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奶牛养殖
icon
搜索文档
农业的“新”周期和“大”趋势
2025-08-11 22:06
农业行业研究电话会议纪要分析 行业与公司概述 - 纪要涉及行业包括生猪养殖、奶牛养殖、肉牛养殖、白鸡养殖、黄羽肉鸡、饲料、动保、种植和宠物食品等农业子行业[1][3][6][16][18][23][26][27][28][29][31][34] - 重点提及公司包括牧原股份、温氏股份、圣农发展、海大集团、瑞普生物、隆平高科、大北农、中宠股份、佩蒂股份、乖宝宠物等[3][13][14][25][28][30][33] 生猪养殖行业 周期特征与驱动因素 - 生猪养殖周期一般为3-4年,受能繁母猪存栏量驱动,能繁母猪是最核心前瞻指标[1][2][4] - 非洲猪瘟常态化抬升行业成本中枢,价格低点从每公斤10元以下提升至12-13元[4] - 规模化可能延长周期至5-7年并放大价格振幅,美国经验显示价差扩大[5][9] - 二次育肥增加猪价扰动,存栏时间1-2个月,积极性受短期价格预期影响[9] 当前周期与政策影响 - 反内卷政策旨在减少能繁母猪数量(从4050万头降至3950万头)和降低出栏体重至120公斤[10][11] - 预计2026年生猪均价或升至每公斤16元以上,高点可能达18-19元[11][14] - 牧原股份2026年头均盈利或接近500元,总利润可超400亿元(出栏量8000多万头)[14] 投资建议 - 投资节奏分三阶段:产能去化预期、价格上涨兑现、持续高盈利[12] - 建议关注牧原(成本约12元/公斤)、温氏等核心资产[13][15] - 中小型标的如神农德康利华可能受反内卷影响成长速度[13] 奶牛养殖行业 - 奶牛从配种到产奶需两年以上,泌乳期形成稳定现金流[16] - 当前奶价从4.5元/公斤降至3元/公斤左右,预计2026年迎来新周期[16][17] - 龙宝宝出生意愿提升及新生儿补贴政策或改善需求[17][19] - 港股上游牧业企业处于基本面最差时期,2026年有望迎来新周期[22] 肉牛养殖行业 - 生长周期长(配种到出栏需两年以上),扩繁系数低(一年一胎)[18] - 消费升级驱动,价格呈震荡向上趋势,中小散户退出明显[18][20] - 规模化程度低(不到40%),进口依赖度高[20][21] - 活牛短缺可能持续到2026年,外盘牛肉价格上涨[21] 禽类养殖行业 白羽肉鸡 - 海外引种占比高,受禽流感及引种政策影响大[23] - 2025年祖代鸡引种量约120万套,相比2024年下滑[23] - 圣农作为龙头市占率有望提升,901 plus版本改进料肉比数据[25] - 需求从2017-2018年的40多亿只增至当前七八十亿只[25] 黄羽肉鸡 - 价格与猪肉相关性更强,主要面向家庭消费[26] - 关注标的包括利华和温氏[26] 饲料与动保行业 - 海大集团水产料利润占比大,普水产品价格回暖[27] - 2026年特水品种预计接力改善,海外市场拓展迅速[27] - 动保企业需关注非洲猪瘟疫苗进展和宠物动保领域[28] - 瑞普生物在宠物药和疫苗市场渗透力强[32] 种植与转基因 - 种植赛道依赖政策传导,关注转基因育种和粮价[29] - 转基因已进入大面积示范阶段,推荐隆平、大北农[30] - 全球贸易摩擦和极端天气影响粮食安全主题[30] 宠物行业 - 宠物食品国产化率最高,品牌突出[31] - 宠物医疗和用品领域相对滞后但潜力大[31] - 推荐中宠、佩蒂和乖宝等公司[33] 农业新趋势 - 出海战略、转基因产业持续发展及宠物新消费[34] - 农业大制造业出海表现亮眼[6]
二十四节气看蒙牛丨立秋走进大庆二牧看黑土奶源的秋日生长与品质坚守
中国经济网· 2025-08-07 14:13
