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能源企业出海
icon
搜索文档
2025年新能源企业“出海”系列之启航欧美研究报告(英文版)
搜狐财经· 2025-07-25 14:27
中国新能源企业欧美出海发展总结 - 中国新能源企业凭借技术突破、成本优势和供应链韧性成为全球绿色转型关键力量,欧美市场因规模、盈利及战略价值成为重要出海目的地 [1][7] - 欧洲是中国新能源企业出海主要市场,在光伏、储能、风能等领域表现突出 [1] - 美国市场虽政策波动但仍具吸引力,光伏和储能需求增长,中国企业多通过东南亚建厂间接出口 [1] 欧洲市场分析 - 光伏领域:2018年欧盟终止限制后中国电池和组件出口份额回升至2022年50.7%,荷兰、西班牙、德国是主要市场 [1][14] - 储能领域:2019-2023年中国对欧电池出口从265.3亿元增至1802.3亿元,德国为主要市场,大型储能需求潜力大 [1][14][66] - 风能领域:欧洲本地化率85%,中国企业受政策影响出口下降 [1][15] 美国市场分析 - 光伏领域:受关税政策影响中国企业主要通过东南亚建厂间接出口 [1][20] - 储能领域:70%进口锂电来自中国,但面临145%累计关税 [20] - 风能领域:2023年仅出口125万美元设备,未来仍将面临困难 [21] 行业挑战与应对策略 - 挑战包括欧美贸易壁垒+本地化政策、发达市场准入壁垒和成本高、本地化运营能力不足 [2][25][26] - 应对策略包括多元产能布局、技术-品牌双驱动、深化产业链整合、优化投资后风控体系 [27][28][29] 欧洲新能源市场特点 - 可再生能源占比目标从32%提升至45%,加速清洁能源发展 [34] - 2024年多国出现负电价,德国达468小时,反映电网升级需求 [39][41] - 欧洲储能系统价格1.2元/Wh,毛利率30%,显著高于国内市场0.6-0.8元/Wh [45][46] 光伏行业动态 - 中国光伏产品2011年出口达279.5亿美元,欧洲为主要市场 [48][52] - 2012-2018年受"双反"影响出口下滑,2018年后恢复增长 [53] - 欧洲光伏组件价格2024年降至0.2欧元/瓦,同比下降31.8% [61] 储能行业动态 - 欧洲储能市场2019-2024年复合增长率87%,2024年装机超56.3GWh [66] - 德国家储市场份额达46%,预计2030年将从8GW增长至38GW [70] - 锂离子电池占比从2019年提升至2024年98% [71]
中国新能源企业掀起新一轮“出海潮”|活力中国调研行
搜狐财经· 2025-06-27 21:19
新能源企业出海趋势 - 中国新能源企业依托完备产业链、技术创新和成本竞争力加速全球化布局,覆盖锂电、光伏、储能、装备制造等领域,目标市场包括东南亚、中东、欧美和非洲[1] - 头部锂电企业如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已启动国际化产能布局,加速在东南亚、欧美等地建设生产基地[2] - 海外市场正快速成长为新能源企业的业务新蓝海,企业通过海外建厂拓展新增长点[2] 利元亨全球化战略与成果 - 公司2011年开始海外布局,已在欧洲、北美及亚太设立子公司,覆盖美国、德国、匈牙利、日本和韩国[2] - 2024年通过技术创新加速全球化:北美实现首条电池包产线投产并获17项国际认证,首条固态电池前段装备启运美国,发布全球首台1800mm高速宽幅涂布机[4] - 亚太与欧洲市场取得突破:储能装备批量出口欧洲、印尼PACK线中标,光伏检测设备量产效率提升200%[4] - 海外布局实现三大战略目的:拓展全球研发视野、本土化交付与服务保障、为长期增长提供动能[6] 亿纬锂能海外布局与融资计划 - 公司筹划H股上市,募资主要用于海外工厂建设和全球产能布局,提升国际交付能力与客户服务[11] - 海外项目覆盖亚欧美三大洲,包括匈牙利工厂、马来西亚工厂及美国合资项目,马来西亚工厂一期消费电池已投产,储能产线目标2026年初交付[11] - 公司凭借"先发优势"在海外布局领先同行,马来西亚工厂首颗电池2024年初下线,早于同行规划建设阶段[12] 行业竞争与挑战 - 锂电行业面临产能过剩与竞争加剧,出海成为国内企业突围关键路径[11] - 全球化进程中需应对政策环境、市场竞争、技术升级等挑战,本土化策略(如聘请当地高管)和标准化共识是主要解决方案[8] 中国企业全球影响力 - 中国新能源产业在材料、装备、电池和新能源汽车领域领跑全球,出海过程中需发挥工艺制定与产品设计的主导作用[8] - 中企"出海潮"显著推动全球新能源行业转型,头部企业通过技术输出和产能合作强化国际产业链地位[8]
