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商业伦理
icon
搜索文档
儿童手表“社交化”擦边商业伦理
北京商报· 2025-11-13 23:45
核心观点 - 儿童电话手表过度社交化引发争议,其功能设置涉嫌引导儿童用户跟风社交,并衍生出代养号、刷赞、账号买卖租赁等灰色产业链 [1] - 社交功能的引入使产品偏离了聚焦儿童安全的初衷,可能助长攀比心,并放大安全风险,企业需对未成年人市场慎之又慎 [1][2] - 精准和安全是儿童类产品的底线,商业伦理应优先于利益驱动,企业在该市场应避免贪功冒进 [2] 市场规模与产品定位 - 儿童手表是国内蓬勃兴起的蓝海赛道,拥有年销量超千万台、产值数百亿元人民币的市场规模 [1] - 产品主打安全、实时通话和定位精准,旨在免除家庭对未成年人沾染手机、电脑等重度网络环境的担忧 [1] 社交功能引发的产业链问题 - 小天才电话手表存在“隐形社交”功能,一个拥有50万主页点赞的账号能够卖到500元 [1] - 相关功能衍生出代养号、刷赞、账号买卖租赁等灰色产业链 [1] 技术应用与产品风险 - 2024年某款儿童智能手表在回答问题时因技术局限(如AI幻觉)给出了荒诞答案,为产品经理敲响警钟 [2] - 将存在“模棱两可”风险的技术投喂给未成年人是错误行为,未成年人坚决不能成为技术试错的目标用户 [2] 行业反思与商业伦理 - 企业拓展未成年人社交功能需考虑其成长陷阱,如攀比心和表现欲,并非所有创新都适合未成年人消费场景 [2] - 在“一老一小”这类潜力巨大的蓝海市场,企业应做好适配而非贪功冒进,在追求效益时多考虑公平与安全 [2]
【西街观察】儿童手表“社交化”擦边商业伦理
北京商报· 2025-11-13 22:26
文章核心观点 - 儿童电话手表在产品设计中过度倾斜“社交化”功能,已偏离其保障儿童安全的初衷,并引发了教育、科技和商业领域的广泛争议 [1] - 社交功能的引入催生了代养号、刷赞、账号买卖租赁等灰色产业链,一个拥有100个“好友”、主页点赞破50万的账号可售卖至500元 [1] - 针对未成年人市场的产品创新需极为谨慎,企业不应将未成年人作为技术试错的目标用户,商业伦理应优先于利益驱动 [2] - 精准和安全是儿童类产品的底线思维,简单工具不应异化为复杂社交,企业在追求效益时需多考虑公平与安全 [2] 儿童手表市场现状 - 儿童手表是一个蓬勃兴起的蓝海赛道,在国内拥有年销量超千万台、产值数百亿元的市场规模 [1] - 产品主打安全、实时通话和定位精准,并能避免未成年人接触手机、电脑的重度网络环境 [1] 社交功能的风险与影响 - 社交功能基于用户联动效应,但会放大安全风险,即便在成年人社交场景中,不恰当的功能也曾引发广泛质疑,例如2018年航旅纵横的“虚拟客舱” [1] - 错位的功能供给会助长出格的用户需求,进而催生野蛮的灰色供给,形成畸形的供需链条 [2] - 攀比心和表现欲是未成年人成长中的常见陷阱,企业拓展社交功能时需考虑其消费场景的适宜性 [2] 技术应用与商业伦理 - 在热门技术如大模型的应用上需保持警惕,2024年某款儿童智能手表因AI幻觉问题给出了荒诞答案,这对产品经理是重要警示 [2] - 市场对成年消费者的产品试错有一定宽容度,但未成年人坚决不能成为技术试错的目标用户 [2] - “一老一小”是市场潜力巨大的蓝海群体,企业面对此类市场时既要做好适配,又不能贪功冒进 [2]
【法治之道】AI伪造名人带货首案揭示数字治理底层逻辑
证券时报· 2025-10-17 03:01
案件基本情况 - 2025年6月,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查处了首例利用AI技术冒用央视知名主持人名义和形象发布虚假广告的案件[1] - 涉案企业利用AI生成的主持人形象和声纹克隆技术,以每秒30帧的流畅度模仿真人微表情,构建信任基础进行商业欺诈[1] - 涉案产品为“深海多烯鱼油”,实际执行标准仅为糖果类普通食品,却宣称具有治疗头晕头痛、改善记忆等医疗功效[2] 欺诈手法与行业特征 - 欺诈模式具有典型数字时代特征:先用AI生成逼真形象构建信任,再通过话术包装普通食品为神药,最后利用算法推荐流量完成收割[1] - 企业构建了完整的虚假证据链,包括伪造的检测报告和用户评价,形成全链条造假模式[2] - 类似骗局已出现标准化操作流程和专业化分工的黑色产业链,涉及名人形象数据库采集、语音克隆模型训练和话术模板库建设[3] 平台监管漏洞 - 平台内容审核存在三重漏洞:对AI生成内容的识别技术滞后、对医疗宣传语敏感度不足、对高流量直播间监管存在选择性忽视[3] - 一个拥有88万粉丝的直播间能够长期进行虚假宣传,反映出平台责任真空状态[3] 法律与监管应对 - 执法部门在缺乏专门立法的情况下,创造性地运用《广告法》中关于禁止虚假内容的规定,实现对新型违法行为的精准打击[2] - 案件处理揭示出急需建立跨平台的联合监管机制以应对产业化趋势的整体性风险[3] 行业影响与社会治理 - 案件标志着公众维权意识觉醒,消费者从被动受害者转变为数字治理的参与主体[4] - 案件对技术开发者敲响伦理警钟,需在追求算法精度同时建立技术向善的自我约束机制[4] - 平台方需重新审视流量至上商业模式,将社会责任纳入核心考核指标,通过建立AI内容溯源系统等方式切断虚假信息传播链条[4]
