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普通型人身保险
icon
搜索文档
保险配置点位有望突破
西南证券· 2025-07-07 12:4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7月预定利率研究值或在2%附近,预定利率下调最快或于三季度落地,有望推动保险保费收入提升,利好债市,7月市场震荡偏多,可关注“短信用+长地方债”组合 [4][9][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保险配置点位有望突破 - 7月预定利率研究值或在2%附近,其与三大利率和保险资负管理水平相关,预计三季度研究值约为2.00%,下调最快或于三季度落地,调整幅度达50BP,还可能推动保费收入提升 [4][8][9] - 预定利率下调利好债市,保费收入增长推动保险配置需求提升,缓解政府债券供给压力,还有助于保险改变对超长债利率点位偏好,降低长期国债配置点位 [24][33][34] 重要事项 - 6月制造业PMI回升0.2个百分点,产需指数位于扩张区间,价格指数有所改善 [35] 货币市场 - 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资金-13753亿元,跨季后资金利率回落,隔夜资金利率回到政策利率下方 [38][39][40] - 同业存单净融出18.7亿元,发行利率降低,国股行1年期平均发行利率约为1.60%,二级市场收益率整体下行 [46][50][53] 债券市场 - 一级市场地方债发行节奏缓于国债,特殊再融资债已发行1.73万亿元,10年及以上占比约88.88% [57][69] - 二级市场利率震荡曲线走陡,10年国债活跃券换手率提升,利差收窄,期限利差走扩,长期和超长期国地利差收窄 [57][71][82] 机构行为跟踪 - 上周杠杆交易规模恢复至8万亿元,国有行增持5年以内国债,农商行买政金债和地方债,券商减持利率债,基金增持长期国债,主要交易盘加仓成本在1.64 - 1.65%之间 [87][99][102] - 5月机构杠杆率环比持平、同比小幅增长,银行间市场所有机构杠杆率约为118.46% [87] 高频数据跟踪 - 上周部分期货结算价格有涨有跌,CCFI和BDI指数下跌,食品价格有涨有跌,原油价格上涨,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7.15 [111] 后市展望 - 7月市场震荡偏多,资金面乐观,机构行为助债市走强,10年和30年国债收益率阻力位为1.6%和1.8%,可考虑“短信用+长地方债”组合,选10年期(250011)和30年期(2500002)国债活跃券为交易标的 [114]
预定利率下调几乎无悬念,代理人“炒停售”为何炒不动了?
北京商报· 2025-05-27 21:19
人身险预定利率调降预期 - 人身险预定利率调降已具备充分市场预期,最快或于2023年三季度落地 [1][3] - 触发条件为:当在售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两季度超过研究值25个基点时需下调,7月研究值大概率低于2.25%,9月可能完成切换 [4] - 当前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上限2.5%,较4月研究值2.13%已超25个基点 [4] 利率市场化与监管动态 - LPR下调10个基点(1年期至3%,5年期至3.5%)及银行存款利率下调形成联动效应 [3] - 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挂钩5年期LPR、5年期定存利率及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三大指标均呈下行趋势 [3] - 监管要求险企建立与利率调整匹配的产品开发体系,抑制非理性"炒停售"行为 [7] 行业销售策略变化 - "炒停售"现象显著降温,仅个别代理人通过朋友圈传播消息,未现大规模营销 [5][6] - 原因包括:客户投保需求提前释放、产品切换常态化、消费者信息透明度提高及监管引导 [5][6][7] - 传统储蓄险吸引力下降,分红险等新产品市场接受度仍待培育 [6][7] 产品结构调整方向 - 预定利率下调降低负债成本但削弱储蓄险竞争力,需转向差异化产品设计 [8] - 未来产品可能转向"低保证+高浮动"形态,分红险、万能险份额或提升 [8] - 建议开发养老、健康等长期保障型产品,弱化收益竞争强化保障属性 [8] 行业影响评估 - 利率调降有助于险企长期稳健经营,减少短期销售行为对市场的干扰 [8] - 过度"炒停售"曾引发退保等隐患,当前回归理性销售利于行业形象重塑 [8]
警惕“炒停售”抬头
上海证券报· 2025-05-24 03:32
存款利率下调与保险预定利率调整预期 - 国有大行和股份行相继下调存款利率后,保险销售圈出现"锁定利率"宣传话术,预期保险预定利率将下调[1] - 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规定:当在售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2季度比研究值高25个基点及以上时,需下调新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1] - 一季度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13%,低于2.5%的预定利率最高值超25个基点,若二季度研究值再次低于2.25%,新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将被下调[1] 预定利率调整对行业的影响 - 5月LPR和存款利率下调后,业内预期二季度预定利率研究值大概率低于2.25%,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可能降至历史最低水平[2] - 预定利率下调将导致部分人身险产品价格提高、收益率降低[2] - 保险公司已着手准备新产品开发备案、系统调试、渠道合作和人员培训,以实现预定利率调整的平稳过渡[2] 保险销售行为与消费者建议 - 保险营销员通过"炒停售"行为激发消费者潜在需求,但效果可能有限,应注重提升专业性和长期客户价值[2] - 保险产品预定利率调整是行业适应环境变化的常规操作,旨在降低保险公司负债端成本,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2] - 消费者不应仅为锁定利率购买保险,需考虑产品与风险保障、财富管理、投资周期和资金流动性的匹配[3] 保险产品的基本功能 - 寿险、重疾险等产品主要提供风险保障功能,对冲突发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3] - 年金、分红等投资属性产品具有财富管理功能,但投资周期较长,需考虑现金流情况避免资金紧张[3]