公司概况 - 大庆二牧是现代牧业集团在东北地区布局的核心奶源基地,专注于规模化奶牛养殖与高品质原奶生产 [3] - 公司于2024年3月投产运营,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是高标准和专业化的万头奶牛养殖基地 [3] - 公司采用全球领先的阿菲金全自动挤奶设备,并遵循"安全、优质、高产、高效"的管理逻辑 [5] 智能养殖技术 - 公司通过智能温控系统和喷淋系统精准调节牛舍温度,确保奶牛在立秋时节昼夜温差变化中保持舒适 [7] - 智能监测系统实时捕捉节气转换信号,精准匹配奶牛在立秋过渡期的健康需求 [10] 生态循环模式 - 公司利用大庆黑土地"雨热同季"的自然条件,实现牧草丰茂生长,为奶牛提供优质饲料 [9] - 粪污与污水经处理后转化为有机肥,返还牧草种植土地,形成"养殖—环保—种植"的生态闭环 [9] 社会经济效益 - 公司为市场提供安全、营养、绿色的原奶,同时通过就业吸纳和产业联动反哺地方经济 [10]
持仓6个月,收益翻一倍
格隆汇· 2025-07-23 03:23
优然牧业投资分析 - 优然牧业股价从1月底1.94港币涨至3.92港币,6个月收益翻倍 [1] - 公司市值从不足80亿港币升至接近150亿港币合理估值,存在1倍上涨空间 [1] - 产品几乎全部由伊利包销,承包伊利高端奶和低端奶业务,并拓展养羊业务 [3] - 奶牛养殖行业2024年下半年加速产能出清,推动公司利润改善 [2] - 负债率高但现金流良好,奶制品销售无虞 [4] 交易策略 - 采用10%集中仓位策略,区别于以往分步建仓模式 [2] - 判断为右侧交易机会,设定1.7-1.5港币为加仓区间 [2] - 持仓期间股价多次剧烈波动,单日跌幅曾达20.7% [5] - 计划三季度青储结束后调整仓位,5港币考虑减仓 [8] 行业动态 - 奶牛养殖行业三季度面临青储资金压力,或加速产能出清 [7] - 生猪养殖行业周期特征变化,牧原股份呈现30-50区间震荡 [5] - 低利率环境下,确定性强的红利股受资金青睐 [5] 利柏转债分析 - 发行规模7.5亿元,实际流通规模约3.2亿元 [10] - 转股价值93.9,预计上市价格125-130元 [10] - 公司EPFC全产业链布局,工程服务收入占比80% [9] - 前五大客户集中度超70%,存在较高风险 [10]
从“追赶”到“超越” 中国奶业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中国奶业核心指标突破 - 中国奶业核心指标(蛋白质、脂肪、体细胞、菌落总数)总体水平优于欧盟标准,原奶品质达世界级[1][2] - 伊利原奶菌落总数连续两年平均值低于1万CFU/mL,远优于欧盟标准的10万CFU/mL上限[3][4] - 规模化牧场生鲜乳乳蛋白、乳脂肪含量分别达3.3%和3.8%,体细胞数等指标优于欧盟[2] 行业规模与消费增长 - 2024年中国人均奶类消费量达40.5公斤,较1949年增长100倍[4] - 全国存栏1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比例达78%,牧场平均规模全球领先[6] - 内蒙古贡献全国1/5牛奶产量,每6杯牛奶中有1杯来自该地区[6] 科技创新与智能化养殖 - 智能牧场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温湿度监控、精准饲喂等400余项指标远程管理[7] - 行业引入饲喂机器人、挤奶机器人及数字化系统(如伊起牛智慧牧业生态系统),提升生产效率[8] - 奶牛单产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规模牧场单产普遍超10吨/年[2][7] 可持续发展实践 - 牛粪资源化利用形成闭环,万头牧场年产值可达1600万元(发电300万度+有机肥55.6万立方)[11] - 种养结合模式减少碳排放,自产青贮替代化肥使用[7] - 推动"三高三低"(高技术、高效益、高资源利用率;低风险、低污染)养殖模式[10] 未来发展方向 - 加强奶牛育种技术(全基因组选择)和优质饲草供给(苜蓿种植)[10] - 通过适度规模化、物联网应用及员工效率提升降低成本[9][10] - 全产业链协同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强化供应链与创新链整合[11][12]
