股来看,该公司将持有的面值人民币36.6万元浦发银行A股可转债按每股12.51元的价格转换约2.93万股浦发银行A股。 转换前,中国移动集团合计持有6,053,466,194股浦发银行 ...
华夏银行前三季度营收649亿,行长表示将保持分红政策连续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4 16:53
财务业绩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48.81亿元,同比下降8.79% [1] - 2025年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79.82亿元,同比减少5.29亿元,下降2.86%,但降幅较上半年收窄5.09个百分点 [1] - 营收下降主要受债市波动影响,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同比减少,利息净收入基本稳定 [1] 资产负债与规模增长 -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公司资产总额达45,863.5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098.67亿元,增长4.80%,增速较上年同期快2.66个百分点 [2] - 贷款总额为24,355.9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92.77亿元,增长2.93%,增速较上年同期快1.24个百分点 [2] - 存款总额为23,389.6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875.90亿元,增长8.72%,增速较上年同期快10.04个百分点 [2] 资产质量与风险管理 -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公司不良贷款率为1.58%,比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 [2] - 拨备覆盖率为149.33%,比上年末下降12.56个百分点,主要因公司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 [2] - 不良贷款余额较高的行业领域包括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采矿业、建筑业和零售信贷领域 [3] - 公司将强化资产质量精细化管理,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力度,并按照监管要求计提贷款损失准备 [3] 资本充足水平 - 截至2025年9月末,公司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33%,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14%,资本充足率为12.63%,较上年末分别下降0.44、0.56和上升0.81个百分点 [4] - 公司将根据业务发展需要,适时补充资本 [4] 市值管理与股东回报 - 公司高度重视市值管理,并于2025年上半年制定了市值管理制度和估值提升计划 [5]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施2024年中期和年度现金分红方案,分红总额和比例均高于2023年,并拟定了2025年中期分红方案,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1.00元,合计派发15.91亿元 [6] - 2025年9月,公司部分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骨干累计增持股份4,229,300股,增持金额3,190.20万元,占增持计划金额下限的106.34% [6] - 公司现金分红政策兼顾股东回报、监管达标和业务可持续发展需要,未来将保持分红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6][7] - 当前公司市盈率约4倍,股息率近6% [7]
二级资本债赎回分化加剧 中小银行资本补充难题待解 有央行分行拟推行\"不赎回\"24小时上报机制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2 18:46
今年下半年,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市场呈现罕见分化格局。当大中型银行从容赎回旧债、发行新债之 际,一些中小银行却默默按下了赎回的暂停键。 其中,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相继公告全额赎回数百亿元的二级资本债,通过"旧债换新"优化资本结构。 而几乎同时,阜新银行、南昌农商行等多家中小银行却宣布不行使赎回权,引发市场关注。 二级资本债作为商业银行补充资本的重要工具,其赎回与否的决策已成为观察银行资本充足水平和经营 状况的晴雨表。随着监管机构拟将"不按市场预期赎回二级资本债"纳入24小时内上报范畴,中小银行资 本补充难题正被置于聚光灯下。 赎回现分化:大行从容,小行暂停 二级资本债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分化。 9月23日,中国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已行使赎回权,全额赎回2020年9月17日发行的10年期固定利率规 模为600亿元的减记型二级资本债券。同月,建设银行也完成了650亿元同类债券的赎回操作。这两家大 行在公告中均提及,赎回符合债券募集说明书中"第5个计息年度末可行使赎回权"的约定。 紧随其后,中信银行、宁波银行、苏州银行、西安银行等多家银行也纷纷加入赎回行列,形成一波二级 资本债赎回小高潮。 两央行分行:拟纳入24小时 ...
获批发行120亿元“二永债”,长沙银行再启资本补充计划
华夏时报· 2025-10-21 19:25
长沙银行资本补充计划 - 公司获准发行不超过120亿元资本工具,品种为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和二级资本债券[2][3] - 公司可在批准额度内自主决定发行细节,并于24个月内完成发行[3] - 此次发行旨在补充其他一级资本与二级资本,以满足资本监管要求并增强风险抵御能力[5] 长沙银行资本状况与补充背景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与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73%、11.3%和13.6%,较上年末分别下降0.39、0.51和0.6个百分点[5] - 公司资产总额于2023年突破万亿元,业务扩张导致资本消耗加大,资本充足指标曾出现下降[4] - 2024年公司通过利润留存和发行债券补充资本,使资本充足率指标有所上升,资本保持充足水平[4] 行业“二永债”发行概况 - 截至10月21日,年内商业银行“二永债”发行规模达1.26万亿元,同期赎回规模超过9700亿元[2][6] - 仅第三季度,就有22家中小银行发行“二永债”,合计规模超700亿元[6] - 中小银行新发“二永债”利率普遍在2.1%至2.9%之间,较五年前大幅下降,形成银行赎回旧债发行新债的动力[6] 中小银行资本补充的驱动因素与挑战 - 监管要求趋严与银行净息差收窄背景下,中小银行通过利润留存进行内源性资本补充的能力减弱[2][8] - 发行“二永债”是满足资本补充需求较为现实和高效的选择,其优势在于灵活性高、成本可控且不立即摊薄股东权益[7] - 中小银行资本补充面临盈利能力偏弱、市场认可度较低、投资者趋于谨慎等挑战[8]
