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炒停售
icon
搜索文档
吉林金融监管局:面对“停售”保险等不当宣传时 请保持冷静
北京商报· 2025-10-11 19:31
北京商报讯(记者李秀梅)10月11日,吉林金融监管局发布关于警惕"炒停售"的风险提示表示,个别保 险销售人员利用部分保险产品停售的时间窗口,渲染"最后购买机会",利用信息不对称和金融消费 者"怕错过"的心理,诱导其仓促购买保险产品,进而引发消费投诉纠纷。主要有以下套路:炒作"停 售"与"末班车"。通过社交平台、电话推销等渠道密集发布信息,采用"产品即将停售""最后一波高收益 产品"等话术,制造紧张氛围,误导金融消费者匆忙决策。混淆保险产品与理财产品。将保险产品包装 成"理财产品""储蓄存款"进行销售。将保险产品收益与银行存款利率进行简单对比,夸大收益,隐瞒其 保险属性及提前退保产生损失的可能性。混淆"保证"与"演示"收益。尤其对于分红险和万能险,模糊保 证利率与演示利率的区别,或用历史较高收益率进行宣传并承诺保证收益。 了解收益表述,防止概念混淆。所有保险产品收益演示均为假设,历史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针对保险 产品销售中易混淆的收益概念,请务必知悉:预定利率仅用于产品定价演示,不代表实际收益承诺;保 底利率仅适用于万能账户,实际结算利率可能浮动且不得低于合同约定保底值;分红收益来源于保险公 司可分配盈余,具有 ...
国信证券:8月保费短期增幅提升 长期负债结构优化
智通财经网· 2025-09-30 16:27
行业保费总体表现 - 2025年前8个月保险行业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达47999亿元,同比增长9.63%,增幅已连续5个月持续扩大 [2] - 人身险累计保费收入37999亿元,同比增长11.32%,财险累计保费收入10000亿元,同比增长3.65% [2] 人身险业务分析 - 2025年8月单月人身险保费收入同比大幅增长47.24%,主要受预定利率下调引发的短期"炒停售"催化 [3] - 截至8月末,寿险、健康险、人身意外伤害险累计保费收入分别为29746亿元、5784亿元、268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4.05%、-22.07%、-57.57% [3] - 人身险预定利率研究值从2024年四季度的2.34%持续下探至2025年三季度的1.99%,触发下调机制 [3] - 传统寿险保费收入占比达62.0%,较2019年提升9个百分点 [4] 产品预定利率调整 - 2025年三季度普通型产品、分红险、万能险预定利率分别下调至2.0%、1.75%、1.0%,下调幅度分别为50bp、25bp、50bp [1][4] - 预定利率下调将促进保险机构负债成本持续下移,预计分红险将成为低利率环境下的核心产品 [1] 分红险产品趋势 - 2025年部分上市险企分红险占新单保费收入比例已超过50% [4] - 分红险具有"低保底+高浮动"特点,通过与被保险人共担投资风险的方式降低险企刚性兑付成本 [5] - 新会计准则下,分红险采用浮动收费法计量,利润来自合同服务边际摊销,具有较高确定性和稳定性 [5] - 在财富管理工具收益下行背景下,分红险浮动机制有望成为收益驱动型客户的核心选择 [5] 财险业务表现 - 2025年前8月财险公司共计实现保费收入12201亿元,同比增长4.67% [6] - 车险保费收入6006亿元,同比增长4.33%,非车险保费收入6195亿元,同比增长5.0% [6] - 非车险中健康险及意外险表现突出,增速分别达8.88%及12.83% [6] 投资策略与资产配置 -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保险公司倾向于加强配置高股息资产,股息收益可满足分红险收益需求 [5] - 预计分红险保费收入增长及新会计准则实施,将提升险企对权益类资产配置需求 [5] 行业展望与受益标的 - 具备短期保费收入放量、利差损风险收窄、投资收益预期改善等多重催化 [4] - 重视产品销售体系、积极构建康养生态的险企将受益 [1] - 建议关注具备较强销售基础的中国平安及中国财险 [7]
保险业2025年8月保费收入点评:短期增幅提升,长期负债结构优化
国信证券· 2025-09-29 21:40
