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普通型人身保险
icon
搜索文档
人身险利率告别2.5%!保费看涨,“炒停售”窗口期开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8 14:51
动态调整机制触发与调整 - 人身保险业迎来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后的首次正式触发与落地调整,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较上季度下降14个基点,连续第三次下降[1] - 依据《动态调整机制通知》规定,在售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两季度高于研究值25个基点时须及时下调新产品预定利率上限[1] - 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工银安盛人寿等头部险企率先响应,宣布下调新备案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1] 产品利率调整详情 - 普通型和万能险保证利率均大幅下调50个基点,分红型则下调25个基点[1] - 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为2.0%,分红型为1.75%,万能型最低保证利率最高值为1.0%[5] - 普通型与分红型之间的定价利差由0.5%显著收窄至0.25%[1][6] 行业转型与市场影响 - 差值收窄为行业推动分红险战略转型的关键落子,分红险收益由"保证+浮动"组成,其相较于传统险的"价格劣势"大幅减弱[6] - 传统险终身IRR不足2.0%,而分红险在1.75%定价利率之上还可为客户提供向上弹性,若演示利率为3.5%,按照100%实现率测算分红险收益率预计接近3%[7] - 新旧产品切换的窗口期预计将掀起一波"炒停售"热潮,7月最后几日和8月全月相关产品大概率将出现销售小高峰[8][9] 消费者影响与产品价格 - 预定利率下调将推高产品价格,寿险产品保费计算基于定价利率进行复利贴现,定价利率下降时保费会增大[11] - 本次调整后,产品平均保费涨幅约20%,少儿保单涨幅居首,含投资储蓄功能的重疾险调价幅度高于纯消费型重疾险[12] - 预定利率越低,保险公司需收取更高保费或提供更低收益,以维持财务稳健性[11][12] 保险公司经营影响 - 预定利率下调将降低险企的整体负债成本,但将对产品销售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冲击[13] - 有能力提前锁定较高利率水平的长久期资产,以及投资能力较强,投资风格相对灵活的险企更为受益[13] - 险企应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发挥渠道优势、提升银保协同等方式持续提升产品销售能力,同时不断优化资产结构、提升投资回报率[13]
保险基本面梳理108:定价利率下调,利差及扩表能力有望增强-20250728
长江证券· 2025-07-28 09:4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丨维持 [1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目前 A/H 股保险估值反映长期"利差损"预期,在新盈利和投资分析框架下,结合政策、监管及行业发展趋势,保险行业利差中长期有望持续提升,驱动盈利能力上行,应先修复受损预期,再迈向增长预期,推荐新华保险、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 [2][9] 报告具体内容总结 定价利率下调,缓解利差损风险 - 2025 年 7 月 25 日,保险业协会认为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 1.99%;2025 年 1 月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动态挂钩机制,当前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 2.5%,高出二季度研究值 51bp,触发下调机制 [6] - 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太保寿险将在 8 月 31 日后,分别调整普通型人身险、分红险预定利率至 2.0%和 1.75%,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下调至 1.0%,预期行业普遍调整,利好负债成本下行和利差损风险缓解 [7] 竞争格局加速集中,头部险企扩表能力增强 - 2025 年 4 月 25 日,金管总局加强万能险监管,还强化渠道、销售队伍监管,推动行业竞争回归产品与服务,利好规范经营的头部险企 [8] - 未来预定利率下调,中小险企靠激进定价获份额难度提高,头部险企更易受青睐;“报行合一”使激进费率模式难行,合规上市险企市场份额将改善;银行存款等竞品收益率下行,保险需求有望维持 [8] 监管推行“报行合一” - 2023 年 8 月至 2025 年 4 月,金管总局多次发文规范银保渠道“报行合一”,涉及费用假设、费用结构、佣金支付等方面 [23] 寿险估值体系 - 悲观视角对存量业务 0 估值甚至负估值,仅对寿险净资产估值;中性视角对未来投资收益率假设后对存量业务估值,结合净资产获估值;乐观视角在中性基础上对未来业务增长能力估值 [27]
研究值跌破2% 人身险“降息”在即
北京商报· 2025-07-27 23:32