【法治之道】 AI伪造名人带货首案 揭示数字治理底层逻辑
证券时报· 2025-10-17 02:37
AI技术滥用与虚假广告案 - 2025年6月,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查处了首例利用AI技术冒用央视知名主持人名义和形象发布虚假广告的案件 [1] - 涉案企业利用AI生成虚拟形象模仿真人微表情,并使用声纹克隆技术复刻人物音色,将普通食品包装成具有医疗功效的产品进行欺诈 [1] - 该欺诈模式利用了公众对权威媒体人的信任,并通过算法推荐的流量加持完成商业收割,对社会信任体系造成了结构性破坏 [1] 违法手段与产品问题 - 涉案产品深海多烯鱼油的实际执行标准仅为糖果类普通食品,却宣称具有治疗头晕头痛、改善记忆等医疗功效 [2] - 企业不仅伪造名人形象,还构建了完整的虚假证据链,包括伪造的检测报告和用户评价 [2] - 在调查中发现,企业直播间的宣传展板标注了适合头晕头痛、手麻脚麻、记忆下降人群等明显属于医疗用语的表述 [3] 平台监管漏洞与黑色产业链 - 平台方在内容审核上存在三重漏洞:对AI生成内容的识别技术滞后、对医疗宣传语敏感度不足、对高流量直播间监管存在选择性忽视 [3] - 一个拥有88万粉丝的直播间能够长期进行虚假宣传,反映出平台责任真空 [3] - 类似骗局已形成标准化操作流程和专业化分工的黑色产业链,包括名人形象采集、语音克隆模型训练和话术模板库建设 [3] 法律适用与监管挑战 - 执法部门在缺乏专门立法的情况下,创造性地运用《广告法》中关于不得含有虚假或引人误解内容的规定,对新型违法行为进行了精准打击 [2] - 案件的查处暴露出当前监管体系面临技术迭代带来的法律滞后问题,急需建立跨平台的联合监管机制 [2][3] - 这种全链条造假模式对监管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2] 社会影响与多方行为模式改变 - 消费者举报在案件中起到关键作用,标志着公众从被动受害者转变为数字治理的参与主体 [4] - 普通民众在识别深度伪造内容时仍面临巨大困难,需要加强数字素养教育以识别不自然的微表情变化或超出常理的宣传承诺 [4] - 技术开发者需建立技术向善的自我约束机制,平台方则需将社会责任纳入核心考核指标,通过建立AI内容溯源系统等方式切断虚假信息传播链条 [4]
儿童食品设计莫拿“猎奇”当“创意”
消费日报网· 2025-09-23 10:37
据报道,在河北廊坊、沧州、保定等地,不少小学附近的超市售卖一款棒棒糖,外形与香烟高度相似, 吸引小学生购买,其还模仿成年人把"烟"叼在嘴里。当仿烟棒棒糖在校园周边悄然流行,这一看似创新 的产品却早已逾越了商业伦理的边界,将未成年消费者的健康与信任置于次要地位。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追求创新本无可厚非,但创新不是无原则、无底线的猎 奇,更不应该伤害社会公共利益。商家的"猎奇"创新屡禁不止,这背后是利益的驱动与社会责任意识的 缺失。因此,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这一现象,对于此类奇葩包装加强监管,同时要尽快明确"仿烟等 造型食品"的禁止性规定。监管部门应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对线上线下销售、特别是学校周边实体店 中的违规商品进行彻底清查,并通过发布消费警示、约谈生产厂家和销售商等方式,督促其自觉遵守法 律法规。生产厂家"创意"要有度,生产销售食品时要把好"第一关",从源头杜绝"猎奇"包装儿童食品流 入市场。学校和家长要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未成年人对相关营销手段的识别能力。唯有各方共同携手努 力,才能真正保障儿童食品市场的清朗,守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儿童食品不应成为营销创意的试验场,而应是社会责任与 ...