投资评级 - 行业投资评级:优于大市(维持)[1] 核心观点 - 保险行业2025年前8月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达47999亿元,同比增长9.63%,增幅连续5个月持续扩大[2] - 人身险保费收入增长显著,累计达37999亿元,同比增长11.32%,单月增幅高达47.24%,主要受预定利率下调引发的短期"炒停售"推动[2][3] - 预定利率下调至新水平:普通型产品2.0%(降50bp)、分红险1.75%(降25bp)、万能险1.0%(降50bp),预计分红险将成为低利率环境下的核心产品,促进负债成本下移[2][4][6][17] - 财险保费收入12201亿元,同比增长4.67%,其中车险增长4.33%,非车险增长5.0%,健康险和意外险表现突出,增速分别为8.88%和12.83%[13] - 行业关注具备强销售基础和康养生态构建能力的公司,如中国平安和中国财险[2][17] 人身险分析 - 人身险累计保费收入37999亿元,同比增长11.32%,单月增幅47.24%[3] - 分险种表现:寿险29746亿元(+14.05%)、健康险5784亿元(-22.07%)、人身意外伤害险268亿元(-57.57%)[3] - 预定利率研究值从2024年四季度的2.34%下调至2025年一季度的2.13%,再降至1.99%,触发下调机制[4][6] - 传统寿险保费占比达62.0%,较2019年提升9个百分点[7] - 分红险转型加速,部分上市险企新单保费占比超50%,特点为"低保底+高浮动",降低刚性兑付成本[7][12] - 新准则下分红险采用浮动收费法,利润来自合同服务边际摊销,具有高确定性和稳定性[12] - 保险公司加强配置高股息资产,以匹配分红险收益需求[12] 财险分析 - 财险累计保费收入12201亿元,同比增长4.67%[13] - 车险保费6006亿元,同比增长4.33%[13] - 非车险保费6195亿元,同比增长5.0%,健康险和意外险增速分别为8.88%和12.83%[13] 产品与市场趋势 - 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触发,普通型产品、分红险和万能利率分别下调50bp、25bp和50bp[6][7] - 低利率环境下,分红险预计成为核心产品,支撑负债成本下移和保费增长[12][17] - 行业短期催化包括保费放量、利差损风险收窄和投资收益预期改善[7]
人身险产品切换期来临:停售节奏分化 炒停售效应递减
第一财经· 2025-08-19 22:27
人身险预定利率调整 - 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将于8月底下调 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从2.5%下调至2.0% 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从2.0%下调至1.75% 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最高值从1.5%下调至1.0% [3] - 预定利率下调对产品影响不同 普通型储蓄类产品未来现金价值下降 保障型产品如重疾险保费上涨 分红险等新型产品刚性负债成本下降但最终分红与账户收益相关 [3] 产品切换期市场表现 - 行业连续三年迎来产品切换 市场需求释放节奏明显放缓 今年产品切换面临更大挑战 市场表现预期较低 [1] - 6月单月寿险保费增速高达21% 5月单月增速为24% 1-6月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速为5.4% 较1-5月的3.3%明显走扩 [7] - 预定利率下调预期催化客户保险储蓄需求 5月和6月寿险保费已出现明显增长 [7] 险企停售策略差异 - 险企对老产品停售节奏各不相同 部分险企在本月初已完成产品切换 有机构从通知停收到产品下架间隔仅2小时 多数险企坚持将老产品卖到最后一天 [1][2][4] - 停售策略反映不同经营目标 较早停售产品是为响应监管杜绝炒停售 但面临新产品吸引力较低挑战 较晚停售是为借助切换期冲刺保费高点 但需承担更多刚性负债成本 [4] - 较早切换产品的公司注重长期价值 新产品刚性负债成本更低 利差风险更小 业务质量更高 [4] 炒停售效应变化 - 连续三年预定利率下调使市场需求前两年集中释放 炒停售对销售刺激作用逐渐趋弱 今年切换期业务难度加大 [6] - 经代渠道受报行合一政策冲击明显 今年上半年新单保费同比下滑超过50% 香港调低分红险演示利率等新政吸引部分内地客户 [6] - 尽管炒停售效应递减 但切换期仍可能是全年业务较高点 环比表现预计较好 [6]
人身险利率告别2.5%!保费看涨,“炒停售”窗口期开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8 14:51