中国圣牧20250718
2025-07-19 22:02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中国乳制品加工行业 - 公司:中国圣牧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中国圣牧业务与市场前景 - 核心观点:作为国内有机奶龙头企业,市场前景乐观 - 论据:主要供应有机奶给蒙牛特仑苏,牧场位于乌兰布和沙漠有产品溢价优势,有机概念在一线城市渗透,消费者对高端健康产品需求增加,人均消费水平提升推动有机奶市场规模扩大 [2][3] 原奶和牛肉价格变化对中国圣牧的影响 - 核心观点:原奶价格企稳和牛肉价格上涨将改善公司利润 - 论据:原奶价格自2021年下半年下滑后降幅收窄,预计产能出清尾声奶价企稳,提升成母牛估值和利润表;牛肉价格自2023年回升,得益于反倾销政策和供给短缺,2025年上半年肉牛业务开始贡献利润,陶牛价格涨幅约30% [2][4][5] 中国圣牧未来盈利预期 - 核心观点:2025年可能亏损,2026年保守估计实现约4亿元利润 - 论据:当前市场乳制品价格企稳,成母牛估值提升带来利润增长,聚焦特色产品有竞争力,肉牛业务和淘汰母牛带来利润增量 [2][6][26] 中国乳制品加工行业情况 - 核心观点:中游乳企掌握产业链溢价权 - 论据:行业分上中下游,上游进入壁垒高但资源分散,中游乳企掌握产业链溢价权,占据更多利润 [7] 国内上游养殖资源稀缺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 核心观点:规模化是必然趋势 - 论据:国内养殖资源稀缺,目前规模化水平低,2022年100头以上牧场占比仅2%左右,近年来大型规模化牧场占比不断提升,未来占比将进一步提高,社会化小型牧场可能萎缩 [8][9] 国内外乳企产业链整合趋势 - 核心观点:国外牧场向下游延伸,国内乳企向上游整合 - 论据:国外有奶源的牧场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国内有品牌的乳企向上游收购整合资源,投资时点多在缺奶前期,支付溢价高,推动行业整合 [10] 规模化牧场种植饲料作物挑战 - 核心观点:超大规模养殖不经济 - 论据:大规模牧场土地不足,饲料运输和进口成本高,环保成本高,如奶牛粪便和尿液处理费用高昂 [11] 圣牧通过分散牧场实现规模经济 - 核心观点:分散式管理可控制成本和提高效率 - 论据:通过多个5到6千头的中小型牧场合并形成大规模养殖,拥有12万到15万头奶牛,分散式管理能有效控制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 [12] 乳企控股对上游牧场发展的影响 - 核心观点:社会化牧场面临出清压力 - 论据:前16大牧场基本被乳企控股或持股,社会化牧场无资本支持会逐步退出,存栏量去化速度受股东支持和资金实力影响 [13] 奶价波动原因 - 核心观点:供过于求导致奶价下跌且周期底部时间长 - 论据:上一轮奶价上涨吸引资本扩产,2021 - 2022年奶源供给增加,需求端增速稳定或下降,大型牧场抗周期能力强,周期底部从2021年下半年持续至今约四年 [15] 社会化牧场与乳企协议价格情况 - 核心观点:社会化牧场基本无盈利甚至亏本 - 论据:与伊利、蒙牛签署协议价格约每公斤2.85元,养殖现金成本加贷款利息约每公斤2.8元,仅赚5分钱;若收购量降至80%,加权后价格约每公斤2.7元,亏本经营 [16] Q3社会化牧场出清节奏预测 - 核心观点:三季度将集中出清一批社会化牧场 - 论据:三季度是集中采购青储饲料节点,许多社会化牧场负债率达80%甚至接近100%,银行审批严格,蒙牛和伊利取消大部分青储贷款发放,资金压力加剧 [17] 奶粉厂喷粉情况对周期判断的意义 - 核心观点:社会化原奶供应减少 - 论据:去年社会化和乳企排队喷粉,今年只有少数乳企喷粉 [18] 未来高端有机产品消费趋势 - 核心观点:高端有机产品市场有望扩大 - 论据:人均消费水平增长,消费者欢迎高端有机产品,全球有机食品市场规模达千亿美元,中国市场双位数增长 [21] 圣牧有机品牌股权结构 - 核心观点:股权结构确保圣牧经营稳定 - 论据:蒙牛持有51%股份,圣牧持有49%股份,蒙牛锁定80%奶源,规定每年80%以上奶源交蒙牛,保证圣牧在奶源下行时经营稳定 [22] 圣牧有机品牌地位和优势 - 核心观点:是中国第一大有机牧场,财务指标优异 - 论据:是全球首家获中国和欧盟双有机认证品牌,有机奶牛占比从二十几%到八十几%,原料奶业务销售有机奶,毛利率30%左右,压缩管理费用,财务报表质量、资本负债率等指标优异,现金比率高,有未使用授信空间 [23] 圣牧公司原料奶销售价格及波动情况 - 核心观点:销售单价稳定,有进攻性和防守韧性 - 论据:销售单价常年维持在4元左右,最高达5元,2018 - 2021年价格上涨公司增速高,2021年后价格下跌公司低幅度下滑,特色奶占比85%,包括有机、A2和娟姗等 [24] 圣牧公司独特竞争优势 - 核心观点:有地理、股权和业务聚焦优势 - 论据:地理上位于乌兰布和沙漠,资源丰富;与蒙牛绑定股权结构,保证80%以上产量供应;聚焦有机乳业,有机牧场和奶牛数量增加,毛利贡献增加 [25] 看好圣牧公司的原因 - 核心观点:利润弹性大,产品有竞争力 - 论据:市场乳制品价格企稳,成母牛估值提升带来利润增长,聚焦高溢价特色产品,有进攻性和防守韧性 [26] 奶价企稳和反弹对生物资产公平值的影响 - 核心观点:显著提升生物资产公平值 - 论据:每头奶牛增值约1,000元,圣牧24万头奶牛总增值可达2.4亿元,公司市值仅二十几亿,增值空间大 [27] 牛肉价格上涨对圣牧肉牛业务的影响 - 核心观点:肉牛业务扭亏为盈 - 论据:2024年肉牛业务亏损约6,000万元,2025年上半年开始贡献利润,陶牛价格涨幅约30%,小公牛价格上涨 [28] 牛肉价格上涨的原因 - 核心观点:进口限制和供给紧缺 - 论据:进口限制及国内供给紧缺,过去奶价下行导致牧场出售奶牛和公牛,扩产周期慢,供需矛盾突出,全链条库存恢复需三年,若进口限制严格,价格可能突破2021 - 2022年高点 [29] 圣牧公司盈利预测 - 核心观点:2026年收入增长,利润弹性大 - 论据:原奶价格回到2023年水平并稳健增长,2025年收入有压力,2026年收入中高个位数增长,2025年减亏,2026年利润保守估计4亿元左右并可能更高 [30] 肉牛业务对圣牧公司利润贡献的计算 - 核心观点:利润弹性可能达4亿以上 - 论据:2026年育肥后每头700公斤牛价上涨8元,每头增值约5,600元,1.2万头肉牛可减亏约0.67亿元,6万头成母牛牛价上涨5,600元可增收3.63亿元 [31]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被淘汰的社会化牧场类型:希望自己做品牌产品被伊利、蒙牛视为竞争对手拒绝收购原奶的,以及在原奶紧缺时不断找不同买家被认为不忠诚客户的,这两类已在本轮周期完成去除 [19][20]
农业农村部答21:肉牛养殖总体扭亏为盈,将加力落实纾困措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7 18:36