中国新能源企业的出海征程:高毛利率与多重挑战并存
华夏时报· 2025-06-21 20:34
中国新能源企业出海现状 - 中国新能源企业在光伏、风电和储能等领域积极出海,足迹遍布东南亚、中东、欧洲和非洲等地 [1] - 海外业务毛利率普遍高于国内市场,如大金重工海外毛利率38.48% vs 国内22.5%,宁德时代海外29.45% vs 国内22.25% [3] - 中东市场光伏组件出口增长显著,2024年出口28.79GW(同比+99%),出口额262.86亿元(同比+23.4%),占比从8%提升至13.1% [2] 各细分领域发展情况 光伏 - 中东光伏装机容量预计2030年达180GW [2] - 东南亚曾是中国光伏产业海外产能重镇,但近年作为"中转站"路径受阻 [2] 风电 - 2024年海外新增订单预计达国产风机外销出货体量的3.3倍 [2] - 海外市场已成为中国风电企业主要增量市场 [2] 储能 - 全球储能装机容量预计2026年达270GW [3] - 欣旺达投资108亿元在泰国建设电池生产设施 [3] - 2024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出口39.14亿个(同比+8.1%) [3] 核电 - 核电企业已在"一带一路"国家完成核电机组建设 [4] - 境外业务毛利率高于国内 [4] 出海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政策与市场挑战 - 欧美国家贸易限制措施和本土化产业政策构成压力 [5] - 建议采用"+N"模式分散产能,优先选择RCEP和"一带一路"国家布局 [5] 法律与合规挑战 - 政局不稳可能导致法律和合同效力无法保证 [5] - 东道国法律体系不完善、地方保护主义可能影响项目执行 [6] - 建议提前评估法治环境,优化投资结构,重视合同管理 [6] 泰国市场案例 - 泰国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土地政策等吸引新能源投资 [5] - 优惠政策包括企业所得税减免、外资全资持股等 [5]
毕马威中国报告:核心技术驱动+品牌建设,应对新能源企业“出海”三重挑战
经济观察网· 2025-05-09 21:37
新能源企业出海挑战 - 欧美市场存在"壁垒+本土化产业政策"挑战,迫使企业转向产能本地化 [1] - 发达市场进入门槛高且成本高昂,包括当地品牌强势、合规及文化差异等隐形成本 [1] - 出海企业本地化运营能力不足,表现为需求响应滞后、跨文化管理冲突及成本管控薄弱 [1] 欧洲市场吸引力 - 欧洲市场广阔且盈利性高,光伏和储能领域具有核心吸引力 [1] - 欧洲交流侧储能系统均价为1.2元/Wh,显著高于中国国内0.6-0.8元/Wh的价格区间 [1] - 可再生能源在欧洲电力结构中占比攀升导致负电价现象频发,亟需加大储能设施建设 [1] 欧洲市场驱动因素 - 欧洲电网侧正加快智能化、数字化改造以接入清洁能源,将带来电网产业链大规模投资 [2] - 欧洲各国政府通过税收优惠、补贴等激励政策推动新能源技术发展和应用 [2] - 欧洲消费者环保意识强,愿意为新能源产品支付更高价格 [2] 出海应对策略 - 采用"+N"模式布局东南亚、墨西哥、东欧等地以降低系统性风险 [2][3] - 实施技术品牌双驱动战略,提升核心技术并塑造高质量品牌形象 [2] - 产业链纵深整合,从制造向服务和消费深耕实现"端到端"闭环 [2][5] - 优化投后风控体系,构建跨境内控框架确保运营稳定性 [2] 区域布局选择 - 北美和欧洲因人均GDP高成为主要消费市场 [3] - 东盟、墨西哥和东欧是热门投资地,分别辐射东南亚、北美和欧洲市场 [3] - RCEP与"一带一路"国家凭借政策协同和市场潜力成为布局热点 [3] 技术品牌战略 - 技术驱动战略能显著提升产品性能并优化制造流程 [4] - 储能产业需提升电芯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核心技术指标 [4] - 需构建"技术+场景+服务"生态模式以遏制低价恶性竞争 [4][5] 产业链协同发展 - 垂直一体化方向可从制造向服务和消费深耕,带动配套企业协同出海 [5] - 横向发展需加强与关联企业战略合作,如工程机械行业新能源转型 [5] - 海外落地需配套会计、法律、技术等专业服务及供应链管理支持 [5]
想要掘金欧美“高利润”市场,新能源中企如何破局?