娃哈哈风波背后:公众凝视、道德高标与女性领导者的三重挑战
新浪证券· 2025-08-19 11:31
公众对企业家的私域关注动因 - 企业家私人生活直接关联公司股权结构、治理稳定与传承计划 引发投资者和合作伙伴对自身利益相关性的警觉[1] - 私人生活重大反差可能动摇公众对其商业信誉和企业产品的信任基础 进而传导至市场表现[2] - 媒体与社交平台因流量价值过度放大传播企业家私生活信息 强化公众凝视习惯[2] 社会对企业家的道德高标准要求根源 - 企业家掌控资本、影响就业和行业生态 其决策关乎众多利益相关者 权力与责任伴生要求更高道德标准以防止系统性伤害[2] - 道德失范可能直接侵害消费者权益、员工福利和市场公平 公众审视是一种基于风险规避的集体防御机制[3] - 儒家文化将个人品德视为治事能力基础 中国社会难以接受"私德与能力分离"的逻辑[3] 女性企业家面临的特殊挑战 - 传统"男主外、女主内"观念导致女性商业成就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 隐含对其成功路径的预设性质疑[4] - 相同商业决策行为在女性企业家身上易被贴上负面标签 源于对女性偏离温柔顺从刻板印象的不适[4] - 媒体侧重报道女性企业家的私人维度而非专业能力 弱化其专业形象并强化能力怀疑[4] 企业治理的本质回归 - 舆论风波反映转型期社会对企业家、财富、权力与性别角色的复杂心态[5] - 企业需健全治理体系、清晰战略方向和坚韧执行力以应对长期存在的公众凝视和道德标尺[5]
续个面,何以闹出这么大风波?
齐鲁晚报· 2025-08-18 10:26
事件概述 - 河南郑州餐馆发生消费纠纷 3名成年女子带4名儿童消费140多元而非最初声称的70元 点单后面条续加两次后因店员态度问题引发理论[1] - 餐馆实行"一人一碗面免费续面管饱"政策 但拒绝第三次续面要求 消费者给出差评后老板上传纠纷视频[1] - 舆论初期同情餐馆方 指责消费者滥用善意 后续因消费金额差异和店员态度问题导致舆论反转[1] 商业策略分析 - 餐馆通过"免费续面"政策展示道德形象 作为商业策略博取美名 但未明确规定续面规则细节如次数限制或儿童政策[2] - 南方航空2023年出现系统漏洞 10元-30元机票正常出票后仍承认有效性 体现恪守承诺的商业原则[3] - 商家道德表态常优先于契约精神 舆论更关注情绪价值而非基础商业伦理[2] 商业伦理探讨 - 商业道德核心在于成本收益可核算和行为结果可预期 需建立在诚实守信严谨的基础上[4] - 舆论对大小企业存在双重标准 对大企业消费者更宽容 反映立场模糊缺乏原则[3] - 模糊道德标榜易导致商业陷阱 清晰明确的规则才是构建信任的基础[4]
物理断网、防火墙盒子…车主为拒深蓝汽车广告拼了
36氪· 2025-08-14 11:50
事件概述 - 深蓝汽车因未经48万车主同意在车机启动时强制推送5秒全屏购车券广告引发强烈不满舆情敏感度飙至82.27% CEO邓承浩被迫连夜道歉[1] - 广告设计为全屏弹窗强制观看5秒需手动点击跳过或挂D挡才能关闭有车主因广告遮挡导航界面导致错过高速出口多绕行15公里[1] 法律合规问题 - 该行为被指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四十四条弹窗广告需一键关闭的规定若因广告遮挡视线引发事故车企需赔偿医疗费误工费[2] - 深蓝汽车通过App隐私协议更新将接受广告推送和完整使用App功能强制绑定不同意则只能以游客模式访问部分内容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九条消费者自主选择权[3] - 法律人士指出这是利用技术优势限制用户选择涉嫌违法[4] 现行法规对车机广告约束薄弱未明确驾驶场景的特殊限制车企借此钻法律空子[11] 行业乱象与技术背景 - 车机广告非个例从2022年一汽大众ID6到奔驰EQE长城哈弗均有类似情况2024年相关投诉量同比激增210%成维权重灾区[7] - 