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 7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发布会介绍2025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1] 肉牛奶牛养殖市场形势 - 肉牛养殖已连续3个月总体保持盈利 春节后活牛价格触底回升行情快速回暖 [2] - 奶牛产能调减取得成效 6月荷斯坦奶牛存栏同比下降4.2% 公斤奶成本同比下降7.7% [2] - 7-8月奶牛热应激减产和冷饮消费增加 9月灭菌乳新国标实施将助推奶业市场复苏 [2] 农业农村部纾困措施 政策层面 - 落实优质基础母牛扩群提质政策 协调金融机构强化信贷支持 [3] - 加强养殖场户动态监测 有序调减产能并控制新增产能 [3] 生产层面 - 实施养殖业节粮行动 保障优质饲草供应 强化疫病防控 [3] - 完善牛肉质量分级标准推动优质优价 推进奶业养殖加工一体化 [3] - 加大自主育种创新和奶业深加工科技攻关力度 [3] 其他行业动态 - 残疾人培训新增AI应用、无人机操控等新业态课程 [4] - 央行提及将运用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 [4] - 贵金属市场出现超50%涨幅行情 [4]
【广发•早间速递】关税对美国通胀的影响开始体现
搜狐财经· 2025-07-17 09:13
宏观:关税对美国通胀的影响 - 6月美国CPI同比增2.7%,高于前值2.4%和市场预期2.6%,能源价格反弹为主要驱动因素 [1] - 核心CPI增速温和回升,核心商品价格环比反弹至0.2%,同比0.7%,为连续第二个月回升 [1] - 关税影响开始显现,多种核心商品价格指数相对于2023–2024年趋势线有所回升,但整体仍低于趋势线 [1] - 预计美国核心CPI同比四季度最高回升至3.3%附近,关税额外影响约80bp [1] 宏观:上半年经济增长 - 2025年二季度实际GDP同比5.2%,名义GDP同比3.9%,名义增长成为微观体感主要约束项 [2] - 6月经济延续"强供给弱需求"特征,工业增加值增速较高,但终端需求分化,消费、投资、地产销售趋缓 [3] - 上半年实际增长同比5.3%,但工业产销率继续下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偏低,餐饮消费增速下降较快 [3] 农业:原奶周期 - 当前奶价持续磨底,行业亏损周期长达18个月,社会牧场散奶销售仅能覆盖最低饲料成本 [4] - 秋季牧场面临青贮饲料采购资金压力,行业产能去化有望加速 [4] - 前期淘汰后备牛群的供应缺口逐步显现,国内外原奶价格倒挂,原奶周期拐点临近 [5] 零售与消费 - 2025年6月社零同比增长4.8%,粮油食品零售额同比+8.7%,饮料同比-4.4%,烟酒同比-0.7% [7] - 化妆品零售额同比-2.3%,金银珠宝同比+6.1%,家电零售额同比+32.4%,汽车零售额同比+4.6% [7] - 线上零售龙头重塑供应链,地区零售龙头关闭亏损门店,利润端显著改善 [8] - 黄金珠宝消费回暖,但6月增速不及5月,建议关注后续金价变化 [8] 旅游与教育 - 7月进入暑期出行高峰,天气炎热,建议关注传统景区与热门IP结合 [8] - 教培板块高景气,存续龙头产能恢复支撑业绩,职业教育龙头基本面改善 [8]
优然牧业20250714