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将低至冰点?降准降息如何影响节奏变化
北京商报· 2025-05-12 21:37
政策调整与市场反应 -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降准0.5个百分点并降低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形成政策组合拳 [1][4] - 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下调10个基点,自2025年5月8日起执行 [1] - 市场利率中枢下移触发金融领域连锁反应,保险行业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成为焦点 [3] 预定利率调整机制 - 保险行业协会最新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13%,较前值下降21个基点 [5] - 若研究值连续2个季度比现行预定利率高25个基点及以上,需下调新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并在2个月内完成切换 [5] - 当前预定利率上限为2.5%,与研究值差距达37个基点,触发调整条件 [6] 利率下调预期与影响 - 若二季度研究值跌破2.25%,预定利率上限最快9月进入"2%时代",或创历史最低点 [6] - 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2.5%,银行业存贷利率走低,推动保险产品定价基准顺应市场趋势 [9] - 预定利率从2.5%降至2.25%,30年保单现金价值将减少8%-10%,削弱产品收益竞争力 [9] 行业应对策略 - 保险公司重点开发分红险、万能险等浮动收益产品,如"保底2.0%+分红"新型万能险 [10] - 通过收益共享机制平衡客户利益与企业经营,符合监管引导方向 [10] - 分红保险已成为行业发展主力,未来将聚焦分红、万能型产品 [10] 长期发展趋势 - 行业需建立利率敏感性动态评估模型,加强固收资产久期管理,把握权益市场结构性机会 [11] - "固收+"策略与另类投资组合有望提升投资收益,为产品创新储备空间 [11] - 定价机制变革倒逼行业回归"保险姓保"本源,竞争转向综合服务能力较量 [11]
人身险预定利率最快三季度下调,长期险保费或上涨、投资者收益下降
广州日报· 2025-05-08 23:29
人身险预定利率调整 -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公布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13%,较现行上限2.5%低37个基点 [1][2] - 若下一季度研究值仍低于2.25%,将触发调整机制,三季度预定利率或直接降至2% [2] - 调整机制规定:当在售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2个季度比研究值高25个基点及以上时,需在2个月内完成新产品切换 [2] 重疾险影响分析 - 预定利率下调将导致长期险保费上涨,重疾险受影响显著 [3] - 少儿重疾险保费涨幅预计高于成人产品,因保险期间更长导致复利效应更显著 [3] - 产品形态可能向简化保障责任或"必选+可选"组合方向调整 [3] 储蓄险收益变化 - 增额寿险现金价值与预定利率直接挂钩,利率从2.5%降至2.0%将显著降低长期收益 [4][5] - 趸缴100万元增额寿险案例显示:持有40年现金价值减少近48万元(从247万元降至199万元) [5] - 分红险保证收益将下降,但可能通过增加权益投资提升实际分红收益 [6] 行业应对策略 - 传统险产品竞争力将因利率下调而减弱,分红险销售优势凸显 [5] - 建议消费者参考保险公司历史分红实现率,结合专业顾问建议进行配置 [6]
创设货币政策新工具,蚂蚁跨界收购
华泰证券· 2025-04-28 09:2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证券:增持(维持)[9] - 银行:增持(维持)[9]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投资机会方面银行>证券>保险,A股大盘指数稳步修复,成交额维持在万亿元左右,融资余额在1.79 - 1.80万亿间小幅波动[1][12] - 上市银行25Q1整体经营稳健,账面不良率下行,但Q1债市波动导致部分银行公允价值变动净亏损;理财存续规模较年初下降,存款配置比例下行,债券占比提升;政治局会议提出创设货币政策新工具,政策预期向好[1][2][12] - 已披露业绩报的上市券商,24年/1Q25归母净利润合计同比+16%/+51%,一季报业绩弹性延续;中证协发布三则估值/减值指引;蚂蚁财富股东发起要约收购;政治局会议强调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关注左侧布局机会[1][2][12] - 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净利润同比下滑,一季度利率上行影响交易类债券利润,二季度有望回补;NBV增长强劲,银保渠道为最大推动力;关注资产负债表相对稳健的公司[1][12][5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银行 - 上市银行25Q1业绩陆续披露,整体经营稳健,资产质量平稳,但部分银行受债市波动影响业绩,部分银行负债成本改善带动业绩;账面不良率持平或环比下行,部分个股拨备覆盖率波动较大[13][15] - 政治局会议强调适时降准降息,创设货币政策新工具,降息时机需观察海外央行动向和长债利率情况,近期央行超额续作MLF使短期降准降息概率略有降低,结构性货币政策后续有望先行[18] - 25Q1银行理财规模总体平稳,银行机构规模压降,理财子占比提升;固收类产品小幅下滑,混合类和权益类产品占比仍低;存款配置比例下行,债券占比提升;理财收益稳健,投资者数量维持增长[19][20][21] - 2025年4月10 - 