车企通过车辆内置TBox模块与云端实时连接利用OTA通道将广告指令空降到车机终端并利用Android系统底层权限漏洞将广告进程与核心系统服务绑定使车主无法卸载或禁止自启动[8] - 部分车型在通信协议里预设广告指令位即使断网广告也会补推[9] 车主为拒广告采取物理断网或加装防火墙盒子等方法但可能导致功能失效或失去质保[10] 商业模式对比 - 特斯拉采用无广告座舱策略车机是驾驶工具而非广告屏系统中无弹窗广告和强制推送所有服务信息通过用户主动查询或订阅提供[4] 该策略帮助特斯拉在2025年Q1实现22%的毛利率[5] - 蔚来通过NIO Life商城售卖高品质周边小鹏通过XPILOT软件服务订阅进行服务增值蔚来用户复购率超50%小鹏软件订阅收入占比逐年上升证明用户愿意为价值买单[15] - 行业观点认为车机广告商业模式不成熟车企急于靠广告赚钱牺牲用户权益[11] 用户信任是比广告收入更珍贵的资产[15] 市场影响与行业前景 - 深蓝汽车道歉后股价下跌销量下降其损失远超广告收入[13] 社交媒体上出现抵制深蓝转投竞品的声浪比广告点击量高十倍[13] - 2025年中国智能汽车渗透率预计突破60%市场规模达万亿级但若每辆车都变成移动广告屏将影响用户接受度[13] - 行业急需刚性约束如建立车机广告黑名单对违规企业罚款限售明确驾驶场景广告致事故的车企承担主要赔偿责任[14] 欧盟GDPR要求显著告知广告规则并获得书面授权可供借鉴[13]
营销导向的“对撞测试” 应缓行
第一财经· 2025-08-05 08:35
理想汽车对撞测试事件分析 - 理想汽车委托中国汽研进行重卡对撞测试,称基于用户真实场景模拟,对东风柳汽卷入舆情表示"无心之举" [2] - 东风柳汽认为测试构成严重侵权,超出正常商业竞争范畴,损害品牌声誉并涉嫌违法 [2] - 中国汽研声明作为国资科研院所坚持公正客观立场,保留对恶意传播者的法律追诉权 [2] 商业伦理争议 - 事件已超越技术层面,涉及商业伦理、法规及潜在行业不正当竞争问题 [2][3] - 商业伦理的软约束具有长期影响力,违反后重建信任难度大于法律违规 [4] - 中国汽研2024年财报显示汽车技术服务业务占比88%,毛利率48%,需承担更大社会责任 [4] 法律合规问题 - 对撞测试视频可能构成广告行为,受《广告法》规制,因其具有明确市场推广意图 [5] - 反不正当竞争法禁止商业诋毁行为,损害结果而非主观意图是认定关键 [5] - 超出国家强制性标准的非标测试若用于商业传播,需接受法律审查 [5] 汽车行业监管趋势 - 新能源汽车领域被列为"反内卷"重点,中央指导组7月已开展专项整治 [7] - 监管范围不仅包括价格竞争,更广领域的非理性竞争行为也将被纳入 [7] - 带有营销性质的"非标测试"可能被视为隐性非理性竞争形式 [7]
一财社论:营销导向的“对撞测试” 应缓行
第一财经· 2025-08-04 20:53
行业竞争与商业伦理 - 理想汽车委托中国汽研进行的对撞测试引发争议,涉及商业伦理和法规问题,东风柳汽认为测试构成侵权并损害品牌声誉 [1][2] - 商业伦理强调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和遵纪守法,违反商业伦理可能难以重新获得公众信任 [3] - 中国汽研作为上市公司,汽车技术服务业务占比88%,毛利率48%,社会责任重大 [3] 法规合规与广告性质 - 对撞测试视频的发布行为属于广告范畴,受广告法规制,核心意图是市场推广而非内部研发验证 [4] - 反不正当竞争法禁止商业诋毁行为,损害结果是关键考量,主观初衷难以界定 [4] 行业监管与反内卷趋势 - 新能源汽车行业是"反内卷"重点领域,非理性竞争可能面临严厉处罚 [5] - 中央指导组强调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非理性竞争包括价格战和隐性竞争行为 [5] - 带有推销意味的非标对撞测试可能被视为非理性竞争,消费者需冷静看待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