2025-07-15 09:58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牧业、肉牛养殖产业、奶牛养殖行业 - 公司:优然牧业、伊利股份、光明、君乐宝、中国圣木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牧业大周期 - 核心观点:未来两到三年内牧业大周期将由肉类和奶制品价格共振反转以及国内外市场共振涨价推动,牧业正处涨价周期 [3] - 论据:国内牛肉产能去化幅度大、海外价格上涨,预计未来两到三年国内牛肉价格创新高;奶价处历史低点,全行业消耗现金流,前期已去化约 10%产能,下半年或加速去化,未来两到三年将反转;国内市场拐点明确,海外市场大包粉和牛肉价格持续上涨,美国牛肉价格创新高,新西兰进口大包粉与国内原奶价格倒挂 [3] 国内肉牛养殖产业 - 核心观点:未来肉牛价格将迎来大级别行情,2025 年下半年国内肉牛供给确定性减少,8 月起价格拐点趋势更明显,上涨周期持续两到三年 [4][11] - 论据:能繁母牛和技术母牛产能去化幅度接近 30%;2023 年中期开始去化的新生犊牛到成牛需两年,2025 年下半年供给减少;2 - 3 月最后一批大规模淘汰母牛育肥影响 8 月开始消除,下半年供给缺口环比上半年扩大 10%以上 [4][11] 全球肉牛市场 - 核心观点:全球肉牛价格上涨周期确定,将驱动国内肉牛周期景气反转 [4][12] - 论据:海外母牛产能减少约 5%,主产区因干旱调减母牛存栏;自 2024 年以来全球肉牛价格筑底回升,截至 2025 年中累计上涨接近 40%;国内进口端量减价增,商务部召开进口听证会 [4][12] 优然牧业 - 核心观点:未来盈利回暖,受益于肉奶价格反转,2025 年底原奶行业将现景气拐点,利润弹性大,估值有修复空间 [2][6][13][17][18] - 论据:2025 年成本下降、肉牛价格修复带动盈利回暖;公司每年销售约 10 万头淘汰母牛用于生产肉牛,与肉牛价格周期相关性强;国内奶牛产能减少 10%左右,9 月青储饲料储备或加速产能出清;2026 - 2027 年淘汰母牛和小牛犊销售预计贡献可观利润增量;原奶业务产销量增长,销售均价上涨将增厚盈利,生物资产公允价值恢复也将带来增厚;目前市净率处于历史底部,市盈率有翻倍修复空间 [2][6][13][17][18]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优然牧业由伊利股份控股,2015 年前属伊利内部资产,2016 年独立运营,2020 年完善育种基础,2021 年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目前伊利持股约 34%,90%以上原奶产品销售给伊利,供应占伊利自身需求比例 40%左右,未来目标提升至 50%以上 [5] - 2024 年优然牧业营收 201 亿元,过去五年收入复合增速接近 21%,但受原奶行情回落、生物资产减值等影响,归母净利润亏损近 7 亿元,生物资产减值亏损达 39 亿元 [2][6] - 优然牧业 75%收入来自羊奶业务,毛利率 30% - 40%;25%收入来自饲料等附属业务,饲料占比 90%,去年毛利率 17%,同比提升 3 个百分点 [2][7][8] - 自 2020 年以来优然牧业资本开支增加显著,预计 2025 年开始收缩;每公斤原奶生产现金支出约 3.9 元,2023 年销售均价 4.1 元,溢价约 30% [2][9] - 优然牧业与伊利长期稳定合作,产销率常年维持在 97%以上,经营性现金流较好,预计 2025 年整体现金流改善 [10] - 奶牛养殖企业全周期内,一头母牛从出生到淘汰约需五年,每年需怀孕一次产一头小牛犊,公牛犊直接出售,母牛犊部分外售、部分留作后备奶牛,每年约 30%产奶母牛被淘汰 [14] - 2024 年优然牧业淘汰母牛平均售价 7000 元/头,景气高点可达 14000 - 15000 元/头,预计 2026 年达 14000 元/头,2027 年达 18000 元/头;每年可外销约 20 万头小牛犊,2024 年单头售价 500 元,目前涨至 1200 元,预计 2026 年涨至 2600 元/头,2027 年涨至 4000 元/头 [15][16] - 预计优然牧业 2025 年原奶产销量达 410 万吨,2026 年达 430 万吨,若 2027 年销售均价较 2024 年上涨 0.2 元/公斤,整体盈利增厚预估接近 20 亿元;若单头成母牛群公允价值恢复到 2023 年底水平,将带来约 6 亿元公允价值增厚 [17]