动态调整机制触发与调整 - 人身保险业迎来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后的首次正式触发与落地调整,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较上季度下降14个基点,连续第三次下降[1] - 依据《动态调整机制通知》规定,在售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两季度高于研究值25个基点时须及时下调新产品预定利率上限[1] - 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工银安盛人寿等头部险企率先响应,宣布下调新备案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1] 产品利率调整详情 - 普通型和万能险保证利率均大幅下调50个基点,分红型则下调25个基点[1] - 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为2.0%,分红型为1.75%,万能型最低保证利率最高值为1.0%[5] - 普通型与分红型之间的定价利差由0.5%显著收窄至0.25%[1][6] 行业转型与市场影响 - 差值收窄为行业推动分红险战略转型的关键落子,分红险收益由"保证+浮动"组成,其相较于传统险的"价格劣势"大幅减弱[6] - 传统险终身IRR不足2.0%,而分红险在1.75%定价利率之上还可为客户提供向上弹性,若演示利率为3.5%,按照100%实现率测算分红险收益率预计接近3%[7] - 新旧产品切换的窗口期预计将掀起一波"炒停售"热潮,7月最后几日和8月全月相关产品大概率将出现销售小高峰[8][9] 消费者影响与产品价格 - 预定利率下调将推高产品价格,寿险产品保费计算基于定价利率进行复利贴现,定价利率下降时保费会增大[11] - 本次调整后,产品平均保费涨幅约20%,少儿保单涨幅居首,含投资储蓄功能的重疾险调价幅度高于纯消费型重疾险[12] - 预定利率越低,保险公司需收取更高保费或提供更低收益,以维持财务稳健性[11][12] 保险公司经营影响 - 预定利率下调将降低险企的整体负债成本,但将对产品销售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冲击[13] - 有能力提前锁定较高利率水平的长久期资产,以及投资能力较强,投资风格相对灵活的险企更为受益[13] - 险企应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发挥渠道优势、提升银保协同等方式持续提升产品销售能力,同时不断优化资产结构、提升投资回报率[13]
警惕“炒停售”抬头
上海证券报· 2025-05-24 03:32
存款利率下调与保险预定利率调整预期 - 国有大行和股份行相继下调存款利率后,保险销售圈出现"锁定利率"宣传话术,预期保险预定利率将下调[1] - 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规定:当在售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2季度比研究值高25个基点及以上时,需下调新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1] - 一季度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13%,低于2.5%的预定利率最高值超25个基点,若二季度研究值再次低于2.25%,新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将被下调[1] 预定利率调整对行业的影响 - 5月LPR和存款利率下调后,业内预期二季度预定利率研究值大概率低于2.25%,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可能降至历史最低水平[2] - 预定利率下调将导致部分人身险产品价格提高、收益率降低[2] - 保险公司已着手准备新产品开发备案、系统调试、渠道合作和人员培训,以实现预定利率调整的平稳过渡[2] 保险销售行为与消费者建议 - 保险营销员通过"炒停售"行为激发消费者潜在需求,但效果可能有限,应注重提升专业性和长期客户价值[2] - 保险产品预定利率调整是行业适应环境变化的常规操作,旨在降低保险公司负债端成本,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2] - 消费者不应仅为锁定利率购买保险,需考虑产品与风险保障、财富管理、投资周期和资金流动性的匹配[3] 保险产品的基本功能 - 寿险、重疾险等产品主要提供风险保障功能,对冲突发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3] - 年金、分红等投资属性产品具有财富管理功能,但投资周期较长,需考虑现金流情况避免资金紧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