充实资本储备 银行发债“补血”
深圳商报· 2025-09-25 08:28
银行二永债发行规模 - 商业银行年内二永债发行总额达1.24万亿元 其中国有大行发行6950亿元 占比56% 为发行主力军[1][2] - 农业银行累计发行2300亿元 为发行金额最高银行 工商银行发行1900亿元 建设银行发行1250亿元 中国银行发行1200亿元[3] - 光大银行发行400亿元永续债 为股份制银行年内单只最大规模 票面利率2.29% 全场认购倍数1.8倍[2] 中小银行发行加速 - 二季度以来中小银行发行节奏明显加快 8月有9家银行完成发行 包括成都银行 日照银行 莱商银行等[1][3] - 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低于大型银行 受净息差收窄影响 内源性资本积累能力受限[4] - 大量存量债券进入集中赎回期 推高新债发行规模以完成再融资[4] 债券发行特征 - 农业银行600亿元二级资本债分两个品种:10年期350亿元票面利率2.18% 15年期250亿元票面利率2.50% 均附有条件赎回权[2] - 市场利率处于历史低位 银行通过发行二永债置换早期高成本债务 有效降低融资成本[4] - 募集资金主要用于补充二级资本与其他一级资本 提高资本充足率[2] 发行驱动因素 - 信贷资产扩张和风险加权资产上升导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下滑[4] - 监管对资本充足率的刚性要求与业务扩张共同推高资本需求[4] - 监管推动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和资本重建的紧迫性[4]
券商发债按下加速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9 07:04
券商发债规模与趋势 - 截至9月17日券商年内发债总规模达1.14万亿元 远超去年同期6937亿元 同比增长64.7% [2][10] - 7月1日至9月17日发债规模约5438亿元 占年内总规模47% [2] - 9月上半月发债规模超1100亿元 9月1-17日36家券商发债1140亿元 [1][9] 发债节奏与月度表现 - 8月49家券商发债2676亿元 创年内单月最高纪录 [9] - 7月44家券商发债约1622亿元 为年内次高峰 [9] - 7月以来发债节奏明显加快 近两个多月规模直追上半年 [2] 债券品种与结构 - 证券公司债发行415只 规模超7500亿元 占比67% [11] - 短期融资券发行218只 规模近3700亿元 占比33% [11] - 票面利率平均1.89% 较去年下行 期限结构均衡 [13][14][15] 头部券商发债情况 - 7家券商发债规模超500亿元:中国银河1029亿元 华泰证券897亿元 国泰海通758亿元 广发证券635.2亿元 招商证券627亿元 国信证券610亿元 中信证券507亿元 [17][18] - 11家券商发债规模200-500亿元 包括中信建投482.93亿元 平安证券466亿元等 [19] - 13家券商发债规模100-200亿元 含浙商证券 南京证券等 [20] 资金用途与业务导向 - 募集资金用于补充流动性及借新还旧 如国泰海通80亿元偿还到期债券 [21][22] - 部分券商承诺资本消耗型业务资金比例不超10% 如中国银河 华泰证券 [24] - 重资本业务推动融资需求 两融余额从6月末1.85万亿增至8月末2.26万亿 增幅22.2% [5][9] 行业驱动因素 - 市场活跃度提升 创新业务扩容及低利率环境推动融资需求 [2] - 债券融资提供大规模资金支持 成本低于股权融资且避免股权稀释 [25] - 两融 衍生品 做市等资本消耗型业务增长直接拉动融资 [12]
资本“红线”前的威海银行
北京商报· 2025-09-18 22:31
定增计划概述 - 威海银行计划通过内资股和H股并行发行进行30亿元定增 全额注入核心一级资本 股东大会将于9月29日审议该方案 [1][3] - 内资股发行不超过7.58亿股 募资上限24.94亿元 H股发行不超过1.54亿股 募资上限5.06亿元 发行价格均为3.29元/股或等值港元 [3] - 发行价格较二级市场存在溢价 7月31日H股收盘价2.92港元/股 内资股定增价格较市场价溢价超22% [3] 股东参与情况 - 控股股东山东高速集团直接持股35.56% 通过山东高速间接持股11.6% 合计控制47.16%股权 [4] - 山东高速集团与山东高速分别认购不超过3.24亿股和1.06亿股内资股 认购价3.29元/股 合计认购金额14亿元 占定增总额46.7% [5] - 山东高速公告显示投资后持股比例保持11.6%不变 避免股权稀释 [5] 资本充足状况 -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持续下降 2025年中期降至8.33% 较7.5%监管红线仅高出0.83个百分点 [1][6] - 在A/H股上市银行中排名倒数第二 仅高于泸州银行的8.01% [7] - 需满足非系统重要性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低于7.5% 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5% 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5%的监管要求 [7] 业务扩张与资本消耗 - 资产规模持续增长 2025年6月末资产总额4838.43亿元 较2024年末增加423.79亿元 增长9.6% [6][7] - 存款总额较2024年末增加373.7亿元 增长12.73% 贷款总额增加189.51亿元 增长9.01% [7]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50.56亿元 同比增长10.98% 归母净利润11.28亿元 同比增长4.94% 但利润留存速度不及资产扩张带来的资本消耗 [7] 战略转型动向 - 2024年9月管理层变更 孟东晓接任董事长 张文斌出任行长 2025年2月公司名称去地域化 更名为"威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0] - 专家建议构建轻资本业务模式 优化风险加权资产结构 增加低资本占用业务 提升非息收入占比 [11] - 需建立可持续资本补充机制 每三年发行永续债或二级资本债 形成内生与外源互补的资本管理梯队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