人身险预定利率调整 - 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从2.13%降至1.99%,下调14个基点,触发上限调整机制[1][3] - 预定利率最高值取0.25%的整倍数,当连续两季度比研究值高25个基点及以上时需下调[3] - 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从2.5%降至2%,分红型降至1.75%,万能型最低保证利率降至1%[4][11] 调整原因与背景 - 利率下行趋势下市场利率持续走低,1年期定存利率跌破1%,10年期国债收益率1.74%处于历史低位[3] - 新会计准则要求负债成本与资产收益更严格匹配,倒逼行业降低预定利率[6] - 2019年以来预定利率经历多次下调,从3.5%逐步降至2.5%再到当前水平[6] 对保险行业的影响 - 分红型保险调降幅度25个基点小于普通型50个基点,相对吸引力有望增强[1][6] - 短期内可能导致产品停售潮和培训成本上升,长期将加速行业向分红险转型[7] - 有助于优化产品结构,推动分红险、万能险等浮动收益型产品发展[7] 人身险市场现状 - 上半年人身险保费2.96万亿元同比增长5.34%,6月单月增速达16.3%[8][10] - 部分上市险企分红险占新单保费比例超50%,带动传统寿险高增长[9] - 健康险需求阶段性饱和,行业向分红险转型以降低负债端刚性成本[9] 未来发展趋势 - 预定利率下调短期可能刺激"炒停"拉动新单增长,但中长期或削弱产品吸引力[11] - 健康险等保障型产品受影响较小,通过构建健康生态系统有望提高客户黏性[12] - 行业需加强经济形势研究,推进降本增效和产品转型,提升经营能力[5]
人身险预定利率研究值再下调 保险公司“抢2.5”战来了!
搜狐财经· 2025-07-26 16:19
行业动态 -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公布最新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较上一期下调14个基点 [1] -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固收型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多家险企表示未来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为2.0% [1] - 根据监管规定,当在售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2个季度比研究值高25个基点及以上时,需及时下调新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 [4] - 今年4月研究值为2.13%(较1月下降21个基点),7月进一步降至1.99%,显示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已成定局 [4] 公司行动 - 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工银安盛等保险公司公告将调整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 [5] - 新备案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调整为:普通型2.0%、分红型1.75%、万能型最低保证利率1.0% [5] - 公司将于2025年8月31日24时起不再接受超过上述预定利率最高值的投保申请 [5] 市场背景 - 5年期以上LPR为3.5%,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不到2%,国有大行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低至1.30% [9] - 预定利率综合考量5年期以上LPR、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10年期国债收益率等市场利率变化 [9] - 中长端利率持续下行,新会计准则对保险公司财务报表影响增强 [1] 产品转型 - 分红险等浮动收益类产品优势将更加凸显,有助于推动保险产品转型 [13] - 未来趋势是分红险将成为主流,预定利率上限下调是大势所趋 [13] - 保险公司需加强产品创新和服务提升,在利率下行周期中保持竞争力 [14] 营销策略 - 保险代理人抓住利率下调节点开展营销,宣传"锁定现有利率"等话术 [10] - 部分代理人通过朋友圈、海报等方式强调"末班车"效应 [10][12] - 行业存在"炒停售"制造焦虑现象,部分金融消费者观感不佳 [13]
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再度下调
金融时报· 2025-07-26 16:10