16日美国银行业存款流入,信贷规模上升,不同类型银行和贷款类型表现有差异[22][28] - 上周南向资金主要增持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银香港,主要减持中国银行、农业银行、民生银行;截至4月25日,主要持仓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汇丰控股[36] - 推荐招行AH,兴业,成都,上海,渝农AH,重庆AH;港股大行股息优势突出,仍有配置价值,如工行H[14] 证券 - 已发布2024年业绩报的券商全年营业收入同比+8%,归母净利润同比+16%,投资业绩为核心驱动;已发布1Q25业绩报的券商营业收入同比+14%,归母净利润同比+51%,经纪、投资业务弹性延续,利息净收入修复,资管、投行业务净收入下降[40] - 4月25日蚂蚁财富股东上海云进以每股3.28港元要约收购耀才证券,交易股份约8.58亿股,占比约50.55%,总代价28.14亿港元,溢价约17.6%,此举可打破牌照壁垒,推动科技与财富管理融合[46][47] - 4月25日中证协发布三则估值/减值指引,自6月1日起施行,可提升证券行业会计信息质量,规范金融工具会计处理,防范金融风险[48] - 推荐汇金系券商中国银河H、中金公司H;优质头部券商中信证券H、国泰海通[3][39] 保险 - 上周保险板块普遍上涨,中国人保H收涨7%表现最佳;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净利润同比下滑,二季度债券跌价影响有望回补;NBV增长强劲,银保渠道为最大推动力[52] - 4月21日保险业专家认为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13%,低于当前预定利率37个基点;预定利率下调旨在减低利差损风险,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警惕规范“炒停售”行为[53][55] - 建议关注资产负债表相对稳健的中国太保、友邦保险、中国人保、中国平安[52] 重点公司及动态 |股票名称|股票代码|投资评级|目标价(当地币种)| | ---- | ---- | ---- | ---- | |招商银行|600036 CH|买入|56.79| |招商银行|3968 HK|增持|56.06| |兴业银行|601166 CH|买入|25.72| |成都银行|601838 CH|买入|20.05| |上海银行|601229 CH|买入|11.93| |渝农商行|601077 CH|增持|8.14|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3618 HK|买入|7.55| |重庆银行|601963 CH|增持|12.31| |重庆银行|1963 HK|买入|8.89| |中国银河|6881 HK|买入|10.31| |中金公司|3908 HK|买入|24.43| |中信证券|6030 HK|买入|27.10| |国泰海通|601211 CH|买入|27.64|[9][56]
【非银】3Q25传统险预定利率或再次下调至2.0%——《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2025年一季度例会》点评
光大证券研究· 2025-04-22 16:55
事件概述 -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组织召开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2025年一季度例会,讨论宏观经济形势、市场利率走势和行业发展情况 [7] - 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13% [7] - 参会保险公司表示将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和预定利率研究值走势,及时调整产品定价 [7] 预定利率调整机制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发通知,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 [8] -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定期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结合市场利率变化和行业资产负债管理情况,每季度发布预定利率研究值 [8] - 1月10日公布的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34%,4月21日最新研究值为2.13%,较上期下降21BP [8] 未来利率调整预测 - 若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2个季度高于研究值25BP以上,需要及时下调新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 [9] - 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为2.5%,较研究值高37BP [9] - 若7月公布的研究值仍低于2.25%,预计保险公司将在8-9月再次下调预定利率 [9][10] - 预计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将下降50BP至2.0% [10] - 分红险和万能险预定利率最高值预计分别降至1.75%/1.5%、1.25%/1.0% [10] 产品结构变化影响 - 传统险预定利率将降至9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 [11] - 分红险等浮动收益型产品将更具发展空间 [11] - 浮动收益型产品占比提升有助于险企提高权益配置比例,加大入市力度 [11] - 新金融工具准则下险企将通过高股息策略系统性提升OCI股票占比 [11]
【非银】3Q25传统险预定利率或再次下调至2.0%——《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2025年一季度例会》点评
光大证券研究· 2025-04-22 16:55