专家:2023年至今奶牛养殖业损失700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3 22:21
行业现状与挑战 - 2023-2025年奶牛养殖业累计收入损失达700亿元,生鲜乳喷粉亏损200亿元 [2] - 乳制品产量稳定(2024年2961.80万吨),但消费疲软导致供需阶段性失衡 [2] - 去产能是当前实现供需平衡和奶价企稳的最有效方式 [2] 周期与政策建议 - 行业周期底部已确认,预计反转需1年时间 [4][5] - 现行纾困政策需持续实施1-2年,重点依靠龙头乳企推动去产能 [6] - 建议龙头乳企调整牛群结构(成母牛比例提至55%-60%),提高后备牛留养标准 [6] - 借鉴内蒙古等地政策,主产区未来1-2年继续实施纾困措施 [6] - 龙头乳企需通过并购、托管等方式扩大可控奶源比例,稳定基础产能 [6] 增量与未来规划 - 人均GDP每增1000美元带动人均奶类消费量增1.1kg,预计年均消费增量100万吨 [8] - "十五五"规划:奶牛存栏增量不超过50万头(年均10万头),单产突破11吨 [8] - 目标提升奶牛平均利用年限从2.5胎至3.0胎,推广智能化养殖技术 [8] - 生鲜乳生产成本维持低位或低速增长,产业链一体化程度将提升 [9] 转型升级路径 - 建议建立战略调控机制,提高新建牧场准建门槛,优化产业链管理沟通 [11] - 探索法律效力的生鲜乳价格形成机制,反映成本与消费情况 [11] - 推动种养结合(每头奶牛配套2亩土地),统筹粮食与畜产品安全 [11] - 支持奶农办加工,修订乳制品产业政策,建设区域质量检测机构 [11] - 绿色低碳转型、长寿性选育、技术研发是重要发展方向 [12]
仍需纾困:2023年至今奶牛养殖业损失700亿元丨消费一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3 19:27
行业现状 - 2023-2025年奶牛养殖业收入损失累计达700亿元,行业生鲜乳喷粉亏损200亿元 [1] - 2024年全国乳制品产量2961.80万吨,供需阶段性失衡且消费需求疲软 [1] - 行业底部已确认,预计反转需1年时间 [3] 去产能措施 - 龙头乳企需推动2025年奶源基地成母牛去产能,自有奶源加大去产能力度 [4] - 调整牛群结构,未来1年提高成母牛比例至55%-60%,提升后备牛留养标准 [4] - 借鉴内蒙古、新疆、河北等地纾困政策,主产地持续实施1-2年产业扶持 [4] - 龙头乳企需通过并购、入股、托管等方式扩大自有奶源比例,稳定基础产能 [4] - 去产能需灵活机制,避免一刀切,动态评估市场 [5] 增量潜力 - 人均GDP每增1000美元带动人均奶类消费量增1.1kg,预计年均消费增量100万吨 [5] - "十五五"规划奶牛存栏增量不超50万头,年均增量控制在10万头 [5] - 奶牛单产目标突破11吨,粗饲料本土化替代增强,绿色低碳发展推进 [5] - 生鲜乳质量保持领先,奶牛平均利用年限从2.5胎提升至3.0胎 [5] 转型升级路径 - 建立战略调控机制,创新上下游产业链管理沟通机制,研究提高新建牧场准建门槛 [7] - 探索合理生鲜乳价格形成机制,反映供需、成本及消费情况 [7] - 推动种养结合,每头奶牛配套2亩土地,统筹粮食安全与畜产品安全 [7] - 支持奶农办加工,修订乳制品产业政策,建设区域型质量检测服务机构 [7] - 加强绿色低碳转型、奶牛长寿性选育及技术研发推广 [8] 长期规划 - 未来5-10年建立行业战略研判体系,提升产业链一体化程度 [6] - 初步建立兼顾养殖与加工利益的生鲜乳价格机制,完善奶农办加工配套体系 [6]