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调整 - 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将启动新一轮下调 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 99% [2][5] - 2025年一季度研究值为2 13% 2024年四季度研究值为2 34% [6] - 当前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为2 5% 分红型为2 0% 万能型最低保证利率为1 5% [7] 预定利率调整机制 - 预定利率调整机制已正式启动 因研究值1 99%低于2 25% 连续两个季度跌破在售产品上限2 5%的25BP阈值 [7] - 全行业需在两个月内完成预定利率切换 [7] - 多家保险公司将于8月31日24时起不再接受超过新预定利率最高值的产品投保申请 [8][9] 保险公司应对措施 - 中国人寿 平安人寿等公司已公告调整新备案产品预定利率 普通型降至2 0% 分红型1 75% 万能型1 0% [8] - 多家险企7月初已启动产品切换 跟进市场利率变化调整产品定价 [12] - 行业积极推进产品创新 优化传统险产品 大力发展分红险等浮动收益型产品 [12] 市场影响 - 预定利率下调将影响增额终身寿险 年金险等传统型产品的收益吸引力 [12] - 可能加大传统型保险产品的销售难度 [12]
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跌破2% 保险产品下月底“降息”
证券日报· 2025-07-25 23:50
保险产品预定利率调整 -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最新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触发预定利率下调机制 [1] - 多家保险公司调整新备案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普通型2.0%、分红型1.75%、万能型1.0%,超过该利率产品将于8月31日停售 [1] - 预定利率下调意味着保险产品价格上涨或收益下降,被视为保险产品的"降息" [2] 预定利率下调机制 - 当在售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两个季度比研究值高25个基点及以上时,需下调新产品预定利率 [2] - 此前1月和4月研究值分别为2.34%和2.13%,最新1.99%已连续两个季度下降 [2] - 当前普通型、分红型、万能型产品预定利率上限分别为2.5%、2.0%、1.5% [3] 市场利率变化影响 - 二季度末5年期LPR为3.5%(降10基点)、5年定存利率1.3%(降25基点)、10年国债收益率1.65%(降16.6基点) [3] - 国债收益率曲线对预定利率研究值产生影响 [3] - 与目前在售产品相比,普通型和万能型利率上限下调50基点,分红型下调25基点 [4] 对消费者和险企影响 - 储蓄型保险保证收益将小幅下行,保障型产品保费或上涨 [4] - 利差损风险缓解但短期销售承压 [4] - 分红险等浮动收益型产品占比将增加 [4] 险企应对措施 - 长城人寿采取"调结构、控风险、强创新"策略,推动向浮动型、保障型产品转型 [5] - 优化数智融合核心产品定义平台实现快速迭代 [5] - 强化代理人浮动收益类产品解读能力 [5] - 同方全球人寿等已推出1.5%预定利率分红型产品 [5] 市场反应与趋势 - "炒停售"现象较此前降温,消费者更趋理性 [6] - 多数分红险红利实现率较2023年改善,部分超过100% [6] - 保险公司将加大权益投资比例,强化资产负债匹配 [7] - 投资能力和资产负债匹配能力对长期利益和公司发展至关重要 [6]
研究值跌破2%,人身险预定利率创历史新低,如何影响市场
北京商报· 2025-07-25 23:01
人身险预定利率调整 - 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从2 13%降至1 99%,下调14个基点 [1][3] - 预定利率最高值已连续两季度"超限",触发上限调整机制 [1] - 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 5% [4] 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 - 预定利率最高值取0 25%的整倍数 [4] - 当在售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两季度比研究值高25个基点及以上时,需下调新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 [4] - 保险公司需在2个月内完成新老产品切换 [4] 保险公司应对措施 - 中国人寿、平安人寿等大型保险公司调整新备案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 [5] - 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调整为2%,分红型为1 75%,万能型最低保证利率最高值为1% [5] - 行业需加强经济形势研究,推进降本增效和产品转型 [5] 不同类型保险产品调整幅度 - 普通型产品上限调降50个基点,分红型调降25个基点,万能险调降50个基点 [6] - 分红型保险调降幅度小于其他险种 [1][6] - 分红型保险的相对吸引力有望增强 [1][6] 历史调整背景 - 2019年8月年金保险预定利率上限为3 5% [6] - 2023年7月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从3 5%降至3% [6] - 2024年9月传统险预定利率上限由3%下调至2 5% [6] 市场影响分析 - 短期可能导致阶段性产品停售潮,新单保费增长面临压力 [7] - 长期将加速行业结构转型,分红险有望主导市场 [7] - 低利率环境下"保底+浮动收益"特性更具优势 [7] 行业转型方向 - 推动保险公司优化产品结构 [7] - 加大分红险、万能险等浮动收益型产品开发与销售 [7] - 通过投资收益分享缓解负债端刚性成本压力 [7]
重磅!人身险预定利率9月1日调降,中国人寿等火速公告!