分享经济金融领域大事小情,路边新闻 点击注册小程序 查看完整报告 特别申明: 本订阅号中所涉及的证券研究信息由光大证券研究所编写,仅面向光大证券专业投资者客户,用作新媒体形势下研究 信息和研究观点的沟通交流。非光大证券专业投资者客户,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 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光大证券研究所不会因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 关人员为光大证券的客户。 报告摘要 事件: 以下文章来源于一丰看金融 ,作者王一峰、黄怡婷 一丰看金融 . 根据财联社,1月1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向业内下发《关于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 整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要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定 期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结合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10年期国债收 益率等市场利率变化和行业资产负债管理情况,每季度发布预定利率研究值,各保险公司根据研究值动态 调整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当日,中保协公布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34%。4月21日,中 保协公布最新研究值为2.13%,较上期下 ...
预定利率研究值2.13% 保险产品暂不“降息”
证券时报· 2025-04-22 05:57
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 -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组织召开2025年一季度例会,讨论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 [1] - 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13%,首次下降至2.25%以下 [1] - 传统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2.5%暂无需下调,因未连续2个季度比研究值高25个基点 [1][2] 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 - 预定利率研究值每季度发布,参考5年期以上LPR、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10年期国债收益率等市场利率 [1] - 若在售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2个季度比研究值高25个基点及以上,需在2个月内下调新产品预定利率 [1] - 若在售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2个季度比研究值低25个基点及以上,可适当上调新产品预定利率 [1] 当前预定利率上限与市场对比 - 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与1月研究值2.34%相比未超25个基点 [2] - 最新研究值2.13%与上限2.5%相比已超25个基点,但未满足连续2个季度条件,暂不下调 [2] 下一季度展望 - 若下季度研究值继续低于2.25%,预定利率上限将至少下调25个基点(取0.25%整倍数) [2] - 调整通过新产品切换实现,存量产品不受影响 [2] - 若研究值高于2.25%,预定利率上限可维持不下调 [2] 行业应对措施 - 保险公司将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和研究值走势,跟进市场利率变化 [2] - 结合行业发展和自身经营情况,研究调整产品定价,提升负债质量 [2]
最新!保险产品暂不“降息”,预定利率研究值2.13%
券商中国· 2025-04-21 19:33
4月21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公布,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13%。业内人士表示,预 定利率研究值为首次下降至2.25%以下,传统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2.5%尚无需下调。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官网发布信息称,4月21日组织召开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 2025年一季度例会,就宏观经济形势、市场利率走势和行业发展情况进行研究。 保险业专家认为应当加快浮动收益型产品发展转型,强化资产负债联动管理,推动降本增效,实现高质量 发展。保险业专家积极建言献策,并对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发表了意见,认为当前普通型人身保 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13%。 当保险公司在售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2个季度比预定利率研究值高25个基点及以上 时,要及时下调新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并在2个月内平稳做好新老产品切换工作。 当保险公司在售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2个季度比预定利率研究值低25个基点及以上 时,可以适当上调新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调整后的预定利率最高值原则上不得超过预定利率研究值。 近年来,面对持续下行的利率,保险业在不断优化负债成本,以降低利差损风险。其中的举措之一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