新浪财经· 2025-05-09 18:19
全球新能源企业出海欧美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全球主要经济体科技与产业竞争加剧,欧美国家采取贸易限制措施并加强本土化产业政策,对中国新能源企业出海构成压力 [1] - 中国新能源企业的优势在于全系统产业链完整性、生产效率与成本控制,有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1] - 欧美电网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和升级需求迫切,将为电网产业链上下游带来大规模投资机遇 [1] - 中国企业已从"产品出海"向"生产、服务及供应链出海"延伸,欧美市场因其成熟度、政策稳定性和基础设施完备性对中国企业具有吸引力 [1] 中国新能源企业出海欧美的主要挑战 - 发达市场对中国新能源产业长期性防御导致准入门槛高、成本高昂等问题 [2] - 产能本地化要求企业在运营交付能力、组织架构与团队管理、成本管控等方面提升水平 [2] - 发达市场的高监管和合规要求需要企业进行充分研究并建立系统性战略规划 [6] 中国新能源企业应对贸易壁垒与政策波动的策略 - 多区域分散产能,从"中国+1"模式向"+N"模式扩展,优先选择政策窗口地区并探索境外经贸合作区布局 [3] - 实行技术品牌双驱动战略,提升核心技术并通过认证合规塑造高质量品牌形象 [3] - 纵向从制造向服务和消费深耕实现"端到端"闭环,横向加强与关联企业和专业服务业的战略合作 [4] - 优化投资后风控体系,构建跨境内控框架,确保运营稳定性 [4] 美国市场的特殊挑战与应对模式 - 美国"对等关税"政策提升了对中企出海和贸易壁垒的关注度,新能源行业受影响显著 [4] - 欧美市场产品毛利率高于国内已处于"红海"状态的新能源市场 [4] - 资产置换或成为中国新能源企业资本出海美国的参考模式,如天合光能通过出售厂房获得现金、票据和股份实现本土化 [4][5] - 技术输出、占小比例股份的形式可能成为未来较为可行的出海路径 [5]
毕马威中国:未来“出海”企业应从“中国+1”模式向“+N”模式扩展
北京商报· 2025-05-08 22:13
新能源企业出海趋势 - 企业需通过多区域分散产能降低政策突变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未来应考虑从"中国+1"模式向"+N"模式扩展 [1] - 中国新能源企业出海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欧美市场凭借政策导向、市场需求及技术高门槛成为关键战场 [1] - 中国企业已从"产品出海"向"生产、服务及供应链出海"延伸 欧美市场成熟稳定对中国企业充满吸引力 [2] 欧美市场特点 - 欧美市场具有明确的政策导向、旺盛的市场需求及技术创新的高门槛 [1] - 欧美发达国家市场成熟、政策相对稳定、基础设施较完备 [2] - 欧美电网智能化、数字化改造需求迫切 将为电网产业链上下游带来大规模投资机遇 [1] 中国企业优势与挑战 - 中国新能源企业优势在于全系统产业链完整性、生产效率与成本控制 [1] - 中国企业需对发达市场高监管和合规要求进行充分研究 建立系统性战略规划 [2] - 企业需对目的地市场做足深刻考察 应对发达市场的监管挑战 [2] 行业研究重点 - 报告聚焦光伏、储能、风电等领域 系统剖析欧美市场政策环境、需求及竞争格局 [1] - 研究延续此前对中东、东南亚市场的分析框架 [1] - 可持续、绿色能源转型已成为全球共识 [1]
毕马威中国发布报告 解析中国新能源企业“出海”机遇与挑战
证券日报网· 2025-05-08 19:47
新能源企业出海欧美市场 - 毕马威中国发布《新能源企业出海系列洞察之启航欧美》报告 深度解析中国新能源企业进军欧美市场的战略路径与破局之道 [1] - 中国新能源产业凭借创新科技和产业链优势 积极拓展欧美市场 尽管外部环境挑战存在 但机遇显著 [1] - 欧美市场电网智能化、数字化改造需求迫切 将为光伏、储能、风电等产业链上下游带来大规模投资机遇 [1] 中国企业出海战略演变 - 中国企业从"产品出海"向"生产、服务及供应链出海"延伸 需建立系统性战略规划应对发达市场高监管要求 [2] 报告研究框架 - 报告延续中东、东南亚市场研究框架 聚焦欧美两大核心市场 系统分析光伏、储能、风电等领域的政策环境、市场需求及竞争格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