券商中国· 2025-07-25 16:11
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调整 - 保险业协会公布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触发下调条件 [1][3] - 大型保险公司调整新备案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普通型2.0%、分红型1.75%、万能型1.0% [1][7] - 调整后普通型产品利率上限较现行2.5%下降50基点,分红型较2.0%下降25基点,万能型较1.5%下降50基点 [7] 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 - 2024年8月金融监管总局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机制,参考LPR、国债收益率等市场利率 [3] - 触发条件为"在售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2季度比研究值高25基点及以上",2025年4月研究值2.13%首次低于上限25基点,7月1.99%连续第二次触发 [3][5] - 方正证券测算二季度评估值为1.96%,较上季度下降17基点 [6] 行业历史利率调整 - 1999年原保监会设定寿险保单预定利率上限2.5% [5] - 2013-2015年费率市场化改革,传统险取消上限,养老年金最高达4.025% [5] - 2019年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上限调整为3.5%,2023年7月停售预定利率3.0%以上传统险 [5] - 2024年9月起新备案传统险上限2.5%,10月起分红险上限2.0% [5] 行业应对策略 - 保险公司需在2025年8月31日后停止接受超新利率上限产品的投保申请 [2][8] - 行业预计将进一步下调利率,部分公司考虑一步到位下调50基点而非分阶段 [8] - 分红险下调幅度较小(25基点)有利于销售端发力,2%预定利率被视为销售临界点 [8] - 多家寿险公司已布局分红险转型,通过科普内容和视频提升市场接受度 [8][9]
预定利率研究值三连降至1.99% 寿险产品首触上限调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5 15:51
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调整 - 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连续三个季度下降,最新值为1.99%,较上一季度下降14个基点 [1][2] - 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以来首次触发调降条件,保险公司需在两个月内下调新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 [1][3][4] - 当前在售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为2.5%,已连续2个季度比研究值高25个基点 [5] 分红险和万能险预定利率调整 - 分红险预定利率上限为2.0%,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为1.5%,将随普通型产品同步调整 [5] - 部分保险公司已提前推出1.5%预定利率的分红型产品,如同方全球人寿、中意人寿等 [6][7] - 低利率环境下,分红险转型迫在眉睫,中期年金产品有望重回主力产品 [7] 宏观经济与行业背景 - 2025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二季度环比增长1.1%,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2] - 5年期以上LPR为3.50%,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1.7393%,六家国有大行5年定期存款利率降至1.30% [6] - 中长端利率持续下行,新会计准则对保险公司财务报表影响增强 [6] 保险公司投资策略调整 - 保险公司为配合负债端转型,资产端择机配置高股息标的,如银行、公用事业等现金流稳定的行业 [9] - 2025年以来保险公司累计举牌上市公司21次,超过去年全年20次 [9] - 红利资产因波动低、股息回报可观,成为长期寿险资金权益配置的重要方向 [9][10]
人身险预定利率最快三季度下调,长期险保费或上涨、投资者收益下降
广州日报· 2025-05-08 23:29
人身险预定利率调整 -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公布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13%,较现行上限2.5%低37个基点 [1][2] - 若下一季度研究值仍低于2.25%,将触发调整机制,三季度预定利率或直接降至2% [2] - 调整机制规定:当在售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2个季度比研究值高25个基点及以上时,需在2个月内完成新产品切换 [2] 重疾险影响分析 - 预定利率下调将导致长期险保费上涨,重疾险受影响显著 [3] - 少儿重疾险保费涨幅预计高于成人产品,因保险期间更长导致复利效应更显著 [3] - 产品形态可能向简化保障责任或"必选+可选"组合方向调整 [3] 储蓄险收益变化 - 增额寿险现金价值与预定利率直接挂钩,利率从2.5%降至2.0%将显著降低长期收益 [4][5] - 趸缴100万元增额寿险案例显示:持有40年现金价值减少近48万元(从247万元降至199万元) [5] - 分红险保证收益将下降,但可能通过增加权益投资提升实际分红收益 [6] 行业应对策略 - 传统险产品竞争力将因利率下调而减弱,分红险销售优势凸显 [5] - 建议消费者参考保险公司历史分红实现率,结合专业顾问建议进行配置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